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气象报告
水文气象报告【范本模板】

110kV太和牵引站~程集变线路工程可研水文气象报告目录1 前言2 沿线水文条件3 河流跨越3。
1 颍河3.2 泉河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4。
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4。
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4。
3 导线覆冰取值4。
4 气温及雷暴日数5 结语1 前言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
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
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
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
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
0~1。
5m。
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报告

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报告一、引言江河湖泊的水文气象监测数据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数据的质量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的分析和建议。
二、数据来源本次评估所采用的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包括流量、水位、降雨量、蒸发量等指标的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的收集是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人工观测来完成的,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为了评估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1. 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是评估其质量的关键。
我们通过与其他站点进行比较,计算观测数据间的差异和误差,以评估数据的准确性。
2. 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反映了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我们对观测站点的数据进行了连续性分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 一致性:数据的一致性反映了监测过程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通过对同一站点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数据的一致性。
4. 可靠性:数据的可靠性反映了监测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我们通过评估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数据的稳定性来评估其可靠性。
四、数据质量评估结果根据以上评估指标,我们对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得出以下结果:1. 准确性评估:观测数据与其他站点数据的比较结果显示,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范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完整性评估:连续性分析显示,观测站点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完整性,未出现较长时间的数据缺失情况。
3. 一致性评估:对同一站点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后,数据的一致性较好,表明监测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4. 可靠性评估: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数据的稳定性评估结果良好,表明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整体较好,可满足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实习生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目录1、校内二校内气象站观测------------------------------------------------51.1、数据收集-------------------------------------------------------------------51.2、数据比测-------------------------------------------------------------------62、船基海上断面观测-------------------------------------------------------72.1、数据收集-------------------------------------------------------------------72.2、数据比测-------------------------------------------------------------------83、陆基海洋监测参观-----------------------------------------------------113.1、观测项目-----------------------------------------------------------------113.1.1 潮汐--------------------------------------------------------------------113.1.2 水温与盐度----------------------------------------------------------113.1.3 悬沙--------------------------------------------------------------------113.1.4 海流--------------------------------------------------------------------123.1.5 自动气象观测站----------------------------------------------------123.1.6 能见度人工观测----------------------------------------------------123.1.7 浮标观测--------------------------------------------------------------1 23.2、数据比测------------------------------------------------------------------123.2.1 数据汇总--------------------------------------------------------------1 24、校内一海水样品分析---------------------------------------------------154.1 数据收集--------------------------------------------------------------------154.2 数据比测--------------------------------------------------------------------164.2.3 误差分析----------------------------------------------------------------164.2.4 实验感受----------------------------------------------------------------165.总结感想--------------------------------------------------------------------------176.致谢--------------------------------------------------------------------------------17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与观测实习报告1、校内二校内气象站观测时间: 6月27日9:00-11:30地点:上海海洋大学校内气象站(121.8922 °E,30.8808°N)指导老师:林军具体内容:主要对当日上午9:00-11:30期间本地的压强、温度、湿度、风速、风向、辐射通量等六个气象要素进行观测,时间间隔为30min。
水利工程水文气象数据分析报告

水利工程水文气象数据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气象数据,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水文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水资源的变化、气象条件的演化以及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确保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的安全。
二、资料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次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包括:- 水文数据:包括水位、流量、雨量等重要指标的监测数据;- 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量、风速等指标的观测数据。
2. 数据处理方法本次数据分析采用了以下方法:- 统计分析:对水文气象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 趋势分析:通过趋势线拟合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水文气象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 时空分析:通过空间插值和时序插值的方法,对水文气象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进行研究。
三、水文气象数据分析结果1. 水位分析根据所收集到的水位监测数据,对水位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显示,在过去三个月中,水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平均水位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
这说明当前水库的蓄水情况良好,但需要继续关注未来的水位变化。
2. 流量分析通过对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我们发现在过去半年内,流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时,由于雨量较少,流量较低;而在夏季,受到降雨量增加和山区融雪的影响,流量显著增加。
根据流量的历史数据,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几个月的流量变化趋势,以便合理调度水资源的利用。
3. 雨量分析雨量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通过对雨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最近一次的雨量分析结果显示,雨量在郊区较为集中,而城市中心降雨较少。
这个结果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气温分析气温是水文气象数据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气温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气温的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最近几年的气温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气温逐渐上升,具有明显的全球变暖趋势。
水文气象观测实验报告

气象要素能表明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也能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以及某些对大气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有显著影响的物理量。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通过实地观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气候和天气系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活动内容及要求1、通过观测初步学会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熟悉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同时加深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3、初步学会建立小型气象园的步骤、要求等。
二、活动内容(一)温度的观测一、百叶箱中的温度观测1、百叶箱百叶箱的四边是由两排薄的木板及叶组成,木板向内倾斜成45°角,箱底由三块木板组成,中间一块比边上两块稍高些,箱盖有两层,其间空气能自由流通。
百叶箱应具有良好的反辐射能力,故内外均涂以白色,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
百叶箱应水平牢固地安装在一个高出地面125mm的特别的架子上,箱门对正正北、以避免开箱读数时太阳辐射的干扰。
2、百叶箱内仪器安装百叶箱内各仪器都安置在箱内特别的铁架上,干湿球温度应垂直固定在铁架的两端,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面据地面1.5米,湿球的下方是一个带盖的水盂,水盂固定在铁架下面的横梁上,盂口离湿球约3cm,湿球纱布通过杯盖的狭缝引入盂内,侵入水中。
最高温度表应水平放置在铁架下面横梁上的铁钩上,最高温度表放在较高的一对横钩上,球部稍向下倾斜。
最低温度表放在稍低的一对横钩上,球部稍向上倾斜。
百叶箱内外应保持清洁,大雨、大雪后,要及时将箱内的雨水擦干净,以免影响记录的正确性。
3、温度表的观测观测程序,先读干球,后读湿球。
记录后复读干球和湿球温度,然后读最高、最低温度,复读记录后,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放回最高温度表时应先放球部后放头部。
(二)风的观测空气的水平运动叫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既有风向和风速两项。
风向指风的来向,用十六向来表示,通常以符号来表示,如:N、SSE 等。
气象水文监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气象水文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气象水文监测仪器的使用,并通过对气象水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评估实验区域的气象水文状况。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市XX区XX镇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气象监测仪器:自动气象站、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风向计、雨量计等。
2. 水文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溶解氧仪、浊度仪、电导率仪、pH计等。
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笔记本电脑、数据线、USB接口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气象监测(1)使用自动气象站对实验区域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监测。
(2)使用手持式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风向计、雨量计等对气象要素进行人工测量,并与自动气象站数据对比。
2. 水文监测(1)使用水质分析仪、溶解氧仪、浊度仪、电导率仪、pH计等对实验区域的水质进行监测。
(2)使用水文监测设备对实验区域的流量、水位、水温等水文要素进行监测。
3. 数据采集与处理(1)将气象、水文监测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2)使用笔记本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绘制气象、水文要素变化曲线图。
4. 结果分析(1)分析实验区域的气象、水文状况,评估实验区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2)对比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测量数据,分析误差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象状况实验期间,实验区域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变化如下:(1)气温:实验期间,最高气温为X℃,最低气温为X℃。
(2)湿度:实验期间,最高湿度为X%,最低湿度为X%。
(3)风速:实验期间,最高风速为X米/秒,最低风速为X米/秒。
(4)风向:实验期间,主导风向为X。
(5)降雨量:实验期间,降雨量为X毫米。
2. 水文状况实验期间,实验区域的水质、流量、水位、水温等水文要素变化如下:(1)水质:实验期间,溶解氧、浊度、电导率、pH值等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气象水文海洋观测技术与仪器发展报告

气象水文海洋观测技术与仪器发展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水文海洋观测技术与仪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报告

江河湖泊水文气象监测数据报告本报告旨在总结并分析最近一年(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对江河湖泊的水文气象监测数据,旨在更好地了解水域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本报告将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水位变化、水质分析、水文与气象相关性分析以及未来趋势预测。
一、水位变化1.1 江河湖泊水位波动情况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多个江河湖泊的水位进行了监测。
数据显示,不同水域的水位波动程度各不相同。
例如,长江水位波动剧烈,受到季节性降雨和来自上游的融雪水影响,而太湖的水位波动相对较小,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
1.2 水位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水位的变化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较高的水位可能导致沿岸地区的洪水,引发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另一方面,较低的水位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城市供水造成困扰。
二、水质分析2.1 水质监测指标通过监测多个江河湖泊的水质指标,我们可以评估水域的健康状况。
主要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悬浮物、氨氮、总磷和总氮等。
2.2 水域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在所监测的江河湖泊中,一些水域的水质状况较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长江中游地区;而部分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某些河流的重金属污染和严重富营养化现象。
三、水文与气象相关性分析3.1 雨量与水位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了降雨与江河湖泊水位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降雨量的增加与水位的上升呈正相关。
但是,不同水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湖泊如太湖受到上游来水量的影响比本地降雨更为显著。
3.2 气温与水位之间的关系我们还研究了气温与江河湖泊水位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气温与水位呈现复杂的相关性。
高温可能导致融雪和降雨增加,从而使水位上升。
四、未来趋势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趋势分析,我们对未来水文气象变化进行了预测。
我们预计,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水域的水位波动可能会增加,水质问题可能会有所恶化。
因此,我们强烈呼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江河湖泊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kV太和牵引站~程集变线路工程可研水文气象报告目录1 前言2 沿线水文条件3 河流跨越3.1 颍河3.2 泉河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4.3 导线覆冰取值4.4 气温及雷暴日数5 结语1 前言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
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
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
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
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
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3.1 颍河颍河又称沙颍河,为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脉,流经豫皖两省,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因上游分为颍河、沙河两支,在周口市汇合后称沙颍河,周口以上为上游,周口至阜阳市为中游,阜阳至入淮口为下游。
颍河全长620km,其中河南省境内长410km,安徽省阜阳市境内长210 km,流域面积约36651km2。
颍河干流自解放后先后建成了周口闸、槐店闸、阜阳闸和颍上闸四级控制,拦河蓄水,为工农业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线路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跨越处河道微弯,河道两岸堤距约500m,跨越处堤防已加高加固。
考虑堤防防洪要求,建议在离堤脚30m以外立塔。
查阅安徽省航道整编资料,颍河为通航河流,通航等级为4级,最高通航水位33.97m,最大船舶水上空载高度16m。
涉及通航的有关数据以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的函复资料为准。
3.1 泉河泉河是淮河一级支流颍河右岸支流,其上游泥河口以上称汾河,以下称泉河,故有汾泉河的统称。
泉河源出河南省郾城县邵陵岗,流经郾城、商水、项城、沈邱,至豫、皖省界武沟口(泉右),进入安徽临泉县境,东南方向流经界首市境南缘、临泉县城北、杨桥镇北、大田集北,至阜阳市三里湾颍河右岸,在颍河闸上游300m 处注入颍河。
泉河河道全长243km,其中安徽境内93.6km;流域面积5260km2,其中安徽境内1990km2。
线路跨越处泉河大堤为3级堤防,设计堤顶高程按20年一遇设计水位(33.44m)加超高1.5m确定,两岸堤防堤顶高程为34.94m,堤内外边坡均为1∶3,堤顶宽4m。
现状堤防标准不足,按泉河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左右堤防均在堤外坡按边坡1∶3加高培厚。
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自2006年开始逐步按《安徽省阜阳市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书(修订本)》设计标准实施,目前工程已实施完成。
查阅安徽省航道整编资料及参照附近工程跨河资料,泉河为通航河流,通航等级为6级,最高通航水位为5年一遇设计洪水位,即31.30m,最大船舶空载高度14m。
涉及通航的有关数据以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的函复资料为准。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本线路路径在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与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站相距较近,设计气象的选择主要根据上述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计算成果,并参考了附近已建的110kV输电线路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阜阳市气象站位于阜阳市区。
阜阳市气象站于1953年建立,建立后曾四次改变测站位置,但变化都不大,资料统计时作统一处理。
现气象台位置在北纬32°56’,东经115°50’,观测场海拔高度约30.6m。
太和县气象站位于太和县北门外“郊区”,始建于1959年1月,北纬33°10′,东经115°43′,至今未移动站址,观测场海拔高度33.0m。
观测场地形平坦开阔,四周无大型障碍物。
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本线路选取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站历年实测最大风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计最大风速的取值。
阜阳市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3~2003年,共51年,其中1953~1970年为定时观测资料,1971~2003年为自记观测资料。
对上述定时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及观测方式换算,自记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换算。
通过上述两次换算得到阜阳市气象站1953~2003年历年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进行经验频率计算,分别按P—Ⅲ型和极值Ⅰ型进行数理统计,得3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26.1m/s。
太和县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9~2005年,共47年,其中1959~1978年为定时观测资料,1979~2005年为自记观测资料。
对上述定时观测资料需进行高度及观测方式换算,自记观测资料需进行高度换算。
通过上述两次换算得到太和县气象站1959~2005年历年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进行经验频率计算,按极值Ⅰ型进行数理统计,得30年一遇离地10m高设计最大风速为24.3m/s。
本线路路径位于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无特殊地貌,气象气候条件相同,属同一气候区。
附近已建的110kV、220kV送电线路设计最大风速都取用25m/s(15年一遇15m高),运行安全可靠。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本线路的设计最大风速取值结合气象站的设计风速计算结果及路径走向的地形地貌条件,并参照附近已建线路工程设计风速的取值综合选定,建议取值为25m/s。
大风同时气温-5℃。
4.3 导线覆冰取值本线路附近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站无完整的导线覆冰观测资料,无法进行设计冰厚的统计分析计算。
根据现场调查及气象部门收资,沿线覆冰以雨淞为主,其次是雾淞及冻结雪。
据阜阳地区气候统计资料,阜阳地区曾于1987年1月2日~3日出现过一次较大的雨淞,在长为1m、直径为4mm的导线上,覆冰量136g,直径64mm,换算成标准冰厚为5.22mm(比重0.9g/cm3),据考证,该次覆冰给部分地区造成重大灾害,造成低压电力线断杆、断线,邮电线路损失更大。
根据安徽境内各气象站覆冰观测情况分析,平地具有较完整覆冰资料的气象站主要有:寿县气象站(海拔高度22.7m)、砀山县气象站(海拔高度43.2m)。
寿县、砀山县气象站作为平地代表站,根据历年实测导线最大覆冰资料进行换算及统计分析得出30年一遇设计冰厚为:寿县站5.33mm,砀山站7.40mm。
安徽境内其它气象站覆冰资料不完整,其标准冰厚实测最大值为:寿县站5.60mm,亳州站4.50mm,宿州站8.01mm,阜阳站5.22mm,蚌埠站11.47mm。
根据本线路路径,属平原区地貌,30年一遇设计冰厚取值范围为5~10mm。
根据上述分析并参照附近已建线路覆冰取值,综合分析后确定本线路设计冰厚取值为10mm,冰的密度为0.9g/cm3。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根据阜阳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气温及雷暴日数如下: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4℃(1953年6月20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0.4℃(1969年2月15日)历年平均气温:15.0℃历年最多年雷暴日数:57天(1963年)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1.9天根据太和县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气温及雷暴日数如下: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4℃(1988年7月19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历年平均气温:14.7℃历年最多年雷暴日数:51天(1963年)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2.0天5 结语工程,拟选路径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
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行走时要考虑对通行船只的影响。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
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
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本线路的设计气象条件建议全线按2510气象区设计(最大风速为3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值),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0℃,平均气温+15℃,雷暴日数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