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名词解释简介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信仰、价值观和理念的总和,它构成了一个人、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不仅是个人或群体的思想支撑,也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社会运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作用进行解释和探讨。
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复杂概念。
从字面上看,意识形态可以分解为“意识”和“形态”两个部分。
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思维和理解;形态则是指意识通过各种方式的表达和呈现。
因此,意识形态即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价值观念等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
意识形态通常包括一些具体的信仰、价值观、理念和思想体系,如宗教、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群体对于世界的态度和行动。
特征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理论性: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论认识。
它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认知的产物。
2.伦理性:意识形态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规范具有指导性作用。
3.指导性: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认识,还具有指导行动的功能。
它能够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判断和选择。
4.对立性: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对立。
不同的意识形态常常在思想观念、理论阐释、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着分歧。
5.历史性:意识形态是与历史发展相联系的。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意识形态在社会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运动通常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理念和追求,而这种理念和追求往往源于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激发人们的集体行动,并推动社会变革的实现。
在社会运动中,意识形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凝聚力: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将不同的个体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
社会学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及其逻辑

社会学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及其逻辑在社会学中,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逻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某些社会层面的因素所共同形成的一定范围内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它包括了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文化、信仰、道德等。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中,关键的研究对象是“共同形成”的过程。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它与特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相关,由于社会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往往具有连续性。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关特征是多维度的,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还包含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在因素,这与单纯的意识形态研究不同。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内在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的。
它不仅仅存在于某种具体的社会中,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
这种普遍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对于人类基本生活问题的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内在自我完整的,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它有着自身完善及理论勾连的逻辑,同时也能适应和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情感和价值倾向性的。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意义、正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包含了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和基本生存条件。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社会变迁及历史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三、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
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意识形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很难具有固定的含义,但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人们把各种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体系、语言学等,都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规划或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对内对外的政治规划或政治策略。
(2)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意识形态又是一些具体的伦理道义原则“, 作为道德观,它是判断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政治思想体系,又是在政治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它是评判、衡量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
”(3) 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和辩护体系。
”因此,“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特点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特点作者:汤家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0期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总结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安全概念作了界定,并概括了其特点。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综合安全观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45-02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概念以来,意识形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1999年,夏保成在其专著《国家安全论》中提出:“国家的安全,就是构成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这种安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国家肌体的安全、环境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作为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就是发展的安全。
”他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宗教信仰的安全。
2003年,陆忠伟出版他的专著《非传统安全论》,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学术界看法不一。
主要观点有:田改伟在《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安全、政治信仰安全和宗教信仰安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任务。
冯宏良在论文《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免受外部的干涉和侵犯。
徐稳在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集团、政党或者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下而逐渐弱化或者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它的本质是一个总体观念概念的总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阶级性、隐蔽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一观念的上层建筑。
19世纪,“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他将意识形态理解是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这个理论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哲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形式。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指的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一直存在,意识就始终都是这种产物”。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虚假的体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本质出发深刻地揭露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马克思指出:“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与此同时,伟大的恩格斯也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推动他的真正动力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行联系的客观过程。
三统治阶级的工具。
意识形态校本研修记录

意识形态校本研修记录主要记录一、学习“意识形态”内涵的具体内容1、什么是意识形态2、意识形态特征3、意识形态各项工作制度党员集中学习记录"四个意识"“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意识含义政治意识政治意识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大局意识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核心意识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意识形态概念 内涵及特点和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及特点和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等方面的深层次思想体系和信仰理念。
它包括对社会和个体具有指导作用的观念、原则、规范和价值判断的集合。
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
1. 世界观:对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
2. 价值观:对于人类行为准则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观念、伦理原则等。
3. 政治观:对于政治制度、权力分配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解和看法,包括政府职能、社会等级等。
意识形态的特点包括:
1. 综合性:意识形态通常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2. 指导性:意识形态具有对社会和个体的指导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3. 稳定性:意识形态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代表了一定阶级、集团或国家的利益和意愿。
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在于:
1. 社会凝聚力:意识形态为一群人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凝聚和相互信任。
2. 影响决策:意识形态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3. 教育功能:意识形态通过教育体系传递给下一代,塑造和培
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 政治斗争:意识形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核心,代表不同阶级、集团或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和争夺。
总之,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原则,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作者:庞达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当前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
但对于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等涉及其理论建构基础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没有研究成果能予以系统解答。
基于此,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和论述,尝试对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做出初步概括,并提出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逻辑性、社会性、客观性、生动性五大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内涵;特征DOI:10.15938/ki.iper.2017.03.009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45-06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学术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对“意识形态”做出过严格的定义,但他基于实践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地改造赋予了“意识形态”以新的含义,使其成为马克思批判之前“虚假”哲学理论的重要武器。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在思想文化层面的综合反映。
而人的实践是一种综合了情感、意志和经验的感性活动,因此,如果从实践的视角来观察意识形态现象,可以发现现实中的意识形态,除了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形态,还包含着广泛而丰富的感性形态。
与理性意识形态相比,这些感性意识形态更真实、更生动、更接近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因而对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认同也具有更大地影响和指引意义。
近年来,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究竟该如何界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涉及感性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基础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答。
基于此,本文计划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和论述,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探讨,以期对感性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形态”的两种含义要理解感性意识形态的内涵首先要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
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
在文义上,ideology 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
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
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
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
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
识形态。
特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而总体性意识形态则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它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对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进行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以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
尽管曼海姆企图将总体性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相分割,去掉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但总体性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分析,因此这种分割是不成功的。
约〃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组信念或价值观,它们可以通过某一社会集团的地位或者利益得到解释。
而这种信念或价值观隶属于某种更为一般化的、有偏见的信念群。
他认为马克思从功
能的角度来解释意识形态的出现和传播。
这种功能解释的主要观点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契合于现存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并具有为之服务的功能,有此而得以出现和传播,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点是一种歪曲的意识、虚假的意识,为了阶级统治而不惜扭曲现实的意识。
约〃埃尔斯特认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应该是非功能主义的。
他把意识形态看成是精神实体,并且否定了它的制度性定义,这种定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体现出某些信念或价值观的制度性的实体。
我认为不应该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定义,而应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本质来定义它。
特拉西把它定义为“思想的科学”、“观念的科学”,其目的是要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程度。
因此,我认为“意识形态”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一社会群体大部分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
它表现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涉及任何价值观正误的判断,更不会因阶级利益的冲突而扭曲现实。
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来说,意识形态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虚假性。
在他们心目中,并非所有政治观点皆有意识形态的特性,意识形态并不属于科学,是和科学相对立的错误意见:故有必要区分意识形态与科学、真理和虚伪的差异。
然而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描述性的,并不应该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和利益判断。
因此,它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认为它具有虚伪性是因为将它看作阶级统治和教化的工具,相反地,我是要将意识形态去阶级性、去工具性。
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倾向性,它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统治阶级要以意识形态为工具维护其相应的统治,所以会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泛化为所有阶级甚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用思想上的统治来配合政治上的统治。
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意识形态是由社会中大部分成员认同的观念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此它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而不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就并不存在“统治阶级泛化其思想”的说法。
另外,这种观点还是无法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相分离,还是将它看作阶级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