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合集下载

郭沫若的《蔡文姬》

郭沫若的《蔡文姬》

郭沫若的《蔡文姬》郭沫若的《蔡文姬》建国后,郭沫若写有著名的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郭沫若写《蔡文姬》(1959)的主要动机是“要替《胡笳十八拍》呼吁一下”,“替曹操翻案”(郭沫若:《蔡文姬·序》)。

剧本主要是借助“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出蔡文姬这一艺术形象。

蔡文姬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也是一个饱受风霜、一生坎坷的伟大母亲的形象。

她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流落匈奴十二年,嫁给左贤王,有了一儿一女,虽然生活富贵荣华,但她怀念故土。

曹操赎她归汉继承父业纂修《续汉书》,使她又经历了“生离”之苦。

他感情丰富,善于自责,又博学多才,愿“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归回长安继父之遗业。

当她得知董祀蒙受了不白之冤时,敢于直谏曹操,据理说明真象。

纠正了曹操的偏听谗言,显示出文姬的坦荡胸怀。

剧本选取“文姬归汉”的故事,通过“别子”、“释念”和“进谏”等情节,不仅描写了文姬的变化,更深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些情节来刻画曹操。

剧中的曹操不仅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物,对诗有特殊的爱好和独到的见解。

他为蔡文姬的诗拍案叫绝,喜形于色。

特别是在剧中最后一幕,着重表现了曹操做为政治家的坦荡胸襟。

他知过必改,勇于承认错误,并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箴言鞭策自己。

在第五幕里曹操充当月下老人,撮合董祀、蔡文姬姻缘,尤显曹操的亲切热情、通情达理和平易近人。

蔡文姬归汉八年后写成的《重睹芳华》,是对曹操的功德和为人的写照。

剧中通过这些描写达到了给曹操翻案的目的。

《蔡文姬》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长诗。

无论是人物塑造,剧情发展,人物对话都有着浓郁的诗的意境。

把《胡笳十八拍》作为贯穿全剧的一条线索,使剧本显得气势雄浑,诗意盎然。

尤其是长安郊外一章,蔡文姬抚琴弹唱《胡笳第十四拍》,尽抒心中的不平,使舞台氛围与人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了国共联合抗战,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

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排演影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郭沫若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屈原》的诞生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他高兴地大叫:“真是快活,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

好像他自己就是屈原,在这部创作中一泄几千年间心中的愤懑。

阳翰笙1月3日来看他,郭沫若朗读了《屈原》剧本的第四、第五两幕,阳翰笙听了很满意。

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来,郭沫若把《屈原》的全剧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十分感动。

郭沫若纵情朗诵《屈原》中《雷电颂》,是在《屈原》上演之前主要演职员们的一次聚餐会上。

几瓶酒上来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

他自告奋勇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雷电颂》,并向扮演屈原的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是席地而坐,徐缓地朗诵着。

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他胸中汹涌而出。

到了“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在床上床下跳来跳去,兴奋异常。

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慑住了——只有郭沫若才能把《雷电颂》表达得如此深切。

《屈原》剧本脱稿后,郭沫若把它交给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

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该报连载了《屈原》。

尔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大发雷霆,狠狠指责说:“怎么搞得?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1942年3月,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了五幕历史剧《屈原》的剧本。

《屈原》公演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

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连续演出了17天。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著名历史剧,它以屈原的悲剧为背景,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该剧讲述了南后郑袖勾结秦国陷害屈原,导致楚怀王听信谗言依附秦国,将屈原囚禁。

屈原的弟子宋玉投靠南后,侍女婵娟与宫廷卫士一起营救屈原,婵娟误喝毒酒而死,屈原与卫士出走汉北的故事。

全剧愤怒地谴责了无耻的卖国贼人,歌颂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他认为政治黑暗,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导致卖国贼人横行。

同时,他通过剧中的故事,展示了爱国者的胸怀与精神。

《屈原》是一部反映历史、传递情感、展现正义与爱国精神的优秀剧作。

1942郭沫若历史剧

1942郭沫若历史剧

1942郭沫若历史剧1942年在重庆上演的历史剧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郭沫若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简析婵娟形象。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是郭沫若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蔡文姬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剧情介绍
《蔡文姬》是郭沫若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同年由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之一的焦菊隐搬上舞台,成为名噪一时的名剧。

点评
话剧《蔡文姬》不论从舞台演出的流畅、和谐、完整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化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是从舞台美术设计的恢弘场面以及精致漂亮的服装制作中,都可以看到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创新"精神,即他为实现话剧民族化而吸收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话剧创作中去的艺术美学追求。

次的《蔡文姬》在演出上取得了成功,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都让观众看到了当年经典作品的重现。

然而由于时代不同,演剧观念有所转变,日益更新的舞台技术不断发展,那末仅仅是对经典的回忆已经无法令观众满足。

许多年轻观众不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无法理解该剧的内涵,,更无法体会当年焦菊吟导演对该剧的舞台创作所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而一些年长的观众则更用此次复排版的《蔡文姬》与老版相比较,感觉变化极少,且演员功力有些不足。

《蔡文姬》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品,也是焦菊隐导演艺术的成功之作。

该剧在当年曾第一次把话剧这个舶来品与中国民族演剧风格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化话剧的先河。

其舞台设计在当年也可谓大胆创新,具有表现主义美学。

在今天,它所能留给观众的呈现和感觉虽然有些过时,但是其文学的底蕴以及导表演艺术的内涵仍然是教科书一样的基础范本。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郭沫若的历史剧有哪些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

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

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背景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

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

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

因此八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

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

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

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

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说过“我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不过他前期的历史剧,只借历史的影子来驰骋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严格地根据历史文献对古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描绘。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剧。

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今用的新道路。

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

《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

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中,当然是水到渠成。

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

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特点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特点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特点历史题材的剧作是郭沫若又一文学贡献。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这些历史剧的共同点:一是全部取材于战国时代。

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是打破旧束缚的时代,也是许多志士仁人追求人的解放与进步的时代,他看重与采取的正是那种求进步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要重视和张扬这种精神去反对当时国民党的法西斯专政,去推进民主。

所以郭剧有强烈的政治性与时代性。

二是郭沫若式的历史剧有他自己的“史剧观念”,并形成了突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个性。

郭所实践的是所谓“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即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又容许出于主题的需要的自由虚构和改造。

此外,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也是特色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的代表作。

关于郭沫若著名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

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
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剧情简介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

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

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

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

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

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

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

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

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

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

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

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
怒责南后。

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

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

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

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

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

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

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橘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一生放在一天来表现,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

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

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