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四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空谷传响,哀婉久 绝。……„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 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 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与《兰亭序》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辉煌的石窟艺术
王羲之与《兰亭序》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曹操统一南北 孙刘联合、 火烧赤壁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和孙刘联军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复述: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 的方法,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氐(dī) 西 晋 匈奴 羯(jié)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起因 经过 结果
苻坚灭东晋 草木皆兵、风声 鹤唳、投鞭断流 前秦失败 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 淝水 东晋和前秦 起因、经过、结果
事件
作用
战争特点
①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②南方地区暂时稳定,发展经济。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D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 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 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 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 D孙吴 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 C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C )。①匈奴 ②鲜卑 ③羯 ④氐 ⑤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来谈,如从语言、服饰、姓名、 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举例即 可。 (2)民族大融合。 (1)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要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等。
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 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 ①在朝廷中使用 汉语 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 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从官员到民众都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 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 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 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 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 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 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 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 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 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以上历史地图和图画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汉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北击匈奴 D.唐太宗射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知 识 点 再 现
江 南 经 济 的 开 发
原因
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 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B.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 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原因) C.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
3、通过认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事)【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渡到下面的分析。
《北方民族大融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课件3

B
C
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39
鲜卑
洛阳
汉语
鲜卑语
汉族
汉族
汉族贵族
汉族
汉族
民族融合
改 革 措 施
背景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B
C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独孤
刘
将鲜卑族的姓氏 改为汉族姓氏, 把皇族由姓拓 跋改为姓元。
bá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主题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混战。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发动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邺。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16年匈奴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建东晋。
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十六”国。
四世纪后期,前秦茌坚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四世纪后期,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建立了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从上看出,三国时期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民族斗争不断,其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时期短暂。
总之,分裂是这一时间的一大特点。
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并非是历史的停滞、倒退。
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经济在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相对安定。
如三国时魏蜀吴在地经济发展,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西蜀地区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在生产和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联系更为密切。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梳理】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操 曹操获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 孙刘联合抗曹,曹操败 220年,曹丕,国号魏,定都洛阳三国鼎立的形成 221年,刘备,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国号吴,定都建业魏:修水利,促生产经济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畅销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夷洲(今台湾)266年司马炎,建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集团腐朽,皇族混战北方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结果:316年,西晋被匈奴灭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东晋)经过:383年,苻坚欲灭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影响:前秦瓦解,北方重现战乱 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 社会安定,人民辛勤劳作 修水利、开荒地、牛耕、粪肥、绿肥 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闽粤得到开发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十六国后期,鲜卑族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出产粮食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向汉族学习 影响:洛阳获得发展,为改革创造条件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措施 生活上: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文化上:学汉礼,尊孔子、尊老、养老作用: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考点归纳与分析】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掌握江南开发原因和开发情况。
3、 掌握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经过 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鼎立兴起 原因 灭亡 西晋灭亡 背景 淝水之战 北方战乱 原因 表现 江南得到开发开发 北方统一 原因 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改革本单元内容繁杂,头绪多,必须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要点深入复习。
有关三国鼎立的形成要结合地图从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和方位等掌握。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 220年 洛阳 魏
西晋
刘备 221年 蜀 成都
孙权
吴
229年
建业
要点分析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要点分析
五胡内迁
北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魏
孝 文
内容
帝
改
革
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 融合。
农 业 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麦稻兼作、岭南种植双季稻 手工业 蜀锦、灌钢法、青瓷、造船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知识网络
知 识 网 络
复习线索:
考点梳理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三
国
官渡
鼎
之战
立
经
局 面 的
过
赤壁
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概
形 成 三国鼎立
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中考真题训练2】
【中考真题训练3】
【中考真题训练4】
【中考真题训练4】
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 商 业 活跃的一个都市 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夷洲(今台湾) 南方商人的船队远航到波斯一带
要点分析
典型习题练习
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处 是(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结合魏蜀吴 三国的统治区域,可知①是魏国、②是蜀国、 ③是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