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电子版

合集下载

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完整资料).doc

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蜜蜂(中蜂)养殖技术“在养蜂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蜜蜂的知识。

目前我国饲养着7百万群蜜蜂,其中90%是从国外进口的欧洲蜜蜂,包括意大利蜂和东北黑蜂等;还有10%是中华蜜蜂。

意大利蜂,简称意蜂。

广泛饲养在华北、东北地区。

意蜂蜂王产卵力强,工蜂育虫能力强,不仅在生产上起重要作用,而且是重要的育种素材。

•东北黑蜂,是欧洲黑蜂的过度类型。

繁殖力强,在寒冷地区越冬性能好。

但在纬度低的地区不能保持强群。

中华蜜蜂是简称中蜂,适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生活。

中蜂飞动敏捷,嗅觉灵敏,勤奋,抗病、耐寒、耐热力强。

但产蜜量和分泌王浆的能力略低于欧洲蜜蜂。

•蜜蜂是群居昆虫。

一群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占1%的雄蜂,和占99%的工蜂组成。

蜂王、雄峰、工蜂在群内各有专职,分工合作,相互依存。

蜂王是蜂群中的雌性蜜蜂。

正常情况下一群蜜蜂中只有一只蜂王。

蜂王的职责是产卵。

蜂王交尾一次,受精囊中储存的精子,就可满足一生繁殖的需要。

交尾后2~3天开始产卵。

一只蜂王一昼夜可产卵1500~2000粒。

•蜂王产两种卵,一种是受精卵,可发育成工蜂另一种是未受精卵,可发育成雄峰。

蜂王由蜂王房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

蜂王房也称为王台。

蜂王房内的卵因为吃蜂王浆长大,所以发育成蜂王。

•大家已经知道一群蜜蜂中只能有一只蜂王。

蜂王的寿命可达3~5年,为了保持较高的产卵率,一般一年左右就要更换新蜂王。

••那么蜂群内要产生新蜂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蜂群中的蜂王丢失或死亡。

(新蜂王发育出来大约需要16天);•二是:蜂群过大需要分群。

••第三就是:需要更换老蜂王。

••培育新蜂王的工作通常在秋季进行(通常在夏季进行),为来年高产作好准备。

•当蜂群中出现两只蜂王,就会相互争斗,直到剩下一只蜂王为止。

工蜂是蜂群中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

工蜂幼虫孵化后,前三天由成年工蜂饲喂蜂王浆,从第四天起改喂蜜和花粉混合饲料。

由于营养条件改变,促使生殖器官受到抑制,失去产卵能力。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主要指的是针对中蜂(Apis cerana)这一特定种类的养蜂技术。

中蜂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养蜂种类,其产蜜量高、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在养蜂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什么是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中蜂强群饲养技术是指在中蜂养殖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养蜂技术,将小的蜂群发展成为强大的蜂群。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繁殖、管理、饲养和保育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中蜂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出。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的原理中蜂的强群饲养技术原理在于科学的控制蜂巢的大小和蜜蜂的数量,以及合理的蜜源配备,保持蜂群的勤快饲养和生长,使其尽早实现强群,并开展成功的产蜜活动。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的操作方法1.群蜂控制中蜂强群饲养技术的操作方法首先要控制养蜂区域内的蜜蜂数量,避免单个蜂巢的数量过多或者数量过少。

保持蜂巢规模,控制成蜂数量,是确保中蜂强群的关键。

2.蜂源配备在养蜂区域内进行蜜源配备也十分重要,科学地配备蜜源可以有效地提高蜜蜂的采蜜能力和产蜜效率。

除了采蜜能力和产蜜效率外,合理的蜜源配备也能保障蜜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3.科学喂料保持对蜜蜂进行科学的喂料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初次进巢的蜂蛹来说。

只有科学的喂料才能保证蜂蛹的营养和生长,也能顺利地将蜂蛹发育成小蜜蜂。

4.巡查管理在中蜂强群饲养技术中,巡查对于蜂群的生长和发展十分重要。

巡查可以及时发现蜂巢内存在的问题,例如蛀虫、病毒、干燥等因素,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保证蜜蜂的健康生长。

5.繁殖管理中蜂强群饲养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蜂群快速发展成强大的蜂群,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繁殖方法进行壮大。

繁殖管理非常重要,在蜂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及时做好分群工作,从而为蜜蜂的持续生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的优势中蜂强群饲养技术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提高了中蜂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量。

通过强群饲养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蜜蜂产蜜总量,提高中蜂养殖的经济效益。

中华蜜蜂饲养的方法.doc

中华蜜蜂饲养的方法.doc

中华蜜蜂饲养的方法中华蜜蜂饲养的方法利用双王繁殖为蜜源培育适龄采集蜂9 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南方中蜂度过了艰难的越夏期,野外陆续有盐肤木、虎刺等零星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工蜂出勤采集。

可根据秋冬柃属、野坝子、鸭脚木等主要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前有45~65 天时间,选择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大、分蜂性弱、蜜粉产量高、抗病性能强(尤其要抗中囊病) 的蜂群培育一批王台。

王台成熟,将越夏老蜂王带脾蜂囚往小区繁殖,堵严隔王栅,使二区蜜蜂不能互通,然后在大区介入成熟王台。

当处女王交尾产卵,可打开小区巢门,饲养母女同巢双王群,为柃属、野坝子、鸭脚木等主要蜜粉源培育适龄采集蜂,群势可达12脾以上,力争秋蜜高产。

繁殖期应做好下列各项工作:(1) 遮荫降温,蜂箱不能在烈日下暴晒,一定要遮阴,中午往蜂场、蜂箱上洒水降温。

(2) 野外有零星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时,进行适当地奖励饲喂,可刺激蜂王多产卵,提高工蜂造脾、育虫、采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育虫率。

(3) 防止盗蜂,要多作箱外观察,少开箱检查,防止蜂群起盗。

若有盗蜂,要及时设法制止,尤其要防范西蜂盗抢中蜂。

(4) 消灭蜂群敌害。

胡蜂猖獗,尤其是大胡蜂,易钻入箱内,为害严重,要设法消灭;巢虫繁殖快,受害蜂群脾上出现白头蛹,会削弱群势,甚至引发蜂群飞逃,要勤扫箱底,清除蜡屑,保持蜂脾相称;夜晚在巢门前捕捉蟾蜍,送出1 km外。

利用单王采集蜜粉柃属、野坝子、鸭脚木等主要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前7~10 天,可将蜂巢进行一次调整,老蜂王囚入王笼挂于大区,利用单王带大群采集蜜粉。

新蜂王带 1 张正出房的子脾、1 张老蛹脾囚往小区繁殖。

偶尔发生分蜂或飞逃,因蜂王不能飞出,飞出的蜜蜂在蜂场上空飞舞一阵,只好返回原巢。

大区有些旧巢脾幼蜂出尽,不再调往小区供蜂王产卵,专供采集蜂贮蜜,有条件的可借用意蜂巢脾。

蜜源期,巢内始终保持10~11 张脾,不足加巢础造脾。

其中小区2 张子脾,大区3~4 张子脾、5~6 张蜜脾(弱群酌群势减少),子脾与蜜脾相间。

(完整版)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完整版)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简介:《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部内容A4共计476页,以下是部分摘录: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

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

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一、中蜂综述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

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

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

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

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丙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

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

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

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

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

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

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

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蜜蜂品种之一,其饲养对于蜜蜂产品的
生产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蜂饲养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养
蜂人员更好地了解中蜂的饲养技术。

首先,中蜂的饲养原理主要包括蜂群管理、饲料供应和疾病防
治三个方面。

蜂群管理是指对蜂群的数量、结构、状态等进行科学
合理的管理,包括巢箱的布局、蜂群的调整和蜂王的管理等。

饲料
供应是指为蜜蜂提供充足、优质的花粉和蜂蜜,以满足蜜蜂的生长
繁殖和生活需要。

疾病防治是指对蜂群的常见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保障蜜蜂健康成长。

其次,中蜂的饲养方法包括巢箱管理、饲料喂养和疾病防治三
个方面。

巢箱管理是指对蜂巢的布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
管理,保障蜜蜂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饲料喂养是指根据蜜蜂的生长
发育需要,科学合理地提供花粉和蜂蜜等营养物质,保障蜜蜂的生
活需求。

疾病防治是指对蜜蜂的常见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保障蜜
蜂的健康生长。

最后,中蜂的饲养技术需要养蜂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包括蜜蜂生物学、蜜蜂疾病诊断和防治、蜂产品加工等方面的
知识。

养蜂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养蜂技术水平,以保障蜜蜂产品的生产和质量。

综上所述,中蜂饲养的原理和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养蜂人员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只有科学合理地管理蜂群,提供充足
的饲料,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才能保障中蜂的健康生长和蜂产品的
生产质量。

希望本文对于养蜂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养蜂人员能够
不断提高自己的养蜂技术水平,为我国蜂产品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007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007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⑴采用朗氏十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闸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⑵采用朗氏十二框箱饲养双王群
框式隔王板
巢门
巢门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⒋加强蜂群保温
在箱内隔板外填充成束稻草至箱内1/2高度; 用塑料薄膜覆盖蜂团。
塑料薄膜 保 温 物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⒌防止与解除分蜂热
⑴用优质蜂王 ⑵适时扩大蜂巢
良种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
增加育子 、防止巢内拥挤,增加巢内散热空间。 继箱饲养的,适时加继箱扩大蜂巢; 平箱饲养的,在底箱上加平面隔王板和空继箱的 办法增加蜂巢空间,
中蜂良种
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 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
引进良种
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 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 良特性。
自育良种
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 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 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⒊防止中蜂种退化
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原因
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
解决方法
定期适当引进良种; 引进母本+本场父本 培育蜂王。
第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二、采用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⒈中蜂双王群饲养
⒉中蜂继箱饲养

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

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

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一、中蜂综述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

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

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

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

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南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

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

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

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

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

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

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

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

例如,中蜂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能采集零星蜜源。

在流蜜期生活正常的中蜂强群,产蜜量与意蜂相比毫不逊色,品质还优于意蜂;在花粉匮乏时,意蜂极容易转而运用其他代用品。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中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蜜蜂品种,其饲养对于提高蜜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

中蜂饲养的原理与方法是决定中蜂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面将从中蜂饲养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蜂饲养的原理。

1.选择合适的蜂种。

中蜂的饲养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蜂种,以保证蜂群的生长和发育。

2.科学合理的饲养环境。

中蜂饲养需要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蜂房、蜜源植物、水源等,保证蜜蜂
的正常生长和生活。

3.科学的饲养管理。

中蜂的饲养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疾病防治、蜂群扩繁等,以保证蜂群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二、中蜂饲养的方法。

1.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

中蜂饲养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包括蜂群的分群、补充王浆、采蜜技
术等,以提高蜜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合理的饲养饲料。

中蜂饲养需要提供合理的饲养饲料,包括蜜源植物、蜂糖、蜂蜜等,以满足蜜
蜂的营养需求。

3.科学的饲养管理。

中蜂饲养需要科学的饲养管理,包括定期巡查、疾病防治、蜂群扩繁等,以保证蜂群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总结,中蜂饲养的原理与方法是保证中蜂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饲养原理和方法,才能提高蜜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中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广大养蜂人员能够加强对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养蜂技术水平,为我国蜜蜂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部内容A4共计476页,以下是部分摘录: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

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

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一、中蜂综述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

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

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

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

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丙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

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

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

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

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

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

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

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

例如,中蜂既能利用大宗蜜源,又能采集零星蜜源。

在流蜜期生活正常的中蜂强群,产蜜量与意蜂相比毫不逊色,品质还优于意蜂;在花粉匮乏时,意蜂极容易转而运用其他代用品。

曾有不少人观察到,意蜂去采集其他粉尘甚至辣椒粉充作花粉,但还未见到中蜂有此类表现。

这说明中蜂对粉源质量要求严格,由其生产的蜂花粉,品质应胜过意蜂。

由于容易产生"分蜂热"和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中蜂更容易被"引导生产"蜂王浆。

而且,产浆时间较长,成本较低。

生产雄蜂蛹的状况也大致如此。

中蜂"厌恶"旧巢脾爱造新脾的习性,对生产蜂蜡有利,因为不掺人树胶,中蜂生产的蜂蜡质量好,"巢蜜"品位高。

中蜂容易被激怒行螯的习性,对生产蜂毒有利。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中蜂生产性能并不亚于意蜂,具有很高的饲养价值。

(二)中蜂分布状况与资源保护从现有大区域看,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中蜂群势大,一些性状和习性与西方蜜蜂的某些品种已较为接近。

例如恋巢性、喙长度、体色等等。

但由于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与常规育种方式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所以,上述地方的中蜂仍不会等同于西方蜜蜂,就连综合种也不会产生。

加之生态环境转劣,野生蜜源植物资源逐渐枯竭,中蜂饲养管理水平差、产量低,人们尝不到养蜂甜头,致使这些区域的中蜂大为减少,有被转地放牧的西方蜜蜂所取代的倾向。

在我国南方,中蜂群势较小,许多特征特性都与西方蜜蜂有着显著区别。

由于温度高,雨量充沛,蜜源椬物丰富多样,其分布与泌蜜,又彼此交叉错落,相互衔接。

所以,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中蜂,对多种因素的适应性明显胜过西方蜜蜂,因而无论家养与野生,这些地区的中蜂资源都很丰富,西方蜜蜂根本不可能取代。

西南、中南等过度地带的中蜂分布与状况,大约介于上述地区之间。

具有典型地理隔离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中蜂地理种,它们各自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由不同环境造就出来的各地理种,彼此之间必有差异。

但是,一旦隔离消失(例如人为引种),由于空中自由交配的原因,短时间内就会导致这些差异消失,要么便是形成新的综合种。

所以,在不同地理种尚未被专门搜集,妥善保存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这些宝贵资源,使中蜂基因库仍具备多样性,除了专业研究以外,一般不要盲目引进、扩散异地种,而应着重在本地中蜂的复壮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野生中蜂资源,防止滥捕灭种。

野生中蜂与尚未经过人们系统选育的家养中蜂,都属于自然物种,受自然选择主导。

自然种必然保留着若干与种群生存与繁衍密切相关,又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种性特征,即通常所说的性状。

这些性状有些符合人们愿望,有些不符合人们的要求,可以通过人工选择将其改变。

当然,对种群生存有利的性状,其遗传基础往往十分牢固,以常规育种的手段难以撼动。

我们认为,凡是能够通过饲养管理调节其利与害的性状,就不必再用育种手段去动摇。

现在,不少中蜂还处于半野生、野生状态。

其抗劣性强、育种自由度大,能以低消耗的定地饲养,满足农作物的周年授粉需要,如此等等。

都说明中蜂有着巨大潜力,亟待人们去研究与开发。

兴旺昌盛的中蜂,也曾经历过多次严峻考验。

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就因囊状幼虫病的暴发、流行,而转人低谷期。

此后,中蜂数量虽渐回升,但盲目"过箱",不恰当的饲养管理,仍常常导致一些活框饲养的中蜂发生幼虫病、成年蜂疾病。

稳定性差、产量低、收效不高,时常困扰着中蜂饲养业。

这些都可能使现有中蜂再次面临新的危机。

只有对中蜂作更加深人的研究,实现科学饲养,才会开创中蜂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在淘宝上可以下载《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文476页,在淘宝中输入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电子版搜索即可,或联系QQ:834760076。

蛹期结束后,幼蜂蜕去蛹皮羽化。

然后,咬破房盖爬出,成为蜜蜂成虫。

因此,又将羽化出房后的蜜蜂,称为成年蜂或简称成蜂。

蜜蜂属于外骨骼动物,作为成蜂体壳的外骨骼表面,覆盖有许多绒毛。

其中,又以头部、胸部的茸毛最密且呈羽状分枝。

这对于粘着、传播花粉,非常有利。

蜜蜂体表绒毛还具有防护、保温与感觉作用。

羽化出房后的蜜蜂,其外骨骼不久便完全硬化。

从此时起,成蜂的头部、胸部便受硬化后的外骨骼限制而定形,不再发生大小、胖瘦的变化。

但由于腹部节间膜的弹性与伸缩作用,成蜂仍能根据不同需要,灵活实现腹部的弯曲、伸长、膨大和收縮。

与成蜂相比,蜂儿生活需要更为稳定、适宜的条件。

只要温度适宜,烽儿期也较稳定。

如果超出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蜂儿期所需时间就会发生相应变化。

一般而言,温度偏高,蜂儿历期縮短;温度偏低,蜂儿历期延长。

蜂儿历期是指从卵被产下至幼蜂羽化出房所需的时间,又称为发育历期。

无论髙温还是低温,超过一定限度,卵不能孵化,虫、蛹生长发育停止。

超限时间稍长,卵便永久失活,虫、蛹死亡。

相比之下,短时间的髙温比短时间低温对蜂儿危害更大。

通常所说的三型蜂各阶段发育所需时间,是以"适宜温度"下的观察而言。

由于适宜温度也会有所波动,而不可能是某个绝对的恒温值点。

所以,各型蜂若在应该羽化出房的标准时间前后半天〈12小时)之内羽化出房的均可视为正常。

对此,饲养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

例如,人工育王、分配王台时,就需留出相应的机动时间。

蜜蜂三型蜂的发育历期显著不同。

雄蜂历期最长,蜂王历期最短,工蜂发育历期介于二者之间。

中蜂三型蜂的发育历期,均短于意蜂三型蜂的。

所以,中蜂群势发展速度一般快于意蜂的,这对养蜂生产有利。

中蜂生活受到不利因素影响而失调时,群势变化也快。

这些都表明:伺养管理中蜂,需要更为符合其蜂性,更为灵活、高超的技术。

中蜂三型蜂的阶段发育与成蜂行为各有特点,需要分别介绍。

(三)蜜蜂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蜜蜂的生长发育,受体内神经分泌系统的调节控制。

神经分泌系统感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刺激后,便会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相应的化学信息(激素〉,再由激素调节其生长发育。

调节蜜蜂生长发育的激素主要有三种:脑激素(活化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

1.脑激素由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活化激素,经由血淋巴运送到心侧体、咽侧体和前胸腺,从而调节这些腺体的分泌活动。

除此之外,脑激素尚有促进呼吸代谢、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等作用。

另一种脑激素(鞣化激素),对成虫体表的硬化与着色有重要作用。

2,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产生。

保幼激素在幼虫期的作用是维持幼虫状态,防止发生变态。

在雌虫体内,保幼激素尚有刺激卵巢发育和卵黄形成的作用,因而对雌虫影响较大。

保幼激素对雄虫的精子产生不起作用,因而对雄虫影响较小。

从低等到高等的若干生物体内,都能提取到具有保幼激素活性的物质。

人工合成的保幼激衮同功物质也很多。

3,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

该激素与蜂儿的蜕皮、变态密^相关,并参与成虫体表的硬化与着色。

现已发现,多种椬物都含有类蜕皮激素物质。

《激素间关系与协调作用在调节蜜蜂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三种内激素既有互作又相协调。

其中,脑神经分泌细胞具有首位神经分泌功能的地位,咽侧体与胸腺厲于第二位的神经分泌功能。

所以,脑激素起着主导作用。

在幼虫期和幼虫生长时,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紊同时分泌,引起幼虫的蜕皮与生长。

幼虫期结束时,保幼激素的分泌降低到一定程度,蜕皮激素照常分泌,从而引起蜂儿变态,幼虫化蛹。

保幼激素停止分泌时,成虫性状显现。

多种证据表明:蜜蜂的一些生理性疾病,与激素分泌紊乱有关。

此也暗示:昆虫激素在预防与治疗蜜蜂的一些生理性疾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蜂生活中蜂的工蜂体长约为:空腹态11.78毫米,饱吸蜜时14. 1毫米,平均休长12.94毫米。

工蜂体长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腹部的收缩扩张性大。

工蜂胸高约3.5毫米,胸宽4.87毫米(胸宽包含茸毛长度〗。

因此,1只工烽在巢脾上大约占据3个工蜂粜房的面积。

工蜂个体大小,在设计蜂箱、蜂具时要涉及到。

刚羽化出房尚未取食的工蜂,体重约99.5毫克;出巢采集的外勤蜂,空载时的体贲仅71.5毫克左右;受刺激饱吸蜂蜜的工蜂体重,可达133.5毫克!工蜂体重在称重蜂群和以重量判断群势时常常用到。

(一)、工蜂各阶段发育历期与特征工蜂是受精卵在工蜂巢房内,由工蜂成年蜂孵化、抚育而来。

卵期平均71.5小时,约合3天。

刚孵化出的幼虫色淡,体色近似于透明,长度与卵接近,略显弯曲。

哺育蜂随即喂给适量烽乳。

1曰龄时的幼虫体态近似于半月形,体色与初特化时较为接近,哺育蜂在此时喂给的蜂乳,已显著多于初孵化时的。

2日龄幼虫呈现0字形,体节已可辨别,体色开始转白,虫体及其所占具的面积,约占巢房底部的1/3还略多。

3日龄幼虫约占巢房底的三分之二强。

此时虫态,常随幼虫活动而变化,呈现(:形、弯月形等等。

4日龄幼虫已充满巢房底部,因受到巢房壁的局限而只能呈(:字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