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1

合集下载

脊髓、脑干

脊髓、脑干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㈠ 脊髓的位置: ㈡ 脊髓的外形: “1、2、3”
1个圆柱:
颈膨大:位于第5、6颈椎水平(C5~T1节段) 2个膨大:
腰骶膨大:位于第12胸椎水平(L2~S3节段)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 3对沟裂:前外侧沟: 有脊神经前根出脊髓 后外侧沟: 有脊神经后根入脊髓

脊髓的沟裂 后外侧沟 后正中沟
㈡脑神经核的排列:
1. 以界沟为界,内侧为运 动性脑神经核,外侧为感 觉性脑神经核。
2. 具体排列:
正 中 沟
外侧
躯体运 动核(4)
外侧
一般内脏 运动核(4)
界沟
内脏感 觉核(1)
外侧
特殊躯体 感觉核(2)
特殊内脏 运动核(4)
一般躯体 感觉核(3)
㈢ 脑神经核:
中脑:Ⅲ、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三. 脑干内部结构
㈠ 脑干内构的特点:
1. 脑桥及延髓上部中央管敞开形成第四脑室, 脊髓中央 灰的质变成了室底灰质。
2. 脑干中灰质不再是连续的柱状而是分散成许多灰 质团块(神经核),有脑神经核及传导中继核。 脑神经核排列成6个机能柱。
3. 许多纤维束在脑干中交叉改变了脊髓原来的灰白 质界限,增大了网状结构的区域。
构成:
底: 菱形窝
上部:上髓帆、小脑上脚。 顶: 中部: 小脑。
下部:下髓帆及第四脑室脉 络组织(由软脑膜、 血管与室管膜构成)
通连关系:
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 向两侧:经第四脑室外侧孔通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 向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孔通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 。
㈢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
延髓:
前正中裂、锥体及锥体交 叉、橄榄、前外侧沟 (Ⅻ)、后外侧沟(Ⅸ、 Ⅹ、Ⅺ)

脑干名词解释

脑干名词解释

脑干名词解释脑干(brainstem)是大脑的最底部结构,它是连接脑和脊髓的重要构造。

脑干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是大脑的基础。

它接受来自脑及其他结构到脊髓的信息,同时又将脊髓的信息传送回去,是大脑和脊髓的桥梁。

它能控制许多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脑干的功能脑干的功能主要由三个结构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

脑干承担着大脑与脊髓之间传递和接收神经信息的重要任务,可以控制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中脑下部帮助控制着自主神经系统,即体内构成机体体内稳定的一系列神经反射,它们可以调节和控制体内许多自动运动,如分泌和消耗激素、作用在肢体活动中的兴奋和抑制,以及涉及呼吸、心跳和血压的控制作用等。

小脑主要负责控制着身体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手指运动,尤其是调节躯体和手足的协调运动,并负责调节一些非运动性功能,如学习和记忆。

脊髓作为皮层信息的连续路径,可以把脑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包括骨骼肌肉和内部器官,负责器官的活动和运动等的调节。

此外,脊髓还可以连接脑和特定的感官细胞,收集并把信息传给大脑,帮助维持大脑机能的正常运行。

脑干的病毒脑干的病毒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飞沫、血液或体液传播给人体,而且它们可以直接传播给脑干,甚至可以影响体内器官,导致许多疾病。

脑干病毒类型广泛,可以导致脊髓灰质炎、多动病、中风、糖尿病脑病、神经源性瘤等疾病。

所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脑干功能的损害,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睡眠、运动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脑干病毒的传播,并采用药物和补充剂治疗脑干病毒引起的疾病。

结论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传递和接收神经信息的重要结构,它可以控制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呕吐以及血液压力的调节等。

脑干的功能由三个部分组成:中脑下部、小脑和脊髓,它们控制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调节体内的各种活动,控制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记忆等功能。

脑干内部结构-断层1

脑干内部结构-断层1
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纤维行向腹侧,经 大脑脚底内侧出脑。 3.被盖腹内侧部有大而圆的红核。 4.红核的外侧有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和脊 髓丘系移向背侧。
8.上丘节段切面
四、脑干的临床联系
1.延髓内侧综合症 medial medullary syndrome
单侧损伤,亦称舌下神经交叉性瘫。 又称:Dejerine综合症。
损伤的结构:锥体束、出脑的舌下神经根丝 内侧丘系
临床表现:
①锥体束损伤: 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②舌下神经根丝损伤: 同侧舌肌核下瘫,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③内侧丘系损伤: 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障碍。
2.延髓外侧综合症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又称 Wallenberg 综合症。
5 .脑桥中下部切面(经面丘)
3.室底灰质:内侧部面神经丘深方含面
神经脑膝和展神经核。外侧部的前庭区深方 为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经核。
4.面神经核发出纤维绕展神经核,形成面 神经脑膝,再折向腹外侧,经面神经核外侧 出脑。 5.三叉神经脊髓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 面神经核背外方。
5 .脑桥中下部切面(经面丘)
临床表现:
④小脑下脚损伤: 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⑤伤及前庭神经核: 眩晕、眼球震颤 ⑥伤及间脑投向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下行纤 维: 引起Horner综合症:同侧上睑轻度下垂, 瞳孔缩小、面部皮肤干燥潮红
3.脑桥基底部综合症 basal pontine syndrome
单侧损伤,亦称外展神经交叉性瘫
临床表现:
①锥体束损伤: 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对侧舌肌核上瘫; 对侧面肌核上瘫。
②动眼神经根丝损伤: 同侧眼睑下垂,眼外下斜视,对光反射 消失、瞳孔散大。

高血压脑干脑病1例

高血压脑干脑病1例

4L eV Wi ik F , n oE e a. l ia set m o - e H, j e s M Man M,t 1Ci c pcr fe d E n l u r
v r i l p sei r e k e c p ao ah s n r me Ar h e b e o t ro l u o n e h l p t y y d o . s c Ne r , ua l 2 0 6 25 0 8; 5: 0
动脉 ) 的交感神经稀疏 , 其供血区 ( 叶、 枕 小脑 、 脑干 ) 对高 灌注压的易感性增加 , 这可能是 P E 好发 于大脑后 部 的 RS
a d i g igf d n s n ma n n ig .Am e te o ,2 0 8 .0 i JRo ng n l 0 7; 9_ 4 9
PE R S合并 脑 出血 的发 生率 约 5 一1 . % -] % 71 5。本 例
H E并发脑桥 出血 , B 尚未见 文献 报 道。从 临床表 现及 预
清离子( 包括血钠和血钾 ) 抗链球 菌溶血素 O、 风湿 因 、 类
子等均在正常 范围 。E G: E 轻度 异常 。颈 部血 管超声 : 未 见异常 。T D: C 右侧椎动脉血流显著减慢 。住 院后 主要 给
沈部 阻队



25・ 8
个案报 告 ・
结, 平均年龄 4 4岁 , 所有 患者 均有高血 压 ,2 有其 它共 7%
病如肾功能衰竭 、 子痫 、L 糖 尿病 、 S E、 嗜铬 细胞 瘤 、 物滥 药 用等。病初 平均 血压 20 10 m H , 3 / 4 m g 均有 脑桥 受 累 , 其 它部位还有深部 白质 或脑 室周 围 区( 6 ) 中脑 (0 ) 5% 、 5%

最新局部解剖学 脑干-PPT文档

最新局部解剖学 脑干-PPT文档
通路的中继性核团。(内侧丘系交叉)
脑干背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平内侧丘系交叉)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位置:位于延髓橄榄深面 功能:可能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
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脑干腹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红核 Red nucleus
脑干背侧面
延髓水平切面(经锥体交叉)
延髓水平切面(经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上部)
脑桥水平切面(经面神经丘)
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中上部)
中脑水平切面(经下丘)
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
躯体运动核 2、对侧舌下神经核、
面神经核(下半部)
名称 起始
终止

内侧丘系 薄束核
丘脑

楔束核

脊髓丘系 脊髓
丘脑

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外侧丘系 蜗神经核 后丘脑

皮质脊髓束 大脑 皮质核束 皮质
束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脑干四个丘系简表
丘系名称 起始核 脊髓丘系 对侧后角固有
与大脑的纤维联系,构成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
与脊髓的纤维联系,发挥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重要的生命中枢(如呼 吸、心跳、血压调节及呕吐中枢等),参与内 脏活动的调节。
参与睡眠的发生,抑制痛觉传递。如中缝核群 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纤维上行抑制大 脑皮质,产生睡眠作用;下行至脊髓后角和胸 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



3. 中脑

中脑腹面上界为间脑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 腹侧面一对粗大的纵行隆起,称为大脑脚底,由大量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大脑 脚底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大脑脚底的内侧有动 眼神经根出脑。 中脑背面上、下各有两个圆形隆起,分别为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连接上丘与间脑外侧膝 状体及连接下丘与间脑内侧膝状体之间的条状隆起,分别称上丘臂和下丘臂。胚胎时期的 神经管腔在中脑成为大脑水管。

5.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的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 小脑上脚及上髓帆构成。后者为二上 脚间的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白 质相连,其下部的背面被小脑蚓的小 舌覆盖。滑车神经根穿行于其上部, 并在其内交叉后出脑。 顶的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 织构成。下髓帆亦为白质薄片,在小 脑扁桃体下方延伸,介于小脑蚓的小 结与绒球之间。下髓帆的室腔面衬以 一屋上皮性室管膜,外面覆以软膜。

小脑的机能区、分叶 (临床解剖学)
1. 绒球小结叶或古小脑

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 最前部,包括属于两侧半球的绒 球处下蚓的蚓小结,以及连接绒 球与蚓小结之间的绒球脚。绒球 小结叶主要按受前庭神经核和前 庭神经的纤维。 它在进化过程中已见于没有 四肢只有躯干的水栖动物。由于 这类动物没有四肢运动,仅需维 持躯干的平衡,所以绒球小结叶 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平衡。又由于 绒球小结叶是小脑在进化过程中 最早的部分,因而又把它称为古 小脑。


延髓

在背面则以菱形窝中部横 行的 髓纹为界。 在延髓背面,上部构成菱形窝 的下半。在下部,脊髓的薄、 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膨 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 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 是薄、楔束终止的核团。在楔 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 下脚。

脑干(1)

脑干(1)

一、 脑干概述及典型断面 1. 脑干外形 2. 内部构造特点 3. 典型断面
上丘平面 下丘平面 三叉神经根平面 面丘平面 下橄榄中部平面 丘系交叉平面 锥体交叉平面
锥体交叉平面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1. 锥体交叉 2. 薄束和楔束 3.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4. 脊髓丘脑束 5. 脊髓小脑束
要点: 七个典型断面的主要内部构造 (核团、神经、传导束路) ——会识认、会画图
脑干( 脑干( Br经 三、 脑干传导路及重要结构
一、 脑干概述及典型断面 1. 脑干外形 2. 内部构造特点 3. 典型断面
一、 脑干概述及典型断面 1. 脑干外形 2. 内部构造特点 3. 典型断面
传导路—丘系带 * 传导路 丘系带 * 脑神经核团 * 与小脑的联系纤维 * 网状结构
丘系交叉平面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1. 内侧丘系交叉 2. 薄束、楔束及其核 薄束、 3.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4. 孤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孤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 5. 舌下神经核及舌下神经 6. 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下橄榄中部平面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1. 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 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 2.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疑核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3. 前庭核 4. 下橄榄核 5.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 6. 绳状体
下丘平面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
上丘平面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1. 上丘 2. 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核, 3. 三叉神经中脑核 4. 中央灰质 5. 丘系带 6. 红核,黑质 红核,

脑干的功能作用

脑干的功能作用

脑干的功能作用脑干是大脑的延续部分,位于脑壳底部。

它是神经系统中最原始的部分,功能重要,作用广泛。

脑干连接着大脑和脊髓,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功能作用。

首先,脑干负责控制呼吸和心脏活动。

呼吸和心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功能。

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调节着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使得我们能够自主地呼吸。

而心脏的搏动也是由脑干控制的,脑干中的心动调节中枢促使心脏有规律的跳动,维持血液的循环。

其次,脑干参与了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感觉器官的通道,通过它,我们能够感知到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压力、触觉等各种感觉刺激。

脑干还参与了疼痛的感知和传导,使我们能够及时地感受到身体的伤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此外,脑干还控制着眼球的运动。

脑干中的眼外肌核对眼球的运动进行调节,使得我们能够将视线快速地转移到感兴趣的对象上。

同时,脑干还控制着瞳孔的大小,根据光线的强弱和视觉需求,调节瞳孔的大小以确保视网膜获得适当的光线。

此外,脑干参与了平衡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中的平衡核接收来自内耳和视觉系统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和处理,使我们能够保持平衡。

脑干还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我们能够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进行日常活动。

最后,脑干还承担了某些基本生理功能的调节。

例如,脑干参与了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物的分泌,使食物得以消化吸收。

脑干还控制着尿液的排泄,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此外,脑干还调节了睡眠和觉醒的转换,确保我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休息和恢复。

总之,脑干是大脑和脊髓的连接桥梁,承担着多种功能作用。

它负责控制呼吸和心脏活动,参与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控制眼球的运动和瞳孔的调节,调节平衡和姿势,调节消化和排泄等生理功能。

脑干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脑桥核 Portine nucleus 散在于脑桥基底部纵行与横 纤维间 接受同侧皮质脑桥纤维,发 出纤维横行越边至对侧,组 成粗大的小脑中脚入小脑止 于新皮质 是大、小脑间重要的中继核 ②上橄榄核 Superior olivary nucleus(自学)
3. 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①薄束核与楔束核★ gracile nucleus & cuneate nucleus
(三)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1. 位置 --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
2.顶
朝向小脑 构成 •前部 ---小脑上脚+上髓帆 •后部 --下髓帆+第四脑室脉 络组织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由上皮性的室管膜、软脑膜及表面的血管构成。其部 分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软脑膜、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 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1)动眼神经核 Oculomotor nucleus 位置 --中脑上丘平面 纤维走行 --发出纤维经大脑脚
内侧出脑
支配★
--除上斜肌、外直肌
以外的5块眼外肌
(2)滑车神经核 Trochlear nucleus
位置 --中脑下丘平面,中 脑水管腹侧 纤维走行
--发纤维绕中脑水管周 围灰质,并左右交叉 --经下丘下方出脑
髓纹
③主要结构
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前庭区
--深面有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 --深面有蜗神经背核 面神经丘 --深藏展神经核、面神 经膝 舌下神经三角 --深面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 --深面有迷走神经背核
正中沟 内侧隆起 界沟 前庭区 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
面神经丘
迷走神经三角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概述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位置:脑桥中部,被盖部的背外侧 纤维及支配:发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经脑桥基 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支配咀嚼肌等
三叉神经运动根
(2)面神经核★ Fascial nucleus
性质: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位置:脑桥下部,被盖部腹外侧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 •接受纤维 --核上部(支配眼裂以上表情肌):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核下部(支配眼裂以下表情肌):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发出纤维:行向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面神经膝) 行向腹外侧,经延髓脑桥沟出脑,支配面肌。 损伤表现 --损伤一侧面神经核,引起同侧面肌瘫痪(Fig.)
3. 交通★
①向上 --经中脑水管→第 三脑室 ②向下 --通脊髓中央管 ③经脉络组织上的 第四脑室正中孔 (1个)和第四脑室 外侧孔(1对)→ 蛛网膜下隙
4. 第4脑室底——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①构成
•脑桥背面 •延髓背面上部 --两者以髓纹分界
②境界
•上外侧界 --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2. 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
pyramidal tract
1)功能 --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 复合传导束
2)起始、行程
•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 央旁小叶前部的Betz细胞及其 它类型锥体细胞 •经内囊到达脑干,经中脑大 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腹 侧、中线两旁聚集为锥体
突肌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核(4对)(名称、支配★)
•位于躯体运动核背外侧 •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与Ⅲ、Ⅶ、Ⅸ、Ⅹ联系,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1)动眼神经副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
医学本科《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余崇林
定义
中脑 脑桥 延髓★来自(一)脑干腹面观1.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①分界标志 •上端 --借延髓脑桥沟与脑桥 分界 •下端 --以枕骨大孔与脊髓分界 ②特点 --脊髓所有的沟裂均延 伸至延髓
延髓脑桥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③主要结构 锥体 Pyramid
(3)红核 Red nucleus
位置
•中脑上丘平面 •黑质的背内侧 主要功能 •调节屈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4)黑质 Substantia nigra ①位置: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 ②功能 •分为网状部与致密部,后者含多 巴胺能神经元,可合成多巴胺→ 黑质-纹状体通路→纹状体→经神 经末梢释放,调节随意运动
③临床相关——Parkinson 病(帕金森病 )
A. 病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至多巴胺产生↓
③临床相关——Parkinson 病(帕金森病 )
B.主要临床表现——肌肉僵硬;动作减少;震颤等
动作减少
表情刻板
震颤
起动与停止困难
Muhammad Ali in Alanta Olympic
2. 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脑桥背面
脑桥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小脑下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窝的上外侧为小脑上脚
中脑
①主要结构---两对隆起 上丘 --为视觉反射中枢 --借上丘臂连外侧膝状体 下丘 --为听觉反射中枢 --借下丘臂连内侧膝状体 ②有滑车神经附着 --自下丘下方出脑 --是唯一自脑干背面出脑 的神经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1. 排列特点(与脊髓比较)
脊髓 ——运动核与感觉核呈 腹背方向排列
脑干 ——运动核与感觉核呈内、 外侧方向排列,两者以界 沟为界(原因?)
【原因】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薄束与楔束终止, 内侧丘系交叉完成,后索空虚),原来位于中央管 周围的灰质铺于第四脑室底,形成脑神经核。
2. 功能柱的概念
脑神经含有 7 种纤维成分(后述),每种纤维成分 与1种脑神经核相联系 因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共用1个孤束核,故脑干 内实际有6类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排列成不连续的柱状,每类核团 功能相似、位置相当,称为1个功能柱,脑干内共有 6个功能柱——躯运;一般内运;特殊内运;内脏感觉
面神经核 左侧面瘫
(3)疑核 Nucleus ambigus
位置:延髓中、上部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发出纤维加入Ⅸ、Ⅹ、Ⅺ 支配——咽喉肌、食管上段骨骼肌等
(4)副神经核 Accesory nucleus
位置 --自延髓下部延伸至上 5-6个颈髓节段 纤维联系与支配 --发出纤维组成副神经 脊髓根,支配胸锁乳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Solitary nucleus
位置:延髓内,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 纤维联系★——Ⅸ、Ⅹ、Ⅶ •头端:接受味觉纤维终止
•其余:接受内脏与心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终止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核
位置
--内脏感觉核腹外侧 组成与功能 ①三叉神经中脑核 •自中脑上丘→脑桥中部 •与咀嚼肌等本体觉有关 ②三叉神经脑桥核 •居脑桥中部网状结构内 •与头面部触压觉有关 ③三叉神经脊束核 •自脑桥中下部→C1-2节段 •与头面部痛温觉有关
支配★ ---上斜肌
(3)展神经核 Abducens nucleus
位置:脑桥下部,面神经丘深面
纤维走行与支配
--发出纤维行向腹侧,经延髓脑桥沟出脑,支配外直肌
展神经核
展神经
(4)舌下神经核★ Hypoglosal nucleus
性质:躯体运动核 位置: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深面 纤维联系: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发出纤维行向腹侧,
(3)下泌涎核 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位置
--散在于延髓上部 网状结构内 纤维联系与支配 --发副交感节前纤 维随舌咽神经走 行,节后纤维控 制腮腺的分泌
(4)迷走神经背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
位置 --延髓迷走神经三 角深面 纤维联系 •发副交感节前纤维 随迷走神经走行 •至相应器官内节换 元,节后纤维分布 于颈部、胸腔和大 部分腹腔脏器(滑 肌、心肌和腺体)
脑干的纤维束
脑干的网状结构
(一)概述
1. 脑干的内构非常复杂
•头部感官的进化,腮弓的演化,出现了与之相联系的核团。 •脑干内有大量的纤维交叉。
2. 脑干内的核团分2类 ①脑神经核 •是与Ⅲ~Ⅻ相联系的核团 ②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与脑神经无直接联系 •是上、下行纤维的中继核
一、脑神经核Cranial nerve nuclei
特殊躯体感觉核
位置 --位于内脏感觉核外侧 包括2对核团 ①前庭神经核 •位于前庭区深面 •分为4组
--前庭上、下与内、外侧核
•接受前庭神经纤维终止 ②蜗神经核 •位于听结节深面 •分为蜗腹侧与背侧核 •接受蜗神经纤维终止
二、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1.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1)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是视觉反射的皮质下中枢 (2)下丘 Inferior colliculus •是听觉反射的皮质下中枢 •是听觉传导路的重要中继核
位置 纤维联系 •接受脊髓后索上行的薄束 与楔束的终止 •发出纤维呈弓状走向中央 管腹侧,在正中线上左、 右交叉,该交叉称内侧丘 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 中线两旁、锥体束后方转 折上行,称内侧丘系 ,终 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②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四)脑干的纤维束
1. 上行纤维束—— 4个丘系
①内侧丘系★ Medial lemeniscus(定义、功能)
②脊髓丘系★ Spinothalamic lemeniscus(定义、功能)
定义 --脊髓丘脑侧束与前
束到达延髓后逐渐靠
近,改称脊髓丘系 功能 --传导对侧躯干、四 肢的痛、温觉;触 (粗)压觉
③三叉丘系★ Trigeminal lemeniscus(定义、功能)
经锥体与橄榄间出脑 支配:舌内、外肌 损伤表现:损伤一侧舌下神经核,引起该侧舌肌瘫痪,伸舌 时舌尖偏向患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