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
白酒的发展历程

白酒的发展历程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是中华民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源阶段: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开始出现用陶器来制造酒的现象。
这些陶器在出土的时候,里面会有残留的酒液,证明古人已经开始酿制酒类。
2. 曲米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人开始使用食用谷物中的曲米(一种发酵剂)来酿制酒类。
这种酿酒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白酒开始逐渐发展成熟。
3. 精酿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国的白酒酿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粱等特定的谷物来酿酒,并研究了酒的陈酿技术,使白酒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工业化时期:近代白酒工业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的白酒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酿造,并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酿酒效率和产品品质。
5. 品牌崛起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白酒的品牌开始崛起。
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品质的白酒品牌,如茅台、五粮液等,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6. 现代创新阶段: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升,白酒行业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一些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推出了多种口感和风味的白酒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白酒经历了起源、曲米、精酿、工业化、品牌崛起和现代创新等阶段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酒在质量上和口感上都有所提高,成为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酒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四、白酒行业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起步期白酒行业形成:烟酒糖茶,是与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四种日用消费品,而酒在其中列第二位。
白酒是我国传统产品,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白酒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依靠密集的广告投放和良好的市场策划,秦池、孔府家等一些品牌迅速崛起,销售额和利润不断攀高,整个白酒行业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但是近年来白酒的市场空间却不断被缩小。
虽然由于内外原因,中国白酒市场面临的考验日益严峻,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酒在中国具有特有的民族习俗,人们觉得只有喝白酒才痛快、过瘾,用以招待客人表示热情,这种习俗不会改变。
此外,白酒可以消除疲劳、防止病菌,有其他酒种所没有的优越性。
正因为如此,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白酒市场仍然前景可观。
(二)成长期从历史来看,白酒行业在过去的5-6年里可谓是经历了一波黄金发展阶段,特别是具有自主定价权的品牌,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
白酒行业无论是从销量的提升、利润率以及企业整体销售额的提升来看,都创造了当前历史最高水平。
从行业相关数据开看出,2003年左右,白酒的产量滑到近十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形成了白酒行业的一个历史低点。
但2004年开始白酒行业已经呈现出了逐步走强的迹象,特别是从05年以后,白酒行业产量的上升非常明显。
2005年到2008年的四年间,白酒的产量以15%的速度在增长,07年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2007年整个白酒行业的的经营利润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创造了近几年来全国白酒行业产量和利润增长最多的一年,这主要归功于高端白酒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名酒厂产品纷纷涨价获得的销售额的提高。
茅台、五粮液、包括古井贡、剑南春、汾酒一类名酒厂采取集体涨价策略,可以说是白酒行业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时期。
从当前白酒行业的发展和白酒企业的经营策略,在未来三年内,白酒行业的利润率仍将维持一定的行业平均增长率。
我国白酒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白酒行业分析报告我国白酒行业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白酒是我国传统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为我国特色饮品之一,白酒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白酒行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白酒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二、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1.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白酒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2019年,我国白酒销售额达到1.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 市场份额:目前,我国白酒市场上主要有五粮液、茅台、洋河等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广受欢迎。
3. 市场趋势: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a. 高端化趋势:消费升级带动了白酒市场的高端化,愈来愈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质和高价值的白酒产品。
b. 品牌竞争:白酒市场上的品牌竞争非常激烈,各品牌通过加大研发和营销力度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c. 健康消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健康酒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d. 海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白酒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海外销售也在逐年攀升。
三、行业竞争与发展机会1. 行业竞争:目前,我国白酒行业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品牌力、营销力度和产品质量等方面。
知名品牌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口碑来获取市场份额。
2. 发展机会:虽然我国白酒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如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消费者口味多元化等问题,但也存在许多发展机会:a. 消费升级: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端白酒的需求增加,这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b. 内外销平衡:通过发展海外市场,可以提高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c.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的兴起给轻度饮酒市场带来了新机遇,开发低度酒品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政府政策与规范1. 政府支持:我国政府一直对白酒行业保持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白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白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白酒市场规模发展状况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其后开始走低。
1998年开始大幅度滑坡,自1999年前后白酒进入调整期,经过不断地磨合与洗礼,我国白酒产业于2003年起开始全面复苏。
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产量331.35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545.32亿元,同比增长11.79%,实现利税总额134.97亿元,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42.26亿元,同比增长31.45%。
2004年全国白酒总产量312万千升,我国白酒产量到达了10年来的最低点同时也成为了白酒产量的转折点。
销售收入实现530亿元,增长了15.2%。
近60亿元的利润总额不仅创下了38.9%的各行业最高增长,在酿酒行业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达到了57.6%。
2005年起,中国白酒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产量达到349.4万千升,同比增长5.04%;销售收入741.07亿元。
2006年全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970.3亿元,同比增长31.08%;产量达397.1万千升,同比增长18.18 %。
2007年全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242亿元;产量达491万千升。
2008年白酒产量 569.34万千升,同比增长15.79%,销售收入1574.85亿元,同比增长27.79%。
其中高档酒的销售额为180亿元-200亿元。
2009年,全国白酒行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708.1亿元。
2010年,全国白酒行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661.14亿元,同比增长35.17%。
我国的白酒生产企业,在1995-1997年高峰时,数量高达4万多家,但大多是工艺技术落后、粮食能源损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截至09年底,我国白酒生气企业为1.8万家。
图一:我国白酒产量变化趋势我国白酒产量变化趋势图二:2005年-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增长率图三:2005年-2009年我国白酒销售数据变化情况0%5%10%15%20%25%2005~2008年白酒产量增长率2005—2009年销售数据变化情况表一:2005年-2009年我国白酒利润率变化情况预计未来三至五年,我国白酒销量将仍以年均15%的增长率上升;利润会以高于15%的年均利润率有所提高。
中国白酒发展史简介

中国白酒发展史简介中国白酒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技术的变迁。
以下是对中国白酒发展史的简要介绍:1.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国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曲酿酒,这是白酒酿造的关键技术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种酿酒方法,如以黍米为原料的曲酿法等。
汉代,白酒开始成为一种商品,出现了专门的酿酒作坊和酒肆。
2.唐宋时期的繁荣:在唐代,白酒开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品,并且出现了很多名酒。
例如,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名酒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白酒的酿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工艺和配方。
在宋代,白酒的消费量更加庞大,出现了很多有关酒的文学作品。
3.元明清时期的技术进步:在元代,白酒开始使用蒸馏技术,这使得白酒的产量大幅提升。
同时,白酒也开始出口到国外。
明代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曲”这个新品种,它对当时的白酒酿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清代,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很多新的酿酒作坊和名酒。
4.近代以来的变革和发展:在近代以来,中国白酒也经历了很多变革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白酒实行了专卖制度,这使得白酒的生产和销售得到了统一管理。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白酒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总之中国白酒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在酿酒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的过程。
同时它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社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

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酒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分类介绍。
古代白酒古代白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和蒸馏制成的。
早在商代时期,就有了酿造酒的技术。
到了唐代,白酒已经成为了官方礼仪和民间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时期,白酒的酿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高度精细的工艺。
近代白酒近代白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当时,白酒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酒类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白酒行业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
20世纪初,一些白酒企业开始引进西方的酿酒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白酒的品质和产量。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白酒行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白酒行业也开始了市场化的转型。
一些白酒企业开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牌和新产品。
同时,国家也开始加强对白酒行业的监管,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促进了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白酒现代白酒是指在传统白酒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实现了白酒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白酒的生产过程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和可靠。
同时,现代白酒也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白酒推向国内外市场。
总结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白酒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白酒行业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
低度化白酒的趋势

低度化白酒的趋势
低度化白酒的趋势是指消费者对低度白酒的需求增加,并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生产低度白酒。
低度化白酒的趋势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健康意识增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饮食和饮品的选择更加注重健康。
高度白酒含有较高的酒精度数,长期饮用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低度白酒则可以减少酒精摄入。
2. 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白酒的需求开始转变。
他们更加注重社交和活动场合中的喝酒体验,而不再追求酒精度数的高低。
低度白酒更容易喝下,口感更柔和,更适合他们的口味。
3. 女性消费者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享受白酒,而她们通常对酒精的忍受能力相对较低。
低度白酒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于口感和醇香度的需求。
4. 法规限制与防止酒驾:一些地区对于酒精驾驶的法规越来越严格,对高度酒精饮品的消费和销售也有一定的限制。
低度化白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酒后驾车的风险。
鉴于以上因素,越来越多的酒厂开始研发和生产低度白酒,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一些传统的高度白酒酒厂也推出了低度白酒产品线,以适应这一趋势。
2024年中低端白酒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中低端白酒市场环境分析概述本文对中低端白酒市场的环境进行了分析。
中低端白酒是指价格相对较低的白酒产品,通常定位于大众消费群体。
通过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提供参考。
市场规模中低端白酒市场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潜力。
根据数据统计,中低端白酒市场在国内整体白酒市场占比超过70%,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消费习惯消费者对中低端白酒的需求主要受到价格和品质的影响。
在目标消费群体中,更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较多。
此外,消费者对于白酒的口感、香气以及品牌声誉也有一定要求。
竞争格局中低端白酒市场竞争格局较为激烈。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中低端白酒品牌,其中一些传统老字号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同时,一些新兴品牌也在不断崛起,给传统品牌带来竞争压力。
政策环境政府对于中低端白酒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
近年来,白酒行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包括价格管制、质量监管等方面。
企业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合规运营。
消费趋势中低端白酒市场的消费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质升级:消费者对中低端白酒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口感和香气等方面有更高的期望。
2.品牌认知:消费者更加注重白酒品牌的声誉和历史,有一定品牌忠诚度。
3.多元化需求:消费者对于口味和风格的需求多样化,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中低端白酒产品供选择。
市场机遇中低端白酒市场存在很多机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品牌差异化:通过品牌定位和宣传,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产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产品口味和风格,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渠道拓展:加大线上线下渠道的开发,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可见度和销售渠道的覆盖范围。
发展挑战中低端白酒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2.品牌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构建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提升市场份额。
3.营销策略:制定针对消费者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报告出处:报告免费直通车发布日期:2007年06月28日1. 低度白酒发展的回顾中国白酒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蒸馏酒。
以往除个别品种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产的玉冰烧、双蒸酒外,一般酒精含量都在53%~65%vol。
第一、二届全国白酒评比,参评酒样的酒度全在此范围。
国家从既有利于人民健康又能降低单位产品的耗粮出发,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积极发展含酒精40%vol以下的低度白酒。
为了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引导消费,于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将质量上乘的39%vol双沟特液率先命名为国家优质酒。
这就为我国低度白酒的发展开了先例。
从80年代初开始,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了对低度白酒的研究,特别是对传统固态法、半固态法白酒加浆降度后出现的“水味”和“浑浊”问题重点攻关。
至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参评的样品中就有8个低度酒,但全部都属浓香型。
说明浓香型白酒主体香突出,香味成分丰富,加浆降度后(采用优质基酒)再细致调味,仍可保持原香型的风格特点。
此届评酒会把双沟特液、津酒、低度洋河、低度张弓酒都评为国家优质酒,占参评低度白酒样品的一半,预示着低度白酒会有更大的发展。
1987年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业部在贵阳联合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酿酒工业必须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发展方向。
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
明确要求白酒降度,发展低度白酒。
1989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实际上是对1987年全国酿酒工作会上所提出的方针政策贯彻情况的一次大检阅。
参赛的各种香型白酒362种,根据文件规定除复查的上一届国家名、优酒外,必须是酒精含量55%vol以下的样品。
参赛的低度白酒数量上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上届的8个猛增到128个,其中浓香型(包括大曲和麸曲)82个,清香型8个,酱香型11个,米香型4个,其他香型(包括大曲、小曲、混曲、麸曲等)23个。
其比例由上届参赛的5.41%上升到本届的35.36%,不仅数量多,而且各香型、品种齐全,突破了以往的大曲浓香型一统天下的局面。
各种香型及采用不同糖化发酵剂的白酒都有低度的,在酒度上除了酒精含量38%~39%vol外,还有少量的28%vol及33%vol的产品。
评比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香型及采用大曲或麸曲酒母糖化发酵剂的酒精含量40%~55%vol降度酒,质量基本上是好的,有的品种更优于原有的高度酒。
提倡白酒降度,获得巨大成功。
酒精含量40%vol 以下的低度酒,根据本产品的特性,在保持风格,调整香气及口味的生产工艺技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效显著。
14种低度白酒首次被命名为国家名酒,24种低度白酒被命名为国家优质酒。
这对白酒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导消费及饮酒习惯的改变,市场上白酒产品的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除少数品种外,酒精含量为52%~55%vol 的白酒已成为当今的高度酒。
酒精含量在42%~48%vol在我国南北各地都十分畅销。
以前人们认为寒冷的北方喜爱高度酒,现在却是低度白酒消费的主要市常28%~45%vol的低度、中度白酒成为市场的主流。
白酒的降度,低度化已为我国广大消费者接受、习惯并喜爱。
低度白酒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低度白酒经过近30年的发展,总结与进一步研究其生产技术,使其质量进一步稳定与提高,是白酒工业发展的需要。
2. 低度白酒贮存中的变化2.1 低度白酒贮存中芳香成分的剖析随着低度白酒的发展,产量的增加,发现低度白酒贮存中发生变化,口味变淡并带异味,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和贮存条件的差异,这种变化尤甚。
为了探索低度白酒在贮存中质量变化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90年代初,四川省科委列专题,由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四川射洪沱牌曲酒厂、四川古蔺郎酒厂联合对低度曲酒贮存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采用日本岛津GC-TAG气相色谱仪,自制毛细管柱,对低度酒的微量成分及贮存中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历时年余,共定量出酯类30种、酸类11种、醇类24种、醛酮类5种,取得19800多个数据。
每隔3个月分析一次,同时结合感官尝评,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初步掌握了降度酒和低度酒在贮存中微量成分的变化,了解到口感变化的原因,为稳定和提高低度曲酒质量提供了可靠和科学依据(见右表)。
2.2 芳香成分变化对低度白酒风味的影响2.2.1 不同贮存期曲酒的感官品评为了解不同贮存期曲酒口感的变化,在取样检测微量成分的同时,即每隔3个月取样进行感官品评。
从尝评结果看,瓶装降度酒只要密封良好,贮存1年口感基本无大的变化;低度白酒即使密封良好,贮存9个月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愉快味道,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这种味道会加重,酒味也随之变淡。
这是由于酒中微量成分量比关系变化所致,与检测结果吻合。
2.2.2 有机酸变化对酒质风味的影响从色谱检测结果看,降度曲酒和低度曲酒在贮存过程中有机酸大多呈增加趋势。
在浓香型曲酒中,乳酸、己酸增加较大,其次是乙酸和丁酸;在酱香型曲酒中,乙酸、乳酸、正丁酸、丙酸增加较多。
“氧化”和“水解”反应是低度曲酒贮存中有机酸增加的途径。
低度酒比降度酒增加幅度更大,这是引起口感变化的重要原因。
有机酸含量的高低,是酒质好坏的一个标志,在一定比例范围内,酸含量高的酒质好,反之,酒质差。
瓶装酒,本来出厂时就已勾兑好,微量成分平衡、协调,但经贮存后,由于酒中有机酸的增加,使酒中酸、酯等微量成分平衡关系破坏、失调,引起了酒质的变化。
2.2.3 酯类变化对酒质风味的影响降度酒和低度酒经贮存后,酯类含量普遍降低,而且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酯类减少也随之增加。
低沸点酯类中以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酯类变化最大;高沸点酯类变化微小,但亦呈下降趋势。
从色谱检测数据看,39%vol五粮液低沸点酯类总量从447.17 mg/100ml降到417.58 mg/100ml;38%vol沱牌曲酒从307.76 mg/100ml降到215.70 mg/100ml ;酱香型郎酒(39%vol )降低幅度更大,从466.05mg/100ml降到 375.05mg/100ml。
一般来说,低度曲酒在贮存中低沸点酯类的减少速度比降度酒或高度酒快。
酯类减少,酸类增加,酸酯比例失调,是低度白酒贮存后口感变淡、出现不愉快气味的原因。
酯类在中国白酒中存在着下面的平衡关系:RCOOR′(酯)+H2OR′OH(醇)+R′COOH(酸)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当酒中乙醇含量较高,酸的含量也足够时,反应趋向酯化方向。
但当原酒加浆降度,特别是降至低度酒后,酒中酸、酯含量减少(与原度酒或高度酒比较),乙醇含量也减少。
而水的比例增加很多,促使酯类的水解,造成酯类含量减少,酸类含量增加。
当然这个反应是十分缓慢的,通过1年多的跟踪检测,这个反应确实存在。
2.2.4 醇、醛、酮变化对酒质风味的影响低度酒和降度酒经一段时间贮存后,醇类普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异戊醇、正丙醇等;无论是降度酒还是低度酒,经贮存后,乙醛含量降低,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乙醛降得越多,乙缩醛则相反,这是醇、醛缩合的反应。
醇、醛、酮、酸、酯在酒中是一个平衡体系,这些物质的变化造成平衡失调是低度白酒在贮存中质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如何减缓或防止低度白酒在贮存中的“水解”,是低度白酒发展中应解决的技术问题。
2.1洋酒抢滩中国市场和中国白酒出口受阻,开拓国际市场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酒类消费大国,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加快,贸易壁垒的消除,各国间文化、产品、消费习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发生着深刻变化。
国外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洋酒巨头非常看重中国巨大的酒类消费市场,经过十几年对中国市场的试探、研究,积累了经验,他们凭借资金、品牌、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纷纷通过并购、代理,开发针对中国新一代酒民的新品等方式抢滩中国市常如帝亚吉欧对全兴的并购,轩尼诗推出的40%vol“亥”(hai酒)等都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从酒度上看,世界上威士忌、白兰地等蒸馏酒的酒度多为37%vol~43%vol之间,日本烧酒为20%vol~30%vol之间。
我国白酒经过30多年的发展,酒度有所降低,平均酒度达到了43%vol左右,但和国外蒸馏酒相比仍然较高。
另一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度作了严格规定。
美国要求进口酒度不超过50%vol,日本要求不超过30%vol,甚至在国际上通行的酒产品分类中,白酒被包含在“浓度小于80%的未改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和“任何尝试的酸性乙醇及其酒精饮料”两项目录中,再加上“酒精尝试在80%及以上未改性乙醇”,从外贸口径上“酒精和白酒”被当成了一回事。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与有关国际组织协调、勾通,改变目前不利于白酒出口的条条框框,以促进白酒走向国际市常2.2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发生着变化,适应消费者需求是白酒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饮酒从原来的只求能喝到酒,向以交际、融通情感、自娱自乐转变,并且在满足以上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酒文明、饮酒健康。
消费方式以原来家庭、酒店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酒店、酒吧、夜场消费为主,消费者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70年后一代特别是80年后一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力,这一人群基数大(约有几亿)、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是外来产品的试用者,饮酒多元化。
对白酒低度、卫生、营养、平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白酒产品的开发也应本着适应消费者需求开发低度、卫生、营养的产品,如:营养型白酒、保健型白酒、适应酒吧夜场消费的低度产品。
另一方面,2006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的报告,同时提出了“饮酒导致公众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全球20亿酒精消费者,其中:7.63亿人被诊断为酒精饮料导致身体异常,其中较严重的国家有:中国、菲律宾、朝鲜。
虽然现在没有明文限制,但这种舆论大大影响到饮用白酒消费者的积极性,白酒行业必须有相应的对策。
2.3啤酒、黄酒、果酒等其他替代性酒品快速发展,切割、蚕食白酒市场蛋糕(见表1)从饮料酒中啤酒、白酒、黄酒、果酒所占的比例看,啤酒、黄酒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饮料酒总产量为4571.17万千升(不含果露酒),同比增长19.59%。
其中:啤酒3515.15万千升,累计增长14.70%;白酒397.08万千升,累计增长18.20%;葡萄酒49.51万千升,累计增长18.10%;黄酒63.81万千升,累计增长2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