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研究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尽管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化多样性
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提升国家形象
优秀的饮食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03
02
01
05
中国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食品添加剂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中国存在争议,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使用。
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问题是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和残留检测。
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中国美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高国际影响力。
04
中国饮食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餐饮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餐饮业发展
饮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链
美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
茶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饮品。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茶道、茶艺、茶诗、茶画等都是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品茶不仅能满足味觉需求,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酒文化
酒文化与茶文化
0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视和保护传统烹饪技艺,确保经典菜品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得以传承。
饮食文化论文

饮⾷⽂化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饮⾷⽂化论⽂1 摘要:饮⾷⽂化是跨⽂化交际中⾮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了解中西⽅饮⾷⽂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化的理解,更能提⾼跨⽂化交际的成功率。
本⽂从中西⽅饮⾷⽂化⽤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观念的差异、饮⾷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对中西⽅饮⾷⽂化进⾏了⽐较,⽬的在于明确中西⽅饮⾷⽂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饮⾷⽂化⽂化差异形式和礼仪观念结构 ⼀、引⾔ 饮⾷⽂化是跨⽂化交际中⾮语⾔⽂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饮⾷与⽂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活地域、⽓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创造出不同的饮⾷⽂化。
传统的西⽅⽂化是畜牧⽂化和海洋⽂化,⽽中国是农耕⽂化和陆地⽂化,两种不同的⽂化反映出⼈们⽣活⽅式的差异,⽽饮⾷的差异则深刻透露⾃⾝的⽂化背景。
⼆、中西⽤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今中国⼈在开席时都有⼀家⼈在⼀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礼仪。
中国⼈的聚⾷制延续千年。
在中国,任何⼀个宴席,都是⼤家团团围坐,共享⼀席。
筵席要⽤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氛。
这就是聚⾷制,聚⾷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的地⽅是统⼀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上安放陶釜、陶⿍,在⽕上做炊,就⾷者围⽕聚⾷。
这种聚⾷古俗⼀直延续⾄后世。
美味佳肴放在⼀桌⼈的中⼼,它既是⼀桌⼈欣赏、品尝的对象,⼜是⼀桌⼈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

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精选34篇)饮食文化的主题作文篇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对中国菜“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中国饮食的各个方面来全面性地综合研究。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可见中国菜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那么,中国文人又是怎样爱美食的呢?文人爱美食,自古而然。
早在两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食物精细之要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清朝,尝过钟鼎玉食的曹雪芹,在不朽之作《红楼梦》中就展现出他美食家的风采。
《随园菜单》中,袁枚不仅介绍了清代流行的300余种南北佳肴、饭点和名酒,更是提出了厨事原则、饮食原则,抒美食佳肴提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
中西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论文许多吃惯了中餐的人偶尔去吃一顿西餐,换个口味倒也无妨,但是要让他们转变饮食方式就难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太大,许多人不能一下子接受得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吗差异有什么呢?为大家搜集了一些。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的遗传信息十分丰富。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与饮食习惯,这种特点与习惯又肯定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一.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观念、性质,还是在其方式、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
饮食文化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西方人喜好小而精。
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2.饮食内容的差异。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精选8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1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饮食与中国文化
题目:东莞的特色饮食
系别:信息技术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3班
姓名:黄镇涛
学号:2012130120314
任课老师:蒋莉琴
日期:2013年12月14日
东莞美食历史悠长
要谈东莞的饮食,还要先从东莞的历史谈起。
东莞立县始于东晋,然而东莞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夏代。
而东莞饮食的源头,最早是从秦始皇的时候开始的,在秦代东莞属于“百粤之地”,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派兵征伐百粤,后来一部分将士就在当地留了下来,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食,以后历经多个朝代,与本土物产、风俗相结合,不断的融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说东莞著名的小吃“麻葛”,就是秦朝时候的食品,东莞著名的史学家容嫒(容庚之妹)还对此做过考证。
而“麻葛”的写法也是容嫒给定的,因为麻葛是东莞话,“葛”是一段一段的意思,以前有音无字,直到容嫒为其定名。
还有一道东莞著名的本土菜“洗沙鱼丸”,也是缘自秦始皇。
传说秦始皇爱吃鱼,有怕人暗害他,因为战国的时候专诸刺王僚的时候,就是把匕首藏到烤鱼的肚子里最后成功的。
于是就产生了鱼丸这道菜,把鱼肉做成丸子,就不会再藏什么东西了,而且没有刺,吃起来也方便。
此后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对峙等多个时代,都有大批的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东莞的饮食于是不断地融汇中原文化,并与本土地物产、风俗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除了历史的元素,地理对东莞饮食的形成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莞以前是以农业为主的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饮食自然跟“鱼”和“米”有重要关系。
实际上,正是这一物产基础,造就了东莞本土饮食的两大类型--小吃和小炒。
小吃主要指东莞饮食中的糕点类。
东莞的小吃源远流长,品种多达200多个,十分丰富。
东莞小吃主要是农家自己制作的,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
小吃的原料主要是米,具体又分糯米和粳米两种。
每到秋天收割完毕,农家就会把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糕点。
大部分的小吃是把米磨成粉,然后再制作,也有直接用米制作的,而磨粉是小孩子很愿意做的工作。
制作出来的小吃由于水分少,可以放一冬天,直到第二年清明,这样在冬天就不愁没的吃了,而且逢年过节,小吃也是很好的招待食品,比如麻葛、眉豆糕、油角、糖环等,非常受人欢迎。
小炒则是指东莞饮食中的菜类。
应该说,这一部分更能体现东莞饮食的特色。
作为粤菜的一支,东莞的菜肴有其非常独特的地方。
由于东莞以前以农业为主,所以东莞的菜式具有浓厚的农家风味。
相对而言,东莞的菜肴不如普通粤菜那么清淡,味道略重,而且肉类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白沙油鸭、虎门膏蟹、冼沙鱼丸、道滘肉丸、石排煮大鱼、厚街腊肠、塘厦禄鹅、烘梅生滚骨等等,都是以肉类为主的菜肴。
这主要是与东莞的物产丰富有关,同时不高的生活水平也使这些大鱼大肉更容易成为人们中意的菜。
在做法上,东莞的菜肴更讲究工夫,步骤倒不是很复杂,但吃起来很爽。
地方美食唱主角
东莞虽然地方不大,但地形和文化却比较多样,因而饮食也十分多样。
所以说饮食风格的多样性是东莞美食不得不提的一大特点。
大致说起来,东莞的饮食
大致分为西部的水乡片和东部的山区片两大片。
而每一片中,不同的镇又有不同的特点。
水乡片由于沟叉纵横,水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因此饮食也以鱼虾为特色,比如洪梅芋合干拗蚬肉、石排煮大鱼、虎门蜜汁烤鳗鱼等。
而水乡片内的各镇,风格又不相同,道滘、洪梅等镇以淡水为主的地区与白沙、虎门等靠海的地区,饮食区别不小,比如虎门的膏蟹、麻虾,就是其它地方没有的。
山乡片由于地处山区,美食多以家禽、家畜为特色。
另外,由于山乡片靠近惠州等地区,受客家文化影响比较深,塘厦、凤岗等镇的客家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饮食文化受客家文化影响很大,口味偏重偏咸。
比如客家红烧肉、塘厦豉油皇肚尖、凤岗客家狗肉、清溪过年鹅等菜肴都是山区片的代表菜肴。
名菜名点惹馋涎
以地域来区分,东莞的饮食风格大致分为西部的水乡片和东部的山区片。
水乡片河道纵横,水产丰富,因此饮食也以鱼虾为特色,比如洪梅芋合丝拗蚬肉、石排煮大鱼、冼沙鱼丸等;山区片地位丘陵,美食多以家畜、家禽为主,因靠近惠州等地区,受客家文化较深,口味偏重偏咸,比如塘厦碌鹅、樟木头客家咸鸡等。
家乡豆豉鹅
此道菜是在“塘厦碌鹅”的基础上经改良而来,“塘厦碌鹅”可以说是东莞山区菜的代表。
“碌”这个字就是土生的东莞话,外人不明其意,听到“碌鹅”还以为是“卤鹅”,实际“碌”是煮的意思。
«东莞人家»结合传统“碌鹅”的做法,加上自制的豆豉以及几十种秘制配料,经过“炒料”、“焖煮”、“酱汁”等多道工序,最终形成了这道浓香四溢,口味独特的招牌菜式,自推出后广受好评,更是获得了东莞市首届“钻石名菜”称号。
风味豆皮鸡
80年代初,开大排档的石龙人叶涡在“白切鸡”的基础上,始创了这道“豆皮鸡”,因此人曾患过麻疹,脸上长了豆皮,人们也顺理成章把他制作的鸡戏称“豆皮鸡”,后来更成为这道菜的“噱头”。
那时的火爆简直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可惜后来逐渐被人淡忘了。
正宗的“豆皮鸡”皮滑肉嫩,骨中带血,那酱汁更是奇香无比,有着浓郁的沙姜与花生油的味道,配上葱丝一起吃,那真是一绝。
石排煮大鱼
石排属于东莞的浦田片,水产以河鱼、塘鱼为主。
“石排煮大鱼”中的大鱼,学名“雄鱼”,俗称“大头鱼”,经去头尾,去骨,切成2、3厘米厚的鱼块,以葱、姜、蒜等配料,焖煮而成,虽然做法简单,但浓郁鲜美,是地道的农家风味。
以前的石排,随处找得到,家家户户也都会做,现在不知是人们吃贯了大鱼大肉,
还是饮食越来越精细了,这种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美味,却不太容易品尝的到了。
为了能原汁原味的再现传统美食精髓,我们特别自设养殖场,选用的大鱼,每条都有十几斤,再加上当地民间大厨的精心烹制,简直可以称之为“民间美食,重焕新生”
眉豆芋合丝拗蚬肉
东莞人食蚬的历史可谓悠久,少说也有数千年,但要说到最具风味,最能体现本土特色,莫过于这道“眉豆芋合丝拗蚬肉”,尽管卖相有些失礼,但芋合丝、眉豆、蚬肉这三者的绝妙组合,相辅相成,将那种浓郁的水乡风味发挥的淋漓尽致。
东莞咸汤丸
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会吃咸汤丸,表示合家团圆之意。
现今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东莞咸汤丸”用料精细、讲究,以糯米粉捏成没有馅的团,用鸡汤、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香美味。
大煲饭
大煲饭其实就是大号的煲仔饭,之所以用大号沙窝来煲,是因为这样更能使米饭松散,受热均匀,就算是饭焦也是金黄金黄。
浸过水的晚稻米放入沙堡,大火煲熟,加入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鱼干,再用小火慢慢煲,最后倒上自制的豉油,一点儿葱花,搅一搅,一煲混合着米香饭香,暖笠笠、香喷喷的大煲饭就呈现在面前,叫你如何能拒绝。
槎滘鱼包
槎滘(地名)鱼包是水乡中堂著名的传统美食,由鱼肉做成的表皮包住陷料而成,距今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新鲜的鲮鱼,用刀刮下最幼滑的部位,反复搓打至韧腻透明,弹性十足,再用竹筒压成纸一样的薄皮,包上陷料,好像金鱼状的云吞,配上熬好的鲮鱼汤,实在妙不可言,甚至许多人说“食过上汤鱼包,百味全无”,也许有些夸张,但它的美味,只要试过,恐怕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