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由来历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科普知识简介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个别化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个别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探讨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策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个别化案例教育研讨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个别化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个别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3. 探讨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化的教育服务。
三、活动内容1. 案例分享活动伊始,由各年级选派的优秀教师代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个别化教育的成功案例。
案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学生学习困难、特长培养、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
2. 专家点评针对教师们分享的案例,邀请教育专家进行点评。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个别化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也指出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3. 主题研讨围绕个别化教育这一主题,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1)个别化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策略;(3)如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教育方案;(4)个别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5)如何评估个别化教育的效果。
4. 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最后,对本次研讨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进行了评选。
评选标准包括:案例的针对性、创新性、实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个别化教育的认识,使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育教学经验的共享。
3. 探讨出了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策略,为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全面化的教育服务,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五、活动总结个别化案例教育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盘点

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盘点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的社会,自然灾害越发的频繁,人们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
为了共同应对自然灾害问题,人们成立了国际减灾日。
本期传统节日,一起来盘点历届国际减灾日主题吧。
1991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
199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失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防灾与媒体--防灾从信息开始”。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轻未来灾害,核心是如何“学习”。
200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能力。
200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
2008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2011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让儿童和青年成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合作伙伴。
2012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女性——抵御灾害的无形力量。
201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面临灾害风险的残疾人士。
国际减灾日

第五部分
沙尘泥石流
沙尘泥石流
地形险峻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 或者其他沟谷深壑, 地形险峻的地区,因 为暴雨
自然灾害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 世界各国一些具有 特殊地形、地貌状 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沙尘泥石流
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 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 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 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 声响
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 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要选择 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
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 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 河沟底部扎营;
第六部分
防灾小知识
防灾小知识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把地 震事件发生之后一时的、被动的、消极的救灾活动,转变为地震事件发生之前长期的、主动的、 积极的、全社会参与的防御行为。
国际减灾日
赋能年轻一代
共筑韧性未来
目
01 国际减灾日
录
02 地震灾害篇
03 雷电火灾篇
04 洪水台风篇 05 沙尘泥石流 06 防灾小知识
第一部分
国际减灾日
国际减灾日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 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 响经济
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 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 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 境影响的程度
第二部分
地震灾害篇
地震灾害篇
地震又称地动 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 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 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 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
第三部分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国际减灾日灾害防治课件(共24张PPT)

防护措施内容
1.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指通过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 信息,以便人们做好防灾准备。预警系统包括地震预警、气象预警、 海啸预警等,不同类型的预警系统覆盖了不同的灾害类型。
2.灾害抵抗
3.灾害保险
灾害抵抗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采取的防御措施,包括建 筑抗灾、人员防护和应急措施等。可以采取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增加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等措施来减少灾害对建筑的影响。
PART 02
自然灾害的影响
Publicit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障碍。有史以来,自 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伤亡和痛苦。生命和财产遭 受到巨大的损失。
灾中应对
05 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包括应急救援、人员疏
散和紧急救助等。
灾后恢复
06 灾后恢复是指在灾害结束后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心理援助、人员安
置和重建家园等。
防护措施内容
7.教育宣传
为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 能力,我们需要开展自然 灾害教育宣传活动。教育 宣传的目的是使公众了解 自然灾害的性质和危害,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
5
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及疫病
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
01
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 02 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灾害防范能力,中国自2016年起设立了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源于那个令人痛心的数字——512,它代表着中国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
这场地震造成近7.8万人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损失和深刻的教训。
为了铭记这场灾难,以及警示人们不忘初心、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全国防灾减灾日正式设立。
全国防灾减灾日旨在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演练、发布预警信息等活动,提醒人们防范各类灾害的风险,培养应对灾害的技能。
同时,此日也是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反思过去的灾害救援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
每当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各地都会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以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这些活动包括应急演练、安全体验活动、宣传片播放、专家讲座等。
例如,学校在这一天通常会组织安全疏散演练,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地转移。
社区也会发放宣传材料,提醒居民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
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媒体还会播放短片和专题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
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地质灾害的风险,掌握基本的应急求生知识。
在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确保自己的安全。
此外,通过参加防灾减灾培训、学习急救知识等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应对灾害的能力,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援助。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让我们每年都有一天可以专注于灾害的防范和减灾。
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活动,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在不断提高。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全国防灾减灾日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使人们更加注重灾害预防和应对能力的提升。
防灾减灾日图标寓意

防灾减灾日图标寓意防灾减灾日是在2009年12月经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3日确立为世界防灾减灾日。
世界防灾减灾日旨在提高全球对灾害危害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促进国际社会在减少灾害风险和加强防灾救灾能力方面的合作。
随着世界防灾减灾日的到来,其标志图标的设计和寓意也逐渐浮出水面。
下面我们将针对世界防灾减灾日图标寓意,进行进一步解析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非常重要的日子。
一、图标的设计世界防灾减灾日图标的设计采用橙色翅膀形状为主体,寓意“手舞足蹈”、“幸存者”、“重生”的意义。
同时,在橙色的翅膀中央,加入小小的地球形象,表示我们要始终保护地球家园,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面前敢于直面困难,顽强抗争,并灵活应对。
二、图标的寓意1、世界防灾减灾日的图标寓意非常丰富。
首先,它表达的是对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翅膀的形状和颜色都代表了飞翔、自由与生命力,寓意着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预防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2、其次,图标中的地球形象也非常富有意义。
它向我们揭示了全球化的背景,提示我们了解整个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的情况和趋势,并要向全世界传递保护和防御的信息。
3、最后,图标中所呈现的细节也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使用橙色呢?因为橙色代表温暖与希望。
正是这种温暖与希望让我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强勇敢,走过灾难后迎来光明的未来。
三、图标所蕴含的精神1、坚持科学预防。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寓意“学习与积累”,这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精神要义。
只有在事前对自然灾害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并做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
2、加强国际合作。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寓意“合作与众筹”,这一精神也是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加强和巩固多方的合作,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携手共进,让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3、防灾减灾日图标的寓意所体现的是一个努力不懈,着眼未来的精神。
市民应该用这一精神来引导我们的生活,不断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及防灾减灾知识

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及防灾减灾知识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及防灾减灾知识1. 引言国际减灾日是由联合国在2009年设立的一个国际性的纪念日,旨在提高全球范围内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并加强各国在预防和减少灾害方面的合作。
这一天的设立是为了向世界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采取措施来保护人类和我们的星球免受灾害的影响。
2. 国际减灾日的背景和意义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球每年平均有超过2500起自然灾害发生,导致超过7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全球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设立国际减灾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了人们关注灾害风险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它鼓励各国加强防灾和减灾的措施,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并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和经验。
只有通过全球共同合作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一个安全、可持续的世界。
3. 防灾减灾的基本概念防灾和减灾是降低灾害风险的两个关键措施。
防灾主要是指通过预防措施和准备工作来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和对人类的影响。
减灾则强调在灾害发生后,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来降低灾害造成的伤害。
要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灾害的本质和特点。
不同类型的灾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躲避到安全的位置,尽量避免被困或受伤。
而面对洪水,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防洪工作,包括加强堤防的建设和开展疏浚工作。
除了了解灾害的特点外,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教育等。
通过提前的准备和科学的防灾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发生和对人类的影响。
4. 个人对防灾减灾的理解和观点防灾减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从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上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做出贡献。
国际减灾日主题介绍PPT

灾害应对
雷击
• 第一步,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 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 第二步,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 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 第三步,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 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灾害应对
防化
第二步撤离: 判断毒源与风向,沿上风或上侧风路线,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撤离现场。
第三步清洗: 到达安全地点后,要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 别是曾经裸露的部分。 第四步救治: 迅速拨打“120”,将中毒人员及早送医院救治。中毒人员在等待救援时 应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使病情恶化。
洪 水
02
因为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表面上看 起来比较平静的水面里面究竟有 什么东西或者是多么汹涌的流速。 如果自己真的不幸被卷到洪水里 面的时候,尽量抓住一些可以漂 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比如说木板 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坚固的东西, 尽量保证自己能够随时的浮在上 面。
灾害应对
台风
01 尽量不要外出。进入室内,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 设施是否安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门窗,不要到临时再去关门窗或者修房屋。台风来临前应 将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切勿随意外出。如果来台风的时候正好在室外正确做 法:室外不要在大树下、临时建筑物内、铁塔或广告牌下内避风避雨。
02
如果在家不出门,大可不必总是消毒房间, 保持干净整洁经常通风即可。经常洗手, 适当做做运动,不熬夜,注意营养均衡, 增强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由来历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
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透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透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DayforNaturalDisasterReduction)。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
行动的目的是:透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
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的能力,特别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考虑到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利用现有科技知识的
适当方针和策略;鼓励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致力于填补知识方面的重点空白点;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透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国际行动纲领要求所有国家的政府都要做到:拟订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方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之纳入本国发展方案内: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一致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同有关的科技界合作,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本国地方行政当局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宗旨作出贡献;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透过教育、训练和其它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保健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易受损失的活动,以及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它有关的非政府组织,支持和充分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各种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