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调水调沙对山东河道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黄河调水调沙给河口湿地保护区带来的影响

黄河调水调沙给河口湿地保护区带来的影响

黄河调水调沙给河口湿地保护区带来的影响摘要:通过对黄河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描述,以及调水调沙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说明了调水调沙不仅增加了湿地面积,而且改善了河口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各种珍稀鸟类数逐渐增多,维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1 河口湿地保护区的概况1.1 地理位置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保护区,行政区划隶属山东省东营市(118°33′-l19°20′E,37°35′-38°12′N),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北部、黄河入海口处,属于典型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类型独特,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

下辖大汶流管理站和黄河口管理站(现行黄河入海口)和一千二管理站(1976年前黄河入海口)三个管理站。

保护区内现有林地13649hm2,草地55480hm2,滩涂38534hm2,水域39280hm2。

1.2 地形地貌地貌黄河近百年来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陆的海相沉积平原,地形是指叉状河床为特征的起伏地貌,海拔0~8m,本区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和成陆时间的不同而有分异,共包括五个土类: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土、水稻土。

其中,潮土和盐土分布最广。

主要地貌类型有古河滩高地、河滩高地、微斜平地、浅平洼地、海滩地等[115]。

1.3 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无霜期196d,年均气温12.2℃,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3.3℃,冬季有三个月结冰期。

年均降水量为530~630mm,年均蒸发量1962mm。

水温平均14.2℃,盐度30.6‰,潮汐为无规则的半日潮,潮差2m。

1.4 生物资源保护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有43科、123属、193种[116],湿生、水生植物92种,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如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拂子茅(Calamagrostis tpigejos)、獐茅(Aeluropus sinensis)等;盐生植物73种,占总种数的37.8%。

山东黄河、东平湖排蓄洪能力分析与建议

山东黄河、东平湖排蓄洪能力分析与建议

S a d n n n pn a ea ep t owa d h n o ga dDo g igL k r u r r . f Ke wo d : wae n a d e uain; f o ic ag a a iy fo d d sse s ds se l n t n me s rs; y rs tra d s n rg lt o l d ds h re c p ct ; l o ia tr ; ia tr ei ai au e o mi o
Do g i g L k Ye l w Ri e o sr a n p n a e; l v r wn te m o d
中图分 类号 :V 5 T 8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0 1 2 (0 6 1 — 0 9 0 1 0 — 1 3 2 0 )7 0 4 — 3
Ev l a in f lo d ic a g a d t r g c p ct a d e o a u to o f o d s h r e n so a e a a i y n r c mm e ai n i t e Do g i g nd t s n h o n p n La e a d k n


山 东 黄 河 干 流 排 洪 能 力
3 0 m s同 流 量 水 位 ( 沽 高 程 . 00 T 大 下
同 )涨 水 期 与 2 0 0 2年 调 水 调 沙 涨 水
高 村 至 汊 2河 段 主 槽 平 均 降 低 0 1m. .8 占降低 值 的 3 %, 表 2 6 见 3平 滩 流量 分 析 .
te h Do g i g L k h t r a l i r v s fo d o t l i fa t c u e n i o d d s h r e a d s o a e c p ct . n p n a e t a g e ty mp o e o c n r n r sr t r s a d t f o ic a g n t r g a a i l o u sl y Ho v r h o d st a i n o h l w Ri e s sils v r n S a d n r v n e Afe t d e f f o ic a g we e ,t e f o i t f t e Ye l v r i t e e e i h n o g P o i c . t r s u i s o o d d s h r e l u o o l l c p c t f Do g i g L k n l w Ri e n S a d n e t n lo d c n r l me s r s i o d r t n in a e s i a a i o n p n a e a d Ye l v r i h n o g s c i ,f o o to a u e n f o e e t r a n y o o l o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黄河是多沙河流,每年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沿途平原河道,造成河床抬升,过洪能力变小,洪水威胁两岸。

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调沙尝试。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进行大规模调水调沙,目的就是通过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达到利用少量的泄水,携带淤积在水库的泥沙,排入大海,而不造成沿途淤积,一方面使水库冲淤平衡,另一方面又不造成沿途河道淤积,同时制造人工洪峰过程,改变河道河势,缩小断面宽度,增加深度。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黄河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中,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使“调水调沙”得以实施,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建成使用,使规模性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具备,而且为调水调沙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供了先决条件。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多年来,治黄人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手段,塑造一种人工的理想的水沙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当前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但这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大型调节水库,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至2009年8月,调水调沙历经8年9次。

1.黄河调水调沙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7月4日上午9时,小浪底水库开始按调水调沙方案泄流,7月15日9时出库流量恢复正常,历时共11天。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

简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影响1黄河水文特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

黄河流域主要有以下水文特征:流域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悬殊,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6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汛期。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

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t,年平均含沙量达35kg/m3;黄河泥沙在时空分布上有比径流更为集中的特点,来自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的泥沙占全流域总量的90%以上,80%以上的泥沙来自每年的汛期,输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

自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及河口来水来沙持续偏少(图1-1,表1-1),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黄水量急剧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持续减少,河道断流严重,1997年利津站出现了长达226天的断流。

为限制超计划用水,促进水资源的有序利用,1999年黄河开始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从而遏制了持续27年的河口断流现象。

为恢复黄河的健康新生命,2002年开始的调水调沙运用,保证了黄河下游的不断流,进入河口地区和入海水量得到保证。

但是来水偏枯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图1-1 黄河利津站逐年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表1-1 黄河山东利津站历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表。

时段径流量(108m3)占多年(%)输沙量(108t)占多年(%)1950~1959 4291 144 120.0 1681960~1969 5012 168 108.9 1501970~1979 3112 102 89.81 1261980~1989 2860 96 63.86 901990~1999 1407 48 38.99 542000~2009 1409 48 13.44 182黄河洪水入海水沙特征1958年7月14日至19日在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简称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以及伊河、洛河、沁河流域持续暴雨,黄河发生了自1919年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河流域地区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第一,泥沙输移是黄河流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理条件的独特性,在自然地理过程的作用下,黄河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颗粒。

这些泥沙颗粒的输移对于生态系统和水域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泥沙的堆积会导致水源浑浊,阻碍光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泥沙的输移还会对河道的导航和治理造成困扰。

第二,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对泥沙输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不可控性,大量的土地石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加速了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和河道建设也会导致泥沙输移失去平衡,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水土保持是解决泥沙输移问题的关键。

为了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加强植被覆盖和维持地表的完整性,可以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减少泥沙的流失和输移。

此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

第四,黄河流域需加强泥沙监测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泥沙输移问题,黄河流域应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泥沙监测网络,收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管理策略。

此外,加强对黄河流域泥沙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对问题的来源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为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泥沙输移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并加强泥沙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解决泥沙输移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加强研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对运河变迁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对运河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
改道 ; 变迁; 黄河 ; 运河
r 1. r 213 V 文 献标 识码 A dj 1.99jin10 — 7821.205 0 : 036/. s.01 44 . 00.2 s 0
中 图分 类 号
运河对中国社会 、 政治 、 经济格 局的演变 曾起过重大作用 , 运河 的变迁见证着历代王朝 的兴 衰…. 历史 上运 河的变迁既有 政治 、 经济 、 军事等方面的原因 , 也受 自然地理环境演变 的影 响. 中运 河与黄河 的关 系最为密 切, 其 黄河 的决溢或改道往往 给 运河带来影响 I , 4 探讨黄河对运河 的影响 , 对运河变迁史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笔者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 , 重点分析历史 时期黄河改道对 运河变迁 的影响.
1 历 史时期 的黄运关 系
中国古代运河多是利用天然河湖或 河流故道 , 托流域地势 而凿 , 始凿 于公元 前 46年的邗沟就是利 用 “ 州地势唐 依 如 8 扬
宋 以前 南 高 北 下 , 沟 水北 流入 淮 ” ; 江南 运 道 则 利 用 长 江三 角 洲 的天 然 河 湖 港 汉 , 过 疏通 由今 苏 州 经 无 锡 至 常 州 北 入 邗 而 通
汇” . 沟为史载最早的人工 引用黄河水的运道 . 鸿 为调节水量 , 控制 泥沙淤积 , 先把 黄河水引入 圃田泽 , 以圃 田泽作为运河的
天然水柜和沉沙池. 禹贡》 据《 记载 , 当时黄淮之问运道 畅通 , 浮于淮 、 , “ 泗 达于河” 黄河成为运道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汉建 都长安 , 而漕粮却主要来源于黄河下游南北地区 , 公元前 19年 , 2 汉武帝开凿关 中漕渠 , 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 , 东注
还 与黄 河 问 接相 通 .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1.黄河改道的利与弊:(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

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1.造成大面积黄泛区。

2.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

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

3.黄河泥沙的广泛淤积,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

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

汉称“兖州薮”。

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水域不断扩大。

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后晋开运元年(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一座孤山。

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

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

元至正四年(1344) 黄河灌注梁山泊,“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

隋时改名洪泽浦。

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

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

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

淮扬运河淤塞,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

“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

”1.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3.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4. 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及对策发表时间:2020-09-24T11:15:46.86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4期作者:李红卫张凤翱[导读] 调水调沙在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李红卫1 张凤翱21.济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中国济南 2500322.山东黄河河务局供水局中国济南 250011摘要调水调沙在确保黄河河床不抬高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给引黄供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河槽大幅刷深,水闸引水能力明显下降;高含沙黄河水不利于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造成土壤沙化;灌区引水渠道加速淤积,沉沙清淤不仅使用水成本增加,也恶化了当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等。

针对调水调沙已经或可能给引黄供水造成的影响,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调水调沙;引黄供水;影响;对策;初探1 调水调沙概述调水调沙就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通过调水造峰、调沙淤滩、增加洪水冲刷河槽等措施,使水沙过程两极分化,改善河床形态,增大滩槽高差,增大河槽的排洪和输沙能力,起到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

2 调水调沙对引黄供水的影响多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对实现河床不抬高,提高防洪标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使黄河主河槽的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防洪能力明显增强。

调水调沙在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及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给引黄供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1 河槽大幅刷深,黄河枯水季节,水闸引水能力严重不足有关资料显示,调水调沙人造洪水使黄河下游河道全程冲刷,河道主河槽高程平均下降1.5米左右。

黄河下游绝大多数水闸均建于20世纪70~90年代。

由于对调水调沙的影响未予考虑或考虑不足,闸底板高程是基于河道主槽不断淤积抬高的情况设计确定的,普遍比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9 . 8 m / k g, 总水 量 4 8 7 亿 m 、 沙量 5 . 6 6亿 t ; 通 过 利 津 站
的最大流量 ( 2 0 0 8年 ) 4 0 5 0 m / s 、 最 大 含 沙量 ( 2 0 0 3年 )
8 5 . 4 l E / k g, 总水量 4 5 7 亿 m 、 沙量 7 . 5 4 亿t 。
沙, 其 他 年份 各 进 行 一 次 。
1 来 水 来 沙 情 况
黄河2 0 0 2 ~2 0 1 1 年调水调 沙期 间, 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 流量( 2 0 0 8 年) 4 2 8 0 1 T I / s 、 最大含沙量 ( 2 0 1 0 年) 2 8 8 m / k g , 共下泄水量 4 8 4亿 E l 、 沙量 4 . 0 9 亿t ; 花 园 口站 最 大流 量

3 . 3 黄 河下 游 河势 趋 于 稳定 经 过多 年 的调 水调 沙 , 山东 河 道 平槽 流 量 时 间 明 显
亿t 。 调 水 调 沙期 间各 河段 泥 沙 淤积 变 化 过程 见 图 1 。
0 . 6 0 l, E 其中, 利津 、 高村站分 别降低 0 . 7 7 m、 0 . 7 5 m,
孙 口站 降 低较 少 为 0 . 3 0 m。
收稿 日期 : 2 0 1 2 1 ( ) 一 3 0
图 1调 水 调 沙期 间各 河段 泥 沙 淤积 变 化 过程
( 2 0 1 0年 ) 6 6 8 0 l E / s 、 最大含沙量 ( 2 0 1 0年 ) 1 5 2 m / k g,
总水量 5 1 5 亿 m 、 沙量 4 . 6 0亿 t ; 进 入 山 东 控 制 站 高 村
调 查 研 究
黄河 调水 调 沙 对 山东河 道 的影 响分 析
梁建 锋 张志 超 孙 莉
( 1. 山东 黄 河 河务 局 , 济南2 5 0 0 1 1 ; 2 . 水 利 部建 设 管理 与质 量 安全 中心 , 北京 1 0 0 0 3 8)
摘 要 : 分 析 了黄 河 1 3次调 水 调 沙 进入 山 东 河段 的水 、 沙情 况 和 不 同河段 的 冲 淤情 况 。 连续 1 0 年 的调 水调 沙 实
第一作者简介 : 梁建 锋 , 女。 高级 工程 师 , E — ma i l : 1 3 3 2 1 5 5 6 @q q c o n r 5 4 中 国 防汛 抗 旱 第 2 4卷 第 1 期 2 0 1 4 年2 月
调 查 研 究
表 1 山东黄 河 主 要 站涨 水 段 3 0 0 0 m3 / s流量 水 位 比较
的社 会 经 济效 益 。 关键 词 : 调水调沙; 山 东河道 ; 黄 河
中 图法 分 类号 : T V6 8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4) 01 — 5 4 — 0 2
黄 河 是 一条 非 常 特 殊 的河 流 , 也是 世 界 上 最难 治 理 的 多泥 沙河 流 之一 , 黄河 下 游 河道 长 期 处于 强 烈 的淤 积
践证 明 , 调 水 调 沙使 得 同流 量 相 应 水 位 明 显 降低 、 河 道 平 滩 流 量 明显 增 大 、 黄 河 下 游 河势 趋 于 稳 定 、 工程 出 险次 数 明 显减 少 , 对 调 整 下 游 河道 断 面形 态 、 扩 大 下游 河 道 主 槽 过 洪 能 力 、 稳 定 河 势 等 具 有重 要 的 作 用 , 取 得 了 巨大
低最多的为 2 0 0 3年 , 由于 受 “ 华西秋雨” 影响 , 黄 河 下 游 出现 了持 续 近 3 个月 的3 0 0 0 m / s 左右的洪水 , 河道 冲
刷剧 烈 , 5个 水 文 站 3 0 0 0 m / s同 流 量 水 位 平 均 降 低
山至 泺 口河 段 冲 刷 0 . 4 2亿 t , 泺 口至 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津 河段 冲刷 0 . 3 9
均较 2 0 0 2年 调 水 调 沙 初 期 明 显 降 低 , 涨 水 阶 段 平 均 降 低了1 . 6 5 m, 其 中高村 、 孙 口、 艾山、 泺 口和 利 津 站 分 别降低2 . 1 4 1 2 1 、 1 . 5 5 m、 1 . 5 4 m、 1 . 6 2 m和 1 . 3 8 m( 详 见表 1 ) 。 黄河调 水调沙期 间 , 3 0 0 0 l E / s同 流 量 水 位 降
3 调 水 调 沙 效 果 分 析
3 . 1同流 量相 应 水位 明显 降低
从3 0 0 0 m / s 同流量水位表现来看 , 山 东 河 段 各 站
站 的最 大流 量 ( 2 0 1 0年 ) 4 7 0 0 m / s 、 最 大含 沙量 ( 2 0 1 0 年)
抬升状态 。 1 9 9 9 年, 小 浪底水库建成 并投入运营 。 为 优 化小浪底水库运用方案 , 冲刷黄河下游河道 , 提 高 河 道 排洪能力 , 2 0 0 2~2 0 1 1 年 黄 河 防总 利 用 小 浪底 水 库 连 续
进行 了 1 3次 调 水 调 沙 。 其 中2 0 0 2~2 0 0 4年 进 行 了 3次 调 水调 沙试验 , 2 0 0 5年 以后 的 调 水 调 沙 为 生 产 运 行 。 2 0 0 7 年 进 行 了 2次 调 水 调 沙 , 2 0 1 0 年 进 行 了 3次调 水 调
2 河 道 冲 淤 情 况
2 0 0 2~2 0 1 1 年 1 3次调 水调 沙 期 间 , 山 东河 道 高村 至 利津共冲 淤 1 . 8 8 亿t 。 河段冲 淤情况分别 为: 高 村 至 孙 口河 段 冲 刷 0 . 7 6亿 t , 孙 口至艾 山河 段 冲刷 0 . 3 1 亿t , 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