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遵义城市变迁初探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也肯定是军事重地。
那么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遵义古代的时候叫什么名字今遵义市地,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无前220年)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
播州称谓由此诞生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辖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之名始此今市地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期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
一、宋元时期建置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里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贵叔侄献地归顺北宋,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今市地属播州。
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置播州城隶于南平军;六处(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遵义市老城)为遵义建城之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设播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今市地驻安抚司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杨邦宪归顺元廷。
至元十八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建立使“播州”概念得以强化至元二十二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同年降为播州军民安抚司。
隶属湖广行省时间不短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奏准,播州仍隶湖广行省,直至元末。
元末,明玉珍农民起义军占据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派窦英为参知政事,镇守播州。
播州战略要冲地位得以体现今市地元代驻播州安抚司、宣慰司治所。
二、明清时期建置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归顺明廷,隶四川。
隶属四川始!第二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今市地为播州长官司辖地。
播州军事两次属贵州指挥:第一次,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382-1393年),属贵州都指挥使司。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

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摘要:历史地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并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遵义重要的地名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本文对遵义历史地名变迁与政区沿革做了梳理,探讨其影响。
关键词:遵义;历史地名;政区沿革中图分类号: k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4-01黔北重镇遵义,是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其名称最早出现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遵义所辖地域的历史地名有“夜郎”和“播州”,其次有“牂柯”、“鳖”。
地名的变化反映了遵义地区政区沿革历程。
一、夜郎、牂柯等地名与遵义古代政区春秋时期,遵义所辖地域属牂柯、鳖、鳛等小邦国;战国时期,遵义一带属夜郎国。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
“夜郎”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滇王、夜郎王都曾经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由此而来,夜郎作为政区名一直存在至南朝。
古代乌江被称为“牂柯”,是比夜郎更早的较小古国之名。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因名且兰为牂牁国。
”汉武帝通西南夷后,在遵义建置郡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鳖县,含今遵义、桐梓、湄潭、正安、凤岗等县。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地置牂柯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遵义地区为蜀汉和南朝属地。
晋建兴元年,分牂柯郡置平夷郡,鳖县地属之,宋、齐、梁、陈相沿。
[1]贞观九年(635年),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
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年)复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为播州的治所。
遵义土城的历史文化介绍

遵义土城的历史文化介绍遵义土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中心,是遵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土城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当时遵义城的主城区,也是遵义城的军事、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在中国历史上,遵义土城是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遵义土城的历史遵义土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当时,遵义城已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当时的地方官员决定在城市周围建造一道城墙。
这就是遵义土城的起源。
土城的建造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直到清朝末年才基本完成。
在明朝时期,遵义土城曾被封为“遵义卫”,成为地方军事的重要防御工事。
在清朝时期,土城被改建成为城市的主要商业中心。
当时,遵义城已经成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土城的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定居,使得土城成为当时贵州省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
遵义土城的文化遵义土城是遵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是遵义的文化中心,也是贵州省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土城内,有许多古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物,这些都是遵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市土城区中央广场,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
这里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地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遵义土城的建筑风格也是遵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城内有许多古建筑和民居,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土城城墙和土城门楼。
土城城墙长约6公里,高约10米,有6个城门、12个角楼和72个瞭望台。
这些城墙和城门楼是土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遵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义土城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遵义土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破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土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逐渐被淡化。
遵义简介

遵义历史沿革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
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
二是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
至德二载(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地点就是今遵义市桐梓县的夜郎坝。
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
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位于桐梓县境的唐夜郎县故址至今仍称为夜郎坝。
今遵义市境内,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
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
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
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6年。
遵义二字,除作为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播州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遵义历史文化简介

遵义历史文化简介在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属于巴、蜀、夜郎等邦国的领地。
秦汉时期置犍为郡。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播州。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改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和平越军民府隶贵州。
清初,遵义府改属贵州省。
辛亥革命后,废弃府建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5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今红花岗区。
1949年11月,黔北各县先后解放,先置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改为今遵义市。
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遵义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
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
1978年以后,遵义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揭开了历史名城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2002年8月18日~9月18日“遵义三节全国杂技、国际名酒、旅游一会”招商引资的成功举办,谱写了遵义文化新的一页。
一、十大文化“十大文化” 是指:“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其中前五者属传承文化,后五者为特色文化。
一传承文化1.沙滩文化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沙滩文化蒸蒸日上,方圆约2.5平方千米的沙滩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成了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其中有学者、诗人郑珍,西南巨儒莫友芝和被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和“全才君子”的黎庶昌等著名人物,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
2021年,遵义籍贵大退休教师罗方和其姨夫郑贤钊投资100多万元在黎庶昌故居附近修建“沙滩文化陈列馆”,为故居旧景增添新的文化景点。
陈列馆展示名典“书山学海”、“三贤堂”、“农耕文化用具”等,以保护、开发沙滩文化为已任,搜集、整理、展示传统文化。
遵义为何成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别以为遵义只有红色文化

遵义为何成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别以为遵义只有红色文化在贵州有一句古话,名为“贵州文化在遵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甚至有人无知的说:“遵义属于四川”。
为了介绍遵义的文化,并且纠正“遵义本属于四川”的错误看法,小编在此写下这篇文章。
一,郡县制时代:汉三贤扩荒贵州教育遵义在春秋战国时代为鳖国,是夜郎国下的方国之一,传说古蜀国有鳖令治水,可能来自于黔北。
除了市区周边以外,习水还有习国,而余庆归属于且兰国。
秦朝建立后,鳖国臣服于秦,设置了鳖县,隶属于巴郡。
汉朝时期,在鳖县设置犍为郡,管理原夜郎的北部地区。
汉武帝时,且兰国杀犍为郡太守而反,犍为郡不得不迁徙到川南一带。
且兰被灭后,汉朝在此设置牂牁郡,郡治在今黄平福泉一带,管辖整个夜郎国,鳖县也划归牂牁郡。
此后,经历两汉、蜀汉、两晋、南北朝,遵义一直属于牂牁郡。
汉代时期,遵义便已经成为了贵州高原的文化高地。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开始在这里传播,出现了一些文化学者,出现了著名的“汉三贤”,分别是舍人、尹珍、盛览。
舍人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
被评价为"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可惜该书后来失传。
盛览,字长通,著有《赋心》4卷。
他师从司马相如,归以授其乡人,文教始开。
尹珍(79-162),字道真,牂牁郡毋敛(正安县)人,是贵州第一位教育家。
公元107 年,尹珍北学中原学成归来,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
他的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
为了纪念尹珍,后来专门在正安划出一个县,名为道真。
尹珍创立的务本堂,在今正安县二,播州时代:创作千年的辉煌隋朝,鳖县之地改名朗州,到了唐朝改名播州。
另外,正安为珍州、凤冈为夷州、南川为南州、皆同属于黔中道。
当时的黔中道管理着云贵高原山地的东部,包括几乎整个贵州,还有湖南西部和渝东南,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地理单元。
历史时期的遵义,古代时期地名及行政演变过程

历史时期的遵义,古代时期地名及行政演变过程
秦代夜郎
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西南地区基本属于秦帝国的边缘地带,是华夏文化影响力较弱的“蛮荒之地”,遵义周边属夜郎郡。
西汉益州牂牁郡
汉承秦制,清朝灭亡后,西汉沿用秦代的郡县行政制度,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分封诸侯国,并在郡县之上加设州牧(刺史部)行政区,遵义属益州刺史部牂牁郡,地名鄨县。
东汉益州牂牁郡
东汉时期,遵义依旧属于益州刺史部牂牁郡,地名鄨县。
蜀汉益州牂牁郡
三国时期,贵州中西部地区属实力最为弱小的蜀汉政权,遵义属
益州牂牁郡,地名鄨县。
西晋益州牂牁郡
西晋时期,南北实现短暂统一,遵义依旧属益州刺史部牂牁郡,地名依旧为鄨县。
南齐宁州南牂牁郡
南北朝时期,南北陷入分裂,行政区划与地名有较大的变化,南齐时遵义属宁州南牂牁郡,地名依旧为鄨县。
隋牂牁郡
隋代再次实现大一统,并且重新实施郡县行政制度,贵州位于西南边陲,遵义属牂牁郡。
唐黔中道播州
唐代在隋朝郡县两级行政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行政制度,遵义属黔中道播州,地名遵义。
北宋夔州路遵义军
北宋时,实行路州县行政制度,遵义属夔州路遵义军,地名遵义。
南宋夔州路遵义军
南宋时,秦岭淮河以北被金朝占据,遵义依旧属夔州路遵义军。
元湖广行省播州宣抚司
元代时实行行省制度,遵义属湖广行省播州宣抚司。
明贵州播州宣慰司
明代时调整前代行省边界,遵义属贵州省播州宣慰司,地名播州。
清贵州遵义府
清代时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遵义属贵州省遵义府。
遵义历史变化情况调研报告

遵义历史变化情况调研报告遵义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贵州省的南大门,也是中共党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
遵义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变迁,下面是该调研报告的详细内容。
遵义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在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地区属于楚国的范围。
到了秦朝,遵义地区成为开凿南北街道道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这为遵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代,遵义成为贵州省的重要行政区域。
明代中后期,遵义建立了宣慰司,为明朝统治贵州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遵义成为贵州的省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的遵义城墙建设完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遵义成为贵州的省会。
1935年,红军长征的关键一站——遵义会议在遵义举行,标志着遵义的革命历史地位的确立。
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红军改革提供了契机,从而使红军由败退转入强化发展阶段。
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成为遵义的著名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遵义开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遵义的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蓬勃兴起。
遵义还以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黄果树、花溪、茅台风景区等都成为游客们眼中的热门景点。
近年来,遵义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强城市规划与环境整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提升了遵义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影响力。
如今,遵义既保留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产业发展。
遵义的历史变化充分展示了其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遵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这个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们来此品味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遵义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遵义依靠自身优势实现了从一个县级市到一个地级市再到省级城市的跃升。
总结而言,遵义历史变化丰富多彩,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见证了遵义人民的奋斗与拼搏。
遵义的历史变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我们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遵义城市变迁初探摘要:从城市历史学的角度探讨古代遵义城市的变迁,总结遵义城市的发展特点,向人们展示遵义城市的历史面貌,可以提高遵义城市的历史价值。
古代遵义城市发展的特点有二: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内部空间无秩序性。
关键词:遵义;城市;变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娄山,南濒乌江,今辖2区、2市、8县、2民族自治县。
因遵义会议享誉中外,在1982 年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遵义迅速发展,成为西南重要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时期上,这一地区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中央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所以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上,有关这一地区的记录远不及我国中原和华北地区。
但是,曾经在这块土地生活过得各族人民,同样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文化财富和历史遗迹。
因此,研究遵义城市变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遵义地区政区沿革早在殷周时期,遵义地区为“梁州南徼”。
到了春秋时代,属于鳖国。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柯郡、平夷郡、平蛮郡。
隋朝时,隋高祖设州,后隋炀帝又改为柯郡,下辖、宾化两县。
时遵义在柯县境内。
唐贞观九年(635),在柯县北部设立郎州,下设恭水县为今遵义市。
贞观十三年(639),郎州改名为播州,为“播川郡”,管辖不变。
贞观十六年(642),罗蒙县改名为遵义县,“遵义”作为地名开始在历史上出现。
唐末南诏占领播州。
太原人杨端在长安应募率兵前往成功收复播州。
此时唐政府已无力管辖西南地区,杨端遂占据播州,世袭统治。
五代十国时期,遵义地区先后属于前蜀、后蜀。
北宋建立以后,朝廷将近一百多年没有对播州过问。
直到徽宗时期才恢复对此地区的管理。
宣和三年(1121),播州被废为城,隶属于南平军,其城名不详。
播川、琅川、带水三县也同时被废。
又废遵义军和遵义县,以遵义寨命名,隶属于珍州。
宣和六年(1124),改播州城为播川县,仍然隶属于南平军。
南宋初期,遵义地区行政建制未有变化。
嘉熙三年(1239),复设播州安抚司,播川县为州治所在地。
“播州自此至明万历中始废。
杨氏权职之大,从是始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为为播州军民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
一年后,又改为播州沿边安抚司,隶属于湖广行中书省。
明初置播州宣慰使司,后改置为遵义军民府,治所在今遵义市,隶属于四川布政司。
洪武十五年(1382),改播州宣慰司隶属于贵州。
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变,朝廷派李化龙前往镇压叛乱。
次年,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将播州一分为二: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分别隶属于川、黔两省。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
雍正五年(1727),遵义府所领一州四县改为隶属于贵州省。
从遵义地区的政区沿革我们可以知道,自秦汉开始,历朝政府虽然都在这里设置郡县,但这种郡县在大多时候都是一种有名无实的象征。
中央只要求边陲地区各民族的头人,承认他们的宗主权,按时入朝纳贡,本地区事物各民族头人自己处理。
杨端进入遵义地区以后,与中央联系加强,遵义地区的行政建置也逐渐完善。
中国古代许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都依靠着官府的力量,遵义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
直到明代的建立以后,遵义才实际由朝廷直接管理,使遵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古代遵义城市的演变1.遵义城的起源虽然遵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但遵义城的起源却始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这一年播州杨氏子孙杨轸因为旧地白绵堡已不适应当时统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决定迁到地理环境更加优美、良田肥沃、水利便宜、交通方便的穆家川(即今天遵义老城),这是遵义市作为一个地方行政中枢的开始,为遵义市发展起点的标志。
杨端进入遵义地区以前,此地地广人稀,一片荒凉之景。
被朝廷作为流放政治犯或被贬谪官员的地方。
杨氏治播后,遵义地区社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文化开始向前发展。
据史料记载,杨轸迁治于这里,一直未筑城郭,只建立了堡寨。
四周零散居住着一些百姓,人们只是定期来到这里赶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在大十字至北门间形成街市,也就是今纪念馆一带。
元至正元(1382),修建兴隆街,在今天遵义宾馆至高桥一带。
可见在这段历史时期遵义城市发展缓慢,且建筑较少,规模不大。
2.明代府城的建立明朝建立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朝廷与播州土司的矛盾逐渐激化。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变,史称“播州之乱”。
明朝经过数月的准备,最终平定播州之乱。
终结了杨氏自杨端入播以来七百余年的世袭统治,遵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镇压叛乱以后,明政府实施“改土归流”,设府治、筑城郭、治郡城。
派出汉人来此担任地方官,并派军驻守。
府城筑于穆家川,湘江河西岸。
由于战乱的破坏,百姓四处逃亡,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官府只好“以兵代役”,朝廷拨款修筑城墙。
明城墙为石头夯筑而成。
“西南绕山巅,无壕;东北临湘江,为池。
”“前后俱高三丈,广九百五十丈四尺,垛口一千七百二十八。
”并设四城门:“东曰宣仁,南月阳明,西曰怀德,北曰望京,各建于楼上。
”在孙敏政任知府时,“增更铺三十间,又别开小东门,后闭。
”遵义城初步形成。
但规模不大,街道民居等均为成体系。
3.清代双城的形成清代建立以后,由于定居人口和商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聚居区域。
康熙年间,依据城市居民聚居活动范围始设7 党20 坊。
遵义城垣也多次修缮。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唐秉琰重修城墙。
城墙“周围一千三百七十一丈四尺,计七里六分,高一丈五尺,厚七尺”,为方形。
还增加了军事设施,“将台一,炮台十二,枪眼九百九十九。
”开四门:东为景福、西为怀德、南为通贵、北为永宁。
每道城门上都设置小楼,驻戍守之兵。
又另开三个小门,“一在东门左,一在西门左,并置栅,不通行;一在东门右,泻西门沟之水,通人出入,置栅兵,以时启闭。
”小门主要用来泄山洪之用,门外“崇山叠嶂、峭险无路”。
此次重修共花费“两万一千五百九十七两”白银。
与明城墙相比,不仅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还增加了军事防御,并兼顾了城内的排水问题,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清乾隆初期,桑蚕技术的引进,使遵义经济迅速发展。
一时之间,遵义丝绸与杭绸蜀锦成为竞相争夺的高档丝织品,来遵义贩运丝绸的商旅络绎不绝。
贸易发展促使在湘江河东岸形成了一个新的固定集市,相关产业也应势而生,于是在今丁字口一带形成商业集镇,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一集镇纯为民间聚集而成,官府并未重视,缺少基本的防御。
咸丰四年(1854),遵义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
桐梓人杨隆喜率领起义军攻打遵义,占据了雷台山,继而围攻府城。
城外新兴的商业集镇沦为两军对垒的战场,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昔日繁华的街道、拥挤的住宅,都已化为虚无。
因此,为了防止再一次承受这样的重创,同时加强遵义府城的安全,在咸丰八年(1858)由官方倡议,民间集资修筑附城。
附城内部还是按照原有商业集镇的规模,只是在外面筑修城墙以确保安全。
为了把这座附城与府城区别开,人们习惯地称呼府城为“老城”,附城为“新城”。
“老城”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新城城墙“东起凤朝关,包桃源山,下拖临湘水溯岸,直达万寿桥,上青玉岸,缘圣庙后山,直破画笔花峰,绕双荐山以凤朝关。
”即从东门上螺丝山,接山顶炮台而下,顺双荐山山脊直湘江河岸接西门,顺江接南门,又从南门上桃源山向北至苟家井并接东门。
“周围共若千丈,垛口马路皆如治城。
”开设三个城门:东为迎思门,南为德门,西为磐安门。
每道城门上建小楼,沿河一面另置三座水门,设栅栏。
为了增强防御,另外又在螺丝山山顶和桃源山山顶建两座哨楼。
还在桃源山盖了一座七层的砖塔以启文风。
起初在修筑城墙时,因湘山寺的僧侣不愿意捐资,所以知县决定将南门退后,湘山寺就未包括在新城内。
后湘山寺僧又出资请求,遂又从桃源山后接城墙砌墙,绕过湘山寺后,曲下沿响水洞背后直上,折转抵于爬岩河岸,接新城将湘山寺围于城内。
在离德门不到五百米的地方另开一门,取名为“永靖”,后改名为“来薰门”。
遵义新城的修建历时一年,总共耗费三万两白银,全部来自民间捐助。
在遭受战乱后,仍由民间力量所完成,这说明遵义当时社会经济富裕,城市人口也有所增加。
同治年间,遵义城区面积扩大,逐步扩充至湘江东岸,并扩建新街,遵义新城已初具规模,与老城隔河而对,睥睨相视,形成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双联市形式。
老城因军事需要布置在山麓地带,受地形的限制,呈不规则圆形。
新城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主要是沿着入蜀的交通线建立,呈带状向外延伸。
三、古代遵义城市发展特点纵观古代遵义城市变迁史,可谓走过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历程。
从南宋因政治需要建城到明万历年间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城镇,再到清中叶以后受商业刺激而快速发展成为黔北的商业中心,遵义城市功能发生了阶段性的转变。
前期表现为以政治职能为主,中期即明万历建城垣后表现为军事职能为主兼顾政治职能,后期清中叶以后则为经济类型的城市。
其一,城市化进程缓慢。
首先,遵义城市的形成并不是商业发展的促成,而是政治影响下的产物。
杨轸的迁入,使得穆家川成为播州地区的行政中心,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但是从整个历史环境来看,遵义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官方对其并不重视。
杨氏所代表的只是地方力量,无法与中央王朝相比。
所以,在杨氏的管理期间,遵义的城市化进程微乎其微。
其次,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遵义地区多山,导致与外界交流不便,城市的发展长期处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仅影响遵义与外界的交流,也影响了遵义本地区之间的交流。
其二,城市内部空间无秩序性。
从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遵义城内仍然没有整齐的街道,而且街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发展形成基本上是自发的,形象地说就是走出来的。
城内的建筑也是根据需要而随意修建的,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导致城内核心不明确,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建筑。
从清初的商业发展来看,商业集镇不在城内,而是在护城河的对面,也说明的遵义城市发展的无秩序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1][清]郑珍,等.遵义府志(内部印行)[M].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出版,1986.[2][民国]杨兆麟,等.续遵义府志(精装.影印本)[M].遵义市红花岗区地方志办公室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