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一1.正确读写新单词,理解个别单词。
(关键)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2.简单介绍一下你对伽利略的理解。
我对他的了解很有限。
哪位同学详细说说他的成绩?(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的阅读。
(正确流畅)(2)小老师用卡片展示单词,并按名称朗读和解释单词。
(针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黑板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二-->今天的语文课,杨老师给我们变了一个有趣的魔术。
瞧,只见杨老师左手缓缓拿起一本五颜六色的小本子,上面写着一大堆歪歪扭扭的字样。
他神秘地对大家说:“大家想不想看丰富多彩的漫画呀?”“想,当然想!”课堂上一阵欢呼声。
杨老师先把小本子打开,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小本子里面全是空白的。
只见杨老师弹了一个响指,又让大家倒数5个数。
“五、四、三、二、一”,到“三”的时候,杨老师对着小本子轻轻一吹气,再一翻,哇,居然是彩色的啦!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惊奇,咦?这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有的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有的则用手挠着头,认真思考着杨老师前面的动作,想要从中发现秘密。
但是,没有一个人搞清楚其中的奥秘。
杨老师神气地说:“我不仅可以让这些漫画变成彩色,还可以把它们变没呢!”台下一片议论:“变没?不可能吧。
”看大家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杨老师连忙举手示意,让大家安静。
他把本子高高举起,在空中晃了晃,然后又鼓起腮帮子对着本子用力吹了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

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蜡烛,雕塑”等词语。
认识”呈、雕“等8个生字。
指导写好“诱、幻”等生字,幻书写时注意“幺”和“纟”的区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大家想看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的世界。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呀!这些词语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奇妙的世界。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世界的奇妙,现在让我们再跟随英国作家彼得西摩一起感受他眼中的奇妙世界!一起走进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
齐读课题。
你觉得哪个词应该重读?让我们再读一遍。
奇妙的意思是?(奇特、美妙)。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1.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且思考:作者眼中的奇妙世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听清楚了吗?2. 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词语掌握情况。
自己读、找生读、当小老师读、去拼音同桌互相检查读、你的同桌有不会读的地方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师提问读、摘星星游戏、多音字 3. 汇报:作者眼中的奇妙世界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你是从哪知道的?4. 主要内容填空。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空的珍藏。
请看自学提示:自由读2-8段,说说天空的哪些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自己在书中找一找,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汇报:预设1:第3段:太阳升起时天空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强调比喻句。
多奇妙的变化呀,谁来读?慢慢地读得要慢一些。
谁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3.你还找到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哪里奇妙?云彩的形状。
你们观察过填空中云彩的形状吗?能想象云彩的形状?练习说话,天空中的云彩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些奇妙形状的云彩聚集在一起,仿佛在述说着奇妙的故事呢!谁能读出这种奇妙?4.汇报雨点的段落。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 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反
应和互动情况。
作业与练习
布置作业和练习,通过 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其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测验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 检测学生对整体教学内
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 的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
相互学习。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蜡烛有关的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 出本课的主题。
情境导入
利用实物蜡烛和多媒体技 术,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问题导入
提出一些与蜡烛有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讲授新课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尝试更多的创新和改革,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 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蜡烛的制作工艺
材料选择
介绍制作蜡烛所需的材料,如蜡、烛芯、颜料等。
制作流程
详细描述制作蜡烛的工艺流程,包括浇注、冷却、修剪等步骤。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
总结词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同时鼓励学生提 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和感受。
写作练习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可 以是描述蜡烛的外形和用途,也可 以是表达对蜡烛的情感和思考。
实践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蜡烛,观 察蜡烛的变化和特点,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xx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xx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哪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湖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二、观察漫画,读懂图意
1。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漫画。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一幅漫画,引导学生发现夸张、可笑之处。
(2)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教师相机点拨。
课件出示问题:
①铁锹、小树苗、滴水的水壶之间有什么关联?从中能发现什么?
习作:漫画的启示
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
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能写清楚漫画的可笑之处和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
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漫画,揭示课题
2. 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四、明确写作方法,撰写习作
1.让学生默读教材上的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由漫画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两部分组成.
2。指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画面中的信息,写清楚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还可以根据漫画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使之情节化、故事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
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
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
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
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
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安排快速阅读课
文。
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
那就是感动。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
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
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
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
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