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角度看文学翻译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精选文档

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赏析《瓦尔登湖》不同译文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对夏济安翻译的《瓦尔登湖》和网上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此译作中,夏济安翻译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代表作《瓦尔登湖》,作者在这篇散文中描述大自然的原始、纯真,令现代人心驰神往。
译者也通过对汉语中词汇、语序、句子结构等的精妙把握,几乎成功译出了原作的精髓,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读者的精神享受。
一、语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汉语序比较固定,反映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过程及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
英语语序灵活,不一定按这一顺序排列:例1:原文:“the lost pig which is said to be in these woods, whose tracks I saw after the rain?”夏译文:“还是那头丢失了的小猪?据说它在这片树林里,雨后我见过它的脚迹?”网上译文:“还是一只据说迷了路的小猪跑到这森林里来了?下雨后,我还看见过它的脚印呢。
”例2:原文:“I pursued with a paddle and he dived,but when he came up I was nearer than before. He dived again”夏译文:“我划桨追去,它潜入水中,等它冒出来的时候,我和它愈加接近了。
”不难发现,例1这句原文中有明显表现时间前后顺序的词,如“is said”、“saw”、“after”。
翻译时,要根据汉语的习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来排列,而不是按原文的描述顺序。
“见过它的踪迹”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雨”之后,因此如果用汉语表达的话,应先译出“下雨”这个事件。
此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此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意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而形合则是指词语和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也就是严格按语法规则组句。
例1中“is said”的连接用了被动语态的手段实现,译成中文则是简单的“据说”,“after”则是使用连词来表达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英汉句子基本结构的逻辑关系的比较与翻译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句子基本结构的逻辑关系的比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11001摘要f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进行交流的工具。
我们每天使用语言,我们蛀活在一个语言文字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说话、写字或阅读。
语言对人类来说实在是不可缺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赖于正确而高效地运用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共性(普遍性)。
但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上千种语言,不同的民族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个性(特殊性)。
语言的差异并没有给人类的交流带来障碍,在人类的成功交流的后面是什么在起作用?这就是撰写本文的目的。
、夕撰并极其语义表现的一致性来探索语言的普遍性及其人类的翻译活动的可译性和忠实性。
f人是有理性的,思维是每一个具有正常大脑的人都有的一种能力,、具有全人类的性质。
思维是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反映人类思维过程和客观实际的。
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说不同语言的人地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如果正确的话,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无论何种肤色或何种民族的人,他们的逻辑思维必须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砝客卿疼姆的认识才会有统一性,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才能成功:j’’~属维的共性使得“普遍语法”存在于人脑中,表现了人类语言的实质,反映了人在掌握语言过莽起够具有的一个普遍共同的基础。
这就是语言共性论的基础。
吵/f,我们首先阐述了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的观点,他根据普遍语法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TG语法)。
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来分析,句子的基本句型是由NP十VP(即:s—NP+vP)的基本结构构成。
每个句子有两种结构: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一个句子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意味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转换。
句子的形式是由句子的表层结构表达的,句子的意义是由其深层结构表达的。
表层结构反映语言的差异性,深层结构反映语言的相似性。
一个句子的语义表现(即:一个命题)是语义规则在深层结构的运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施事和受事)、属性、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英汉句子结构与口译略谈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010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Vo l 26(总251期)T ota l N o 25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敏(5)女,湖北孝感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口译。
英汉句子结构与口译略谈徐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2)摘要: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入手,对这些差异进行分类并结合口译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根据口译的特点,提出了在口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归纳口译实践时的三个步骤及实施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揭示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对比研究对口译活动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句子;结构;口译中图分类号:H 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1002502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为提高翻译人员素质、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广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翻译专业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翻译是桥梁和纽带。
故进一步研究英汉表达上的差异,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当是翻译界的一项重任。
一、英汉差异之句子结构的差异1.英语属形合(hypotactic )语言,汉语属意合(paratactic)语言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就汉语和英语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是指利用连接词(并列连词and 、but 、or 等或从属连词t hat 、who 、when 等)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不通过连接词,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英文句子形合关系比汉语多,也就是说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依赖连接词来表现逻辑关系。
英汉语序特点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1 汉语语序特点解读
汉语是 主题突 出语言 . 突 出主题方 面非 常灵 活 . 在 说话人 可以把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 因此汉语 的语序在交 际中 比 些印欧语 句子 的任何一个部分作为主题放在 句首,而英语相对来说 比较呆板 . 一 主题 的突出受 到很多限制 . 大多数句子必须有 主语 . 绝 主语的 出现要 的语序更为重要 , 以说 . 可 语序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意义。 我国著名汉语 因此我们称英语为主语突出语言 言学者 申小龙认为 . 句子成分次序 的安排变化 总是 以句中一个相对稳 比主题 的突出显得更为规则化 . 定 的支点来观察 的. 这一支点一般是句子 的主要动词 。动词 作为句子 3 英 汉 语 序 特 点 对 文 学翻 译 的启 示 结构的语义核心 . 它所联系的第一层次是句子 的主语 和宾语 。它们对 于确立一 个句子的逻辑 结构是必不可少 的项 . 以称之为论元 , 可 而状 英汉语序异 同研究为翻译 实践提供 了很好理论基础。 在翻译过程 中. 译者关 注的不仅仅是原语 和 目标语的概念信息 , 而且要时刻关注 语、 定语则是句子结构的非论元成分。 ( 申小龙 ,9 9 7 18 : ) 6 因为语序代表 了一 种意义 . 我们可 以把这种意义 叫语篇 也有学者从多维度来阐释汉语语序。胡裕树从语义 、 语用 和句法 语序 的变化 . 三个视角 来分 析汉语语 序 .他认为句子 意义的变化 可分为三种情 况 意 义 ( ldy 19 :8 Haia, 9 53 ) l ( 胡裕树 .9 4 5 。 19 : ) 第一种情况是语义 随语序改变而改变 。如 ,我看 4 “ 可 以肯定地说 . 英语 和现代汉语 的主干成分及其语序是相似 的. 你” “ 和 你看我 ” 不 同的 . 是 而最大 的不 同是在相 同的句 子及结构 中植 也就是说 . 在大部 分情况下 . 英汉互 译时我们应尽 可能保 持原文的主 入 了不同的词语 . 因此 . 这两句话的不同不是 句法方面的 , 而是语义 方 位结构。如 : 1 . o a i t ;i i wo s h n b i e y f r b b s c me b o a Asf r fc l y t s r e t a rb r . r e o utn w i o i 面 的. 由于词语语序 的改变而造成 了语义改变 ; 二种情况是语 用 是 第 语序的改变。 比如 ,她来 了吗? 和“ 了吗 , ”后 者与前者的区别 ad te ; i “ ” 来 她? , n hn b 1 塑P YQ ! 盟 P 照 ! ! 婴 , esa ee h hl nvr l 不是语义上的 . 属于语用范畴 . 很可能是由于心理紧张的作用 , 使得讲 b i o t( rm O ra lc yFacs ao) ewt u. Fo f et aeb rni B cn h G P 话人把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动词脱 口而出 . 在交际过程 中是根据具 体 1. b 至王圆适, 其害过于纳贿, 因贿赂仅偶尔发生; 如有求必应, 看 则积习难 返矣。( 王佐 良译 ) 语境产生的 第三种情况属于语法层面的变化 像“ 客来 了” “ 客 人行事 , 和 来
文学作品中长难句翻译解析思考

龙源期刊网 文学作品中长难句翻译解析思考作者:张亚蕊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3期【摘要】文学翻译不仅注重句子语言结构的完整性,原文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学内涵亦不可小觑。
文学作品中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许可以细细斟酌字词的使用,而长难句有时让译者翻译句子结构的同时忽略了文学内涵,因此,本文就文学作品中长难句翻译提出了一个方法——意群翻译法。
由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这种翻译方法翻译时不拘泥于英文语言结构,根据意群将原文句子结构重组,组合能够同时反映文学内涵的汉译句子。
【关键词】文学翻译;长难句;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意群分析法【作者简介】张亚蕊(1991.05-),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英汉语句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长期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书面文字的逻辑和表达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表达出意思的本身,还要将翻译的语句读起来通顺,在提升词汇量的同时,掌握英语语言结构和英语语言文化环境同样有必要。
下面简述了文学作品英语长难句问题和意群分析法。
一、文学作品英语长难句难点在阅读和翻译中理解长难句最重要的是客服畏惧心理,用平常心来对待文学作品中的长难句,再用下文要讲到的意群分析法来解构长难句。
首先长难句的长,一般都由两到三个短句通过连词、前置、后置以及从句构成,非常考验翻译者的词汇能力和对语法的熟练程度,其次长难句的难通常是句子中各种形式的倒装、省略以及根据作者因不同时代或文化背景所创作的特殊词汇。
通常在常规英语环境的长难句指是由以下五大短语构成:1.介词短语,通常这种结构为了补充句子完整性,在句子中起到状语、表语、定语或补充语的作用,这里特指with做介词的介词短语,with本身没有特定翻译,一般把with其后面的短语整体当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来处理。
2.不定式短语,不定式短语是翻译中的难点,不定式本身是一个完整语句,但不能把不定式短语看作整体,不定式本身有自己的宾语、状语和补足语,然后以一个整体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表语、定语或补足语。
从英汉对比研究看《兰亭集序》各译本翻译

从英汉对比研究看《兰亭集序》各译本翻译作者:贺丽菁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中国书法上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看,《兰亭集序》对后人都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角度,分析孙大雨和耿亮的兩个译本,并从综合语与分析语、形合与意合、动态与静态三方面分析和鉴赏。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
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
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
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
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
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摘要:一、引言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2.词汇内涵差异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2.语序差异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2.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3.文化适应与翻译策略五、翻译技巧与策略1.直译与意译2.归化与异化3.增译与删译六、实例分析1.文学翻译实例2.商务翻译实例3.影视翻译实例七、结论正文:一、引言翻译教学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翻译教学中,中英汉对比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质量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中英翻译中的差异,并探讨相应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上存在许多差异,部分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词汇,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需要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2.词汇内涵差异:中英词汇在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别。
如“狗”在汉语中常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则无明显感情色彩。
因此,在翻译时需根据语境进行调整。
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如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用法较为灵活,而英语则有较为严格的词类划分。
在翻译时,应注意词类的转换和调整。
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有很大差异。
汉语句子以主谓宾为基本结构,而英语则以主语、谓语、宾语为基本结构。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2.语序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所不同。
汉语中词序较为固定,而英语中词序较为灵活。
在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词序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为频繁。
在翻译时,应根据英语的被动语态特点,适时将汉语句子改为被动语态。
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这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角度看文学翻译
摘要:英汉句子在结构上各有各的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本文着重对英汉句子结构特点进行比较探讨,分别阐释英译汉与汉译英之间的转化,并且就《放弃也是一种快乐》进行译例分析。
关键词:结构差异英汉转换译例分析
英汉语言类型不同,包括词语、句型、审美、音韵、节奏等等,也包括形和意的表现方式不同。
译者有一个共识:英语句子为“树状形结构”,而中文句子是“波浪形结构”,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英汉语言的这一差异,就这个问题作过大量研究,其中不乏精辟见解。
一、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以及英汉转换
1.1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均可有修饰语,而且修饰语可以不止一个;一个修饰语还可被另一个修饰语修饰,被称之为“树状形结构”。
汉语中修饰语少而短,句子由一个一个的分句构成,被称之为“波浪形结构”。
汉语的这种句式,被称为“流水句”。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多差异,这便是最根本的一个差异。
英汉对译成功的关键就是改换句型。
英译汉时,要把英语句子的“树状形结构”转换成汉语句子的“波浪形结构”。
反之亦然。
1.2英汉对译成功的关键:改换句型
在英译汉时,要把英语中“从属结构”,转换成“主谓结构”。
用“树状形结构”和“波浪形结构”的比喻来说,就是把一个一个的“枝杈”转换成一层一层的“波浪”。
例如,英译汉的转换:The air seemed almost sticky from the scent of bursting buds.
1)bursting buds:从属结构“正在开放的花蕾”;汉语译文是“花蕾初绽”;
2)from the scent:修饰sticky,汉语译成一个主谓结构,主语还是“花蕾”:“(花蕾)散发出一股芳香”;
3)The air seemed almost sticky是主句,也译成一个分句:“这是的空气似乎给人一种黏糊糊的感觉”。
这样,原文是一个英语的简单句:1个主句+2个修饰语(从属结构)。
汉语译文是3个分句,两个修饰语分别译成了两个分句。
反之,汉译英时,要把汉语中的分句转换成英语中的“从属结构”,就是把一层层的“波浪”转换成一个个的“枝杈”。
例如:美的山水孕育着美的心灵,美的心灵创造出美的艺术。
历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在杭州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Hangzhou’s beauty has cultivated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artists:poets,writers,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who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have left behind immortal poems,essays,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praise of Hangzhou.
原文汉语第一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加上后面一句,可以说有三个主谓结构。
英语译文把两句合二为一,用一个主句,后面跟上了一个定语从句(修饰成分),构成从属结构,也成了英语典型的“树状形结构”。
二、译例分析
例1. 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
懂得了放弃的真意,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笔者译为:Once we learn the true essence of giving up,we will then comprehend the subtle wisdom behind the Chinese saying that one can make up on the roundabouts what he loses on the swings,and we will naturally choose to give up at a proper time with mind as broad as the world and with perfect inner peace. Therefore,giving up renders an ideal way to achieve internal balance and happiness.
仔细分析原句,有两个“懂得了放弃的真意”,是汉语中重复的修辞方法,但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省去一个使结构更清晰,可以用一个Once we learn the true essence of giving up统领全句。
同时,将“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译成with引导的状语,这样译文结构就比较紧凑。
整个原句比较长,笔者考虑在“这正是…”之前断句,将最后两个分句译成表结果的句子,用therefore开头。
例2. 只有毫不犹豫地放弃,才能重新轻松投入新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和转机。
笔者译为:We can,after letting things go with firm resolve,embrace new life with ease,making new discoveries and meeting favorable turns.
首先,这句话没有涉及到主语,笔直考虑加上主语we,使译文层次更清晰。
其次,原文虽然有两个“才…”,但是笔者认为两个分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投入新生活”之后,“发现新的转机”,因此考虑将第二个“才…”分句作为从属结构翻译出来,形成典型的“树状形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M王力文集:第一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 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 陈宏薇.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 潘文国. 英汉语对比纲要[M ].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6] 刘復. 中国文法通论[M ].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