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要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指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线。
这条路线起点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穿越南海,到达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等地,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中国的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宋元时期,由于内战、外族入侵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阻塞,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兴起。
在宋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
中国的商船队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带回了外地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元朝的海军实力也非常强大,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
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达到了巅峰,中国的商船队不仅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还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和欧洲地中海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和民间交往,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外地的文化和科技也得以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外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以下是对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描述。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高质量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
为了满足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中国商人开始将它们运往西方国家。
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出发,经过南海,穿越亚洲各国,最后到达印度洋和波斯湾。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扩展到更远的地区。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地的贸易更加繁荣。
中国商人通过船只将丝绸、瓷器、药材等货物运往远方,同时也从这些地方进口香料、珠宝、木材等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纽带,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中国的商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勇敢地驾驶着船只,穿越险峻的海域,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风险。
他们不仅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贸易通道多次遭遇战争、海盗袭击和自然灾害的袭击。
尽管如此,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依然延续了数个世纪,并且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下降。
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了一条更短的航线,成功地绕过了非洲角。
这条新的航线大大减少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距离,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仍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它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繁荣,也创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开放、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以人类的视角叙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始于汉代。
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极受世界各地的欢迎。
为了满足外国人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中国开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最初,这些贸易活动主要是通过陆路进行的,但陆路贸易存在许多不便之处,比如交通不便、易受战乱干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探索海上贸易的可能性。
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中国的商船开始远航至南海、东南亚、印度洋等地,与当地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商船载满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外国的珍宝和特产。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各国的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商人通过与外国商人的互动,学习了许多先进的商业技巧和管理经验。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世界各地的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需要,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航海图、航海日志等工具和方法,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中国人还探索和开发了新的航线和港口,使海上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过许多挑战和变革。
随着欧洲探险家的涌现和科技的进步,欧洲国家开始垄断海上贸易,并逐渐削弱了中国的地位。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受到了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活动逐渐减少。
尽管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起伏,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它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
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
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
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
先秦时期,岭
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2-3]。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南海
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
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
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
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
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
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
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多种历史时段划分方法,比如有依附于政治史断代的划分,认为秦汉形成、三国至隋唐发展、宋元繁荣、明清转型;还有航海发展角度的划分,以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为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时段是局部航海,后一个时段是全球性航海。
至于丝路的走向,则分为从中国山东半岛出发往朝、日的东路,和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沿线到非洲、欧洲的西线。
一、唐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汉书·地理志》提及从日南(今越南)、中国的广东徐闻、广西合浦,走五个月到都元国(今苏门答腊),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到达邑卢没国(今缅甸地区),然后继续沿岸航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黄支国南行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到此为止,但显而易见,这段路程只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
海丝西段整体通畅是在东汉桓帝时期,《后汉书·西域志》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从越南来献宝。
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的称谓,大秦人民一直很喜欢中国丝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西海上的通道一直由安息帝国(今伊朗地区)把持,所以大秦跟安息征战不断,终于在165年占领了安息与波斯湾之间的两个重要城市,从而占据了有利位置。
第二年,大秦遣使访华,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正式凿通。
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凿通后,中国的特色货物源源不断输出海外,主要有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丝绸及生丝虽然出口很多,但由于丝绸比较难保存,而且比较珍贵,即便破损也会用于缝补装饰其他物品,所以很少有丝绸实物留存。
除了丝绸,瓷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宗,最初外国人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都是中国本土使用的瓷器,但外国人逐渐开始让中国人在瓷器上添加本国文化要素进行烧制,于是就有了洋溢异域色彩的外销瓷器。
除此之外,茶叶也中国的重要海贸商品。
古今用茶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国人喝散茶冲泡的茶水,但中国古代人则吃茶汤,即把茶磨碎,然后用热水搅匀冲服,类似于现在的抹茶。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南海丝路”,是古代中国和外国海上贸易通道的路线,起点是中国南部沿海的广州,终点可达非洲东海岸和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等地。
该丝绸之路起于汉代,繁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对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交往和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早期的一个体现。
一、发展历程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线路的发展从汉代开始。
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开拓海外贸易,将陆上的丝绸之路扩展到了海上路线上。
当时,长安、曲江、武昌、杭州、桂林以及庐山等城市都是汉代经泉州出海口发展的商港,而交通方式主要是木船马路,物资以丝绸、琉璃、银器、药材、粮食、铁窑等为主。
宋代和明代是海上丝路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中国商人的海外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并且逐渐“占论一时之间”的地位,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商业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未仅仅是贸易活动,同时也是中外交流互通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皇帝被视为贸易之外的典范,商业和国家的博弈在交流之间“既有利共赢也常常面临磨合和不和谐的状态”,但即使如此,世界各地的商人也愿意来到中国,进行商业往来乃至投资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的海外贸易带来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海外商人带来了新的食品、文化、宗教信仰和科技理念,在中国市民的饮食、阅读和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三、文化交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外文化的交融也不可避免,海上商人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如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等,这些文化在经济的依存上逐渐扩大和深入,演化成各具不同特点的文化产业。
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有了很好的传播途径和现实地发展空间,不仅使世界文化共同繁荣,也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活动,又通过海外的宗教扩张与文化的互相感染性,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对外交往海上丝绸之路还为海外的政治、外交交流提供了一个可以利用的途径。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航线,它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那个时候,汉武帝向西开拓战略的同时,也发掘到了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了海上贸易的尝试。
而经过各朝各代的峥嵘而过,到了唐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丝绸之路也开始向东发展,海上贸易走向全新的里程碑。
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和作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和作用,东起福建、广东、广西,西至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全长超过3000海里。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贸易航线,对周边国家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航线,中国的工艺品、丝绸、陶瓷和茶叶等商品得以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而这些国家也将珍馐美味和文化艺术带到了中国。
这条贸易航线成为了唐代到明清两代的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遗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遗产是巨大的。
在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和繁荣,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国家间文化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国家得到了推广。
另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给后世留下大量的遗产,如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物质古迹、文化遗址、艺术品等,这些都彰显了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它的不断研究和挖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必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2014-01-05 07:48作者:徐素琴来源:南方日报编辑:常磊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
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
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
《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
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
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
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
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
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
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
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
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
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鼓励下得到极大发展。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据陈大震《南海志》记录,宋元时期与中国直接或间接有交往的国家或地区多达140多个,从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南部,经过地中海,非洲东部,穿过印度洋地区各国,再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岛,直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都属海上丝绸之路所编织的海洋贸易网络。
宋代不断颁布和修订海外贸易管理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有两个:一是完善市舶司机构建制,并向全国推广。
二是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洋贸易管理条例—《广州市舶条》(1080年),并成为宋代贸易管理的制度范本。
宋元两朝海外私商贸易得到极大发展。
中国海商只要在官府挂上号,就可以自由出海,商品交易种类也因此发生变化。
这在中外贸易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
据不完全记载,元代进口“舶货”有200种以上,包括香料、珍宝、纺织品、皮货等;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金属制品、日常用品、农产品等。
由于香料和药物在进口货物中占较大份额,因而有学者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香药之路。
(五)明清时期—衰落期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世界性海洋贸易新时代。
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明朝建立之初,即采取海禁政策,长期没有解除。
清朝初年,实施严厉海禁与迁界,限制中外正常交往。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东设置十三行。
这些行商依照规定专营对外贸易,简称洋行,习惯上称为十三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禁止欧美商人前往福建、浙江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
经过西方人的航海扩张,从西欧出发有两条航线可以直通广州:一条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横渡印度洋,经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面穿越巽他海峡,北上进入南海,到达澳门和广州,或者绕道马六甲海峡,从南海到达广州。
另一条是横渡大西洋,从美洲绕过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航行至菲律宾群岛,再从菲律宾出发,直航到广东和东南沿海其他地区。
后来美国加入对华贸易,美国船舶又开辟了新的太平洋航线。
长期活跃在东方海域的亚洲海商,在“仗剑经商”的西方商人的竞逐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沦为次要的海商群体;中国商人在东亚海域国际贸易领域里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已很少越过马六甲海峡与印度、阿拉伯商人做生意。
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由东南亚国家转向欧美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
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土布、糖、冰糖、麝香、大黄、鬼桂子、姜黄、朱砂、樟脑、明矾、铜、水银、锌、铁锅等。
从欧美诸国输入的是毛织品和棉花,此外还有银元、皮货、香料、药材、鸦片、玻璃器皿、玻璃镜、自鸣钟等。
(徐素琴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2014-01-01 李庆新广州历来是南海沿岸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和南海交通枢纽。
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考察15至18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时就关注到广州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港口条件,认为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地点比广州更优越。
秦汉之际,番禺作为南越国的国都和岭南中心城市,是南海北岸著名的都会和舶来品集散中心,是能够成批制造内河与沿海航行船只的造船基地。
1982年,南越国“文帝陵”在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被发现,这里出土的波斯风格圆形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花泡饰、非洲原支象牙以及镂孔熏炉、乳香等,皆来自海外贸易。
繁荣的对外贸易,不仅奠定了广州作为南海沿岸的主港地位,而且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派遣使者从雷州半岛—北部湾沿海的徐闻、合浦等地前往南海地区,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这一时期,广州作为岭南中心城市和国内著名都会,与南海周边国家也有贸易往来。
《史记》介绍最有名的9个都会,包括邯郸、燕、临菑、陶、睢阳、吴、寿春、宛、番禺,其中把番禺描绘成“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汉书》列举7个著名都会,包括邯郸、蓟、临菑、江陵、寿春、吴、番禺,并称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番禺,其一都会也。
”番禺居国内著名城市之列,其重要地位非其他港口所能比拟。
广州汉墓出土不少外国人形象的陶俑,正是当时东西方海上交往的见证。
可见,番禺不仅是南海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
魏晋以后,随着东西方海洋贸易臻于鼎盛,一个以南海—印度洋为中心的规模较大的且组织完善的国际海洋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并日趋发展。
广州与国内外市场建立起密切的商业联系,既是唐代西行贸易航线的起点,又是海外各国从海上进入中国的门户,“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
当时阿拉伯商人也注意到,商人云集的广州“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
故美国汉学家谢爱华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南方所有的城市以及外国人聚居的所有的乡镇,没有一处比广州巨大的海港更加繁荣的地方。
”北宋平南汉,在广州派遣市舶使,后在明州、杭州、泉州、温州、秀州和密州等沿海港口各置市舶司,但“唯广最盛”。
南宋广州贸易仍甚繁盛,“收课倍于他路”。
元代泉州港的重要性超过广州,但广州仍然是南海北岸的主要贸易港口。
《大德南海志》记载,与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从广州出发的航线可以到达东南亚、南亚、东非、北非以及地中海北岸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许多管理制度在广州首创,继而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贸易管理成就斐然。
例如唐代在广州首置市舶司,是中国外贸史上第一个专门机构,开创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的新制度,为宋以后所继承沿用,至清代才为海关制度所取代。
北宋真宗年间制订的《广州市舶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
1314年,元朝颁行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和系统的海外贸易管理法规《延祐市舶法》,就是在《广州市舶条》的基础上制订的。
广州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南海商道演变成联接全球的海洋贸易网络。
明初,宁波、泉州和广州分别设置市舶提举司。
广州负责对南海诸国的贸易,重返中国对外贸易首港地位。
在明朝,闽浙市舶司时置时罢,惟广州市舶司一直不变。
明中叶澳门开埠,与广州一起,居于连接全球海运航线的中心。
因此,广东在明代号称“天子南库”,是“在海外非常出名”的繁华之区。
1534年,葡萄牙人克里斯托旺·维埃拉(Cristóvão Vieira)在广州发出的信说:中国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广东开展,其他省区不准进行,因为广东比其他任何省区都更具有同外国人进行贸易的条件和能力。
信中还说,广东是中国最好的省区之一,这里的土地是“世上最富饶的”。
其实,正如维埃拉所说,给广东带来诸多名声的关键因素,就是“它毗邻大海”,广州是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清朝在沿海设置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逐渐集中到广东,形成了以广州—澳门为中心的贸易架构。
1757年,清廷为抑制外商向北方港口扩大贸易的企图,遂将对欧洲贸易限于广州,即所谓的“一口通商”。
此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直到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为止,一直执行这样的政策。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海上交通路线,也是中外邦交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