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甲亢治疗新进展

甲亢治疗新进展

甲亢治疗新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治疗甲亢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近年来,对于甲亢的治疗,有以下新的进展:
抗甲状腺药物的新药开发:目前治疗甲亢的主要药物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巯咪唑等)。

但是这些药物具有副作用和治疗失败率高的问题。

近年来,新型抗甲状腺药物的研究不断发展,如Teprotumumab等,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有望成为甲亢治疗的新选择。

靶向治疗的发展:研究发现,许多甲状腺肿瘤患者的肿瘤中存在激活的信号通路,如RAS、BRAF等。

靶向治疗可以抑制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有效地治疗甲状腺癌和甲亢。

例如,利妥昔单抗就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它可以抑制甲状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非手术治疗的优化:放射性碘治疗是治疗甲亢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它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造成损害。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放射性碘治疗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优化,可以减少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对于甲亢的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进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
着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甲亢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个性化和有效。

甲亢的治疗方法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突破

甲亢的治疗方法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突破

甲亢的治疗方法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突破甲亢,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甲状腺过度活跃引起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甲亢患者常常出现代谢率增加、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症状。

目前,甲亢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碘治疗。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为甲亢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甲亢的新治疗方法及其在突破传统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局部甲状腺治疗传统的甲亢治疗方法往往以全身为靶点,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全身性副作用,例如心动过速、皮肤瘙痒等。

而局部甲状腺治疗则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甲状腺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直接注射药物到甲状腺组织,减少全身性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局部甲状腺治疗在甲亢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经颈臂丛超声引导下的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入甲状腺组织,可以减少药物在全身的分布,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疗效。

二、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甲亢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例如,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生成,从而减轻甲状腺的炎症反应,提高甲状腺功能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胞免疫治疗,通过使用激活或抑制免疫细胞的药物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以分子水平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其通过干预甲状腺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亢进。

具体来说,靶向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和激活剂相互作用,从而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程度。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酪蛋白激酶抑制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等相继问世,为甲亢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从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甲亢的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亢进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进展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为甲亢,是内分泌科常见病,病因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目前临床治疗甲亢的常见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西医内科、外科、中医治疗等,旨在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进展;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即甲亢,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具体的病因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完全了解[1]。

临床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西医药物治疗、同位素治疗、外科手术、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

本文对于近年来临床治疗甲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西医内科治疗1.1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抗甲状腺药是甲亢治疗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丙基硫氧嘧啶(PTU)、甲巯咪唑(他巴唑,MM)、卡比马唑(甲亢平,CMZ)等,PTU主要作用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介导的酪氨酸碘化及偶联,导致氧化碘不能与甲状腺球蛋白相结合,阻止外周组织甲状腺素(T4)转变为活性更高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PTU不容易进入胎盘组织和母乳中,西方国家将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也列为其用药适应证,但我国对此持谨慎观点[2]。

MM可抑制甲状腺组织中过氧化物酶,阻碍碘化物氧化及与酪氨酸的偶联过程,阻碍T4和T3的合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小剂量(10~15mg/d)疗效与常规剂量疗效相当而副作用更小。

研究观察到MM日用量达15mg时继续加大剂量只能使药物在血液中浓度增加而不能使其在甲状腺中浓度增加,而且MM在甲状腺组织中半减期长于血液中,因此我国学者主张采用15mg/d的小剂量为宜[3~5]。

CMZ的作用机制与上述药物相类似。

此类药物治疗的优势是对甲状腺腺体及周围组织无损害,能完整保留甲状腺体,服用方法简便,但这类药物不能抑制已经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不能阻断甲状腺激素释放过程,服药后过一段时间需待体内储存的甲状腺激素消耗后方才起效,降低高代谢状态的起效时间晚,治疗周期长,复发率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目前多用于青少年甲亢和首次发作Graves 病患者的首选用药;此外多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碘和糖皮质激素制剂联合用于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前后辅助治疗[6~8]。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甲巯咪唑(简称MMI)是一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用药物,其广泛应用已经带来了临床疗效的明显改善。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入研究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于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关于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
的进展。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综述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研究
进展。

一、药物过敏反应
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的不良反应之一是药物过敏反应。

有研究表明,
个别患者在使用甲巯咪唑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咳嗽、哮喘等。

这些过敏反
应一般在吸收甲巯咪唑后的数日内发生,且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时,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过敏
反应,避免病情恶化。

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甲亢加重等。

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时,医生需要密切
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观察

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观察

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观察【摘要】目的:了解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0例患者,根据系统分配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前者选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后者选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观察患者应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心绞痛)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效果显著,患者用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左甲状腺素钠片;甲巯咪唑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交感神经和新陈代谢过度兴奋,患者饮食、体重等都会出现差异[1]。

患者会出现情绪激动、焦虑等变化,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引发甲亢心脏病,增加机体负荷,甚至导致死亡。

由于病情进展,会导致眼睛病变,比如突眼症等,眼睛受到一定损害[2]。

患者在做体检过程中,发现有少量甲状腺肿大,无任何症状[3]。

只有在病情加重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患病。

本研究意在了解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4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0例患者,根据系统分配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4例、26例;年龄区间42-67岁,平均年龄为(53.4±4.83)岁。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2例、28例;年龄区间45-71岁,平均年龄为(54.32±5.1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差异性(P>0.05),具备一定可比性。

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进展

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进展

碘 13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进展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体内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之一。

针对此病,目前主要有三种疗法普遍采用,包括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放射碘和手术疗法。

本篇文章结合当前临床病例分析研究,阐述了放射性核素碘 131 治疗甲亢的进展。

主要包括碘 131治疗甲亢的机制、优势和不足及碘 131 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碘131;治疗;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自身免疫病[1],由于循环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出现易激动、烦躁、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乏力和手颤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

较为严重者还可能发生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甚至甲状腺危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抗甲状腺药物(ATD)作为甲亢治疗的经典手段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且治愈后停药一段时间后容易复发[3]。

手术治疗涉及到术前准备和并发症,因此,放射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正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主力。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因复杂,除甲状腺本身的器质性改变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Plummer disease)等,还与患者心理压力大,睡眠时间短息息相关[2,4]。

相关研究表明,该病与甲状腺激素大量合成、储存和释放到血液循环有关,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代谢功能亢进等病理生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多汗、消瘦、易饥饿进而多食等高代谢症状[5]。

体格检查可发现眼球突出、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实坚硬、触及震颤,听诊血管杂音等体征,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甲状腺毒性心脏病[6]、甲亢危象,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气管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甚至窒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甲亢疗程长,副作用大,导致病人依从性低,治疗效果不理想。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hyperthyroidism)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内分泌科疾病,呈现发病率高、就诊率低的一个现状,病因复杂,对其治疗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脉栓塞;中医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028-0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甲状腺素导致机体代谢亢进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甲状腺毒症、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胫前黏液性水肿等。

目前认为该病是与遗传、精神、创伤、感染等多因素有关的一类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有明显的体液免疫特征:在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到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它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结合,从而造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1],故对其治疗针对甲状腺本身外,对该病触发机制甲状腺特异性抗体阻断等的研究也在逐步进行。

本文就近年来的主要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一般治疗本病是自愈性疾病,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嘱患者禁碘饮食、禁碘消毒,注意休息,放松心态,补充足够的热量与营养,对失眠不安者酌情给予镇静剂,对心悸焦躁者适当给予?受体阻滞剂。

2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ATD)临床普遍采用咪唑类和硫氧嘧啶类。

因ATD治疗不损害腺体及周围组织,使用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在甲亢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达40%-50%,且如粒细胞减少、肝损害、血管神经性水肿、脱发等不良反应多见,这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

目前对首次发作的甲亢患者及青少年甲亢(小于20岁)是首选方法,同时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甲亢手术治疗前短期给予抗甲状腺药物,使甲功恢复正常,便于手术进行;在放射碘治疗前,为降低其引起的病死率和死亡率,短期予抗甲状腺药物,保证碘治疗的安全。

ATD治疗甲亢的作用机制一直认为是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是针对甲状腺本身的治疗,目前随着甲亢病因研究的深入,发现 ATD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会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从甲亢触发机制看,实现了从源头治疗甲亢的目的[2]。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摘要】甲巯咪唑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用药物,然而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首先介绍了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背景和不良反应研究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了甲巯咪唑的治疗机制和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分析了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对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展望了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不良反应研究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甲巯咪唑治疗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甲巯咪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机制、发生率、预防、处理措施、因素、展望、总结1. 引言1.1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背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代谢率增加,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症状。

甲巯咪唑是目前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来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缓解症状。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对甲巯咪唑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虽然甲巯咪唑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不良反应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对药物不良的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研究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不良反应研究的重要性甲巯咪唑作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常用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虽然有效,但也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

对甲巯咪唑不良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甲巯咪唑不良反应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特点,从而指导其在患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通过系统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可以提前识别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甲亢的基本方法仍然是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甲状腺功能,进行药物的调整,停药前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价对于有效控制甲亢,提高缓解率及减少复发率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Graves病引起,以20~50岁中青年女性多见。

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包括抗甲状腺药物、131I及手术治疗。

这3种治疗方法各存在不足:甲亢药物治疗疗程长,缓解率低;131I 治疗可能出现永久性甲减[1];手术治疗如治疗不充分可致甲亢持续存在或复发,反之则可出现甲减。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上述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并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仍是当前治疗甲亢的最基本方法。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主要有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

硫脲类包括甲硫氧嘧啶(MTU)及丙硫氧嘧啶(PTU),后者包括甲巯咪唑(MMI,亦称他巴唑)和卡比马唑(CMZ,亦称甲亢平),其中以MMI、PTU 和CMZ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CMZ的作用效果与不良反应与MMI相似,主要是因为其在体内主要通过水解游离出MMI而发挥作用。

1 作用机制
1.1 抗甲状腺作用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但对已经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影响。

甲状腺过氧化酶(TPO)的催化作用在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抗甲状腺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甲状腺内的过氧化酶系统,阻断浓集在甲状腺的离子碘氧化成活性碘,从而使酪氨酸不能被碘化,同时阻碍碘化酪氨酸的缩合继而抑制T4和T3的合成,发挥抗甲状腺作用。

1.2 免疫抑制作用抗甲状腺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使得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TSI)下降。

有研究发现,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可溶性Ⅰ类组织相容性抗原(sHLA)、可溶性IL-2受体及TSH 受体抗体(TRAb)等水平下降。

另有研究表明,抗甲状腺药物可抑制甲状腺细胞MHCI类分子和Ⅱ类的表达及γ-干扰素(IFN-γ)的合成[2],而甲状腺细胞MCHI 类分子和Ⅱ类分子参与Graves病的发生发展。

2 临床应用
2.1 适应证甲亢的内科治疗: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孕妇、老年等不宜手术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不宜行131I治疗者;并发甲状腺炎的甲亢患者;甲亢手术术前准备;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及131I 治疗的辅助治疗。

阮茂美等[3]对美国甲状腺学会和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联合发表的2011版的《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进行解读时,指出以下患者优先考虑予药物治疗:女性患者、甲状腺轻度肿大、病情较轻、TRAb阴性
或滴度低下的甲亢患者。

对于存在粒细胞缺乏及肝功能损害则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2.2 药物治疗剂量及疗程治疗过程可分3个阶段:初始、减量和维持阶段。

既往对于初始治疗时主张应给大剂量,即所谓“阻断-替代方案”,认为大剂量可对甲状腺激素合成产生最大的抑制效应,同时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复发的发生[4],主张PTU 300~450 mg/d或MMI 30~45 mg/d至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每2~4周左右减药1次,每次减少PTU 50~100 mg或MMI 5~10 mg,直至维持最小量PTU 50 mg/d或MII 5 mg/d左右,维持1~1.5年,总疗程一般1.5~2年[5]。

有研究指出,疗程为12~18个月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缓解率仅为20%~30%。

另有研究却显示,缓解率与进一步延长抗甲状腺治疗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延长治疗时间并不能提高缓解率。

最新版美国《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中初始治疗剂量与既往不同,指出因“阻断-替代法”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故推荐采用剂量滴定法,即初始阶段,予MMI 10~20 mg/d,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后以5~10 mg/d维持治疗;PTU 50~150 mg/次,3次/d,至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正常后以50 mg/次,每日2~3次维持治疗,疗程亦为1~1.5年。

因此方法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对照研究,因此,根据我国现状建议采用经典方案较为稳妥[6]。

2.3 不良反应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尚有头痛、关节痛和眩晕;过敏反应,皮疹、发热、荨麻疹等轻度过敏反应常见,严重可出现剥脱性皮炎;粒细胞缺乏症,其中粒细胞缺乏是最严重的反应,发生率为0.3%~0.6%;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为用药剂量过大所致[7]。

副作用是影响抗甲状腺药物缓解率的因素之一,发生率为3%~12%,以MTU发生率较高。

王青平等[8]对640例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Graves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显示,抗甲状腺药物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开始治疗前3个月(65.5%);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皮疹、荨麻疹、瘙痒)最常见,其次为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6.3%、50%、46.9%;同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初诊还是复发无关[9]。

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如有轻微的皮肤反应可不必停药,可加用抗组胺药,但如病情严重则应停药改用131I或手术治疗[10];在治疗前应常规行肝功能检查,如发生肝功能损害应停药并予保肝治疗;在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咽痛及发热等表现应警惕粒细胞缺乏发生可能,应立即就诊检查,如外周血白细胞低于3.0×109/L以下,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109/L则停用抗甲状腺药物,并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广谱抗生素,如停药及时一般可以恢复,有时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1];严格掌握剂量可减少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发生概率,一旦出现,及时停药可自愈,必要时可予替代治疗。

鉴于抗甲状腺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如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禁止药物进行互换治疗。

2.4 停药指征予抗甲状腺药物维持治疗1~1.5年,甲亢症状完全缓解、甲
状腺肿消失,甲状腺功能持续稳定;TSAb转为阴性;T3抑制试验恢复正常可考虑停药[12-15]。

综上所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系统的治疗,需坚持长期用药,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甲状腺功能,进行药物的调整,停药前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价对于有效控制甲亢,提高缓解率及减少复发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德善,孔繁振,司宏伟,等.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131I 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12(6):150-151.
[2] 张旭祥,念馨,蒋世钊,等.IFN-α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的初探[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23(4):102-103.
[3] 阮茂美,陈立波.2011版ATA/AACE《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癥诊治指南》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9):564-570.
[4] 陈旭,蒋雪松,杨文龙,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2):432-433.
[5] 王勤奋,张承刚,赵晓斌,等.1003例Graves病(131)I治疗临床分析[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1(2):108-110.
[6] 张承刚.甲状腺疾病核素治疗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221-329.
[7] 陈丹云,静进,陈棠华.老年甲亢的临床特点及(131)Ⅰ与抗甲状腺药物的疗效比较[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15(6):165-167.
[8] 王青平,殷丽,王娟娟,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6):760-761.
[9] 方星星,李素梅.Graves病(131)I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23(5):189-191.
[10] 程金玉.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1,32(13):721-723.
[11] 闫利英,李随勤,施秉银,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16(8):102-103.
[12] 郭兰芹,夏建华,黄德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4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0(6):162-164.
[13] 王永标.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4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8(1):32-33.
[14] 张耀泽.甲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32(10):332-333.
[15] 黄卫东,姚美芬.甲亢危象的诊治[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25(1):24-25.
(收稿日期:2012-01-12) (本文编辑:李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