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美和生活丑 2

合集下载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在美学中,丑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丑的类型进行扩写的详细描述:
1. 自然丑:这类丑主要源自自然界的各种不完美。

自然丑通常表现为自然灾害的破坏、环境的荒芜和不整洁、生物的缺陷和变异等。

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带来不安和不适。

2. 艺术丑:艺术作品中的丑,主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缺陷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丑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社会丑:社会丑主要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比如不公平、不道德、腐败等。

这些现象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丑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4. 心理丑:这类丑主要源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心理。

心理丑通常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扭曲和畸形,这种丑陋往往比外在的丑更加可怕和难以治愈。

心理丑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这四种丑的类型在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不仅揭示了美的对立面,也促使人们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丑的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现实丑与艺术美的统一

论现实丑与艺术美的统一

作者: 王泓[1];黄东梅[2]
作者机构: [1]涪陵师专团委!重庆涪陵408003;[2]涪陵师中文系!重庆涪陵408003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现实丑;艺术美;审美超越
摘要: 现实丑与艺术美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卫为美,自然界的丑是对和谐法则的背叛,表现为粗犷美、狰狞美、个性美。

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审丑成为非理性的审美标志。

二是化丑为美,现实丑通过艺术的形式,典型化的塑造和精神美的内化,使丑获得审美观照,从而实现审美超越和向艺术美的转化。

丑的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丹的智慧与真挚的心灵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这正是罗丹作品中的灵魂和魅力。

罗丹将他的认识与经历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为人们揭露着他所理解的美好的爱情、悲壮的史诗以及真实的人性。

他试图将生活中的“丑”通过真挚的心灵去感受,去创造,将它们提炼成为艺术中的“美”。

一、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谈到美,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春天初开的花蕾,夏日池塘的游鱼,秋季阶前的落叶和冬天屋顶的雪。

而艺术中的美却可能是一张疲惫的脸,一个腐烂的苹果,抑或是一副干瘪的身躯。

它们或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丑”,却又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

它们来自于自然,却更是因为人类劳动和思想赋予了它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丑陋”揭示了人心灵与艺术的“真”,而成为艺术中的“美”。

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可谓是将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中的“美”的一个范例。

这个作品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一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看展的年轻妇女们不禁捂眼,并且嘴上碎念道“真丑陋”而疾步离开。

当罗丹从葛赛尔的口中得知妇人们对《丑之美》的反应时,他莞尔而笑,道:“要知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这般生动的印象,是因为它极富表情的缘故;并不是雕塑,而是雕塑背后的,她们内心意识感受到而不愿面对的,妇女年华消逝后的最真实的姿态,这恰恰正是观者对雕塑的意识上的进一步幻想。

”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这种恐惧是来自心灵的,是最内心的真,也恰恰正是艺术中的至“美”所在。

二、艺术来源于摹仿自然,却高于自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所著的《人论》一书中提到:“艺术早在其成为美之前,就已经是构形的了,然而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

”这时的艺术是最本真的艺术,是最至善的艺术。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XXX(艺术学院艺术设计XX班)摘要: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生活丑和艺术美是生活与艺术诸多关系中重要的一支。

生活丑和艺术美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关系,这种统一性的关系为艺术对生活丑的接纳提供了依据和前提,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

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生活的丑与艺术美关键词:艺术美、生活丑、美学意义、生活中,实质内涵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艺术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现实美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形态,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艺术美是意识形态性的,是审美意识的形态化,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二)艺术美的典型与意境艺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正是由于着典型的塑造,才使艺术美比现实美来的更高更强烈更理想,现实美永远没有艺术美那样理想,那样无懈可击(三)艺术美的个性与风格个性并不是艺术美所得天独厚的,现实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形态,同样具有个性特征,个性是美的一种普通特征,这无论对于艺术美还是现实美来说都不例外,个性作为没的一种普遍特征,他要求我们不能吧风格与个性简单的等同起来,风格体现着个性,但他的内涵却比个性要复杂的多。

二、艺术创作活力艺术美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体现了艺术家进步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才能,是艺术创作个性的自我确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看,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创作的准备,第二,艺术构思,第三,艺术的传达。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1.以形象作为认识和表现的基本形式2.在理性认识中并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形象思维中的情感与想象,情感思想是思维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们与认识因素各自独立,互相区别,又紧密融为一体。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内容摘要: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当然绝对的丑与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

事物在时间的长轴上不断运动,丑与美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在一定的途径下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及对视频教学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丑与美的审美关系,分析了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实质。

关键字:现实丑、艺术美、关系一、生活中的丑与美丑与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两大主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不断的追逐美的事物的漫漫征程上,因有这个动力,才有进步创新发展文明。

我们追溯这条追逐美的印迹,清晰可见的是: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神美、埃及金字塔的伟岸、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绝伦,贝多芬音乐中的壮丽……处处是美的极致,处处是美的魂灵的流露。

相比而言,人们总是避讳丑的存在。

它作为美的对立面,被人们唾弃,抨击。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自私虚伪的葛朗台的嘴脸,还是恐怖的鬼魅的阴暗,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陋习笑柄。

都是以恶,厌恶的不好形象展现。

人们纷纷避之,渐而,丑,成了歪曲否定的代名词,起到了不折不扣的负面作用,有着非人性的特质,阻碍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

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向悖逆的事物,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无序的感性形式。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的事物,抵制着丑的存在。

身边的大好山河壮丽美让我们赞美,精彩纷呈的影视作品让我们销魂,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触动。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光鲜,在吟唱音乐的共鸣,在倡导个性的人生。

这就是美,我们爱美。

身边的扰人的苍虫肆飞,嘈杂的周边环境,不讲卫生的恶习陋习。

人们在推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抨击劣行的压迫剥削,在打压恶势力的肆意妄为。

这就是丑,我们唾弃丑。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的关系。

现实丑与艺术美相互对立排斥。

在电影《江姐》中,我们见到的是现实中叛徒从性格到外貌的使人生厌的丑的虚伪嘴脸,是现实中侩子手敌人的凶残丑的面目,一个个让人憎恶的形象跃然与屏幕。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丑是处于一个相对卑微的地位上。

在艺术作品中,她绝对不允许丑陋的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艺术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丑陋的事物想要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必定先转型为美才行.但是,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丑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引言:虽然长期以来传统美学是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艺术丑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丑与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毛泽东也曾说:相斗争而发展的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马克思指出,艺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个审美方式进行的.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现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种感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反映从西方的“模仿自然”到“再现现实”说,中国姚最的“师造化”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与生活。

艺术家眼中的美与丑,与普通的美丑判断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艺术活动中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现象。

美与丑,二者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时,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内涵,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往往美的艺术需要丑来衬托。

通过艺术作品审美丑,我们可以获得对艺术品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在艺术作品中,生活丑更能突显艺术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高尚、有颓废,有积极也有消极,有美有丑,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丑无处不在,而这些丑能成为艺术创造者创造美的素材,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达到化丑为美得到境界。

例如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

艾丝美拉达第一次看到都被吓到了。

从一切综合条件看就像是一个恐怖的野蛮人,世界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

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但是艺术家能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在雨果的笔下,他虽然给了卡西莫多丑的相貌,但是人不可貌相。

他同样赋予了卡西莫多纯洁善良的品质,使其具有内在的美。

这让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多注意的事卡西莫多的内在美。

其次,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对生活中的丑的批判与否定态度。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

虽然存在着这样
的生活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它反应的虽然是丑的现象,但是象征的是不甘于丑的人的斗争心里。

正是用极端的丑来激励我们去追求理想的美。

总之,美与丑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它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而艺术的美感就在于美丑之间对立和统一中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