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1. 引言1.1 概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女性平等意识崛起的产物。

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涌现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探索各种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内容,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等角度深入探讨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然后,我们将介绍几位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并探讨她们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它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女性群体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阶段性成就,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探寻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等关键因素,进而评估当代女性文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增进读者对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者的了解,并加深对女性权益和价值观念传递的思考。

2.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2.1 历史背景在20世纪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当代女性文学开始崭露头角。

传统上,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在文学圈内鲜有作为独立的创作者被承认。

然而,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众多女性作家开始涌现出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2 社会变革的影响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于女性权益和平等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加强。

这种社会意识深刻影响了文学领域,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我的平台。

同时,逐渐形成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推动了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并赋予了其更深远的意义。

2.3 女性主义理论的崛起除了社会变革外,当代女性文学还受到了女性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觉醒的日益深入,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崛起并成为文学界的一支强势力量。

女性主义文学以女性为主题,通过文字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旨在探讨性别平等、女性自由和解放的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女性权益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潮开始兴起。

尼克松的《石头门》、吉尔曼的《黄色墙纸》等作品成为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揭示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压迫和不平等待遇。

这些作品因其坚定的立场和激进的思想引发了广泛的反响,为女性觉醒和解放铺平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发展出多个分支和流派。

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倾向于探讨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解放,关注女性的内心体验和独特视角。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和爱丽丝·沃克的《紫色》等作品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代表。

这些作品通过对女性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权力结构的分析,呼唤女性自由和平等的声音。

除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形式是跨文化女性主义文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妇女的生活经验和挣扎得到了更多关注。

跨文化女性主义文学致力于解构种族、文化和性别交叉对女性的影响。

中国作家凤凰花的《色,戒》和尤米·塔玛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女性身份和权力的复杂性。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不仅仅是文学界的一场革命,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的平台。

过去,女性被传统社会束缚在家庭和子女教育中,缺乏自主权和话语权。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表达女性的内心感受和呼唤性别平等的声音,唤起了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呼应。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揭示了性别角色和身份的社会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挑战了传统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在文字中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特点。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探析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其中女性文学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时期,女性文学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学才华,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本文将探析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原因,从社会、文化和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变革与女性文学的崛起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为女性文学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展现自己的才华。

唐代的相对宽松的社会风气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女性作家们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宋朝的儒学思想对女性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儒家思想倡导女德、女训,提倡妇女能文能武,对女性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宋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这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文化繁荣与女性文学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活动空前热闹。

在这个时期,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高涨,而女性文学家们也踊跃参与了文学创作的活动。

在唐宋时期,女性文学家们的作品主题多样,风格独特,有些作品对后人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女性文学家们不仅参与了诗词、散文的创作,还涉足了戏剧、小说等领域,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三、女性思想解放与女性文学的崛起在唐宋时期,女性思想逐渐得到解放,女性对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反思也逐渐深化。

唐宋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多以女性的成长、情感、家国之志为主题,展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女性文学家们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感受力,描绘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在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家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妇女生活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和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她们传递了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源于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中,缺乏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权益,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

这种社会变革为女性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声。

其次,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束缚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中。

现当代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挑战了这种传统观念,探讨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

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还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记录了这一社会变革的历程,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们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婚姻观念等问题,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激励了更多女性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女性作家的成功经历鼓舞了无数的女性,激发了她们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思考的勇气。

然而,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变革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院0801陈天华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从古代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关注女性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并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一同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一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的特殊历史际遇中成长起来。

一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性别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中国第一代醉心于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精神觉醒、个性解放的现代女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得以诞生。

她们是在“五四”时期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中国文学舞台的,积极地体现出了急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寻求解放道路的自由意识。

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女作家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

“在当时的刊物上,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

”1918年,陈衡哲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之后,她发表的十余篇中有六篇写的是妇女问题。

这些作品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超越和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文学垄断,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

二“五四”高潮过后,女作家们的创作多表现为她们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当推冰心。

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冰心,用其特有的“爱的哲学”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希望改变社会不公平、争取自由自立的女性意识。

冰心以创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

首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就提出了改造旧家庭,解放妇女和建立新生活的观点。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传统的文学中,男性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刻板地描绘。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探索女性的价值和存在。

她们用自己的笔触塑造了更加真实、立体和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视角使得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压抑。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身体、性别、婚姻、职业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思和探索。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这种深层次的探索使得女性文学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是能够引发读者们对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女性作家们开始涉足各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生活和情感表达。

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关注社会的不公和性别的歧视,探索女性在政治、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同时,女性作家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使得女性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女性文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然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对声音。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过于偏激,过于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忽视了男性的权益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学号:K011141141 姓名:邓焯瑜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

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妇人识字多淫秽”。

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

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文学秋瑾丁玲萧红张爱玲正文:女性文学,即指女性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①,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

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②,“妇人识字多淫秽”③。

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

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女性,从“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转化为“站起来的、面向世界的人”,其成长历史诉说着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不过,漫长的“跪着的、闺房中的“历史养成了女性的自卑、自抑和从众心理,使她们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意识。

在戊戌变法中,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环节被提出和受到重视,可以说,戊戌变法不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也是女作家胸襟、见识及文学表现力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折点。

以戊戌变法为界,近代前期女性文学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后期女性文学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意识。

戊戌变法之后,得以呼吸、领略新风气的一些女作家,生活天地和想象空间远比戊戌变法之前的女作家开阔,舍弃家庭远赴日本留学、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女性为民主革命献身第一人的秋瑾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虽然秋瑾的诗词创作仍然是用旧体,但其散文创作已是通篇晓畅易懂的白话文体。

观其作品,不论是旧体的诗词歌赋,还是白话体的演说、发刊词等,多体现了现代女性强烈的爱①《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版,转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中转引他人之语,《实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

国意识、平权意识、强己意识、批判意识、性别意识登自觉意识。

她的作品一扫前期女作家壮志难酬的郁闷,汪洋恣意,大气磅礴,为女性文学史中罕见,成为结束中国古代闺阁文学、开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一道分水岭;尤其重要的是,秋瑾的创作直接引领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群的出现,秋瑾因此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一人”①,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不是晚清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在仁人志士和民众中激发出普遍强烈的舍生救国思想;如果不是维新运动强国保种宗旨下的开启女智、兴办女学、自费或公派女生留学等举措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女性;如果不是西风东渐的男女平权思想、女子参加意识、女国民意识;如果不是“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②的个人婚姻不幸;如果不是晚清崇侠尚义的时代风气登诸多因素激活了秋瑾个性中刚烈反抗的一面,不难想象,大家闺秀的她是没有机会“心比男儿烈”地反出夫门、只身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真理,更没有机会以革命党人身份参加反清社团“光复会”,当然,也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为革命所以被杀的女性。

如果不是时代与个人的多重因素成就了秋瑾“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的千秋美名,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具有文才武略的才女英雄与秋瑾运命想象一下:秋瑾,既没有李清照的恩爱夫婿,也没用秦良玉威风凛凛的土司丈夫,更没有梁红玉擂响金山战鼓的助夫鸿运;秋瑾的丈夫,只是一个“风度翩翩,状貌如妇人女子”③、吃喝嫖赌一应俱全的纨绔子弟,夫妻之间既没有伉俪相得的琴瑟之和,秋瑾也不能仰仗夫婿建功立业。

婚姻不幸红颜才女的秋瑾只能是按捺下十分的刚烈,吟咏出“可怜谢道媪,不嫁鲍参军”④、“却连同调少,感此泪痕多”⑤的所嫁非人长恨深闺的怨妇的悲咽之音。

也许这就是传统礼教之下大家闺秀秋瑾的命运,而不是那个成就秋瑾时代的秋瑾意义——“自秋瑾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未喊出之时,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⑥,开妇女解放的风气之先。

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妇女界掀起了一场传播女权思想的热潮,各种女报如雨后春笋,仅1902--1912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出版的女子报刊又50余种⑦,这个时期的女权思想,是“西方女权思想学说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的产物,有融合中西的特点。

所谓西,就是强调女权是人权的一部分;所谓东,就是把革命与女权联系起来,并成为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保证”⑧。

也就是说,清末明初中国女权思想的奠定,其基调是把妇女解放与中国革命、民族解放事业联系起来,是权力与革命的结合。

中国早期女权思想的滥觞,为日后新文化运动“人的发现”与“女人的发现”奠定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十世纪是被压迫阶级底解放,亦是妇女底时代;是妇女寻觅伊们自己的时代,亦是男子发现妇女底意义底时代”⑨,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她们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中国女性的“独立宣言”。

可以说,“做人”与“做女人”,成为“五四”女性的精神觉醒与普遍共识。

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作家群,便诞生①阎纯德《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②秋瑾《精卫石》,《秋瑾集》第1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周芾棠、秋仲英、陈德和《秋瑾史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④秋瑾《谢道媪》,《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⑤秋瑾《思亲兼柬大兄》,《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⑥郑云山、陈德和《秋瑾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⑦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何黎萍《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三期。

⑨李大钊《现代的女权运动》,转引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在这样一个“发现人”——“和你一样的一个人”(娜拉语)“发现女人”——“我是我自己的”(子君语)的思想启蒙的伟大时代,时代的强大的冲击波撼裂了沉埋女性千年的历史地心,终于有了“浮出历史地表的”机遇,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现象:“五四”女作家的大量涌现。

陈衡哲、谢冰心、冯沅君、石评梅、丁玲……一串串响亮的名字、一个个矫健的身影,迎着“五四”灿烂的晨光,走出幽暗的历史隧洞,犹如耀眼星群,第一次以群体的星辉,映照着“五四”的天空,为数千年来没有星座的女性,为沉默失声的性别群体,第一次开始摸索寻找自己的定位,第一次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和历代女性文学家相比,“五四”的女性作家是幸运的,她们在一个反叛传统的伟大时代,第一次争得了在创作中言说女性婚恋自由的话语权。

在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下,,“五四”女作家首先把话语的批判锋芒对准造成几千年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罪恶渊薮——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

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谁断送了你》《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等小说,以及剧本《这是谁的罪》,懂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扼杀女性身心的罪恶。

19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思想逐渐为社会解放所代替,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性主义启蒙中的个性主义启蒙理性显然不符合当时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形态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继“五四”以后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1927年——1928年,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阿毛们闯入了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丁玲登上文坛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她如何长于表现“五四”女性觉醒的亢奋与失落的苦闷,而在于她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向男权传统全面挑战、胆量最大、突进最深的女性作家,是她第一次向世人敞开了觉醒女性成熟的内心世界。

从走上文坛的那天起,无论在题材上的选择,还是是人物上的塑造,丁玲都以女性为中心,表现出对女性,尤其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极大关注,揭示出“五四”落潮以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所面临的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悲哀。

短短两年,文坛上掀起一股丁玲风,“好似在这寂寞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①。

中国第二代女作家群体涌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严峻的历史时期,一大批走向乡土、走向广大社会的女性作家活跃在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谢冰莹、林徽因、萧红等,她们“不再写自己,而是去写更普遍、在当时来说也是更重大的社会群体的生活,这是一个女性生活史,也是文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生死场》开始,萧红就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视角——从妇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出触目惊心的严酷现实。

萧红关注女性命运,直面女性生存困扰的本体性问题。

萧红的视点是乡土文明中的农村妇女,她们负重这自然和社会双重的生存危机,展示了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身心代价。

“她把自己作为女人所特有的性别经历,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她对女性生存痛苦的独特感受和深切关怀,既有对生命现象的原生态摹写和体认、选择和拒绝,也有对历史堕力的深沉反思,还有对生存苦难的倔强跋涉。

在这个意义上,萧红的成就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女性作家。

”②在荷枪实弹的侵略者淫威下度日的沦陷区文坛,却活跃着一批女作家,涌现出一批成熟①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

诗话》“白采”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②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的女性作品,掀起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最后一次高峰,“赤裸裸、原生态地还原了女人的情爱欲望、婚姻困惑、生存智慧、性别战争等都市女人所面临的生存现实,使沦陷区女性创作与解放区国统区女性创作相比较,呈现出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女性生存体验展示,以及女性视角、女性声音的远离政治化、中心化、模式化的言说方式,表现出自新文学以来女性创作的去神话、世俗化、成熟化、老辣化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