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传说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传说导读:火把节是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也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
很多人并不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传说是什么?快点随万年历小编详细了解下火把节是什么节日和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吧。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很多人都知道彝族火把节,但是,火把节不止是彝族的节日,火把节还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在日子上有所不同。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的传说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
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
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的传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还想要了解更多少数民族节日资讯请点击》》56个民族的由来习俗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原创,禁止转载!!!相关阅读推荐2016凤凰跳花节是几月几号跳花节有哪些习俗2016彝族火把节是几月几日彝族火把节来历2016阿昌族会街节是几月几日会街节有哪些风俗2016傣族泼水节是几号傣族泼水节的由来仙女节是什么族的节日2016仙女节是哪一天陇端节是什么意思陇端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沐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沐浴节的由来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火把节的传统与习俗

火把节的传统与习俗火把节是一个古老而庄重的传统节日,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火把节的传统和习俗,并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
一、节日起源与背景火把节起源于古代,其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根据史书记载,火把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某位英雄或神祇,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
二、火把节的庆祝方式1.点燃火把:火把节最为显著的传统之一就是点燃火把。
人们会提前准备木材和油料,制作成不同款式的火把。
在夜晚,他们会点燃这些火把,载歌载舞地跳舞庆祝节日的到来。
2.游行表演:火把节期间,各地都会组织盛大的游行活动。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手持火把,载歌载舞地走过城市的街道和广场。
在游行中,人们会展示各种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
3.焰火表演:焰火表演是火把节庆典的一大亮点。
在晚上,人们会点燃各式各样的焰火,让夜空绽放出美丽多彩的光芒。
焰火表演代表着胜利和喜庆,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欢乐。
4.传统食物:火把节除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还有一系列传统食物。
比如,人们会煮特制的传统汤品,其中的食材象征着幸运和繁荣。
火把节还有一种特别的甜点,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互赠,以表达彼此的祝福和关爱。
三、火把节习俗的象征意义1.驱邪辟邪:火把在火把节中的使用有辟邪驱邪的象征意义。
人们相信火把的光辉可以驱散黑暗和邪恶,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灾祸和不幸的侵扰。
2.庆祝光明:火把节庆祝活动中的火把和焰火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3.团聚与祈福:火把节是人们团聚的时刻,他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节日。
人们手持火把团团圆圆地围在一起,共同祈福,希望来年能够平安顺遂,幸福美满。
4.文化传承:火把节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代表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世代相传,火把节的习俗和传统得以延续,使人们更加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简介火把节是一种独特的节日,它源自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这个节日以燃烧火把为主要特点,人们在夜晚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
在火把的熊熊燃烧下,人们跳舞、歌唱,自由地表达着对生命的喜悦和美好的祝愿。
本文将介绍火把节的起源、传统庆祝方式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个独特的民族节日。
起源火把节起源于中国蒙古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这些民族经常在冬天的夜晚点燃火把,照亮寒冷的夜晚,同时也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盛大的节日庆典。
传统庆祝方式火把节通常在每年的某个固定日期举行,具体日期依据农历而定。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在村庄或城市的广场集合,手持点燃的火把,开始游行活动。
火把的火焰高高地燃烧在夜空中,照亮了整个庆祝场地。
人们跳舞、唱歌,传统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而欢快。
火把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项目,就是火炬传递。
人们手持火把,由一个地点开始,沿着固定的路线传递火把,最终将火焰带到终点。
这一传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传递,也代表着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体育竞赛和民俗表演,例如马球比赛、赛马、射箭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节日的趣味性,还能提升人们的团结与协作能力。
保护与传承火把节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火把节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火把节,有以下几点建议:1.教育宣传:加强对火把节的宣传与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个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2.文化活动:举办火把节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增强对火把节的兴趣和热爱。
3.传统技艺:传承火把节相关的传统技艺,如火把制作、舞蹈和音乐演奏等,保持这些技艺的传统与独特性。
4.学校教育:将火把节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节日。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相信火把节这一独特的少数民族节日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祝愿。
小雪节气的火把节燃烧迎冬驱逐寒冷与疫病

小雪节气的火把节燃烧迎冬驱逐寒冷与疫病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其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日左右。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火把节成为一种特殊的庆祝活动,被用来迎接冬天、驱逐寒冷和疫病。
本文将介绍小雪节气下火把节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起源于古代民间,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庆祝活动。
根据传说,古代人们认为火焰有驱邪辟恶的力量,可以驱逐寒冷和疫病,保佑家人的平安幸福。
所以每年的小雪节气,人们就会集合一起举行火把节活动,以祈求来年的顺利与健康。
二、火把节的庆祝方式1. 火把游行:火把节的核心活动是火把游行。
在节日当晚,人们手持火把,排成队伍沿街道游行。
火把燃烧的焰火映照着夜空,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2. 人群祈福:在游行过程中,人们会高举火把,向天空和神灵祈福。
他们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并祈愿疫病远离人间,家人健康平安。
3. 龙舞表演:火把节还伴随着龙舞表演。
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龙服,跳跃起伏,在大街小巷上表演舞龙。
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祥瑞的象征意义,通过表演舞龙,人们希望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三、火把节的现代意义火把节虽然源于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火把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火把节的庆祝与传承,人们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其次,火把节的庆祝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如今,很多地方在火把节期间还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表演,如舞狮、杂技等。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火把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最后,火把节也成为了地方旅游的重要节庆活动。
许多人会专门前往有名的火把节庆典的城市或地区观看并体验这一独特的庆祝方式。
这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小雪节气的火把节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庆祝活动,它通过火把游行、人群祈福和龙舞表演等方式,向年底的来临致敬,祈福平安与健康。
火把节的简单介绍

火把节的简单介绍
火把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农业时代。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活动,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火把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业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
因此,人们会在农历正月十五日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活动,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中国的元宵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燃放烟火,欢庆节日。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点燃火把。
火把是一种由竹子或木材制成的长条,两端点燃后可以燃烧一段时间。
人们会手持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还包括燃放烟火,放烟火象征着驱逐邪恶,迎来吉祥。
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还包括吃汤圆和赏花灯。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里面可以包裹着豆沙、芝麻、花生等馅料。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赏花灯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人们会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赏花灯,这些花灯通常是由纸张或竹子制成的,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
火把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人们的祈愿和希望。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燃放烟火,吃汤圆,赏花灯,庆祝节日。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快乐。
火把节的来历

火把节的来历火把节的来历一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
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
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
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
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多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
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
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年都派下神子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
人们为了反抗神子,就设计将其杀害,引起了天神震怒,排除了大量的天虫到人间毁灭庄稼。
为了将他们杀死,从古籍中翻出了火把能把天虫烧死的方法。
于是彝族某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战斗,利用火把终将天虫杀害,保护了大量的庄稼。
正好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彝族某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特此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都会举着火把来到田野,举办火把节,用以祈求上天这一年的庄稼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第3篇: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火把节的历史起源与现代演变

火把节的历史起源与现代演变火把节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部落社会,在人们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火把节的历史起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一、火把节的历史起源1.1 古代部落社会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以部落为单位,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来维持生存。
火把作为一种最早的照明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1.2 火把与祭祀信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祭祀信仰逐渐成为部落社会的核心。
人们相信火焰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寄托他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开始使用火把代表力量和信仰。
1.3 火把节的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渐渐与特定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庆典活动。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火把节始于古代埃及,当时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点燃火把,以表示对太阳之神的敬意和祝福。
1.4 火把节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火把节并非只存在于埃及,多个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庆典活动。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也有自己的火把节庆,用来纪念众神或先贤。
随着各文化的发展,火把节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并融入当地的传统和信仰中。
二、火把节的现代演变2.1 火把节的庆祝方式现代的火把节庆祝方式多样,但其中一项共同的特点是人们手持火把进行游行。
火把的形态和设计也愈加创新,有的火把笼罩在彩灯中,有的火把头部雕刻有各种图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2.2 火把节的意义转变在现代社会,火把节的意义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和展示文化的活动。
人们通过火把游行来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自我认同感。
此外,火把节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2.3 火把节的国际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火把节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和欢迎。
各国纷纷举办火把节活动,吸引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和观赏。
火把节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
2.4 火把节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火把节在未来还将继续演变。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那么白族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希望你会喜欢!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的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少,鄱要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
男子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接触、认识、谈情说爱。
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照亮了茫茫黑夜,蔚为壮观。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双方决定以摔跤来分输赢。
他们搏斗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地上的大力士助威,终于打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辛勤种出的庄稼。
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鸡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
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彝族火把节以石林和楚雄两地最为隆重。
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节日,在现今的云南、贵州等地十分流行。
因为彝族在当地也可以说是大族,所以周边少数民族受到影响,也纷纷将火把节纳入自己民族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北斗星斗柄上指的时候,就是彝族要过火把节的时候。
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来历到底是从何而起?各地传说都十分得多,但其来源实质与火有关。
毕竟在广西一带虫子有很多,用火驱虫除害效果十分明显,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
火把节的来历一:当时天神与地神斗争的时候,人们帮助地神,用火把将天神的虫军消灭后,战胜了天神。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
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多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
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
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年都派下神子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
人们为了反抗神子,就设计将其杀害,引起了天神震怒,排除了大量的天虫到人间毁灭庄稼。
为了将他们杀死,从古籍中翻出了火把能把天虫烧死的方法。
于是彝族人民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战斗,利用火把终将天虫杀害,保护了大量的庄稼。
正好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特此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都会举着火把来到田野,举办火把节,用以祈求上天这一年的庄稼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起初是彝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开始,持续整整三天。
在这三天里,彝族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体现了人民尊重自然规律的美好愿望。
到了今日,火把节不仅仅是彝族人民特有传统节日,也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的日子。
在2014年7月,云南的彝族更是举办了“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的火把节狂欢活动。
许许多多的有课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参与其中,去体会彝族人民的原生态活动。
火把节蕴含意义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
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
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
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
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
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
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