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外形、延髓内部结构(研究生)(王晓萃)
延髓

2)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来自对侧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 脑干的外侧区上行,终止于腹后外 侧核。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脊髓丘脑束 spinothalamic tract
3)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 维交叉后组成三叉丘系。与内侧 丘系经核而
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
成。
舌下神经三角
hypoglossal
triangle
迷走神经三角 vagal triangle
界沟 sulcus limitans 前庭区 vestibula area 听结节 acoustic tubercle 正中沟medi sulcus
7
(2)脑干的纵向区分
脑干的结构可以纵向的组合成四个平行的部分:
顶盖上区
中脑部称为顶盖 上丘
室 腔 顶部:的
下丘 脑桥的顶部为上、下髓帆
后 方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室腔部: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延髓下部的中央管
被盖:室腔前方的广大区域
基底部:中脑的大脑脚底、脑桥部 的基底和延髓的锥体
滑车神经 trochlear n.
展神经abducens n.
面神经facial n.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
迷走神经vagus n.
副神经accessory n.
11
(二)非脑神经核:属于中继核团
1)薄束核与楔束核nucleus gracilis and cuneatus :
橄榄 oliva
舌咽神经
脑干brain-stem

的小区域称蓝斑 locus ceruleus,深面为含色素的去甲肾 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二)脑桥 脑桥 pons腹侧面膨隆为基 底部 basilar part,下缘借 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沟 中自内侧向外侧为展、面 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脑 桥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 接。基底部正中纵行的基 底沟,有基底动脉通过。基 底部向外侧逐渐变窄,移行 为小脑中脚,脚内纤维向背 侧进入小脑。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平面,位于室周灰质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缘。传递咀 嚼肌本体感觉冲动至脑桥核、脊束核,完成咀嚼反射。
(2)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此核向尾侧与
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此核接受来自头面部的触觉纤维。 (3)三叉神经脊束核:它是三叉神经脑桥核向下的延续,
经延髓向下移行于第1、2颈髓的胶状质。该核主要接受 头面部的痛、温觉纤维。
隙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第四脑室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五)中脑 midbrain 中脑腹侧面上界是属于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 中脑腹侧面有一对粗大的柱状隆起,称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由大量来自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所组成。大 脑脚之间为深陷的脚间窝 interpeduneular fossa。窝
脑神经感觉核,发出脑神经中传出纤维的脑神经运动核。 由于脑神经含有7种纤维成分,与此相对应,脑神经感觉
核和运动核可进一步区分为7种性质的核团。功能相 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有规律地排列成纵行的脑神 经核功能柱。同一功能柱内的脑神经核多数是不连 续的。这些功能柱包括: ①躯体运动柱 ②一般内脏运动柱 ③特殊内脏运动柱 ④一般内脏感觉柱 ⑤特殊内脏感觉柱 ⑥一般躯体感 觉柱 ⑦特殊躯体感觉柱
脑干-ppt人体解剖学PPT课件

第二节 脑 干
一、脑干的外形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2020年10月2日
1
端脑
端脑
间脑
脑 的
小脑
区 分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间脑
中脑
2020年10月2日
脑桥 延髓
小脑
2
一、脑干的外形
(一) 脑干腹侧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锥体 舌下神经 前正中裂
锥体交叉
2020年10月2日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3)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 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 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 中枢等。
2020年10月2日
8
2020年10月2日
9
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一)、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2020年10月2日
10
1、脑神经核
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及口鼻腔 粘膜的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中脑核:
接受咀嚼肌、面肌和 牙齿的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接受颜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接受颜面痛温觉
2020年10月2日
16
(6)特殊躯体感觉柱
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前庭神经核-接受内耳平衡觉冲
动传入
蜗神经核-接受内耳听觉冲动传
入
2020年10月2日
2020年10月2日
12
(2)特殊内脏运动柱 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面肌、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支配面肌 疑核-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细说 脑干

(2)内脏运动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 1)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位置:中脑 性质:副交感 发出纤维:加入动眼神经
切面高度 下丘 上丘
功能: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动眼神经副核核
2)上泌涎核: 位置:脑桥下部 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
性质:副交感
功能: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分泌
上泌涎核
3)下泌涎核:
孤束核 核 位置:延髓 性质:内脏感觉 功能:接受舌咽、面神经味觉纤维
孤束
接受迷走神经的纤维
切面高度
(4)躯体感觉核
1)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置:中脑 功能:与咀嚼肌的本体感觉 传导有关
切面高度
2)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置:脑桥中部 性质: 三叉丘系 纤维联系:
三叉神经节的 中枢突(感觉根)
三叉神经脑桥核
前庭脊髓束:起自脑桥前庭神经核,止于脊髓灰质
网状脊髓束:起自脑干网状结构,止于脊髓灰质
(四) 脑干网状结构
1. 概念:
在脑干内,神经纤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布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群。
2. 结构特点:
1) 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神经胞体分散其中。
2)神经纤维联系广泛,胞体大小不一。 3)功能复杂,涉及睡眠觉醒的周期、对运动的调控及各种内脏 活动的调节,如心跳中枢、呼吸中枢
上丘 切面高度 下丘
功能:支配上斜肌
3)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置:脑桥
性质: 纤维联系: 加入三叉神经 皮质核束 功能:支配咀嚼肌等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上丘 下丘 脑桥中部切面高度
4) 展神经核:
位置:脑桥 性质: 纤维联系: 展神经 皮质核束
切面高度 面神经丘 上丘 下丘
脑干

3)三叉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4)外侧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5)内侧纵束: 6)脊髓小脑束:
三叉丘系:
起点:对侧三叉神经 脑桥核、三叉神经脊 束核。
止点: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 头、面部皮肤和粘膜 的痛、温、触觉。
外侧丘系:
起点:双侧 蜗神经核。
止点:下丘 核、内侧膝状 体。
功能:传导 双侧听觉。
平上丘切面
2、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 包括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位置、起止点、功能。
2)皮质脑桥束: 3)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 束、前庭脊髓束等。
平锥体交叉切面
皮质脊髓束:
起点:中央前回 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
止点:脊髓前角 细胞。
功能:支配躯干 肌、脑干外形 脑干腹侧面观
脑 干 的 腹 侧 面 观
脑 干 的 背 侧 面 观
脑 干 的 背 侧 面 观
第 四 脑 室
第四脑室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白质 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的排列
(一)脑干的灰质:包括脑神经 核和中继核(传导束核或非脑神经核)
(二)脑干内的白质:1、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位置、起止点、功能。
起点:对侧薄束 核、楔束核。
止点:背侧丘脑 腹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位置、起止点、功能。
脊髓丘系:
起点:脊髓灰质对 侧Ⅰ、Ⅳ、Ⅴ板层。
止点: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功能:传导对侧躯 干、四肢的痛、温觉 和粗略触觉。
皮质核束:
起点:中央前回下部。
止点:双侧脑神经躯体 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 核(面神经核下半和舌 下神经核受单侧支配)。
人体解剖学-脑干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1)位置: 位置: (2)分部: 分部: 前部:由小脑上脚、 前部:由小脑上脚、上髓帆构成 后部:由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构成 后部:由下髓帆、 (3)沟通: 沟通: 向上 向下
中脑水管
第三脑室 通延髓中央管
下页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系统解剖:脑干( stem)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图片 (2)上泌涎核: 上泌涎核: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小脑位置
居脑桥下部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的纤维入面神经经副交感神 居脑桥下部的网状结构中。 经节换元后,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及泪腺。 经节换元后,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及泪腺。 (3)下泌涎核: 下泌涎核: 图片 居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居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纤维入舌咽神经经副交感神 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 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 图片 居迷走神经三角深面、舌下神经外侧。发出纤维入迷走神经, 居迷走神经三角深面、舌下神经外侧。发出纤维入迷走神经, 控制颈部、 腹腔大部分器官的活动。 控制颈部、胸、腹腔大部分器官的活动。
脑干外形
外
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stem) 系统解剖:脑干(
脑干外形
外
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下图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stem) 系统解剖:脑干(
脑干外形
外
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上图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 stem)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下页
脑干

皮质核束 管理起自大脑皮质, 管理起自大脑皮质, 止于脑干内运动神 经核。 经核。 支配头面部骨骼肌 的随意运动。 的随意运动。
20
3.网状结构 3.网状结构
脑干内除了境界明确的神经核和纤维束以 还有分布广泛的黑、 外,还有分布广泛的黑、白质交错排列的 网状区,即为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 网状区,即为网状结构。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
第四脑室 外侧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
6
2、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脑干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灰质
(1)灰质: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中继核 灰质包括脑神经核 灰质包括脑神经核和
1)脑神经核 脑神经感觉核 脑神经运动核 可进一步区分 ①躯体运动核 ②内脏运动核 ③内脏感觉核 ④躯体感觉核: 躯体感觉核:
位于中脑 支配瞳孔括约肌、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动眼神经副核
②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延髓 支配胸腹腔大部分器官
迷走神经背核
12
内脏感觉柱
孤束核 位于延髓 接受内脏感觉
孤束核
13
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
传导头面部的痛、 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 和触觉。 和触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26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17
2)脊髓丘系: 脊髓丘系: 来自脊髓的脊髓丘脑束在脑 干内称为脊髓丘系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 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触觉。
脊髓丘系
18
(2)下行(运动)传导束: 下行(运动)传导束: 1)锥体束: 锥体束:
包括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和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 起自大脑皮质,止于脊髓前角; 经锥体交叉处交叉的纤维形成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 质脊髓前束。 质脊髓前束。 功能: 功能 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髓的内部结构
1、出现锥体交叉; 2、薄束核、楔束核的出现与内侧丘系交叉; 3、下橄榄核的出现与小脑下脚的形成; 4、中央管向后开放形成第四脑脑室底; 5、第Ⅸ-Ⅻ对脑神经根及其核的出现与排列; 6、网状结构的发展。
一、锥体交叉
薄束核 楔束核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下端有 75%的f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 三叉N脊束核
下泌涎核
延髓 上端
加入舌咽N,至耳
加入迷走N,在器官旁、 内节换元后,支配平滑 肌、心肌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核团 分类
特殊 内脏 感觉核
一般 内脏 感觉核
核团 名称
孤束核 上端 (味觉 核)
孤束核 下端
核 团 传入Nf 位 来源、性质 置
内侧纵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结构 内侧丘系
(二)下橄榄核传入纤维
在下橄榄核外面包有有髓纤维,较厚,称橄榄套;内含来自皮质、 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的中央灰质等处下降的纤维。
1、皮质橄榄束:额、顶、颞、枕叶→下橄榄主核的腹侧。 2、被盖中央束:是一个复合束,发自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水
面N核
疑核
副N核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脑桥 中部
构成三叉N运动根,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等
脑桥 构成面N运动根, 下部 支配面部表情肌
延髓内
加入舌咽N、迷走N,支配 咽喉部、食管上段骨骼肌
延髓部→脑根→迷走N→支配咽喉肌 脊髓部→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核团 名称
第四脑室顶:自上(吻侧)而下(尾侧)为:前髓帆和小脑
上脚、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组织;顶的尖端称顶隐窝。
第四脑室脉组织向下 附着于第四脑室底下半 边缘,撕去第四脑室脉 组织,残留在脑室边缘 的附着缘,称第四脑室 带。两边的第四脑室带 在第四脑室下角处形成 的薄片称闩,位于左右 薄束结节之间,作为延 髓开放部与闭合部的界 标。
腹侧面观:基底部、基底动脉沟、小
脑中脚(脑桥臂)、桥延体(在小脑 中脚外侧下部的隆起,由脑桥核聚集 形成)、Ⅴ(运动根和感觉根)
延髓脑桥沟→Ⅵ、Ⅶ(在面神经 和前庭蜗神经之间有中间神经)、Ⅷ, 脑桥小脑三角。
背侧面观:脑桥背面构成第四
脑室底上部。 脑桥前端狭细,为与中脑的移行
部,称菱脑峡(包括小脑上脚、前 髓帆和丘系三角)
室底中部有横行纤维,自后正中沟横行或斜行向外侧隐窝,主要延 入小脑,称第四脑室髓纹,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下两半。
室底中线上有纵行的正中沟,分室底为左、右两半。每半被界沟分 为内侧区(内侧隆起)、外侧区(前庭区)。
内侧隆起:
髓纹上方:面神经丘、上凹(在 面N丘外侧的界沟内)、蓝斑(在上 凹的上方)。
髓纹下方:舌下N三角、迷走N三 角(灰翼)、最后区(迷走N三角与 菱形窝下外侧界之间的小舌状区)、 分隔索(迷走N三角下缘室管膜增厚 形成的小嵴,分隔迷走N三角与最后 区)、下凹(在迷走N三角的尖部)、 笔尖(菱形窝的下份向下尖削形如笔 尖,又称写翮)。
下橄榄核传出纤维主要投射到小脑,称橄榄小脑束。纤维 经橄榄核门穿出,越过内侧丘系,再穿对侧的下橄榄核,纤维 折向背侧进入小脑下脚。
下橄榄主核内侧部纤维交叉,止于小脑蚓部。 橄榄内侧副核纤维交叉,止于小脑蚓部(旧小脑)。 下橄榄主核外侧部纤维交叉,小脑半球(新小脑)。
橄榄小脑纤维是以攀缘纤维终止于小脑皮质的蒲肯野细胞 的树突,一个下橄榄核细胞与15~17个浦肯野细胞树突发生联 系,给予有力的兴奋性影响于小脑皮质,对小脑行使其正常的 姿势与运动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三叉N 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副N核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脑桥 中部
构成三叉N运动根,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等
脑桥 构成面N运动根, 下部 支配面部表情肌
延髓内
加入舌咽N、迷走N,支配 咽喉部、食管上段骨骼肌
延髓部→脑根→迷走N→支配咽喉肌 脊髓部→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小脑上脚(结合臂):构成第四 脑室底外上界;
前髓帆、前髓帆系带(左、右下 丘之间有一皱襞,连于前髓帆)、滑 车神经;
丘系三角:由小脑上脚、下丘臂 和中脑外侧沟(大脑脚外面一纵行的 浅沟)围成的三角,内有外侧丘系 的纤维通过。
三、第四脑室:为菱形的室腔,在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在第
四脑室底中份,室腔侧向拓展且伸向腹侧形成第四脑外侧隐窝。
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名 形态 称
功能
纤维联系
上 丘
灰、白 质相间 的板层 结构
视觉反 射中枢
传出f交叉成 被盖背侧交叉 →顶盖脊髓束
下 丘 核
中央核 和周围 的薄层 白质
听觉传 导通路 中继站
听觉反 射中枢
外侧丘系→ 下丘核→ 内侧膝状体
传出f→上丘 →顶盖脊髓束
下丘核
下丘 上丘
中脑横切面(经上丘) 中脑横切面(经下丘)
头面部的痛、温觉纤维 面N、舌咽N、迷走N的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舌咽N 迷走N
特殊躯体感觉核
核团名称 前庭N核
蜗N核
核团位置
菱形窝的 前庭区深面
菱形窝的 听结节深面
组成
前庭上核 前庭下核 前庭内侧核 前庭外侧核
蜗腹侧核 蜗背侧核
传入Nf来 前庭N传入的 蜗N传入的 源、性质 平衡觉纤维 听觉纤维
(2)非脑神经核
核团名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 副核
动眼N核 背内侧
加入动眼N,在睫状N节 内换元后,支配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最下端
加入面N,至翼腭N节、 下颌下N节换元后,支配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及口鼻粘膜腺
下泌涎核
延髓 上端
加入舌咽N,至耳N节换 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N 背核
迷走N三 角深面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
(一)下橄榄核
下橄榄核是延髓开 放部的最显著结构。 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 发展,在人类高度发 展。
分为下橄榄主核、 橄榄内侧副核、橄榄 背核。
前庭N核
楔束副核 孤束核 舌下N核 三叉N脊束核
疑核 顶盖脊髓束
背侧副核 下橄榄核
内侧副核
迷走N背核 舌下N
椎体束
孤束 小脑下脚 三叉N脊束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与核团
脑N有7种Nf成分→脑干有7种脑N核团→排列成6个功能柱
一般躯体感觉f
感觉 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f 一般内脏感觉f 特殊内脏感觉f
运动 纤维
一般躯体运动f 一般内脏运动f 特殊内脏运动f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与核团
脑N有7种Nf成分→脑干有7种脑N核团→排列成6个功能柱
一般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 特殊内脏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
加入迷走N,在器官旁、 内节换元后,支配平滑 肌、心肌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核团名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 副核
动眼N核 背内侧
加入动眼N,在睫状N节 内换元后,支配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最下端
加入面N,至翼腭N节、 下颌下N节换元后,支配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及口鼻粘膜腺
脑干
潍坊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王晓萃
脑干外形
一、延髓外形 延髓腹侧面观:
延髓分上段的开放部和下 段的闭合部。
前正中裂、上端为盲孔, 下端为锥体交叉;锥体、橄 榄、前外侧沟、Ⅻ、前外弓状 纤维、橄榄后沟、Ⅸ、Ⅹ、Ⅺ
发自弓状核,自前正中裂穿出, 绕锥体和橄榄表面行向后,进入 同侧和对侧的小脑下脚。
又称施瓦尔贝(Schwalbe)氏孔, 位于脑桥边缘下的凹陷,由延髓 的前裂隙终末而成。
第四脑室脉络丛呈倒 置的“W”形排列。两 纵列向下,末端会合, 经正中孔突入小脑延髓 池。横列外侧端在第四 脑室外侧隐窝处,经外 侧孔突入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顶有三个孔: 正中孔和外侧孔。正中 孔在下端中线;外侧孔 在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处。
第四脑室底:
境界:
外上界:小脑上脚; 外下界:薄束结节、楔束 结节、小脑下脚; 两侧角:外侧隐窝(此窝 绕小脑下脚向腹侧)。
(四)小脑下脚 (绳状体)
是延髓到小脑的一个复合 纤维束,含数系纤维。
1、橄榄小脑束: 2、楔小脑束:发自楔外核,f在延髓背侧上行,形成后外弓状 纤维,
内侧丘系在延髓内位于中线两侧,锥体 背侧,下橄榄核的内侧,顶盖脊髓束腹侧 上行,经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的定位:发自薄束核的纤维先 交叉,交叉后在内侧丘系腹侧上行;发自 楔束核的纤维后交叉,交叉后在内侧丘系 背侧上行。在上行中,腹侧逐渐外移,由 腹、背关系转为外、内关系。
楔外核:在楔束核背外侧,细胞形态类 似胸核,接受楔束传来的上肢和颈部后根 的传入f,发出f形成楔小脑束,经同侧小 脑下脚→小脑,不参与内侧丘系的组成。 作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补充,把上肢和颈部 的肌梭、腱器官的冲动和皮肤的深感觉传 入小脑。
管周围灰质的纤维组成。 红核橄榄束:发自红核→下橄榄主核背侧。 水管橄榄束: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及邻近区域→下橄榄背侧核
和内侧副核。 3、脊髓橄榄束:后角和中间带的神经细胞→在脊髓前索上升→
纤维交叉→下橄榄背核和内侧核的特定区域。 4、小脑橄榄束: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对侧下橄榄核。
(三)下橄榄核传出纤维
(1)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的分类及名称
类别
脑神经核名称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展N核 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N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副N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N副核 上泌涎核 (副交感核) 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