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及实习材料及答案
流行病学实习报告答案

一、实习背景本次流行病学实习是在我国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包括疾病频率测量、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慢性病监测等。
二、实习内容1. 疾病频率测量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包括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等。
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掌握了不同指标的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例如,在分析表1-1中,我计算了1985年三年的期间患病率和年初时点患病率,分别为1.00%和1.01%,为后续疾病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2.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我参与了疑似风疹病例的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病例报告卡填写和数据分析,了解了风疹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防控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我认识到做好教室、宿舍清洁消毒,打开门窗通风透气等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风疹。
3. 慢性病监测在慢性病监测项目中,我参与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了解了慢性病在当地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还学习了慢性病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我对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锻炼了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个项目,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我深刻认识到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实习体会1.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关键。
2.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同事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团队效率。
3. 要关注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实习指导_参考答案打印版

实习一流行病学病因探索参考答案世界公认的病因推断标准: 1.关联强度;2.时间顺序;3.可重复性;4.合理性;5.生物学效应梯度关系;6.一致性;7.特异性;8.实验证据;9.相似性。
答:本文是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探索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⑴病例来源明确,基础病(脑出血和脑梗塞)和医院感染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病例的纳入标准(经病原学和辅助资料证实有感染者)和排除标准(症状不明显,体温、血象正常,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者)也较明确。
⑵作为病例系列研究,历时4.5年,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共596例,确定为医院感染者81例,样本量较大,对同类医院住院脑出血和脑梗塞病例的代表性较强。
⑶在暴露因素与医院感染的时间顺序上,性别、年龄、卧床、侵袭性操作、季节等时间位点明确;暴露资料来自当初的病历记录,较为客观准确,因此,信息偏倚得到了较好控制。
⑷感染率与感染部位的分析方法正确,内容较为全面。
⑸在病因推论时考虑到生物学效应关系在病因探索上的作用,如“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感染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
⑹所得结论中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主要与年龄、住院时间长短、卧床、侵袭性操作等有关,在医学理论与实践均言之有理。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却采用病例系列研究,在方法的选择上是不恰当的。
因为病例系列研究只能描述某组病例的特征,为提供病因探索的线索,而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因素。
具体分析,其存在以下重要缺陷。
⑴缺乏对照组。
⑵仅以一家医院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存在欠缺。
⑶除脑出血和脑梗塞外是否并存其他基础病特别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未予陈述。
⑷部分暴露因素的定义不够明确,导致诸如到底是住院时间长越易发生医院感染还是医院感染导致延长住院时间无法甄别;同时暴露因素不够全面与具体。
⑸未提供病原体培养分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
《流行病学》实习一、二(答案)

【问题1】1-5月:18/300×100%=6% 解析:同期暴露人口数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罹患率,本题求算1-5月份共五个月的罹患率,因此,“观察期间”为5个月,分子需把去年12月份的2例除去,故:分子为(20-2)=18例,分母为300。
注意:①“率”需乘比例系数k ,此处定k 为100%;②全题小数保留位数一致。
【问题2】解析:①患病率亦称现患率,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前者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后者通常为几个月,需注意,将患病率与罹患率区分,主要看分子的不同,前者是“新旧病例”,而后者只是“新病例”;②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某人群某病期间患病率=,以1月份为例:此时新旧病例数包括“去年12月发病且病程延续到1月+1月发病且痊愈+1月发病且病程持续到2月”,题图一共有7个点,故分子为7。
同期平均人口数为300,故分母为300。
③该时点人数新旧病例数某一时点某人群中某病时点患病率=,仍然以1月份为例:题目要求“月末”,因此,数出图中“1”所在的竖线上的横线(病程)为3,故分子为3,该时点人数为300,则分母为300。
【问题3】解析:同期暴露人口数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罹患率=,以1月份为例:由于20例病例中,有2例属于去年12月发病,因此不能纳入1月新发的病例,则1月只有5例新发病例,故分子为5;需注意:患麻疹过后获得终身免疫,因此患过麻疹的人不能纳入“暴露人口数”,则1月的暴露人口数需从300人中排除去年12月得过病的2个人,故分母为(300-2)=298。
2月同理,分子为2月的新发病例(注:黑点在1月而横线跨到了2月的不能纳入,因为这代表“1月发病而病程持续到2月”,并非2月的新发病例)故分子为6;分母需排除12月和1月得过病的人,即(300-2-5)=293,故分母为293。
【问题1】n (本地)=400×(0.75÷0.25)=1200(人) n (外来)=400×(0.65÷0.35)=743(人)解析:pq n ⨯=400(p 为现患率,可根据抽样调查或文献查阅等获得);p q -=1【问题2】pqn ⨯=400应用前提是n ×p >5;若不能满足此条件,即n ×p ≤5时,则应使用泊松分布估算样本量,具体可以查找泊松分布期望值的0.90和0.95可信限度表 解析:(同上)【问题3】附加要求:OPV用简单随机抽样法DPT用系统抽样法在随机抽取的29名儿童中,有7人未接种OPV疫苗,有5人未接种DPT疫苗,因此:OPV接种率:60% DPT接种率:60%-70%解析:根据生成的随机数查附表158名儿童疫苗接种情况,注意:需3针全部接种完才能纳入“接种人数”【问题4】简单随机抽样:本案例的样本量应选取29。
流行病实习指导参考答案

实习一 疾病频率的测量【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
【时间】 3学时 【课题一】 问题1表1-1 三年中每年发病率、期间患病率及年初时点患病率 年份 发病率(%) 期间患病率(%) 每年年初时点患病率(%)1986 19871.22 0.831.20 0.801.00 1.20问题2 分子:患病率指新旧病例数,发病率指新发病例数;分母:患病率指平均人口数,发病率指暴露人口数。
发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发生的概率,用于直接估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是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指标。
患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的存在情况,反映某人群对某病的负担程度。
问题3 罹患率通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流行。
此病的病程较长,所以不适合用罹患率。
【课题二】问题1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1002/)100009000(200⨯+=2.11%问题2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1002/)100009000(35⨯+=0.37%问题3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20080035+×100%=3.5%问题4 1999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9000800×100%=8.89% 问题5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2/)100009000(200800++×100%=10.52%【课题三】 问题1 (1)1976年结核病的发病率=208500000350003600+×10万/10万=18.50/10万。
(2)1976年1月1日活动性结核病的时点患病率=日人口数月1145000,由于缺乏分母无法计算。
(3)1976年活动性结核病患病率=20850000035000360045000++×10万/10万 =40.10/10万。
(4)1976年结核病死亡率=2085000004500×10万/10万。
1976年结核病病死率=360045000350004500++×10万/10万。
流行病实习指导参考答案精编版

实习一 疾病频率的测量【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疾病频率测量常用指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具体计算方法。
【时间】 3学时 【课题一】 问题1表1-1 三年中每年发病率、期间患病率及年初时点患病率 年份 发病率(%) 期间患病率(%) 每年年初时点患病率(%)1986 19871.22 0.831.20 0.801.00 1.20问题2 分子:患病率指新旧病例数,发病率指新发病例数;分母:患病率指平均人口数,发病率指暴露人口数。
发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发生的概率,用于直接估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是病因学研究的主要指标。
患病率是反映某时期某病的存在情况,反映某人群对某病的负担程度。
问题3 罹患率通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流行。
此病的病程较长,所以不适合用罹患率。
【课题二】问题1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1002/)100009000(200⨯+=2.11%问题2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1002/)100009000(35⨯+=0.37%问题3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20080035+×100%=3.5%问题4 1999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9000800×100%=8.89% 问题5 1999年该镇糖尿病的期间患病率=2/)100009000(200800++×100%=10.52%【课题三】 问题1 (1)1976年结核病的发病率=208500000350003600+×10万/10万=18.50/10万。
(2)1976年1月1日活动性结核病的时点患病率=日人口数月1145000,由于缺乏分母无法计算。
(3)1976年活动性结核病患病率=20850000035000360045000++×10万/10万 =40.10/10万。
(4)1976年结核病死亡率=2085000004500×10万/10万。
1976年结核病病死率=360045000350004500++×10万/10万。
流行病学题库 实习指导答案

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B3 E4 C5 B(三)论述题:答案见课本P17-18实习二疾病分布五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二)单选题1 B2 C(三)多选题1 ABD2 ABD3 ABDE4 ABCD5 BCDE(四)论述题:1. 答案见课本P262. 答案见课本P33-343. 答案见课本P35-364. 答案见课本P28实习三现况研究课题一问题:现况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此研究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级抽样。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该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课题二问题1:本次调查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普查,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问题2:普查的优点普查能掌握疾病的分布情况,明确流行特征和相关的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
可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可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有利管理和治疗。
普查的缺点由于工作量大,常出现漏查调查对象,工作不易深入细致,不适合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的资料。
主要用途①早期发现病人;②了解疾病分布;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④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课题三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①发病率分子为新发病例;患病率分子为调查时所有新旧病例;②应用范围:发病率应用广,既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也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现况研究调查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得到发病率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
本研究中该城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课题四问题1:性别年龄别分布特点:糖尿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3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
在45 岁以前,男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45 岁以上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较快,60~65 岁期间达到高峰。
地区分布特点:农村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民主要从事体力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有关。
流行病学的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的试题及答案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原因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它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流行病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学习和参考。
试题1:什么是流行病学?答案: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预防和控制疾病。
试题2: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案: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用于描述疾病的分布;分析性研究用于探索疾病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性研究则通过干预措施来评估预防或治疗措施的效果。
试题3:什么是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答案:相对危险度是指暴露组中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与非暴露组中发生该疾病风险的比值。
它用于衡量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
试题4:什么是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 PAR%)?答案: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是指如果消除某个风险因素,可以减少的疾病发生风险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该风险因素在人群中对疾病负担的贡献程度。
试题5:什么是病例对照研究?答案: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患有特定疾病的病例组和未患病的对照组在疾病发生前对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来研究这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试题6:什么是队列研究?答案: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追踪一组人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健康状况和暴露情况,来研究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试题7:流行病学中的“健康效应”是指什么?答案:健康效应是指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健康改善和负面的健康损害。
试题8:什么是疾病爆发?答案:疾病爆发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预期水平。
试题9:什么是流行病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答案: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某种因素的暴露剂量与其对健康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课件及实习材料及答案共53页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列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许能锋
2011年9月20日 上街校区第16/6教室
病例对 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暴露 结局
暴露
结局
暴露
结局
队列研究
3种研究设计类型的时间方向示意图
提纲
(一)定义、分类与用途 (二)设计与实施 (三)资料分析 (四)优点与局限性
2.暴露人群的选择
⑴职业暴露人群:常为队列研究的首选对象。在 某些职业中常存在特殊暴露因素,在职业人群中 引发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一般人群,便于 证实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如选择染料厂工人 来研究联苯胺的致癌作用。
⑵特殊暴露人群:如选择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 接受过放射线治疗的病人,以研究射线与白血病 的关系。
(一)定义、特性、分类与用途
1.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定群研究, 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 成两个队列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 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结局发 生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结局发生有无联系。队 列研究是一种以因推果的病因研究方法。
4.用途
⑴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 影响,但它同时也可观察某种暴露因素对人群 健康的多方面影响。
⑵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包括疾病的易感 期、临床前期、临床期到结局的全过程。
(二)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目的 2.暴露人群的选择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4.样本含量 5.资料的收集
缺点
➢资料积累时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需要足够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 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双向性队列研究
Mixed (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要点: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过去; ➢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 ➢需要随访; ➢结局可能已出现。
14
合计 24
51
21434 21485
61
21448 21509
发病率 (%) 42.00
0.24
RR=42.00%/0.24%=175
McBride WG(1963)Med Australia,12:689
前瞻性队列研究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要点:
➢ 研究队列的确定是现在(concurrent) ➢ 根据研究对象现在暴露分组 ➢ 需要随访(follow-up) ➢ 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
3.由因及果
在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先后关系上,先确知其因,再观 察其果,与实验研究一致,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反。
4.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由于观察者能确切知道暴露的作用和疾病的发生,且能准 确计算发病率。
3.分类
队列研究按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分为3种 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 ⑶双向性队列研究
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常需在该人群之外去寻 找非暴露组,故名外对照。
如以放射科医生为研究射线致病作用的暴露对象时, 可选择不接触射线或接触射线极少的五官科医生为外 对照。
其优点是观察随访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缺点是 需费力去另外选择一个人群进行随访。
优点
➢ 时间顺序增强病因推断可信度; ➢ 直接获得暴露与结局资料,结果可信; ➢ 能获得发病率。
缺点
➢所需样本量大,花费大,时间长; ➢执行难度较大。
应用条件
➢ 已有明确的假设需验证; ➢ 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一般不低于5‰; ➢ 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 ➢ 可靠的测量手段; ➢ 足够的观察人群和暴露情况; ➢ 能完成随访的人群; ➢ 足够的人、财、物力。
1.确定研究目的(队列研究工作是否开展)
⑴是否有明确的假设供检验,检验的因素是否已找准。 ⑵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低,低于5‰不适宜。 ⑶是否规定了明确的暴露因素,暴露资料能否完整获得。 ⑷是否规定了明确的结局变量,有无简便可行手段获得结局材料。 ⑸有无足够的研究人群。 ⑹随访人、财、物有无保证,随访依从性如何?
2.暴露人群的选择
⑶一般人群:即某地区的全体人群,选择其中暴露 于所研究因素的人做暴露组。研究的因素和疾病往 往在一般人群中比较常见,如人们生活环境中所存 在的因素。美国富莱明汉地区的心脏病研究就属于 这种情况。
⑷有组织的团体:这是一般人群的特殊形式,如医 学会会员,或机关、团体和学校的成员。选择这种 人群主要是利用他们的组织系统便于有效地收集追 访资料,而且他们的职业和经历往往是相同的,可 使非暴露组与暴露组增加可比性。如在英国医师会 员中选择吸烟和不吸烟的人群研究吸烟的危害。
现在
调查方向:收集未来资料
时间顺序
是否暴露某个危险因子
目标人群 未患某研究
疾病
代表 性样 本
暴露组 非暴露组
将来
结局(疾病)
Yes No Yes
No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图
2.特性
1.属于观察法
暴露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与实验研究的根本区别。
2.设立对照组
设立对照组以资比较,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同,而有别于描 述性流行病学。
历史性队列研究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要点:
➢ 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 某时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分组
➢ 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出现
优点
➢ 短期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时间顺序仍是由因到果; ➢ 省时、省力、出结果快。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设立非暴露是为了比较,没有比较就看不出 暴露的作用,故其重要性不亚于暴露组。
非暴露组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的可比性,即对 照人群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暴露因素)外, 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人群的特征(年龄、性别、 民族、职业等)都时间顺序
过去
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
现在
历史性队列研究
前瞻性收集资料
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 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
将来
前瞻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
母亲孕期服用反应停与儿童肢体缺陷的历史性队列研究
分组
怀孕后8周内服用 反应停史者
孕早期无服用 反应停史者 合计
肢体缺陷 儿童数
10
无肢体缺 陷儿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