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 母题与意蕴
《蒹葭》中的“在水一方”母题及意蕴探寻

《蒹葭》中的“在⽔⼀⽅”母题及意蕴探寻2019-10-16南京市2012年中考卷第1题要求⽤诗⽂原句填空:“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 ________。
”为什么《蒹葭》⼀诗中的这⼀句会引起这样的关注呢?可能有命题⼈的独特构思。
对照教育部颁发的2011版《语⽂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初中阶段要求背诵的诗歌篇⽬增加了14篇,其中就有《蒹葭》。
作为篇章的⾸⾏,“伊⼈”“在⽔⼀⽅”⾔简义丰⼜是如此耐⼈寻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我们来细读⼀下这⾸诗作: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我们发现,这⾸诗中包含着⼀个⽂学母题,即“在⽔⼀⽅”,也有⼈称之为“秋⽔伊⼈”。
“伊⼈”译成⽩话就是“那个⼈”,这个“伊⼈”在和抒情主体之间的距离上有⼀个最⼤的特点就是“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性,⽽且在性别⽅⾯也不能对“伊⼈”做出具体明确的判断,这同样增添了诗歌母题的模糊性、朦胧性特质。
这种模糊性、朦胧性正是“在⽔⼀⽅”母题的本质意蕴,诗歌也往往因此让读者产⽣⽆限的多义性和丰富的联想,从⽽增进了其美感。
何谓“⽂学母题”呢?所谓“⽂学母题”,就是在⽂学作品中,有⼀种单⼀要素,如情景、主旨、事件、⼈物、意象,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
为什么说“在⽔⼀⽅”是⽂学母题呢?因为综观诸多⽂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在⽔⼀⽅”的“伊⼈”有着经久不衰的⽂学佳话和⽂学传统,从⽽让它不断衍⽣,并⽣⽣不息地传承下去,影响着⼀代⼜⼀代⽂学创作者和⽂学爱好者。
在汉代焦延寿《焦⽒易林·屯之⼩畜》中就有着这样类似的描述:“夹河为婚,期⾄⽆船。
摇⼼失望,不见所欢。
”从中可以看出⼀位恋⼈隔着条河婚嫁,时⾠到了还没有船来。
教师教学版

诗歌鉴赏中的“诗题,诗眼,诗注”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
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
王昌龄《闺怨》从诗题中可以得知是一首怨妇思夫诗。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宋词《思远人》(晏几道)题目透露的是思念远方的亲人。
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
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借古伤今,表达作者仰慕古代英雄,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高三语文教师:张元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科研室张志银主任讲座纪实9月6日下午,我校省级优秀教师、教科研室主任张志银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堂主题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讲座,在张老师清晰明朗、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教师们收获颇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追寻古代诗词的美学意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追寻古代诗词的美学意蕴追寻古代诗词的美学意蕴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精选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代诗词的美学魅力。
一、古代诗词与自然自然是古人诗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表达美学意蕴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王之涣通过描述草原上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了壮丽的诗境;在《望岳》一诗中,杜甫借助岳阳楼的高度,展现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
这种自然意象的描绘,借助想象力和联想力,使读者不仅可以沉浸在美妙的诗境之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词与人生哲理古代诗词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追寻。
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王之涣通过描绘鹭鸟飞翔的景象,以及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江雪》一诗中,柳宗元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象,以及思考人生及享受生活的态度,表达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这些诗词既给人以启示,也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三、古代诗词与情感表达古代诗词往往能够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夜泊左家塘》一诗中,杨万里通过描绘夜晚左家塘的景象,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情的绵绵思念。
在《子夜四时歌》一诗中,杜甫通过描述各个季节的景色变化,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这些诗词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们在情感的驱动下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吸引着人们的追寻。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精选进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领略到了古代诗词的美学魅力。
诗词中自然的描绘、人生的思考以及情感的表达,都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触及到了古代文化的深层内涵。
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努力追寻古代诗词的美学意蕴,将其传承发扬,使其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考语文专题突破教案:古代诗词鉴赏(上)

高考语文专题突破教案:古代诗词鉴赏(上)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分析古代诗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修辞等。
2. 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意、分析诗情、品味诗艺、解读诗史等。
三、教学重点1. 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分析古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a. 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如格律、韵律、意象等。
b. 教授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如理解诗意、分析诗情、品味诗艺等。
c. 分析古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讲解。
d. 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实践,分组讨论和分享心得。
3. 巩固环节: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练习,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古代诗词鉴赏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巩固环节,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练习,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加强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选取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张大千诗词审美经历了人生历程变化的改变,同时,又经历了不同地域对张大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张大千诗词不同的审美心境和审美意蕴,而张大千诗词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寻求到独特的表达意蕴,从而构建了独特而充满人生意味的诗词,诗词极具张力,尤其是诗词与他创作的绘画相配,构成别开生面的、画龙点睛的丰富韵味,起到了很好的让人遐思的作用,提升了诗词的审美境界。
一、张大千诗词的地域特色张大千因为是杰出的画家,对自然山水更有一番独特的偏,他所涉足的地方,都创作了许多画作,他的绘画卓绝于世,而画作上的题画诗词一样精彩绝伦,这与张大千作为画家的对大自然的美的捕捉是如出一辙的。
他精细的观察,敏锐的洞察力的确给他的诗词增色不少,很多自然中的细节易被常人忽略,但却被张大千写进诗词,惟妙惟肖,更增添了一份韵味和情趣。
而他诗词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却也显示了张大千诗词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正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构成了张大千诗词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因张大千一生所游历的地方广,呈现地域的不同特质,更丰富和提升了张大千诗词的境界,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在现代文学的诗人中独树一帜。
张大千的题画诗词,处处抒发了对巴山蜀水的深情。
张大千因是四川人,故对四川的山川、河流怀有浓厚真挚的感情,一是描写亲自游历四川山水的所见所感,二是出川以后在游览地方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四川美景。
前者给人感觉历历在目,动人心魄,而后者给人感觉更朦胧、更有别样的深情的意味和境界,因为表达的心境是很不一样的,一个重描绘,一个更重回味,尤其是离开四川以后的诗词,常常看到一些相关的人和事,难免触景生情,故交交往的往事以及共同的经历,都颇让人陷入无尽的,那份萦绕在张大千心中的情使张大千诗词具有更加动人的魅力。
前面描写巴蜀山水的诗歌,集中体现在对名胜古迹的,如《川北纪游组诗》《青城山组诗》《峨眉山纪游组诗》《西康游屐组诗》《蜀江秋静》《峨眉海棠》等,对巴蜀的自然美景发自肺腑的喜爱。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课题: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选取数首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三、教学过程引入:(200字左右)通过放映古代诗词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古代诗词产生好奇和向往之情。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古代诗词的音频,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展开论述一:理解古代诗词(400字左右)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将讲解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著名诗人等方式,帮助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可以解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意象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
展开论述二:品味经典古诗(400字左右)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选取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欣赏和理解这些诗词。
教师可以讲解诗词的背景故事、作者的意图以及表达方式等,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展开论述三:感知古诗美(400字左右)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诗歌朗诵、配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词的美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诵读比赛等,展示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吟颂和表演能力。
通过感知古诗美,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
四、巩固与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古代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诗词鉴赏文章、创作一首古代诗词等,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
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美感,还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
同时,学生还将获得对古代文学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第二章中国文学之母题

第四章中国文学之母题教学重点、难点:本章主要解析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分析重要母题的文化意涵,重点探讨霸王别姬、怀古、复仇、漂泊等母题。
考核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母题,了解中国文学中重要母题的文化意蕴与文学表现,对重点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思考题:1. 怀古母题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心理。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学中的复仇主题。
3.中国文学中的漂泊与西方文学流浪母题有何不同?第一节母题与主题、原型略论一、什么是母题母题(Motive),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
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共有23500个编号,但有空缺留待补充),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
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与原型类似。
也指从故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是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
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它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
二、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它是客观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问题。
而主题是母题经由作者处理之后从中归纳出的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
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
一旦母题具有了倾向性,它就上升为了主题。
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主题却是无限的,据学者统计,母题总共只有一百来个,但是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
因此,主题的数量从理论上说可是无限的。
三、什么是原型卡尔·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教案】主题: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一、引子人们常说:“古人诗词,千年传世;现代诗歌,如今流行。
”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二、古代诗词的魅力1. 古人的智慧:古代诗词蕴含了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2. 凝练的表达:古代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词意深沉而含蓄,通过一句句如诗如画的句子,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美的享受:古代诗词融入了大自然的美景,使得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壮丽,享受诗词带来的美的感受。
三、现代诗歌的风采1. 反映现实:现代诗歌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思想感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风向标。
2. 构建语言美: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自由、大胆,呈现了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了新的艺术风貌。
3. 个人情感: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四、古诗与现诗的对比1. 内容主题:古代诗词以写景抒怀为主题,体现了古人的生活和思考;而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 韵律形式:古代诗词以律诗为主,音韵工整;而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一格,如自由诗、现代舞蹈诗等。
3. 表达手法:古代诗词喜用象征、比喻、典故等手法,寄托情感;而现代诗歌力求真实、直观和感性的表达,突出诗人的个性和情感。
五、课堂实践1. 欣赏古代诗词: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让学生们展开欣赏和解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诗意。
2. 探究现代诗歌:选取几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们从诗歌的主题、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3. 对比分析:请学生们对比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思考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之母题与意蕴华东师大中文系 方智范1.关于母题和意蕴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诗歌作品,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
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
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
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加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古代诗歌作品令人寻索不尽的艺术魅力之所由来,所以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美学》第一卷)。
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
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
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对“作品链“的考察,正是我们解读诗词时容易忽视的一种视角。
下面,我们从中国古代诗词中选出两个母题作一解读。
2.采桑女母题的历史演变在《诗经》的《豳风•七月》中,可见当时的人身依附关系,农奴女子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随时担忧受到奴隶主子弟的“性骚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在春天的日子里,天上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黄鹂鸟在树上宛转啼鸣,一个年轻女子一边采着桑叶,一边却忧心忡忡,原来她正在担忧“公子”来强抢呢。
这里存在着一个古老的文学母题,就是采桑女的故事。
《大戴礼记•夏小正》云:“二月……绥多士女。
……采蘩。
……有鸣仓庚。
”其描绘的情景,仿佛就是出于上述《七月》的描写。
据前人注,“绥”是安的意思,春二月正是“冠子(成年男子)取(娶)妇时也”。
看来,这里隐藏着古代的一种风俗。
那么,我们引述战国时作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一段描写读一读吧: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
仓庚喈喈,群女出桑。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时间也是在二、三月间,春光也与《七月》所写相仿佛,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一群采桑女,她们其实不是为了采桑,似乎专为展示自己美丽的服饰和容貌,原来,其目的本就是让有身份、地位的男子“观其丽者”。
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齐之社如宋之桑林,所以聚男女而游观者也。
”(杨伯峻注《左传》引)无独有偶,在旧题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卷六,以及同为汉代文献的《列女传》卷五中,记载了“秋胡戏妻”的故事,秋胡的妻子也是一个采桑女: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
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
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
”采不顾,胡惭而退。
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
”既还,乃向所挑(调戏)之妇也。
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这不是“殆及公子同归”母题的叙事式展开吗?那么,在诗歌中有没有采桑女这样的人物呢?众所周知,有一首同样产生于汉代的乐府诗《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据郑樵《通志》记载,以《陌上桑》为题的乐府诗本有两首,一首又名《艳歌罗敷行》,咏罗敷故事,即本篇;另一首又名《秋胡行》,咏的就是秋胡故事。
秋胡妻与秦罗敷的身份相同,都是采桑女,所以都可以《陌上桑》为题。
晋•崔豹《古今注》云:“《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陌上桑》之后,乐府古题有《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名目,皆出于此。
后人以《陌上桑》为题的诗歌,往往将秋胡故事与罗敷故事相连,如王筠:“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
”李白:“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但过去,我们用阶级斗争的眼光解读这首诗,认为秦罗敷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她既勇敢、又机智,终于战胜了统治阶级的代表——太守。
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劳动女子,难道可能有那样华丽的穿戴吗?其实,要知道,秦罗敷在汉代并不是一个女子的“专名”,而是一个符号性的“共名”。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重要的旁证。
《汉书•昌邑王传》:“严延年……女罗紨,前为故王妻。
”据周寿昌《汉书注校补》说:“罗紨,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
”可见,罗敷在汉代是普通百姓通过口耳相传,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共同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中的美女形象,在今天,也可以叫她做“大众情人”吧。
你看,她也出现在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我们可以说,“秋胡戏妻”和“罗敷拒载”这两个采桑女的故事,其源原来都出于《七月》“殆及公子同归”的母题。
3.“在水一方”母题的中外联系《诗经》中有的诗篇,其意蕴超越了古代生活、习俗、制度的层面,而直接指向一种古老的文化心理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其文化的价值。
我这里首先要说的是《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有人称之为《诗经》中真正的“诗人之诗”,因为其含蓄朦胧的意境,为《诗经》中少有。
这首诗中,包含着一个文学母题,即“在水一方”,或曰“秋水伊人”。
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往往都认定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而他追求的对象则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其实,就诗的本文来看,人物的性别本是含糊的,“伊人”,译成白话就是“那个人”,“伊”作为指示代词,应该并无男性与女性的区分。
这首诗的意蕴不在于是男子追求女子,还是女子追求男子,而在于:这一男一女被河水无情地隔开了,于是造成了一种男女之间“可望而不可即”的态势。
这才是“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本质意蕴。
颇有意味的是,男女双方被一水相隔这样一种态势,在其他文献中也出现过,如汉代经学家焦延寿,写过一部研究《易经》的著作,名《焦氏易林》,书中在解释《小畜》卦时,引用了一首四言诗:夹河为婚,期至无船。
摇心失望,不见所欢。
这一首民歌式的小诗,咏唱的也是写男女被一水相隔,双方“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清代《诗经》学者陈启源在阐释《蒹葭》诗旨时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编》)他准确地揭示了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钱锺书先生称之为“企慕之情境”,我以为,其实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理想与现实永远矛盾的悲剧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演绎。
如汉代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牛郎与织女被一条银河生生隔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间”,读如去声,作动词用,间隔也。
就是“在水一方”母题借用牛女故事重新演绎的好例。
我认为《迢迢牵牛星》一诗可视为《古诗十九首》的总纲,因男女一水间隔而引起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的感伤,具有一种总体性的象征意义,它集中表现了人的一生甚或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梦雨诗话》说:“‘一水间’可望不可即,此距离最妙;远则邈不可见,近则略无美感。
‘盈盈一水’遂成阻隔两情之象征;‘不得语’谓眺望亦是一种语言。
”一切以牛女为题材的诗,都可作如是观。
如果推而广之,“在水一方”这一景象,也可以用一切实在的或者虚拟的间隔来取代。
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诗中,相思和别离,失望和希望,现实和梦境,多向错杂交织,情感回环往复,“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男女双方之间,“蓬山”就是难以逾越的间隔物了。
无独有偶,根据钱锺书先生的提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也有这种“企慕之象征”。
如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净界》第三十八篇写道:在我的面前发现一条小溪,溪水向左流着,把生长在他两岸的草推倒在水面上。
……我的脚步被溪水所阻,但我的眼光却看在水的那边,尽情地鉴赏那广大而多变化的丰草和佳木。
当时我忽然看见一幅奇景,使我改变了思想的路线:原来是一个孤单的女子,她一方面唱着,一方面采着花,在那锦绣一般的路上。
……那少妇从对岸向我微笑,手中不断地理着花朵,都是此地无种而生的植物。
她和我之间的距离不过三步光景,然而薛西斯(波斯王)渡过,至今犹为人类骄傲的约束的赫勒斯滂(即达达尼尔海峡)之见恨于莱安德(与其情人赫萝常在此相晤),因为赛斯托斯和阿比多斯(海峡两岸相对之地)之间的波涛汹涌,也并不超于此小溪的见恨于我,因为那时尚未可以交通。
这种美人隔河而笑的形象,以及相去数步,如隔沧海的情景,岂非与《诗经》中的《蒹葭》也有相通之处?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诗歌鉴赏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里为诗词赏析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1049~1100) 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在四学士中他最受苏轼爱重。
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即负盛名。
秦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本人不幸身世为主,感伤色彩较为浓重。
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婉的乐律、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主旨为赞美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真纯爱情。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