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完美版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句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我仿佛看到了………………
0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这真是一个____的村居! 这更是一个____的村居!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秀丽 恬静
下片 (动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0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0张PPT)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 “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晳; 弄: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速 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
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突出织 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表现织女因牛郎不 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落下。 诗意: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 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
这两句诗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 情态。织女劳而无功,泪如雨下,只因为思 念着她的牛郎,内心饱受折磨,十分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形容清澈。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 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 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 交流。
示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晚 “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
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 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之夜本是禁止烟火的,但皇帝宠 幸之臣的家中,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 此一点,足见他们平日里弄权倚势,欺压 贤良。作者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 的事情,就将这种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 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 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77张PPT).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77张PPT).ppt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学过哪些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呢?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
除夕
诗句
传统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
节日习俗
放鞭炮、贴春联、拜年
hóu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比一比
hóu
hòu
侯 候 (诸侯)
(时候)
(王侯)
(等候)
➢ 再读古诗,注意节奏。
寒食
hónɡ
[唐]韩 翃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寒 食 东 风 御 柳 斜。 日 暮 汉 宫 传 蜡 烛,
hóu
轻 烟 散 入 五 侯 家。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和同学交流。
扫墓 登高、赏菊
……
除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我们 在古诗中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节日, 以及不同诗人笔下的节日习俗。
3 古诗三首
寒 食①
注释 ①[寒食]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清明前一二日)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
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观点认 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 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 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 方法小结。
借助学习过的民间故事,抓住诗 句中的重点词语和书中的注释是理解 这首古诗的好方法。
牛郎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会,这样 的离别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再 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诗句表达的情感,简 单地批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杜牧,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多年为官。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在晚唐成绩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 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 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 十分和谐美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域优美。本 诗从篇法来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 环境、气氛,是“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再见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 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 节良辰,便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故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他们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跳跃,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是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 一轮,不由吟诵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 演变成放鞭炮。
2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 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 人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故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18 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18 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诗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歌燕舞,绿树掩映着红 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 众多的亭台楼台掩映在迷 蒙的烟雨中。

感悟诗情
听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__”把这 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课后习题3)
读好节奏
注释
①〔山郭〕山城,山村。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 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建康(今江苏 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 很多。 〔千里〕虚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 〔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楼台〕亭台楼阁,此处指寺庙建筑。
诗意:弯弯曲曲的万里黄河夹带着泥沙,从遥
远的天边奔腾而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神奇、浪漫的色彩
起初是《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 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 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 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 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 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 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 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读好节奏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一首描写 黄河 的诗。
黄河
中国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 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 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由于河 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 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 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美版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完美版PPT课件
古诗词有

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唐代曲名。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这两句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浪大、浪高。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在天上,让人感觉静 谁能谧讲美讲好牛、温馨甜蜜。 郎织女的故事?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浪淘风簸自天涯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山城, 酒招子,酒馆外 山村。 悬挂的旗子之类
的标识。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公元420—589年先后建 都于建康的宋、齐、梁、 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 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小孩子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 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昨晚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中 ,轻轻地敲打。
《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 朗读基调是亲切自然,前两句要读出 农家人的忙碌,后两句要读出儿童的 天真可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 / 耘田 / 夜 / 绩麻, 村庄 / 儿女 / 各 / 当家。 童孙 / 未解 / 供 / 耕织, 也傍 / 桑阴 / 学 / 种瓜。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描写的大人们在 干什么?小孩子又在干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写乡 村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 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 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
成人
四时田园杂
兴(其三十
一)
儿童
耕田 绩麻 勤劳 各当家 负责
未解耕织 天真、好学
学种瓜
对劳动人 民的赞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古诗描 写的是儿童在什么季节的什 么活动?
冬季里儿童玩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稚子:幼小的孩子。
脱:剜。
晓:早晨。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Nhomakorabea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 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 现在的玻璃。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还记得这首 诗的作者是谁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 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读完了《雪梅》这首 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 长处分别是: 香 和 白 。
古诗精讲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填一填,背一背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
一道(残 )( 阳 ) 铺水中, 半江(瑟 )( 瑟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 真珠)( 月)似(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诗三首
[]
暮 江 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 白 居 易
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 山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mù 暮江吟
[唐] 白居易s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真珠
“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在诗中意为“可爱”,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结构梳理
暮江吟
暮江落日 色彩明丽 喜爱 赞美
露伴新月 和谐宁静
主旨概括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 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题 西 林 壁 宋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 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思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诗人将雪和梅都拟人化了,写雪和梅 为了“争春”而相持不下,谁都不肯服输。 描写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意:诗人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只好放下笔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了梅花一段清香。
雪梅
梅雪争春 各有所长
对比 梅——逊雪三分白 各有所短 雪——输梅一段香
主旨概括
《雪梅》通过写梅雪争春,告诉我们人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拓展延伸
拓展一 拓展二
随堂练习 1.读一读,连一连。
mù sè sāo yuán xùn
骚暮逊
瑟缘
2.课内阅读。 暮江吟
一道_残__阳__铺__水__中___, 半江瑟瑟_半__江__红___。 __可__怜__九月初三夜, __露__似__真__珠__月__似__弓__。
果也会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
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
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 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 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 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 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残阳将柔和的 余晖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 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这里指 好像。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而冉(rǎn)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 巧的弯弓。
不好。因为秋天的“残阳”已接近地平 线,光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就像 “铺”在江上一样。用“铺”形象地写出了 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如 果用“照”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现象?
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上皱起细小的波纹。残阳斜射下,受 光照多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未 受到残阳照射的部分,就呈现出青绿色。 诗人抓住了傍晚江面上的这两种颜色的变 化,将江水的美丽展现了出来。
《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 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 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
雪 梅
宋 卢 钺
走进作者
卢钺(yuè),南宋诗人,自号梅 坡,生卒年不详。
主要作品:《雪梅》两首。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雪梅
lú yuè
[宋] 卢钺
xiánɡ sāo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xùn
shū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文解读
雪梅
诗人。
[宋] 卢钺
服输。
梅雪争春未肯降,
同“搁”,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评议。诗中
放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 指评议梅与
不及,比不上。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的高下。
梅雪争春未肯降
说说这两句诗给你什么启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启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来观察分析事物。
结构梳理
横看——成岭
题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 莫测
西
远近高低——不同
蕴赞 藏美 深庐

刻山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哲奇 理景
主旨概括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n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诗文解读
西林寺,在今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江西庐山脚下。
[宋] 苏轼
不能辨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 面貌,诗中 认识。 远近高低各不同。 指庐山所呈
不识庐山真面目, 现的景象。 因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读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 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的倒 影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 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换 成“照”字好吗?为什么?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苏 轼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 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诗人将雪和梅进行对比,巧妙地写 出了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
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 梅花芬芳高雅却不够洁白。
也是“骚人阁笔 费评章”的原因。
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 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 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结构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