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36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文莉 咸阳师范学院摘要:改革开放的进行,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之间的交流。

西方国家的女性文学作品逐渐流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种文学与国内的文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内容上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偏差,对我国女性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我们就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意识;文学作品;探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内部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与国外的交流,并且这些交流是多方面的,像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是传统文化之类的,其中女性文学的流入给中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并随着时间逐步的推移,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女性文学的重要思想就是对于女性的社会思维进行分析,直接反映了目前女性在国家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她的生活情况,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女性意识(一)女性意识的简要概述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中国女性意识,女性意识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在女性文学的批评中表现出来的,并且伴随着不断的转变与更新,仍然存在着文学气息。

从本质上面来讲,女性文学意识的内涵主要会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女性意识经验性的内容,第二就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是指在生理学的角度解析女性意识,因为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就体现出了女性特殊性。

另一个方面则是从社会地位上评价女性意识,因为传统的思维使得女性地位比较卑微,而且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出现了男尊女卑的说法,但是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女性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照样也能够撑起半边天,现代社会女性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不是只做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大家闺秀,她们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生活下去。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女性作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地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女性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为全球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到80年代的女性文学高潮、再到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女性作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挑战;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广泛。

当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主要包括性别认同、女性形象、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敢。

很多女性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

当代女性文学中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化,表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殖权利等问题的。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呈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很多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父权文化的批判和对母系文化的怀念与重构。

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文学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女性文学传达出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女性文学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为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

中国女性小说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变化研究中国女性小说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其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随着社会大背景变化而变化的。

本文选取不同年代的两部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社会背景如何影响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标签:小说;女性意识;女权主义一、引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女作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张扬女性意识。

冰心、萧红、张爱玲等一大批女作家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文坛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主的格局,使得被冷落、忽略和压抑的女性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各种思想碰撞和交融让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不同时代女性作家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来探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形成这种多元化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女性意识的变化1.《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1)作品介绍。

《结婚十年》写于1943年,是五四运动之后“孤岛文学”女作家苏青的代表作。

小说描述的是一对青年夫妇的婚姻悲剧。

进步女大学生苏怀青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当地世家少爷徐崇贤结为夫妻,却在婚后遭到婆家的歧视、丈夫的背叛、女儿的惨死、理想的压抑,于是在无法忍受后冲破世俗的牢笼,与丈夫离婚的故事。

(2)《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

《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从女性视角出发展开创作。

以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从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女性。

女性是客体,男性是主体,无论是歌颂女性抑或是贬斥女性的作品,其实都体现的是父权制社会中男性的主导地位。

而《结婚十年》是从女大学生苏怀青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甚至作者通过对男性的丑化来凸显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第二,大胆表达女性对恋爱、婚姻的看法。

文中有一段话几乎道尽了天下女人的心声:“没有一个男子能静心细赏自己太太的明媚娇艳,他总以为往后的时间长得很,尽可以慢慢儿来。

殊不知歇过三五年便生男育女了,等他用有欲无爱的眼光再瞥视她时,她已变得平凡而噜嗦、抱在怀中像一团死肉般的夫人……”第三,对女性性心理的直白赤裸描绘。

新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
研究趋势:需要更加注重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其与 当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村生活
《活着》:余 华的代表作, 以女性视角描 绘了20世纪中 国农村生活的
变迁
《平凡的世 界》:路遥的 代表作,以女 性视角描绘了 20世纪中国农 村生活的变迁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叙事手法
女性形象:独立、自信、 勇敢、智慧
叙事手法:多角度、多视 角、多元化
女性角色:主角、配角、 反派、辅助角色
叙事结构:线性、非线性、 循环、倒叙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推动性别平等: 倡导男女平等, 反对性别歧视
促进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
丰富文学创作: 丰富文学创作, 提高文学质量
增强女性意识: 增强女性意识, 提高女性地位
新世纪以来现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叙 事学的不足与展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研究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
研究视角局限, 未能全面反映 女性主义叙事
添加标题
未来展望:未来,女性主义叙事学将继续发 展,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女性作家的 创作影响。
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
2000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版,标 志着女性主义叙事学进入新世纪
2005年,《女性主义叙事学》出版,成为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经典之作
2010年,《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出版, 标志着女性主义叙事学在中国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女性作 家的创作和女性角色的塑造
新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叙事 学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 领域
研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 历史等多方面因素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认知和意识,是女性身份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综合体现。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旨在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的身份认知与意识,以及女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

一、女性身份认知的历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长期根深蒂固。

女性常常被定位为妻子、母亲、媳妇等传统家庭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的空间。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身份认知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勇敢地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和价值观念,表现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思和解构。

例如,《莲花》一书中的女主人公兰花,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她从小被父亲教育成一个性格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因而她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

当她在与男友分手之后,家人和社会对她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她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小说中的兰花固执地坚持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展示了一种女性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觉醒。

二、女性角色的反思和解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的自我解构作品,主要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并对传统女性角色提出了批判。

女性开始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开始反思和解构性别和身份的定位,进而探索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活着》中的凤霞,是一个强烈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凤霞虽然是传统家庭的女儿,但是她的内心世界却是复杂的。

她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自由的空间,不希望像传统女性那样被动地等待婚姻和家庭的到来。

她愿意自己去拼搏和争取,不愿意被安排和束缚。

凤霞代表了当代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思和解构,她在传统价值观和个人追求之间进行了选择和权衡。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随着女性身份认知和角色反思的持续深入,女性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开始兴起。

女性主义思潮最早由西方国家引进中国,其基本精神是追求性别平等、尊重女性人权、关注女性自由和发展。

对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探讨

对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探讨

对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探讨作者:张榕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上个世纪的80年代女性文学主义批评开始由西方国家进入我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始被运用于我国的文学批评具体实践当中去,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并对我国女性小说创作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我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女性意识的觉醒对我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当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深度探索女性主义意识的重要价值,对于我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女性意识作者简介:张榕明(1996.4-),女,本科,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文学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外部的世界,关注女性生活,表达女性的追求与欲望,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反映女性生活以及细腻心理的女性文学作品。

在文坛上涌现出了如铁凝、张抗抗等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在她們的作品当中无不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

一、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我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这些特征昭示着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我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与憧憬爱情似乎是任何时期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对于女性作家而言,爱情更是她们笔下的绝对主题。

爱情从来都是女性作家所涉猎最多、感悟也最深的创作主题。

女性试图从爱情中寻找自我,但是却往往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与憧憬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女性解放、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

一、引言。

归纳总结学术界关于“女性意识”这一重要命题及与之相关命题的研究成果,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对“女性意识”进行研究阐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文。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第一部分:从女性意识的内涵阐释及理论渊源出发,辨析在女性文学批评里歧义很多经常引起争论的几个文学概念,借鉴当今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种种理解,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参照物,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

并具体分析了女性意识的内涵:即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女性要求平等自由的政治诉求。

通过对异域化女性主义的阐释,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衍变过程。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思想文化背
景以及历史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传统的女性意识;具有现代性质的女权启蒙思潮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内在探寻导致了女性意识的消融;当代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中心文化霸权的解构中建构女性空间和女性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为下文对当代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阐释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这一部分是论文论述的重点。

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出当代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即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无情消解的围城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剖析的自审意识;凸显女性生命本体的性别意识;触及女性生存和精神文化处境的孤独意识;女性挣脱父权文化和男权文化束缚的逃离意识;拯救女性于孤独荒诞的生存困境之中的黑夜意识。

第四部分:为了突破以往的文化观念对女性文学的批评方式,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提出迈向“双性和谐”的文学理想境界;与超越自身性别局限的“超性别意识”。

女性意识的发展对保持文化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和活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深刻揭示了处在男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对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文学形态进行了性别意识的启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涵与审美经验,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

但随着文学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女性写作的文化消费倾向日益明显,女
性文本中的私欲放纵、情感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女性身体”沦为欲望的代码,远远超出了理性伦理的界线,从而跌入男权意识和商业主
义合流设置的陷阱,成为满足庸俗大众趣味的低级读物。

女性意识的
发展,不是以追崇消费欲望、顺应时俗恶流为代价,而是希望女性写作在争取自身权益、关注自我命运的同时,能将女性独特的观察优势融入到对所有人的悉心呵护与对生命个体的真诚关怀之中。

因此,女性文学应以其独立的文化审美立场,建构起科学、合理、健康的女性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类文化的传统,作为一种观念被男性和女性同时接受,进而达到男女和谐共处的局面,这才是女性文学探索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