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基础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路基础及应用

适用专业:机电、通信

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电路基础及应用》是本学院机电和通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如数字技术及应用、模拟电路原理及应用、测量技术及应用等)奠定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而是一个包含了课堂学习、动手实践、计划和实施、评述和分析,以及团体协作等的动态的、任务实现过程。依据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为五个工作任务。每个学习情境又细分为多个工作任务以落实学习内容,体现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原则上在第一学年,每周4学时,共32周/2学期,共128学时/2学期,8个学分/2学期。

2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

2-2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测量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2)掌握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基本特性及电路的串并联等效变换;

(3)能运用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计算基本线性电路;

(4)能用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计算直流电路;

(5)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构造,区分理想和实际电压、电流源的区别;

(6)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端口电压和端口等效电阻;

(7)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理解负载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8)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能进行电流信号的观察和测量;

(9)掌握R、L、C的交流特性曲线及它们之间串并联等效关系;

(10)掌握R、L、C串联谐振、并联谐振条件及频率特性,品质因数Q的概念,R、L、C串联、并联谐振电路的计算方法;

(11)掌握三相电源、三相负载星形和三角形联接的方法,验证这两种接法下线电压、相电压及线、相电流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功率因素的测量方法

(12)掌握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数以及耦合系数的测定方法,测量、计算变压器的各项参数、绘制特性曲线,能判别变压器各绕组的同名端,能灵活使用变压器;

2、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独立进行电路分析、连接、参数测量和数据评价的能力。

(2)具有获取、分析、编辑,使用信息的能力。

(3)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5)具有规范、正确、有序、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规范的职业操作能力与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4 实施建议

4-1 教材

(1)科学出版社马世豪主编《电路原理》

(2)《电路基础及应用》PPT文档

4-2教学建议

1.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情景,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技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4-3教学评价

1.专业能力考核

依据8项学习情景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具体包括细化的工作过程、工具使用、操作技能、展示交流、环保意识、整理文件、出勤纪律等。(65分)

2.知识目标考核

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应知应会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35分)

3.方法能力评价

依据方法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

4.社会能力评价

依据社会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

5 其他

本课程标准由中德学院通信教研室参照Landshut应用技术大学相应课程大纲及上海市《电路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