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 裂 中 孕 育 统 一 的 因 素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民族迁徙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3、重要意义: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居违 朝 俗 诏 ( 官者 廷 之 不 孝 。, , 语 得 文 免若言以帝 所有于北) 鲜卑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 1、北俗之语是指什么语言? 卑语。 2、这一段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哪一项改革措施?
左图反映了北 魏孝文帝哪一 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步骤三: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 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 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 农业生产。 (2)政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 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原因(重要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 (4)人文原因: 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复习教学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列举魏晋时期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在复习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串联记忆、因果记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

在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我们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重点本单元基础知识难点理清本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知识主线,学会引导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正确评价曹操等人,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情境引入简述复习范围,直奔复习主题,明确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师:复习导入。

生:整体把握自主探究基础自查一、三国鼎立(完成知识结构)1主要战役表格主要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表格主要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经济发展魏蜀吴二、江南经济的开发(完成重点知识的准确回答):1、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西晋统一全国是在哪年?2、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耗竭了西晋国力的事是什么?它是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3、西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开始于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影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在何时?4、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有何影响?三、北方民族的融合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何时统一北方?2、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如何?简述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以及价值数学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领先世界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课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课件

【要点提炼法】

①一个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权 分
②二项内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③三国鼎立:鼎立基础、三国名称、

位置、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孝文帝


⑤五项改革:说汉语;着汉服;用汉姓;
与汉联姻;用汉制。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大发 展,但改革中却遭遇种种的艰难险阻。 请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我们今天的改 革开放,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国鼎立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魏书》……洛阳……十分萧条,“野无 烟火”。另据史书记载……洛阳人崇尚礼仪,生活十分 富裕……
材料二:(鲜卑族)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 同中原高度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米文平 材料一中反映孝文帝改革前后,洛阳有何不同?通过材 料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深圳市福永中学 白绪全
1
说 课2 流3 程4
5
教材与学情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分析教材与学情
教材阐述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民南迁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本着线索清 晰,知识系统的原则,我将教材整合为两部分: 政权更替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学生对三国的知识比较熟,而且很感 兴趣,同时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表演、自主 学习能力,但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朝代更替脉络,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北
民南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培养学生 分析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地图、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过程,培 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三国鼎立在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生分析:1、经过学习新教材和新教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三国演义》作品,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过《赤壁之战》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方面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体验: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三国资料设计好具有引导性的历史问题,为学生的评价提供材料。

2、教师预计学习过程中可能出想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知识问答: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公面前耍大刀,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公开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公开课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2. 一位同学参加节目,有道题目是“三国时的
第一位皇帝是谁”,她应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C )
A、诸葛亮 B、曹操 C、曹丕 D.孙权
3. 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C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4. 建立前秦、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D ) A.匈奴、氐 B.鲜卑、羌 C.羌 、鲜卑 D.氐、匈奴
历史学习小妙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内 容复杂,所以提倡多用表格的 形式来进行归纳、比较,便于 记忆与复习。
单元总结四
三国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政权分立 政治
两晋 南北朝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南方经济的发展
官渡之战
军事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C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教师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自勉联
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
意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鉴赏】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 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 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 绝不罢休的精神.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述江南的:地域 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 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 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 人。 ——司马迁《史记》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图中,我们可概括出孝文帝改革政策包含哪些措施?
返回
3、作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 地区先进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联系实际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 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 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
国名
建国年代
都城
建国皇帝

蜀汉 吴
220年
221年 222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鼎立形势图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此后不久, 魏、蜀、吴相继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小 结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
曹操
曹丕

220 洛阳
刘备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 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 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 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 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 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江南地区发生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背景 2、主要内容 3、历史作用
1、背景
B.刘备
C.老子
D.孙权
(C )
2.造成三国鼎立关键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D ) D.222年
3.三国鼎立局面的完全形成是在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4、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二. 活动与探究
找一找: 右边的地 图上有错 吗?如果 有,看谁 能把错误 误找出来。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 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 的成败有何感想?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 以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淝水之战 西晋的兴忘和内 迁的各族 江南地区的开发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 权 分 立 与 民 族 融 合
江南地区的开 发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国鼎 立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
官渡之战
魏晋南北朝文化 宗教
数学
农 学
地 理 学
石 窟 艺
书画艺 术
1.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 么历史作用?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知识巩固:
•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C )
A.曹操
221 成都
222 建业

孙权
说一说: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从当时特 定的历史条件分析)
三.南北朝
1. 政权的频繁更迭
北朝
东魏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2.江南的开发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 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 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 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但少有挨 饿受冻之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 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 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 朝 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 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
“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
是谁最后统一了北方?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出自谁的诗句? 你觉得他的 “壮心”是什 么?他将遇到 的对手是谁?
曹操
为什么刘备是他的对手?
刘 备
孙 权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 联军
• 赤壁 • 大战
赤 壁 之 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场著名 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 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学习目标
•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 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 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 3、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 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 4、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 5、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 造好家园。
220年,曹丕自 221年,曹操自 称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 定都长安。 221年, 220年, 刘备在成 诸葛亮在 成都称帝, 都称帝, 国号汉, 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 业。
课后习题
◆ 自已动手
找一找古人描写赤壁的诗词歌赋。
念奴骄·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 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