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执教人:罗昌福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是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有8课,共32课。
二、教学目标1.在“微小世界”单元里,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在“物质的变化”单元里,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在“宇宙”单元里,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在“环境和我们”单元里,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1.在本学期,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能对形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本学期中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的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剖析第一单元细小世界单元概括经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旁的很多物质及现象有了必定的认识。
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线,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本单元依照人类察看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研究大自然的神秘。
本单元的“细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一样。
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细小粒子的领域。
因为察看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睁开,不过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略,的显微镜能察看到的现象。
如常有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波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构造、科学发展史等。
但教课的要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察看的范围,激发学生察看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意会使用察看工具的利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讲堂上的学习不过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察看活动持续到课后,把察看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主要教课活动有以下内容:第一课——放大镜。
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常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从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
教材经过指引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察看,进一步认识它的作用和构造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放大镜,激发学生用察看工具察看身旁世界的兴趣。
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经过两个察看活动,让学生认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大概估量方法,从而研究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规律以后,再试试着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来察看四周的物体。
第三、四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
昆虫和晶体的察看,单单用肉眼,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少,于是教材把指引学生把昆虫和晶体“带”到放大镜下,拓展学生对昆虫和晶体的认知需乞降研究兴趣。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7《保护生物多样性》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7《保护生物多样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2-7《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行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保护意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如种植植物、周边生态环境等。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种类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身边可以采取的行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4.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如种植植物、周边生态环境等。
5.总结: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说课稿19(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说课稿19(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是一节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估塔台模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能量的转化等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以及能量转化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进行实践活动。
但在评估和改进模型方面,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方法指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以及能量转化等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实践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估塔台模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验条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的塔台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以及能量转化等概念,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测试和评估塔台模型,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总结提升。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建造塔台》说课稿(2023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建造塔台》说课稿(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建造塔台》是一节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并建造一个塔台,旨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建筑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真实的建筑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建筑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建筑原理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提高他们对建筑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建筑原理,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建筑原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台。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建筑原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和实物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真实的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建筑原理,思考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台。
3.设计: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并绘制塔台图纸。
4.实践:学生分组动手建造塔台,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6.拓展:学生思考如何将建筑原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设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塔台的稳定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建筑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五)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五)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最新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小结
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5怎样放得更大
我们的方法
教学活动反思
第6课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交流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观察昆虫
学生整理科学文件夹,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昆虫有它自己的特点,如:有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而在学生的印象中往往认为小虫子就是昆虫,希望能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昆虫有所了解。
只有有准备有目的的去观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让他们有更深入的观察研究。
课外延伸
课后可以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事物。
注意可以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是培养学生记录的习惯与科学记录的方法。
板书设计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测量方法
教学活动反思
第3课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2、并继续用画图等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3、在观察中注意保护昆虫,但也要注意不能爱护害虫。
教学重点
白糖、碱溶液在玻璃片上的结晶与直接用肉眼看白糖是不同的,在这一环节我想很多学生会对许多物质产生问题,因为就像碱一样看上去根本就不是晶体。
课外延伸
大家可以在课下有条件的情况下观察雪花,看看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板书设计
4放大镜下的晶体
我认为是晶体的有我看到晶体是这样的
教学活动反思
第5课
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执教人:罗昌福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是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有8课,共32课。
二、教学目标
1.在“微小世界”单元里,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2.在“物质的变化”单元里,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3.在“宇宙”单元里,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
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4.在“环境和我们”单元里,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本学期,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能对形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本学期中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兴
趣。
四、教学措施:
1.在本学期,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整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能对形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本学期中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兴趣。
五、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过去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教学时间及活动
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课时安排
1. 微小世界9课时
2. 物质的变化9课时
3. 宇宙9课时
4. 环境和我们9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