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精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精编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一、基础知识1.史前时代: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2.人从古猿进化来。
3.进化的先后顺序: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产生人脑形成4.直立行走:促进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人类进化的直接因素。
5.劳动:在进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6.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人类诞生的标志。
7.元谋人: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距今170万年。
8.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
9.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体貌与现代人基本一样。
以打制石器为主并使用少量磨制石器,拥有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
10.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
从事采集、狩猎。
(代表:北京人、山顶洞人)11.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
(代表: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12.最早的农业村落:西亚地区。
13.原始人的几种意识①宗教意识:尸体周围撒红色粉末。
②审美意识:山顶洞人的项链。
③科学知识萌芽:小口尖底瓶④狩猎生活: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14.山顶洞人的骨针:体现磨光和钻孔技术。
15.《吉尔伽美什》:古代西亚或两河流域的史诗。
16.《荷马史诗》:古希腊的史诗——如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17.炎帝(神农氏):农耕、医药、陶器、集市。
18.黄帝(轩辕氏):宫殿、车船、衣裳、打井。
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9.嫘祖:养蚕抽丝技术。
20.禹:①划定“九州”,铸造“九鼎”;②涂山召见首领;③诛杀防风氏。
21.启:①建立军队;②制定刑法;③设置监狱22.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 舜 禹(禅让)。
禹 启(世袭)。
23. 大禹治水方法:疏导法。
启示: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
24.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文化遗产。
二、大问题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一、基础知识1.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地跨亚、非。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全面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全面总结每一科目的学习与复习,我们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复习方法,历史更是需要很多的时间。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3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时间: 1840年6月—— 1842年8月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4.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5.民族英雄: 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6.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7.补充条约:(1)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
8.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笔记一、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1. 背景。
- 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 国内:-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 英国走私鸦片。
- 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 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
- 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 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3.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 - 25日)- 意义:-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 鸦片战争的经过。
- 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 路线:英军沿海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
- 抵抗: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进攻厦门,被邓廷桢击退;英军继续北上,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主观:-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 清朝统治者昏庸愚昧,决策失误。
- 客观:- 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综合国力强大。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 - 1864年)1. 背景。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2. 兴起。
-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强烈推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提纲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史前时代1、促使一部分古猿直立行走的直接原因是:自然条件(地球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退化成草原)人类化石最早的发现地:东非大裂谷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2、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称为史前时代。
在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
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
3、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以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5、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巳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6、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巳会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
山顶洞人除了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经过磨光和钻孔处理的小件器物。
巳使用骨针。
但山顶洞人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8、大约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
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
九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10、19世纪末,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岩壁上发现许多动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里人们的狩猎生活。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制作了项链,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了宗教意识。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二单元复习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二单元第一单元史前时代(参考资料:教与学、《历史与社会》)..是第一课人猿相辑别1、从猿到人的转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
当中劳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2、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3、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本领。
4、以制造和使用打造石器为人类诞生标志,人类已有两三百万年历史。
5、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6、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
7、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称为史前时代。
8、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9、古人类生活的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1、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2、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在约旦河谷发现一个九千年前的农业村落。
3、农业村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
这对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4、旧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了宗教意识。
并有了灵魂观念。
5、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
6、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比较: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传说时代是指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
2、《吉尔迦米什》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半神话班历史的“史诗”是迄今所止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3、《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4、传说中:1)炎帝贡献: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贡献: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5、炎帝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6、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方法叫做“禅让”。
杰出部落首领有尧、舜、禹。
第二单元(参考教与学)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1、单元导言:(1)文字的出现,无疑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部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部教版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背知识点一、鸦片战争1. 背景与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战争过程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主要战役:虎门之战、吴淞之战、南京之战等。
抗争代表:关天培 (虎门)、陈化成 (吴淞)、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3. 结果与影响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 背景与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 经过与结果主要事件: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条约签订: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 《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签订《北京条约》。
3.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俄国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太平天国运动1. 背景列强侵略激化阶级矛盾,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2. 领导人物与过程领导人物:洪秀全。
爆发标志: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
建立政权:1851年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 (南京)。
3. 革命纲领与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后期:《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 结果与意义结果: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笔记

启示: 落后必然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 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
第二课:列强的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 2、发动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发动国家: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4、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 续和扩大
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失败原因: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等等
影响: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401840年英军驶达广东海面年英军驶达广东海面18421842年英军驶达南京年英军驶达南京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1、鸦片的危害
一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 二腐蚀统治机构 三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措施: 收缴鸦片、缉拿意志
二、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的市场 开始标志: 1840年,英军驶达广东海面 主要经过: 结束标志: 1842年,英军驶达南京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背景:英俄争夺新疆,,新疆危机
2、阿古柏侵占新疆路线: (喀什噶尔 乌鲁木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世界历史的开始
- 人类起源和迁徙
- 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 农业革命的影响
- 社会形态的转变
2. 古代文明
- 古代东方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华夏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
3.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封建社会的起源与特点
- 封建经济的发展
- 封建文化的繁荣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中华封建社会的起源
- 中华封建社会的特点
- 中华封建政治的体制
5. 世界各地的中世纪社会
-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封建社会- 中世纪东亚的封建社会
6. 文化交流与繁荣
- 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影响
- 宋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辉煌
- 西方封建社会的崛起与文艺复兴
7.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 古埃及的法老王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古希腊的城邦体制
- 罗马帝国的兴衰
- 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该文档所列举的知识点仅供参考,请以教材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产生、发展的条件。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称赞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P2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法老们生前都为自己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与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利。
教材第二页图1-1古代埃及本图说明了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分为两个部分,即南部狭窄的尼罗河河谷地带(上埃及,首都为底比斯)和地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北部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下埃及)。
埃及河谷地区几乎常年无雨,气候十分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教材第三页图1-2金字塔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是现存金字塔中最大、最宏伟的一座。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P3象形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
这些象形文字最初是刻在或写在石头、木头或纸草上的。
象形文字为研究古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教材第3页问题: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几十吨的石块的?挖掘花岗岩等坚硬的石材时,先在石头四周凿槽并沿槽打洞,然后在洞中塞入木楔或木桩,最后向洞内浇水使木头膨胀,借助张力剥离岩石;或先架柴烧烤石头,使之碎裂,然后泼浇冷水,使石块成片剥落。
为了方便运输,选择位于尼罗河边的采石场,并利用尼罗河涨水的季节,将船驶近石块堆放地,装船运往工地。
利用人拉木撬在陆地搬运石块,石块下放置滚木或滚石,并在前行道路上涂抹油脂或润滑液,以减少阻力。
修筑坡道,依靠人力或畜力将石块运往高出。
坡道起点位于尼罗河船只停泊处,笔直通向金字塔工地。
随着金字塔的不断升高,坡道亦逐渐延长。
当金字塔竣工后,拆除坡道,恢复原有的地貌景观。
P4埃及人把一年份成泛滥季(7-10月)、播种季(11-2月)和收获季(3-6月)三个季节,反映了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
据此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后来传入欧洲,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的渊源。
古埃及人创造的历法是太阳历,两河流域的人们制定了太阴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教材第4页问题:结合上述资料以及七年级所学的有关尼罗河流域的内容,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也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尼罗河河谷地区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古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
P4国家的出现(公元前3500前后)、初步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强盛(公元前15世纪)、灭亡(公元前6世纪)P5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新月沃地的东部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地区P5新月沃地的居民主要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其中两河流域居住着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通常认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
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
P5《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是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P5《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①实行同态复仇的原则,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②实行阶级歧视的原则,即对下层社会的赔偿低于对上层社会的赔偿。
③实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原则。
④法典对以后的统治者进行了约束。
教材第6页问题:从这些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古巴比伦王国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努力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P6问题: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这些规定体现了当时刑罚的残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与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精神是不同的。
P6/P7楔形文字最初是用图形表示简单的意思,一符一义。
后来为便于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出现了由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的词组。
苏美尔人就地取材,用黏土制成泥板作为“纸”,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故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
P7古代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P7问题: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等。
它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表达意思的方式为后来文字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在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基础上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希腊文字,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文字。
现在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P7文字出现的意义: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驱动器。
它们无一例外的记载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依据。
P8提示(1)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2)在古代印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并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的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
P8问题:阅读资料,说说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婆罗门规则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P8问题: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古代印度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P8问题: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种姓制度不仅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P9佛教主张与种姓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
佛教反对等级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造成的,而并不是天生如此P10夏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是我国第一个由世袭产生的君主。
P10世袭制是如何取代禅让制的?传说,禹以前,实行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由此开始确立了以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家天下”的王朝体制。
从此,“家天下”的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确立了统治者的绝对权力,这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P1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商王室的社会活动,有战争、狩猎、祭祀祖先、婚嫁、继承、询问天气、农桑、出行吉凶、疾病等,其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商代的社会风貌。
P10/P11炮烙之刑:炮烙也叫“炮格”,是商纣王在位时,为了镇压反抗者所设置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名称。
《史记》记载:“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
具体的行刑过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用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一是说铸一铜格,格下烧炭,令犯人行走格上,犯人堕入火中致死。
P1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商朝军队与周武王军队的决战。
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讨伐暴政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
牧野之战终止了商王朝的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P11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什么共同点?这三种文字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的,把不易刻写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P11教材问题:你能猜出这些甲骨文是什么吗?日、月、目、山、明。
P12教材问题: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利也就越大。
平2教材问题: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根本差异就是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而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P13春秋时期指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至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P1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生产,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一些诸侯国在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顺应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发展生产,开发国土,日益强大起来。
而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畿面积大大缩小,再加上许多诸侯国不再进贡,财政日益窘困。
经济实力的衰落带来了政治地位的下降,周天子徒有虚名,必然出现在诸侯争霸的局面。
P14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
关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战争的结果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所以有人认为“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不发。
大国在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
后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等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4)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争霸战争一方面使交战国家和战乱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国为了争霸,重用有才干的政治家,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思维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
由于战争的关系,人口流动频繁,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得到传播。
(5)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频繁的战争,促进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民族间的广泛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原来各民族间的区域界线,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