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湘教版)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单元 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第一单元第二讲

(2014·海南地理)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

1.在图示模式中(D)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

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C)

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D.市场

[解析]第1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工厂制造外,还在其他工厂制造;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第2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汽车制造的精密零部件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只有普通服装制造的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第3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

4.(2015·天津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为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多的省份,规划将部分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并实施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结合上图和文字材料分析,这种调整为什么能促进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请各答一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发展,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分析时,可依据德国鲁尔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答案]能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能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能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于集中防治污染(减少了污染源)。

5.(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设施。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讨论企业是否外迁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各方面要素,辩证分析并提出合理方案。

[答案]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6.(2012·山东文综)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导学号 81650387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

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

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AB两点间的等高线及河流等信息绘制。第(2)题,“东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量的特点方面解答。“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量的特点、分布,地形地势,流经地区的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解答。第(3)题,从辽宁省南部地区河流的含沙量大的特点,以及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等方面,对比分析地下水和河流的关系。第(4)题,结合题图,从“丁坝”的特点、作用和对河水水位、流速影响方面分析。第(5)题,注意关键词“调水工程”“黄金水道”,从交通、旅游和工农业发展等方面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答对一点即可)(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