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多 在北方,江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 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逐渐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 较安定。
民族关系上: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融合的原因(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西北部的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民 族 迁 徙 促 进 民 族 融 合
促进民族融合原因二(统治者改革)
建康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了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目的: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
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 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同开发修建了许 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 3、稻田开始使用绿肥; 4、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5、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 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奠定了基础。
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 的君主。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 成为艺术。 东晋王羲之:集书 法之大成,写出的 字,有“天下第一 行书”的美誉,他 被后人称为“书圣 ”。
南朝祖冲之:数学 家、天文学家,在 世界上第一次将圆 周率的数值计算到 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 数,这项成就领先 世界近一千年。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治--统一 统一
乱--分裂 分裂
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是 在治、 在治、乱两个极点中呈波 浪式前进,治为主流。 浪式前进,治为主流。
三国鼎立
建立时间 魏 蜀 吴 220年 年 221年 年 222年 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南京) 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和群雄割据相比有没 有进步?说明理由。 有进步?说明理由。
一、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 势力混战的局面,战争大大减少。 势力混战的局面,战争大大减少。 三国相互牵制,势力均衡, 二、三国相互牵制,势力均衡,限制了 战争,各国积极发展生产。 战争,各国积极发展生产。 三、局部的统一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 基础。 基础。
发散思维
你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进步还是倒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内容? 改革的作用或意义? 改革的作用或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十 六 国
北朝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东 三 西 汉 国 晋
北 魏
东 宋 齐 梁 陈 晋
南朝
课堂小结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文明的拓展
戎狄 内迁
武力征服 中原地区
汉化 南方经济 大发展
人口 迁移
北民 南迁
技术、 技术、 劳动力
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 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 也是在北方 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 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 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战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 此时相对平静 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相对平静, 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方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灾害。 灾害。 北方人民南迁有何重大意义? 北方人民南迁有何重大意义? 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 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奠 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 定基础。 定基础。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吴 (222—280)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短暂统一(280—316)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317年司马睿, 建康
鲜卑拓跋部
建立:386
北朝 北魏 对峙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宋420



刘裕
589
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
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 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 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背景
(二)过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 赤壁 • 大战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 联军
赤壁 之 战
时 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过 曹军不习水战 孙刘火攻
结 果 曹操失败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影 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
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 心力。
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 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引发战乱的还有什么因素 ?
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 从自然环境上讲,居住在寒冷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物资经常不足,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 乱,中原地区人民不给就开打,打不过只好逃,又 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齐贤学校栗曼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从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演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材课文中的地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16课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还有第19中的东晋前秦形势图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地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地图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补给材料,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是最佳的做法。

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的一则“问题思考”(见教材82页)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艺术大放异彩。

二.政治:(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汉)国建立;(3) 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二)西晋的兴亡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八王之乱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1)西晋迅速走向衰落;(2)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四)十六国:(1)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蜀、东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金
D.蜀、西夏、元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出现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出现 ③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
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5.下图是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图中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影响是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 ①③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史书记载:西晋时期,洛阳的汉族官僚和贵族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少数民族家具。

而靠近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由此可知,在生活习俗上 ( )
A.北方少数民族深受汉族影响
B.北方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西晋时已经没有民族界限
D.北方汉族完全放弃了原有习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
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中的文字内容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图中__________(序号)政权的基础。

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②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