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无风带”一题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百科知识精选赤道无风带

百科知识精选赤道无风带

出现季风据近代气象资料分析,明显的系统性无风带出现在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北半球)或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南半球)之间的过渡带(季风槽类型的热带辐合带)。

它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夏季风盛行时期,其位置近于东西向,可离赤道较远。

过去曾把无风带解析为两半球信风之间的地带。

近代观测表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常常在赤道附近辐合,但风力并不一定减弱(信风槽类型的热带辐合带)。

赤道无风带的位置随热赤道在一年中沿经圈方向移动而变化,但时间上稍为后延。

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气压低、湿度大、多云、多雷暴,是海上航行时要避开的区域。

相关介绍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在正常情形之下,春分和秋分前后,应是雨量曲线上的两个高点;夏至、冬至前后,是两个低点。

赤道无风带内气压梯度小,风力和缓,风向不定,常出现静风天气,虽有午后阵雨可以消暑,但仍感暑热难耐。

倒是滨海地带,昼夜间海、陆风环流,有调剂温度之作用,适于健康和居住。

赤道无风带 - 赤道雨林带又称"热带雨林带".陆地自然带之一。

位于赤道区域和赤道两侧的广阔空间,以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岛屿面积最大、发育的最为典型。

属热带多雨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植物群落为具有多层性的潮湿热带森林。

植被繁茂,终年常绿;种类极丰富,生活型各异。

在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砖红壤。

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环境养育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为最。

营树栖生活的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食草动物较贫乏。

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等。

赤道无风带 - 赤道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各5°—10°纬度低海拔地区的气候,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一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问题式阅读39】暴风圈和无风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问题式阅读39】暴风圈和无风带

暴风圈和无风带【阅读材料】在世界的海洋中,40°~60°S之间的海域是风浪最大的地区。

这里属西风带,终年刮着强劲的西风,而陆地面积极小,西风几乎受不到陆地的阻隔和摩擦,因此这里风浪特别大,平均高达七八米,最高达到三十米。

海员们称这里是“咆哮的风带”,因为环绕着整个地球,又称暴风圈,世界上绕过非洲好望角的重要航线,就要经过暴风圈的边缘.所以好望角原名“风暴角”,在海员中流传有“好望角好望不好过”的说法。

好望角位于南非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这里位于西风带控制区,尤其是好望角的冬季,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

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尤其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

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并不是所有海洋都有巨大风浪的。

在南北纬30°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海域,被称为“副热带无风带”。

这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空气从高空下沉而形成的,是垂直的对流运动,而大气水平方向运动才能形成风,海员对这个地区却另有一个奇怪的名称一马纬度。

这是因为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航行中,如果误入这个海域。

就不得不停留几个星期等待起风。

致使船上的马因缺少饲料死掉而被抛人大海的缘故。

同副热带无风带,相似的还有“赤道无风带”即位于赤道内侧的赤道低气压带地区。

这里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同样是垂直对流运动,而使得海洋风平浪静。

在美国电影《鸽子号》中,青年航海家罗宾独自驾着帆船“鸽子号”绕地球一周,再绕过好望角,越过大西洋向西印度群岛航行时经过赤道无风带,帆船滞留达二十多天之久。

赤道的神秘现象

赤道的神秘现象

赤道的神秘现象赤道是地球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带,它位于北纬0度和南纬0度之间,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生态和地理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神秘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赤道地区的神秘现象,包括赤道雨林、赤道电暴和赤道流。

赤道雨林是赤道地区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赤道地区的气候湿热,年降水量很大,这为赤道雨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赤道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为繁茂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赤道雨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植被和各种珍稀的动植物。

这里的气候条件使得赤道雨林成为了许多物种的天堂,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赤道地区还经常发生赤道电暴,这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赤道地区的气候炎热潮湿,空气中充满了水蒸气。

当热空气上升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并产生强烈的对流。

这种对流会导致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最终形成闪电和雷暴。

赤道电暴通常发生在下午或晚上,给赤道地区带来了壮观的天空表演。

然而,赤道电暴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风暴等自然灾害。

除了赤道雨林和赤道电暴,赤道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海洋流动现象,被称为赤道流。

赤道流是一种由地球自转和地球形状不规则性引起的海洋流动。

赤道流沿着赤道线流动,呈现出东向流动的特点。

赤道流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分布,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圈。

赤道地区的神秘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赤道雨林、赤道电暴和赤道流,还包括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赤道日、赤道夜和赤道热带风暴等。

赤道日是指在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给赤道地区带来了极长的白昼时间。

赤道夜则是指在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最低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下方,给赤道地区带来了极长的黑夜时间。

赤道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现象,通常发生在赤道附近的海洋地区,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风暴和降雨。

总之,赤道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现象的地方。

赤道的地理特征

赤道的地理特征

赤道的地理特征作者:白杨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09年第07期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线型”地理问题。

下面以“赤道”为例,谈谈关于“线型”地理问题的复习。

一、数值地理特征1赤道是纬度最低的纬线圈,其度数为0°,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度划分的起始线。

2赤道是长度最长的纬线圈,也是最大的圆,半径约为6378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毛主席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对赤道的形象描述。

从赤道开始向南北两极纬线圈长度逐渐减小,南北两个极点可以看成是两个最小的纬线圈。

3赤道上点的自转线速度最大:1670千米/时。

地球上其他各点的线速度由此开始向南北两极递减。

4赤道上地转偏向力最小:0。

越向两极地转偏向力越大。

5赤道上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6赤道上全年任何时候都昼夜等长(平分):12小时。

以12小时为分界点,若已知某点的昼长(或夜长)大于12小时,可以判定该点所在半球处于夏半年(或冬半年):反之相反。

7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这两点及经过“最高点”的经线圈和赤道的交点把赤道四等分,每相邻两点间隔经度差为90°,时间差为6小时,这在时间汁算题中经常用到。

8赤道与任何一个大圆都有两个交点,这两点既平分赤道同时也平分这个大圆。

9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的变化范围为:66°34′~90°。

10赤道所在平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与晨昏线平面的夹角为:90°-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赤道所在平面与晨昏线平面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互余。

11赤道地区大气对流层高度最大。

可达17-18千米,并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随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时,对流层最大高度也向北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时,对流层最大高度也向南移动。

12在赤道上观测北极星的仰角为0°。

【专题知识】赤道上有两个无风带,你知道在哪么?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给你!

【专题知识】赤道上有两个无风带,你知道在哪么?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给你!

【专题知识】赤道上有两个无风带,你知道在哪么?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给你!赤道与南北纬30度附近有两个无风带。

我们先看一张世界大气环流图:赤道常年盛行上升气流,是竖直的气流,因此,人们无法感受“清风习习”凉快,因此将此地称为无风带。

南北纬30度也无风,又称“马纬度”或者形象地称为“死马纬度”。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气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

但是,他们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风平浪静、无丝毫风。

在无风时,他们只能将船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而且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

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

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对于一般货物,早点、迟点运到目的地没多大问题,可是对活生生的马匹来说,麻烦事就大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其它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原来,这是由于地球各地区受到的光热不同造成的.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这样在赤道上空聚积的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高气压,于是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南风右偏、南半球北风左偏.当空气运行到南北纬30°附近高空时,不能继续前进,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的空气,形成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的秘密所在。

其实,不仅仅是“马纬度”无风,在赤道海区、南北纬60°海区都是无风带。

既然有无风带,那就会有风带。

那么,风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流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低空的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气流又流回赤道,以补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

行星风系和洋流是什麽东东?它们之间又有何关系?

行星风系和洋流是什麽东东?它们之间又有何关系?

行星風系和洋流是什麼東東?它們之間又有何關係?答:什麼是行星風系呢?我們知道影響氣候因子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地表的溫度,因為地表的溫度會決定一個地方氣壓的高低,因此也間接影響我們的風向,也就是風會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參考附圖2-10 、2-11。

除了日照影響地球表面,使高低氣壓形成以外,風還受到所謂的地球自轉偏向力(也叫柯氏力)的影響,參考左下圖,於是吹向低壓帶或高壓帶的風,除了分別向高或低緯移動外,風會因為柯氏力吹向東北或東南,例如:東南信風、東北信風(參考右下圖)。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11個信風帶(見圖2-9)是在不考慮地軸傾斜、海陸差異、高度得假設下所繪出的結果,只考慮日照和地球自轉偏向力,然而這些因素無可避免,換句話說這11個信風帶無法這樣規律分布,行星風系會隨著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而南北移動,有季節性的位移(如圖2-15)。

以上就是行星風系的形成介紹,了解了嗎?至於各行星風帶的成因,你的課本應該有寫吧!如果沒有,請參照下面的解釋資料!圖2-9 圖2-15(一)赤道無風帶(equatorial doldrum):赤道附近,太陽經常接近直射,氣溫高,氣流上升旺盛,常有局部性陣雨。

本帶常平靜無風,或吹不定向的微風,故稱赤道無風帶。

因空氣上騰,氣壓降低,誘致兩側的氣流向本帶輻合,故本帶亦稱間熱帶輻合區。

(二)副熱帶無風帶:在赤道受熱上升的氣流,升至對流層上部後,分向兩極方向移動,逐漸冷卻,在南、北緯30度附近沈降,使本帶常平靜無風,或吹不定向的微風,此帶俗稱馬緯度無風帶,分布在南、北緯30度附近。

(三)信風帶(trade wind):在副熱帶沈降的氣流向赤道方向吹動的,稱為信風帶,此風因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偏向進行方向的右方,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偏向左方,為東南信風。

(四)西風帶(westerlies):由副熱帶沈降的氣流向極圈吹動的,稱為盛行西風(prevailingwesterlies)。

风的形成及无风带分布规律

风的形成及无风带分布规律

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判断及全球
主要没有风的地区及其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的风是由高低压的存在,导致的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最终导致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等压线。

但在近地面由于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导致水平气流的运动并不平行于等压线,而是与等压线存在一定的偏角。

判断高低压在我们身体相对的那个位置可以借助于下面这个小小的方法。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我们的右后方,低压在我们的左前方;南半球反之。

比如说,冬季我们我们中国受到蒙古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我们背风而立,可以大致的判断出蒙古高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方向。

但是世界上并不是任何地方都会有风的存在,根据上面提到的水平气流(空气)产生的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出在地球上的高压中心是不会形成水平气流运动的,或者说运动非常不明显。

下面举出全球主要的高压中心及其在全球的大致位置。

一月份:蒙古高压(90-110E,40-50N),北太平洋高压(又称夏威夷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南印度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又称北大西洋高压);除了陆地性的蒙古高压纬度偏北以外,其他海洋性的高压几乎都位于30N的洋面上。

七月份:没有了蒙古高压,但在新西兰东北部太平洋洋面上(165-180W)又形成了一个南太平洋高压,从而有两个南太平洋高压。

其他高压和一月份大致一致。

和三圈环流有关的故事

和三圈环流有关的故事

和三圈环流有关的故事
三圈环流是一种地球大气环流模式,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低纬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地理学家,他名叫杰克。

杰克一直致力于研究地球大气环流模式,特别是低纬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发现了低纬环流的秘密。

原来,低纬环流是由赤道地区高温引起的。

当赤道地区的气温升高时,空气膨胀上升,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同时,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 30 度时便堆积下沉,导致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形成副热带高压。

而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杰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因此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地理学家。

他的工作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大气环流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为环境保护和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无风带这一题的讨论
赤道无风带除南美的亚马逊及非洲刚果盆地外,均分布於海洋及岛屿(东印度群岛)之上,气候上表现海洋性。

那刚果盆地大,还是亚马逊大?
对呀,哪一个分布最广?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暖流的影响大③受寒流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陆地面积宽广【改成:亚马孙平原面积大于刚果盆地】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刚果盆地这个广阔区域包含了仅次于亚马逊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

如果是这样分析,为何不选择B
但是我们的那个题
1.单一PK单调;
2.还要比较刚果盆地大还是亚马逊大
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在正常情形之下,春分和秋分前后,应是雨量曲线上的两个高点;夏至、冬至前后,是两个低
点。

赤道无风带内气压梯度小,风力和缓,风向不定,常出现静风天气,虽有午后阵雨可以消暑,但仍感暑热难耐。

倒是滨海地带,昼夜间海、陆风环流,有调剂温度之作用,适於健康和居住。

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赤道无风带天气状况单一不对,
单调非单一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
阴晴冷热风雨
天气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赤道无风带是由于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导致的。

其位置并不固定,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而移动,赤道无风带分布广泛,天气状况单调。

这个是原题,第12题说得过去呀
12.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相对固定 B.在其他大洲没有分布 C.天气状况单调 D.气流下沉不感觉有风
C.天气状况单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