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生殖
10.2.3 鱼类的生殖活动

鱼类的生殖⏹性成熟:鱼类性腺发育到能产卵、排精时的阶段。
⏹性周期:当性腺排出配子后,便呈现周期性变化。
⏹鱼类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HPG)轴调控下,按照环境条件的周期性综合调整生殖生理机能。
1. 鱼类的促性腺激素(GtH)⏹由中腺垂体(间叶)GtH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腺垂体的嗜碱性细胞:在性成熟之前没有或者处于静止状态,其分泌活动和生殖周期相互联系而表现明显的变化。
(1)鱼类GtH种类及其功能⏹GtH I(ConA-I GtH,促卵黄生成激素)刺激卵黄蛋白渗入到正在发育的卵母细胞内,刺激合成性类固醇激素。
⏹GtH II(ConA-II GtH,促性腺成熟激素)刺激精子发生、排精;刺激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排卵。
(2)鱼类GtH分泌活动的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鱼类下丘脑能分泌GnRH,刺激腺垂体分泌GtH。
⏹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GRIF):多巴胺,抑制腺垂体分泌GtH。
⏹在性腺发育的整个时期,GtH分泌活动都受到GRIF的紧张性抑制。
●既抑制GnRH的作用;也抑制GtH的释放⏹排精、卵前,下丘脑会减少GRIF的分泌。
●GtH自动分泌增加;GnRH促GtH分泌作用更显著。
●排精、卵前,会引起鱼血液中GtH急剧升高。
⏹性类固醇性激素对GtH分泌的反馈调节●在性未成熟和正向性成熟发育的鱼类中,性激素对GtH分泌有正反馈作用●在性成熟鱼类中,性激素对GtH的分泌有负反馈作用,在产卵期间尤为明显2. 卵的生长和最终成熟⏹卵黄的生长和积累⏹性腺的发育成熟⏹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1)卵黄的生长和积累☐以卵黄泡和卵黄颗粒的形式沉积在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卵黄发生:内源性卵黄发生和外源性卵黄发生外源性卵黄发生(2)性腺的发育成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是在GtH分泌缓慢而稳定增加、促进的结果。
⏹鱼类卵原细胞增殖时期卵母细胞生长和滤泡形成早期与脑垂体的GtH没有关系,到卵黄生成期需要ConA-I GtH的调节。
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

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他们在水中游动、觅食、繁殖和生长。
而鱼类的生殖系统就是他们繁衍后代的重要部位之一。
下面就探讨一下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与发育。
一、鱼类生殖系统的构造1.雌鱼生殖系统雌鱼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oviduct和生殖孔组成。
具体如下:(1)卵巢:卵巢是雌鱼成熟后产生卵子的地方。
卵巢的大小会随着年龄和繁殖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输卵管和Oviduct:输卵管是卵巢和oviduct连接的通道,能将卵子带到oviduct中。
Oviduct负责接受精子,将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将受精卵嵌入地貌或者胎盘中。
(3)生殖孔:生殖孔是雌鱼的最终排泄器官,也是卵子排出体外的地方。
2.雄鱼生殖系统雄鱼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精囊、输精管和生殖孔。
具体如下:(1)睾丸:睾丸是生产精液的地方。
雄鱼的睾丸一般会在身体的上部,离体表最近的地方。
(2)精囊:精囊是贮存精液的地方,可以保护精子不受伤害,也可以调节精液的质量和数量。
(3)输精管:输精管是精子从睾丸传输到泄殖腔和肛门的通道。
(4)生殖孔:生殖孔是雄鱼的排泄器官,可以排出尿液和精液。
二、鱼类生殖系统的发育鱼类的生殖系统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阶段。
1.性腺的生成性腺是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器官,它们在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原肠胚的中央部位产生。
在雌性幼鱼体内,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卵巢组织;而在雄性幼鱼体内,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为睾丸组织。
2.性腺的分化分化是指无性细胞逐渐发育成为性细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器官的分化也随之进行。
在雌性幼鱼体内,卵巢的分化是由最初种子细胞向皮肤的扩散而开始的;而在雄性幼鱼体内,则由最初种子细胞向生殖前体的发育而开始。
3.性腺发育的成熟性腺的成熟是指幼鱼性腺逐渐发育成为成年鱼的性腺,包括生殖细胞的产生和性器官的成熟。
成熟的性腺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生殖细胞,而且还可以产生性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和控制繁殖行为。
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

鱼类生殖行为与繁殖策略鱼类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是鱼类繁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同鱼类在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鱼类的繁殖方式和策略。
一、鱼类生殖行为1.外育外育是一种由雌性鱼类将卵产到水中,卵经精子受精后在水中孵化和发育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常见于多数鱼类,如金鱼、鲤鱼等,它们在适当的季节会选择合适的水域以及水质来产卵。
此外,一些海洋鱼类也采用了外育的方式,如鳐鱼、鲨鱼等。
2.内育内育是一种由雌性鱼类体内孵化卵并将幼鱼产下的生殖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一些特殊的鱼类,如鲫鱼、鲈鱼等。
在这种繁殖方式中,雌性鱼会将卵孵化成幼鱼,然后通过产道将幼鱼产出。
内育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口育口育是一种特殊的内育方式,也称为孵化养育。
在这种方式中,雌性鱼类将卵产到雄性鱼的口中,然后雄性鱼会孵化卵并养育孵化出的幼鱼。
这种繁殖方式常见于一些口孵类鱼类,如孔雀鱼、若鱼等。
雄性鱼在孵化期间会保护卵和幼鱼,直到幼鱼具备独立存活的能力。
二、鱼类繁殖策略1.选择配偶鱼类在选择配偶时往往会考虑多种因素,如颜色、大小、行为特征等。
有些鱼类通过展示自己的鲜艳颜色或特殊行为来吸引异性配偶,例如孔雀鱼的雄性会在交配期间展开美丽的尾巴以吸引雌性配偶。
2.筑巢鱼类中的一些物种会进行筑巢行为,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产卵和孵化幼鱼。
筑巢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用鱼沫、植物纤维等建造巢穴,如泥巴鳅会利用泥巴筑巢来孵化卵。
3.群体繁殖群体繁殖是一种多个个体参与的繁殖策略。
在一些鱼类中,雄性和雌性会组成一个群体,协作进行产卵和受精。
例如,在一些珊瑚鱼中,雌性会选择一颗珊瑚作为产卵地,雄性会在周围护卫并释放精子,以提高受精成功率。
4.受精方式鱼类的受精方式主要分为外受精和内受精两种。
外受精是指雄性鱼的精子在水中与雌性鱼的卵结合,这种方式适用于大部分鱼类。
而内受精是指雄性鱼将精子直接注入雌性鱼体内,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具有内育繁殖方式的鱼类。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

《鱼类生理学》第十二章生殖第十二章生殖生殖是生物延续和繁殖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高等动物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的活动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实现的。
生殖器官包括主性器官和附性器官。
鱼类主性器官器官为精巢和卵巢,主性器官除产生生殖细胞外,还分泌激素,所以又称生殖腺或性腺。
附性器官雄性:输精管,某些鱼类具有交接器雌性:输卵管,某些鱼类具有产卵器大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部分鱼类为雌雄同体包括三类:两种性腺同步发育,精卵子同时成熟,如鳉科,鯔科;雌性先熟而后变为雄性,如合鳃科的黄鳝;雄性先熟,然后卵巢发育成熟,如鲷科鱼。
第一节鱼类性腺的形态学一、精巢的形态大部分硬骨鱼类的精巢为一对延长的器官,附着在体腔背壁上,精巢向后延伸部分形成输精管,终止在直肠和输尿管之间的生殖乳突上。
硬骨鱼类的精巢与哺乳动物的一样,由间质和小叶(或小管)组成,间质位于小叶之间,由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淋巴管组成。
其中间质细胞与哺乳类的Leydig’s细胞同源,是合成激素的场所。
小叶(或小管)具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即生殖细胞和排列在小叶或小管周围的体细胞(小叶界细胞),后者称为谢尔托立氏细胞(Sertoli cell),由它们组成小叶或小管内的小囊。
根据精子发生的模式,可将鱼类精巢结构分成两种类型:小叶型和小管型。
小叶性为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所具有,它由许多被结缔组织分隔成的小叶组成,小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若干次有丝分裂,形成含有数个精原细胞的生精小囊。
在成熟过程中,一个生精小囊内的所有生殖细胞大都处于相同的发育阶段,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不断扩大,最后破裂,精子被释放进入与输精管相连的小叶腔中。
另一种为管状结构的精巢,即小管型。
见于花鳉科鱼类和鳉科鱼类。
这种精巢为许多小管规则地排列在外端固有膜和中央腔之间。
原始生殖细胞仅位于小管近盲端部分,随着精子发生到精子形成,生精小囊逐渐向中央腔方向移动,成熟的精子被释放入与输精管相连的中央腔。
鱼卵

(一)鱼卵的外观
• 形状:
(1)圆形:绝大多数鱼类 (2)扁圆形:鲉科个别种 (3)椭圆形:鳀鱼、小公鱼、鹦嘴鱼类 (4)尖梭形:鹦嘴鱼类 (5)一端隆起形:箱鲀科
(一)鱼卵的外观
• 颜色:
卵膜无色透明、一般只看到淡黄色卵黄和金 黄色的油球。 有颜色的卵为极少数。 带鱼的卵膜为暗紫红色。 凤鲚卵为乳白色,未受精呈淡青色。
• • •
(三)产卵场
• 鱼类的产卵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
水温、水流、水质、底质、光线及附着物 等),当水体中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具备 了某种鱼类的产卵条件时,鱼类大批群集 进行繁殖,这个区域就成为这种鱼类的产 卵场。一般来讲,产卵场是相对稳定的。 • 各种鱼类对产卵场的要求不同,有的比较 严格,成熟亲鱼得不到适合的产卵条件就 不会产卵,卵粒被逐渐吸收。
(五)产卵期
• 春夏产卵种类:宝刀鱼、毛烟管鱼、短尾
大眼鲷、马拉巴裸胸鲹、金线鱼、鲐鱼、 鲣鱼、日本鲭、黄鳍鲔、白卜鲔。 • 夏秋产卵种类:麦氏犀鳕。 • 秋冬产卵种类:角木叶鲽。 • 冬春产卵种类:光彩标灯鱼、短颌灯笼鱼。
(五)产卵期
• 春季产卵种类:粗鳞灯笼鱼、金焰灯笼鱼、牡壮
灯鱼、白氏银汉鱼、长吻、横斑燕鳐、白纹鳂、 皇带鱼、斑海马、五指马鲅、黑边鲹、带鳚、早 熟微体鱼、黑鳍蛇鲭、、粗皮鲀、拟态革鲀、 驼背躄鱼。 夏季产卵种类:金钱鱼、丝背细鳞鲀。 秋季产卵种类:杂斑狗母鱼。 冬季产卵种类:脂眼鲱、发光炬灯鱼、奇棘鱼、 翱翔飞鱼、圆鳞发光鲷、长体鲹、高体、栅纹 叉牙、玉鲳。
• 围卵腔:多数鱼类较窄,鲱科鱼类和鳗
类较宽。 • 卵黄:均匀或龟裂。 • 色素:形状、排列方式、位置(胚体、 卵黄、油球上)。 • 胚体:形态。
三、海产鱼卵的生态习性
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投资成本高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建设养殖设施 、引进种鱼、购买饲料等,投资 成本较高。
收益周期长
鱼类人工繁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才能获得收益,且市场价格波动 较大,投资风险较高。
前景展望
1 2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将 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提高渔业产量
产量增加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鱼苗,进而提高渔业产量。这对于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渔民收入以及促进渔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效益
人工繁殖的鱼苗品质较高,生长速度快,且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使得养殖效益得到 显著提升,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 的收益。
改良鱼类品种
鱼苗培育
当鱼苗孵化后,进行鱼苗的培育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水质的调节等,以确保鱼苗健康成长。
03 鱼类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水温控制
总结词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详细描述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提高繁殖成功率。在人工繁殖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水温,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以适应不同鱼类的需求。
将受精卵收集到适当的容器中,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 湿度。
胚胎观察
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记录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胚胎培养条件
调节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
鱼苗孵化技术
孵化容器
选择适当的孵化容器,以满足鱼苗孵化所需的水量和氧气需求。
孵化管理
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氧气的充足,同时监测鱼苗的生长 情况。
环境因素调节
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鱼类是生物界中令人着迷的一类动物,其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既有淡水鱼,也有海水鱼。
在生态系统中,鱼类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人类对于鱼类的研究也是相当广泛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吧。
一、鱼类的形态特征1.身体结构:鱼类身体结构多呈流线型,适应于水中运动。
鱼类身体主要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鱼类的头部多有口、眼、鳃和侧线等器官,可以用来感知水的压力和方向。
2.鳞片:鳞片是鱼类身体表面上的硬质物质,呈圆形或多边形,可以防止鱼类受到外界的伤害,还可以减小水流的阻力。
3.鳃:鳃是鱼类呼吸的器官,位于头部两侧。
鱼类通过鳃来摄取水中的氧气。
4.尾鳍:尾鳍是鱼类最主要的运动器官,鱼类可以通过摆动尾鳍来前进和转向。
二、鱼类分类1.根据生活环境可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2.根据鱼类体温的变化,可分为恒温鱼和变温鱼。
3.根据鳃盖的形态,鱼类也可被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
4.根据鱼类形态特征,鱼类也可被分为鲤形目、鲑形目、鲸目等。
三、鱼类的生殖方式1.卵生:大部分的鱼类是卵生,即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生殖下一代。
2.胎生:少数鱼类通过胎生的方式来生殖下一代。
如鲸鲨、鲸鱼等。
四、鱼类的生态作用1.食物链中的角色: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2.生态平衡的维护:鱼类在水体中的生存和保护,也可以帮助维护生态平衡。
五、鱼类的保护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强,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保护鱼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鱼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生物鱼类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对大家了解鱼类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加强对鱼类保护的意识,共同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尽一份力。
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

水草丰茂的水域。
求偶行为
02
部分鱼类会通过特定的求偶行为吸引异性,如展示鲜艳的色彩
、发出特定的声音等。
繁殖季节
03
鱼类的繁殖季节通常与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亲代抚育行为及其意义
亲代保护
部分鱼类在产卵后会留在产卵场保护卵和幼鱼,避免其受到天敌 的捕食。
营养供给
有些鱼类在幼鱼孵化后,亲鱼会提供一段时间的营养供给,如分泌 乳汁等。
提供营养和氧气。
繁殖优势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具有较高 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
下进行繁殖。
不同繁殖方式的比较
繁殖效率
卵生鱼类的繁殖效率较高,一次可产大量卵;胎生鱼类和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效率相对较低。
受精方式
卵生鱼类采用体外受精方式;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采用 体内受精方式。
仔鱼成活率
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的仔鱼成活率较高;而卵生鱼类的 仔鱼成活率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水质净化
部分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有助于净化水质。
生物多样性维护
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命周期的影响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种群 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 绝,破坏生态平衡。
水域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 等污染物排入水域,对 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
产卵场所
多选择水流较缓、水草茂盛或石砾、树根较多的地方 作为产卵场所。
卵的性质
卵黄含量丰富,呈圆球形或椭球形,具有粘性或附着 性,可附着在水草、石砾等物体上。
胎生鱼类繁殖方式
体内受精
雌鱼在体内与雄鱼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成仔鱼后产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
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
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
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
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
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
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
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
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
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
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
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
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
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
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
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
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
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
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
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
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
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
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
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
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如鲤科的黑鳍鳈鱼,雄鱼在颌部、胸部、尾部出现橙红色,尾鳍也呈黄色,体侧的黑色条纹变得十分明显。
珠星是某些鱼类的又一种第二性征。
仅在生殖季节出现,过后又行消失。
珠星大多在雄鱼中出现,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不明显,但用手触其生长部位,则有粗糙感觉。
雄性鲤鱼的珠星在胸鳍鳍条特别明显,雌性则没有。
雄性麦穗鱼和截齿拟鲤的头部尤其胸部的角质化珠星特别明显。
青鱼和草鱼的胸鳍鳍条上珠星紧密排列成向后倾斜的白色细小锥状。
研究认为珠星能使雌雄亲鱼在产卵排精时起兴奋和刺激作用。
有些鱼在繁殖季节雄鱼体形上也有变化。
如大麻哈鱼在溯河产卵时两颌皆弯曲成钩状,并长出巨齿。
细鳞大麻哈鱼的雄鱼背部还明显隆起,故又称“驼背大麻哈鱼”。
3.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这是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方式。
鱼类把成熟的卵和精子直接产于水中,在体外完成受精和发育的全部过程。
有些鱼类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某些鲨鱼,卵在体内受精后,受精卵在输卵管中下降时被卵壳腺分泌的角质卵壳所包围,卵壳四角有延长的卷须和长的尖角,产出体外后用卷须卷住海藻或石块等。
有些海产杜父鱼也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如床杜父鱼的雄鱼有较大的泄殖乳突,将精液注入雌体的“贮精囊”内,当雌鱼的卵成熟时,精子便游到卵巢内进行受精,受精卵排出体外发育。
(2)卵胎生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的生殖道内发育。
胚体营养靠卵黄供应,或营养主要靠卵黄供应,母体输卵管壁也供应部分营养物质如水分和矿物质等。
多数软骨鱼类属这种生殖方式。
这些软骨鱼通常有特殊的交接器即鳍脚,由腹鳍内侧鳍条演变而成,通过交接器,雄鱼把精子送入雌鱼体内。
(3)胎生有些软骨鱼的胚胎与母体发生血液上的循环联系。
其营养物质既靠卵黄,又靠母体供应。
如某些真鲨科鱼,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母体输卵管发育成类似子宫,内形成类似胚盘的结构,称为卵黄胚盘。
胚胎就通过这种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其卵黄胎盘连在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个室;每室内1条胎儿,每胎产仔10多尾,有的种类多达20~30尾。
这种生殖方式类似高等哺乳动物,故称假胎生。
4.鱼类卵的特点和产卵类型
鱼类卵子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卵子的比重与水的比重的关系,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卵是否有粘性及粘性的强弱。
鱼类的卵子一般可划分为4种类型:(1)浮性卵卵子的比重小于水,卵黄上有1个或数个油球,这种卵漂浮在水面随风和海流移动,如鲱鱼、梭鱼等。
(2)漂浮性卵这种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的卵间周隙较大,在流水中悬浮,在静水中下沉,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鲚鱼的卵间周隙较小,油球也不大,比重稍大于水,但能悬浮于水中。
(3)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间周隙较小,卵子产出后沉在水底,如淡水黄颡鱼的卵。
(4)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外层遇水以后具粘性。
卵子产出后粘在水草、石头上。
还有的卵相互粘成球状,如六线鱼。
有一些鱼,卵的形状构造特殊,如在卵膜上或在卵的一端有束丝,卵子产出后粘附在水草或挂在其他物体上。
5.筑巢和护幼
罗非鱼在产卵前有筑巢行为,雄鱼在池塘中挖穴,引来雌鱼在巢中产卵。
产卵后,雌鱼立即把卵含在口中。
守在穴旁的雄鱼开始排精,雌鱼把精液吸人口中,进行受精。
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孵化,仔鱼孵化后仍生活在雌鱼口腔内,即使游出口外,一旦遇到敌害,立即返回雌鱼口中、待14天以后才离开雌鱼,独立生活。
绵鳚的雌雄亲鱼共同把产出的卵集合成球形,然后雌鱼用扁平的身体把卵块围住保护起来。
三棘刺鱼产卵后,雄鱼不仅在巢外守卫,还不时清除巢内的杂物,甚至把卵搬出巢外,进行巢内清扫和修缮。
海龙、海马的雄鱼具有育儿袋,雌鱼把卵产在育儿袋内孵化发育,幼鱼还在袋内生活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