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文集,内容涵盖了生活、社会和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与体会。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经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人性、个体与社会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道德经所传达的哲理。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自然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经中强调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追求个人利益的过度竞争只会破坏这种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大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追求成功和权力的人往往忙于表面的功利行为,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与自省。

道德经中提到,“治人事天莫若贞,因人事而制宜”。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要过度干涉,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律。

只有内修而后外教,才能真正化解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道德经对于人际关系也有一番独到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常常迷失在利益冲突和竞争之中。

而道德经中强调“善者不争”,告诉我们应该摒弃争斗与竞争,以善良和真诚去对待他人。

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助共进的和谐人际关系。

第四,道德经对于个人修养与心境也有很多重要的思考。

现代社会充满了压力和焦虑,人们往往在物质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

而道德经中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和满足,避免过度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宁静,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自由与平静。

如何摒弃人际关系中的纷争与竞争,建立真诚互助的人际关系。

道家经典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道家经典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道家思想便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追求智慧与修身养性的心灵。

我有幸参加了道家经典讲堂,聆听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感受到了道家哲学的无穷魅力。

以下是我对道家经典讲堂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道家哲学的智慧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在讲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了《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人类应当顺应道,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告诉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在讲堂上,老师以古代帝王为例,说明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如唐太宗李世民,他推行“贞观之治”,以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3.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堂上,老师讲解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如清静、淡泊、无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远离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二、道家哲学的应用在讲堂上,老师不仅讲解了道家哲学的理论,还结合实际生活,让我们了解到道家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道家哲学,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烦恼。

如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处世之道道家哲学强调和谐、包容,这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

在讲堂上,老师以《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为例,说明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包容、理解他人,以达到和谐相处。

3. 工作态度道家哲学认为,工作应当顺应自然,不过度劳累。

在讲堂上,老师强调了“无为而治”在职场中的应用,如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加班,保持身心健康。

三、感悟与启示通过参加道家经典讲堂,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

道家经典感悟人生禅语

道家经典感悟人生禅语

道家经典感悟人生禅语1、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5、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6、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7、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生。

10、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丹道以炼己为始,以温养为终。

15、修道者,贵乎恒于正道,尤贵乎恒行于正道。

16、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1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

轮不辗地。

连环可解也。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19、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20、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2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2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24、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5、上为下效,君行臣基。

2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0、人之生死大关,只一炁也。

有炁则生,无炁则死。

3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

道德经的人生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智慧和真理。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人生感悟,以800字为篇幅进行阐述。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道德经》为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谦逊、自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谦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道德经》中强调“柔弱者胜刚强”,它告诉我们不要自高自大,要学会谦逊和包容。

人生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只有谦逊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这些挑战,并从中成长。

其次,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道德经》中提到“无欲,则刚自胜”,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克制欲望,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

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就。

同时,《道德经》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告诉我们要与自然相融合,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我们顺势而下,遵循自然的流动,就能够避免冲突和摩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非争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要远离争斗和争夺,而是要追求和平、宽容和谐。

人生中的争斗和冲突只会带来痛苦和伤害,而非争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学会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和抵抗,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道德经》给予了我们许多人生的感悟。

它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自律和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远离争斗和争夺,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学会无为而治。

这些智慧和真理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人生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以《道德经》为指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 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 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 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 原,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 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 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 U (甘.L 工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道德经心得感悟分享

道德经心得感悟分享

道德经心得感悟分享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一。

这部经典囊括了关于道德、人生、治国、修身养性等众多深刻的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是我对道德经的心得和感悟:一、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人应该尽量不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事。

这一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习惯于主观干扰,急于求成,却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通过深入理解道德经,我逐渐明白了事物的自然流动和发展是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以观察为主,以个人的行为去适应事物的发展脉络,而非强行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

二、守破离的处世智慧道德经中提到了“守破离”三个概念,守指的是守护本真的自我,不为外界所动摇;破指的是破除人为的执着和束缚;离指的是离开功利和欲望。

我从这三个概念中认识到了处世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功利和欲望的漩涡中,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深层的价值。

通过守破离的原则,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守护内心的宁静,破除执着和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精神的满足。

三、无欲无求的修身养性道德经中对于修身养性的论述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明确提出“无欲无求”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追求物质和权力来获得满足感,却忽略了心灵的充实和内在的修养。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无欲无求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放下欲望和功利心,寻求内心的静谧和深思,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长。

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价值观。

四、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在道德经中,自然意识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道德经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盲目侵占和破坏。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世界迫切需要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古代中国的道家经典之一。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总结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首先,在道德经中,道被视为宇宙的原则和价值的源泉。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提倡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物欲所迷惑,追求短暂而虚幻的快乐。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压抑欲望、摒弃功利思想,以达到真正的满足。

其次,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追求权力与控制,只会带来更多的纷争与痛苦。

相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然而,借鉴道德经的教诲,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虚荣与私欲,用宽容与理解去面对他人,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德经中也强调了“无欲则刚”。

“无欲则刚”意味着远离虚荣、物质欲望,不轻易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纯粹。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不断地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只会让我们沉迷于物质的泥淖之中,让我们丧失了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摆脱物质的诱惑,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道德经中也提到了“无为”与“至简”的道理。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强调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一切事物。

只有放下繁琐的执念,才能拥抱简单与自然,以达到身心的解脱。

道德经中的这种智慧,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启发。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琐事的泥沼,忙碌而疲惫。

而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以简单与宽容来看待问题,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而有趣。

总而言之,“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这个题目,让我对这部古代经典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学习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我得以悟出人生的真谛,领悟到应该如何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内涵的生活。

读国学经典感悟心得体会(3篇)

读国学经典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

近年来,随着国潮的兴起,国学经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作为一名热爱国学的青年,有幸阅读了《论语》、《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1. 修身: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常兼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认为,家庭和谐的关键在于孝道。

我们要尊敬父母,关爱子女,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3. 治国:治国之道,首在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国能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作,老子在其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明白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理。

1.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自然,从中汲取智慧,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民众自主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放下功利心,尊重他人,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三、逍遥自在,顺应时势《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作,庄子在其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庄子》,我感悟到了逍遥自在、顺应时势的人生境界。

1. 逍遥自在:庄子提倡“逍遥游”,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
道生一(气),—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
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
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

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

“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

“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

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
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
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
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
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
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

二、如何做事:从“不救救人”到“扬长育人”
道家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是说差异性和多样性乃是世界的自然而应然的状态。

物固然如此,人也不能例外。

此所谓“以不救救人”。

《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育中保持和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于教育对象之个体性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倡导的“以不救救人”的理念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应当“因长施教”,实施扬长教育。

三、如何从政:从“无为而治”到“无为而为”
老子讲“人法地”。

“地”何以值得效法?是因为地性喜静,无为自化。

《易经》坤卦六二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状,地的品格则是无为无不为(不习无不利)。

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即法地之无为而治,守静贵柔。

又曰“道法自然”,是说道常无为,应顺自然以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是清静无为,却又是无所不为的。

清静无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张。

但如果我们把“无为”望文生义理解为“无所作为”就大错而特错了。

李约瑟在他的《道家与道家思想》中指出,对于老庄这样的“原始科学家”来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

可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

按道家的思想,“有为”即是强为,是造作,是自寻烦恼。

道家认为,我们总是背着与天地万物相对立的自我在
这个世上行走,所到之处总是要干与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相违背的许多事情。

殊不知人的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违背天道也即是违背人的本性。

为政者若陷于“有为”不知自拔,就不免暗于一隅,囿于一事。

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规律性出发,做事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教育),我好静而民自正(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也指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道家的“无为而治”对后世为官治国者无疑会产生影响。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以老子的“无为”思想治理国家。

到文景时代,国家空前繁荣昌盛,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更是把老子供奉为自己的祖先,规定道教为众教之首,确立了唐朝尊崇道教的国策。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他崇尚道家思想,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当年,美国的里根总统在第二次的就职演说中就引用过《老子》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看来他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有所理解的。

当然,西方人也存在“无为”理念。

法国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请教一个自然法则决定论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的国家繁荣?”“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

”“自由放任。

”有人这样翻译,作家柴静把它叫做“仁慈的忽视”,我以为,用老子的“无为”二字当是最为恰切的翻译。

老子的“无为而治”启示我们,为官从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着眼,就是要注重修身、得道,做到少私寡欲,守静不争。

“我无欲而民自朴”“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廉洁从政,清白做人,率先垂范,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能魅力,行不教之教,不管之管,无为之为。

当下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在寻找回家的路,博大深邃的道家文化和人生智慧,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

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
今天,我们也可从道家文化和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已之道。

“让我们在圣贤思想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