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如何论历史剧

合集下载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1917-2007)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的历史剧作品通常被视为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其特色是强调情感、憧憬、理想和浪漫,主张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借鉴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在历史背景下发扬了人性、描绘了个性、表现了情感。

他的历史剧作品经常以浪漫化的方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强调和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思想、感情和精神展现得生动、细腻。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同时,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也被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他的历史剧作品既记录了历史,又提醒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郭沫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

郭沫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

郭沫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提出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所谓“求似”,要求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主情和偏重写意的特点,他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即抛弃对历史的生硬纪录,对史实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如《屈原》中把屈原一生的坎坷浓缩在一天内来展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

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在该时代可能有的合理发展,如屈原不是赴身清流而是潜居汉北以图再起等。

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而是内在的历史精神的真实。

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从而使故事更加动人,使剧作饱含激情,充溢着抒情的力量。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

概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诗剧合一”特点郭沫若主张“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来进行历史剧的创作,而身为诗人的作家,其历史剧具有独特的“诗剧合一”特点。

(1)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

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的古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古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

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

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以诗化的语言写历史剧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往往穿插着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诗,有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有的则直接由主人公反复吟诵,如《屈原》中的《橘颂》和《雷电颂》,《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诗》,《南冠草》中的《大哀赋》,《虎符》中的《赞颂歌》等。

这些抒情的诗和歌不仅渲染了氛围,突出了人物性格,强化了剧本主题,而且其本身已经融为整个剧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橘颂》和《雷电颂》,《屈原》一剧将大失光彩。

郭沫若还善于在史剧中运用富有韵味的长篇独白以充分揭示人物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而剧中人物的对白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充满了音乐的节奏和诗的激情,这种诗化的语言显示了郭沫若独有的诗剧合一的特色。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人——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王太学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

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

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

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

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

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

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历史的废墟与艺术的王国——四十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的文化意识

历史的废墟与艺术的王国——四十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的文化意识


,

讽今

而更
现历 史 剧 特殊 的文 学功 因此
,
主 要 的在 于 对 于 历 史 的 思 考
对 于 现 实选 择
将研 究 目光
的探 索
时代

,
对 于 未 来建 设 的 昭 示
从外 在 的 社 会 功 能 的关
注 转 移 到 对 历 史 剧文 学
这 是 一 个 值 得人 们 对 于 自身 进 行 思 考 的
DOI : 10. 16142 /j . cnki . gm rxk. 1988. 01. 003
郭沫 若 的 历 史 剧经
过 儿 十 年 的研 究 化 文 若 郭 中 与 滚 外
· 仁
.
我 们不 仅 注 意到 历 史 学 家的 郭 沫 若在历
史剧 创作 中得 天 独 厚 的 条 件
, ,
,
在方
这 种 有 利 条件

若 的文 化 选择 与其 创 作 的 关 系 在 这 里 文 化
,

观 念 与 历史 剧 创 作不 是 隶 属关 系

文 化观 念

古讽 今
、 户
的功 能
,
将郭
制约 着厉 史剧 的 创作
正 是这 样
,
,
而 优 秀 的 史剧 作家 在
沫 若 历 史 剧社 会 意 义 的 发掘弓 ! 向较 高 的研 究 层 次
顽 强 奋进 的 同



,
需 要 解 除 那些 压 在 人 们 背上 几 千 年 的 沉
,

,
郭 沫 若 一 方面 重 操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郭沫若故事梗概

《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著名历史剧,它以屈原的悲剧为背景,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该剧讲述了南后郑袖勾结秦国陷害屈原,导致楚怀王听信谗言依附秦国,将屈原囚禁。

屈原的弟子宋玉投靠南后,侍女婵娟与宫廷卫士一起营救屈原,婵娟误喝毒酒而死,屈原与卫士出走汉北的故事。

全剧愤怒地谴责了无耻的卖国贼人,歌颂了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者。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愤慨。

他认为政治黑暗,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导致卖国贼人横行。

同时,他通过剧中的故事,展示了爱国者的胸怀与精神。

《屈原》是一部反映历史、传递情感、展现正义与爱国精神的优秀剧作。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历史剧在文学界和戏剧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通过对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剧本结构、角色形象、舞台效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戏剧史上,郭沫若历史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史诗般的气质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中广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为读者深入理解该剧种的特点和魅力提供一个全面的议论。

二、背景介绍1.郭沫若及其创作背景2.历史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三、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特点1. 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2. 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3. 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4. 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5. 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6. 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

四、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1. 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和快节奏的展示;2. 冲突和矛盾的多元化和层次感的丰富性;3. 人物角色的饱满性和复杂性;4. 剧本前后呼应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五、角色形象的鲜明和多样化1. 主角的奋发和壮志;2. 反派的阴险和狡猾;3. 配角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4. 群众的群体形象和人群情感。

六、舞台效果的威力和表现力1. 音乐的氛围营造和情绪感染;2. 灯光的多变和情境烘托;3. 舞美的和谐与反差;4. 表演的紧张和自然。

七、语言的表达力和韵律美1. 地方方言和白话文的使用;2. 诗歌语言和武侠语言的融合;3. 话语语气和口吻风格的刻画;4. 韵律节奏和声音拼合的处理。

八、音乐的厚重感和独特性1. 古老曲调和弦式的运用;2. 形象音乐和配合视觉效果的音乐;3. 主题音乐和具象化的情感表达;4. 交响乐和管弦乐的效果运用。

九、社会意义的深刻和丰富性1. 郭沫若历史观的理论启示和文化内涵;2. 人民群众和英雄形象的历史感染力;3. 现实社会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和解读方法;4. 文化精神与伟大时代思想的融合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是如何论历史剧 郭沫若 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 应划入艺术范畴。

历史剧既然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教 科书,作者就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

从 1920 年 9 月开始,郭沫若在写十多部历史剧的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以 创作谈方式出现的有关历史剧的文章,在不少问题上触及了历史剧创作的规律。

郭沫若对历史剧的看法, 有一个发展过程。

从“五四”到北伐战 争前,他的历史剧理论以倡导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著称。

抗日战争后,当他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 他的历史剧理论出现了新的飞跃。

1949 年后, 他又写了(或 由别人整理)《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1950 年 10 月)、《谈〈屈原〉剧本 中的宋玉》(1953 年 9 月)、《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1951 年 7 月)、 《为〈虎符〉的演出题句》(1956 年 12 月)、《〈蔡文姬〉序》(1959 年 7 月)、 《谈〈蔡文姬〉的创作》(1959 年 2 月)、《我怎样写〈武则天〉》(1960 年 8 月)、《〈武则天〉序》(1962 年 6 月)、《谈戏剧创作》(1958 年 6 月)等文章, 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他原有的历史剧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戏剧界展开过一场历史剧是 “ 历史 ” 还是 “艺术”的争论。

郭沫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战, 但从他的一贯论述 看,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应划入艺术范畴。

他在谈《武则天》时说:“ 我依然相信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所说过的话,‘诗 人的任务不在叙述实在的事情, 而在叙述可能的——依据真实性、 必 然性可能发生的事件。

史家和诗家毕竟不同’。

”在古希腊,诗包括 戏剧。

他这里强调的是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的不同。

他在接见《剧本》记者的采访 时又指出: “写戏不同于写历史教科书, 艺术有想象的天地。

”“ 艺术家写历史题材,当然也要占有材料。

材料不足,就需要推想,以想象来丰富 材料。

艺术家主要是写可能性,没有的人物、事件,容许虚构。

”这里同 样认为历史剧是艺术创作而非历史教科书。

他这种看法, 不仅和外国文论家中的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致, 而且也和德国戏剧家莱辛、 法国理论家狄德罗所见略 同。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的话, 那就是郭沫若并不认为历史剧因是叙述可能发生 的事件而可以完全不顾“实在的事情”, 不必花精力去研究历史。

相 反, 他认为“史剧家对于所处理的题材范围内, 必须是研究的权威”。

在总结《武则天》的创作经验时,他再次强调写历史剧 “ 总得有充分的史料和仔细的分析才行 ”。

郭沫若和亚里士多德、莱辛等人的另一不同是,他不仅看到了科学和 艺术、历史和戏剧的区别,而且还辨证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在为《武则 天》作序时说:“我是想把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想把历史 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

说得更明显一点, 那就是史剧创作 要以艺术为主,科学为辅;史学研究要以科学为主,艺术为辅。

”这个看法 显得极辨证。

本来写历史剧,既要有忠于史实的科学精神,又要有跳出史实的艺 术精神。

如果艺术脱离了科学,或艺术真实不以历史真实做基础,那就无法创作 出优秀的历史剧。

郭沫若写历史剧, 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为了借历史题材灌溉现实的 蟠桃,借历史故事 拨动今天观众的心弦。

古为今用,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一贯原则,也是他 写历史剧的主要动因。

但在如何古为今用的问题上, 他前后期的看法侧重点不完 全相同。

在早期,他强调的是作家的想象和创造而不是史料的大量占有。

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是“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正如歌德写《浮 士德》是把浮士德当作自己的化身描写一样,郭沫若在《湘累》中写屈原,也是 一种“自我表现”: 把自己身在异邦受到的迫害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 情感倾注在屈原的忧国哀民的悲痛中。

后来, 郭沫若确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后, 由强调表现自我转向强调“人民本位”,由“借些历史上的影 子来驰骋我创作的手腕”, 到强调“优秀的史剧家必须是优秀的史学 家”,可见,他的古为今用的历史剧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过程。

1946 年,他还借用《诗经 》赋、比、兴的比喻,把历史剧古为今用概括为三点:“一是再现历 史的事实,次是以历史比较现实,再次是历史的兴趣而已。

”这里讲的第 一点,就是再现历史人物、事件的本来面貌,但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通 过揭示历史矛盾的本质真实, 正确反映人类前进的历史, 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昨天, 吸取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为今天的现实斗争服务。

第二点讲的“比”, 离不开象征和影射手法。

郭沫若写《屈原》,是对现实的“时代的愤怒复 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 “换句话说, 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 们当前的时代”。

郭沫若把这种象征手法概括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 于古”与“据今推古”的原则。

这也就是他写于抗战后期的作 品, 为什么喜欢选择社会矛盾异常激化的战国时代和元末、 明末这些朝代的原委。

在谈《虎符》时,他又说:“我写《虎符》是在抗战时期”,“ 我写那个剧本是有些暗射的用意的。

因为当时的现实与魏安厘王的‘消极 抗秦, 积极反信陵君’是多少有点相似”。

这里讲的暗射, 与“四人帮 ” 搞的 “ 影射史学 ” 有本质不同。

“ 影射史学 ”, 是全然不顾历史事实, 随心所欲地涂抹历史, 搞牵强附会的为我所用, 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郭沫若讲的暗射,建立在揭示历史本质真实基础上, 是利用现实和历史的某种相似, 用形象的手法将其共通点揭示出来, 引起人们的 联想,达到以古喻今,以古鉴今,以古讽今的目的。

第三点讲的“历史的 兴趣”强调的是淡化功利意识,不要求每出戏都要配合现实斗争。

但兴趣 不可能完全超脱功利。

作者对某一段历史事实或某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 必然会 有作者自己的倾向性。

一旦有了倾向性,就难免有某种功利目的,只不过这功利 目的不像《屈原》那样与政治密切相关罢了。

如郭沫若 1959 年写《蔡文姬》, 其用意是为曹操翻案。

这翻案,并不是用来影射当时的政治斗争,而纯粹是历史 人物评价的不同看法。

要做到古为今用,关键是处理好历史题材。

对此,郭沫若认为既不能完全抛 开历史真实,但又可在发掘历史真实基础上发展历史真实,乃至“无中生 有”地“制造虚点”。

历史剧既然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教科书, 作者就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

像郭沫若《棠棣之花》中的春姑,《屈原》中的婵 娟, 《虎符》 中的魏太妃, 《高渐离》 中的盲人歌者, 都是“无中生有” 的。

这些人物,虽在剧中没担任主角,但他们一旦出现在舞台上,就成了作品的 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其次,处理历史题材还意味着 作者“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 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郭沫若自己创作的历史剧,就是 这样做的。

如他虽然不否认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劳,但他认为在秦统一之前,如 果楚国按屈原的主意办事,也会出现大统一的局面,甚至“自由的空气一 定更浓厚,艺术的风味也一定更浓厚”。

他虽然认为反对分裂是战国时代 的人心所向, 并按这种时代氛围来创作, 但他并不认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抗 秦就大逆不道。

相反,他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加以高度的赞扬。

再次,处理历史 题材要“尽可能追求着人、地、时的三统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了使剧本写得更加集中、 完整和统一。

如他写 《武则天》 , 就与宋之的写法不同。

他把徐敬业的叛变作为中心, 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来组织他所选择的事件和人物。

这样做,便使作品达到高度的集中和凝练。

在现代文学 史上,对悲剧理论做出深入研究的,除鲁迅 外,还有郭沫若。

郭沫若对悲剧尤其是历史悲剧,有许多精湛的见解。

他要 求历史悲剧要反映时代精神, 充分表现巨大的历史内容, 以及揭示悲剧冲突的历 史必然性。

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谈及《蔡文姬》时曾说“我对悲剧的理 解是这样的,譬如方生的力量起来了,但还不够强大,而未死的力量还很强大。

未死的力量压倒方生的力量,这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这就产生悲剧。

像屈原的遭遇就有这样的悲剧性质”。

他这里讲的“方生的力量”,是代 表正义的、进步的或革命的力量。

郭沫若认为,悲剧是腐朽势力战胜新生势力, 是进步力量的毁灭。

他对悲剧的理解,言简意赅地揭橥了悲剧文学的本质。

郭沫若不仅对悲剧的本质, 而且对历史悲剧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的方式作了 论述。

1951 年,郭沫若在谈到悲剧的教育意义时指出:“一般的说来,悲 剧的教育意义比喜剧更强。

促进社会发展的方生力量尚未足够壮大, 而拖延社会 发展将死力量也尚未十分衰弱, 在这时候便有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 在单纯的使人悲, 而是在具体地激发起人们把悲愤情绪化为力量, 以拥护方生的 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

”有人认为悲剧的结束“容易使人感到正气 下降, 邪气上升”, 郭沫若不同意这种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