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化学发展历史

05
当代前沿交叉领域探索
生物无机和仿生合成研究
生物无机化学
研究生物体内无机元素及其化合 物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它 们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仿生合成
模仿生物体内的合成过程,设计和 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无机化 合物,如仿生酶、仿生矿化等。
生物矿化
研究生物体内矿物质的形成过程和 机制,以及生物矿物的结构和性质 ,为仿生合成提供灵感和指导。
近代化学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
法国化学家,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氧化理论,并制定了化 学命名法。
道尔顿(John Dalton)
英国化学家,提出了原子论,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
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为化学元素的分类和研究提供了有 力工具。
计算模拟在复杂体系中应用
计算化学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化学方法,研究分子 的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和热力学性质等。
复杂体系的模拟
针对复杂化学体系,如溶液、界面、材料等,开发 高效的计算模拟方法,揭示其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 之间的联系。
计算模拟与实验的交叉验 证
通过计算模拟预测实验结果,并与实验数据 进行比较和验证,为化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立体化学概念的引入
03
19世纪末,立体化学概念的引入为有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们开始关注分子的三维结构和空间排列对性质的影响。
物理化学分支形成
热力学理论的建立
19世纪中期,热力学理论的建立为物理化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 础,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近代化学史的发展近代化学史是指自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学学科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人物的角度,详细介绍近代化学史的发展。
1.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化学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罗伯特·博义、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安托万·劳伦斯等。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建立了气体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元素,如氢、氮、氯等,并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
2. 18世纪的化学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安托万·拉瓦锡成为了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提出了氧化还原理论,建立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他还发现了燃烧、酸碱中和等重要现象,并提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此外,拉瓦锡还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开创了化学计量学的研究。
3. 19世纪的有机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阿道夫·冯·巴耳末、奥古斯特·库奇勒等。
他们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揭示了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
他们提出了酸碱中和、酯化、醇酸酯等重要反应,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体系。
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物理化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化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亨利·莫塞里、雅克·蒙德、瓦尔特·诺尔特、吉尔伯特·刘易斯等。
他们通过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
他们提出了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等重要理论,并开展了电解质和溶液的研究。
总结起来,近代化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化学启蒙时期、化学革命时期、有机化学时期和物理化学时期等几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人物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建立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化学的发展史

化学的发展史
1.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主要集中在炼金术上,其目的是寻找更纯净的金属以及制造不朽之药。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都有炼金术的记载。
2. 中世纪化学:中世纪化学主要是在伊斯兰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阿拉伯化学家制定了许多方法,如蒸馏、结晶、浓缩等,这些方法至今仍在现代化学中应用。
3. 17和18世纪化学:这一时期的化学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化学现象。
众多化学家,如瑞典化学家闵德勒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英国化学家黑尔等,开创了许多基础理论,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4. 19世纪化学:19世纪是化学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第一个被发现的元素是氧,在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数百个新元素被分离出来。
随着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表被建立,化学元素系统的基础得以奠定。
5. 现代化学:20世纪以来,化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和广泛。
量子力学的发展导致了化学反应的更深入理解,而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则使得化学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得以拓展。
化学科学的应用也在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体现出了其巨大的价值。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过程。
它早在古代的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有所涉及,然而真正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却是在18世纪以后。
本文将从化学的起源讲述其发展史,探索化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进展。
古代最早的化学知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
在古希腊,研究者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探索了物质的本质,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如四元素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土、水、火和气组成。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变化,如金属的腐蚀和硫磺的燃烧。
古埃及也有着丰富的化学实践经验,他们擅长制造合金、玻璃和陶器等。
古埃及人还发明了一种早期的化学工具——鸟喙瓶,用于保存液体。
中世纪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成为了化学知识的中心。
阿拉伯翻译家翻译了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献,并加以发展。
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如酒精的提取和硫酸的制备等,都由阿拉伯科学家贡献。
阿拉伯学者和翻译家的工作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学的奠基17世纪和18世纪被认为是化学领域的重要时期,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被提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原素概念的建立。
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现代的元素概念,认为所有的物质可以通过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来解释。
他还提出了一个早期的元素周期表。
同时期,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
拉瓦锡提出了酸和碱的理论,并提出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开创了现代化学反应理论。
而普利斯特利则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比例定律,奠定了现代化学计量学的基础。
19世纪19世纪是化学史上改革的时期。
德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组成。
法国化学家阿沃加德罗提出了化合价概念,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原理。
瑞典化学家雅各布·贝采利乌斯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把化学与热力学相结合。
他的贡献为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简述化学发展史以及化学与医学的联系。

简述化学发展史以及化学与医学的联系。
化学发展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人类历史上,化学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化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化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而逐渐形成的。
下面将对化学发展史进行简述。
古代化学古代的人们对化学的了解主要基于金属的提取和精炼,比如中国的古代冶金技术、埃及和巴比伦的黄金提炼技术等。
另外,古印度和古希腊人也对一些物质的性质有所探索,比如发现了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导电性等。
中世纪化学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对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拉伯人将古代希腊和印度的化学知识综合起来,并且将其传播到欧洲。
在欧洲,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家,比如爱尔兰的罗伯特·波义耳,他提出了许多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
此外,中世纪还出现了许多炼金术士,他们尝试将一些物质转变成黄金,虽然他们的努力失败了,但却推动了对物质变化的探索。
近代化学近代化学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实验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17世纪,罗伯特·波义耳提出了物质的元素概念,这一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18世纪,拉瓦锡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比例与化合物的关系,开创了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
19世纪,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门捷列夫提出了摩尔概念,这些理论都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现代化学20世纪以来,化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量子化学为化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新的分支不断涌现。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实验方法也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化学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化学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历史上一直很密切。
下面将从药物研发、临床诊断和医疗器械等方面来具体介绍化学与医学的联系。
药物研发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治疗疾病,而药物是医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大部分药物都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制备的。
所以,化学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化学的历史和发展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的学科,也是自然科学中最为基础和广泛的学科之一。
化学对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代化学的发展化学起源于古代,早在公元前332年前的古希腊,雅典的亚里士多德便描述了物质组成的理论,认为物质是由四种元素(火、水、土、气)组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认为物质是由一种粒子组成并在运动中变化的。
在古代中国,药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之一,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神农氏、华佗、扁鹊等医生医学家对化合物的热敷、涂抹、擦洗等处方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另外古印度和古巴比伦的科学家也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2. 现代化学的发展自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化学开始进入现代化学时代,化学家们通过化学反应和实验来深入研究元素和化学反应。
这一时期的重要发现包括拉瓦锡发现现存的元素周期规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反应中不可压缩性原则,达尔文发现种种生命现象是源于分子的行为。
20世纪初以来,化学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科学,不仅仅关注物质如何组成,在更加高级的领域中,如生物化学、超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等,它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方方面面,如制药、化妆品、生命科学,通讯等领域。
3.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化学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社会情况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工业革命中,化学的进展被认为是驱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
纺织工业、化工、农业等各种重要产业都得益于化学的发展。
此外,当今社会的化学活动还在环境保护、疾病治疗、解决饮用水问题等上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例如,化学家们发明了一系列环保材料的,例如塑料袋、金属锅等节能环保的产品,化学家们还可以设计更加有效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缓解各种疾病患者的痛苦。
4. 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化学的未来发展受到了科技、社会和环境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发展仍会秉承创新和改进的精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有机化学发展史及其历史事件

有机化学发展史及其历史事件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科学,它起源于19世纪初。
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有机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
以下将介绍有机化学发展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1.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合成了尿素,这是有机化合物的第一个人工合成物质。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普遍认为有机化合物只能由生物体合成的观念,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856年,法国化学家奥古斯特·洛朗合成了苯,这是有机化学中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苯是一种最简单的芳香烃,它的合成证明了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来获得。
3. 1865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库尔贝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提出了结构理论。
他认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这一理论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4. 1884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发现了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过程。
这一发现揭示了生物体如何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对于理解有机化学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5.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斯圭尔合成了多环芳香烃,这是有机化学合成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他的研究为有机合成化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并为后来的有机化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6. 20世纪初,俄国化学家亚历山大·斯皮里多诺夫提出了有机化学的配位理论。
他认为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能够形成共价键和配位键,这一理论对于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7. 20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罗伯特·罗宾逊提出了反应机理的概念。
他通过研究有机反应的速率和产物,揭示了有机反应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中间体的形成,为有机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8. 20世纪中叶,美国化学家利诺·保罗林斯基提出了有机合成的一般原则,即“保持碳骨架完整”。
他强调了有机合成中保持分子结构完整性的重要性,并开创了有机合成化学的新方向。
化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

化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化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和实践中。
本文将回顾化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古代历史在古代,人们对化学技术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工艺和染料上。
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冶炼过程中运用了金属加工和合金知识,这是化学技术在金属领域的重要应用。
此外,古代埃及人还使用天然物质如植物和矿物制作香料和染料,这些技术为后来的石化工业奠定了基础。
2.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是化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广泛应用各种化学过程和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化学工业在煤炭、天然气和石油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工艺,如制备肥料的哈伯-玻斯曼过程和生产纤维素纤维的化纤技术,这些技术改变了农业和纺织行业的格局。
3. 近现代历史近现代是化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发现开创了新的化学领域。
例如,门捷列夫发现了周期表,这使得人们对元素的性质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反应和材料,如合成橡胶和塑料。
这些发现和发明推动了化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4. 当代化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化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化学技术主要涉及到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例如,新材料的研究正在不断推动先进技术的发展,如高温超导材料和碳纳米管的应用。
同时,化学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研发新药和治疗技术,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
5. 化学技术的影响化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化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食品质量和医疗水平。
此外,化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其中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一、火的认识和利用——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人类文明的起点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火山爆发、雷电袭击、陨石落地、长期干旱都可能产生火。
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接触火并认识到:火可以带来光明、取暖御寒、烧烤食物、驱走野兽。
于是从野火中引来火种,并努力维持火种,使它为人类服务。
在中国元谋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被火烧过的动物骨骼,距今可能有170多万年。
这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一。
在旧石器时期,用火已很普遍。
在中国周口店50万年前的猿人洞穴中,发现了很厚的灰层,灰层中有木炭、烧过的兽骨、熏黑的石块,这足以说明,它不是野火的迹象,而是北京猿人有意用火的遗迹。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所以说,人类认识了火,支配了火,就为实现一系列化学变化提供了条件。
古代化学技术可以说是以学会用火为中心的,它是人类第一次开发除自身的体力即生物能以外的一种强大的自然能源而获得了改造自然的有利手段。
在原子能出现之前,含碳物质的燃烧一直是人们获取能量的基本途径,是人为地使各种天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制备新材料等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有效办法。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学会用火标志着化学史的发端。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等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自由。
火使人类可以实现许多有用物质的变化。
在熊熊的烈火中,可使粘土、砂土、瓷土烧制成可用的陶瓷和玻璃,也可使矿石放在火中烧炼出有用的金属,通过火也可使天然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得以利用。
后来,化学家所用的重要方法如燃烧、煅烧、煮沸、蒸馏、升华、蒸发等,都是建筑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的。
火的发现和利用,成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条件,火的发现和利用在化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化学——从事物质的转化阶段(一)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1.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
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
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
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
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资料一:古代的陶瓷与玻璃陶器的制造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粘土的粘性和可塑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则由于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力的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于在火力影响下各种物质性能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两者的结合就为陶器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陶器的发明正是这两方面结的必然结果。
最古的生活器皿有木制的,也有用枝条编制的。
古人为了使所制作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往往又在器皿外抹上一层湿粘土。
在使用时,有时这些器皿的木质部分烧掉了,粘土部分却变得很坚硬,仍可以使用。
人们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需内衬木质,也可以烧制出器皿。
于是人们将粘土塑成各种需要的器形,晒干后烘烤,由此陶器便发明制造出来。
制陶技术大约发明于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当时的制陶技术是露天烧制,陶土中的铁元素被充分氧化成三价铁,成品多呈红色或红褐色。
正因如此,仰韶文化中以红陶居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其制陶技术较之仰韶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龙山文化中已广泛地采用转动陶轮的方法制造陶坯。
陶器质地致密,品种增多,既有一般的红陶、灰陶,又有制作精美的黑陶,还出现了少量的白陶。
灰陶是由于陶窑的改革,采用封闭窑顶的烧制工艺,窑内氧气不足,陶器就在还原焰中焙烧,陶质中的铁大部分便转化为二价铁,使陶器呈现出灰色或灰黑色。
黑陶是在陶坯成形后在半干状态,用细石打磨出光泽,在快烧成时用泥将窑封住,并从窑顶上徐徐加水,使它渗人火膛,产生乌黑的浓烟,使陶器上渗碳,这样制作的成品黝黑发亮。
白陶的原料是高岭土,它的铁含量低,烧成以后呈白色,洁白而美观。
人们对制陶原料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为后来瓷器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商代在陶器制作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发明了施釉技术,创制出敷釉的陶器。
在陶器的外表涂一层釉,不仅表面光滑美观,主要是不渗透,而且还便于洗涤和使用。
特别是储藏像酒类那样的液态饮料,不会因渗透而遭损失。
釉料最早为石灰、草木灰,它们含有较多氧化钙、氧化钾之类的碱性氧化物,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并与坯体发生相互作用,便形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附在坯体上。
瓷器和陶器不同,它至少要具备下述三个条件:①瓷器只能以瓷土(即高岭土)作胎;②胎的表面必须施有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
焙烧后的胎体要达到烧结,器皿质地坚硬,敲之要能发出金石声。
瓷器的性能比陶器优越得多,成品的吸水率很低,外观很好。
我国东汉末期已经发明了瓷器。
这一时期多为青瓷,胎质细腻且坚硬致密,通体施有颜色浓绿的青釉,青釉即石灰釉,它是我国传统的瓷釉,沿用了几千年形成我国瓷釉的独特风格。
我国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则发展到成熟阶段。
至唐朝,白瓷已经发展成为青白两大瓷系的主流之一。
白瓷胎含氧化钙较多,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1 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
宋朝时,在以氧化铅作为助熔剂的釉中含有各种呈色元素如铁、铜,并且开始控制火焰的性质。
瓷釉在氧化焰还是在还原焰中烧结,生成的金属化合物的价态不同,颜色也是不一样的。
在瓷窑烧制环境变化中烧制出红色釉、蓝色釉及其衍生的紫色瓷器,五光十色,光彩夺目,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
元朝出现了红色的‚釉里红‛。
另外在釉药中加金属钻的化合物,量少则是淡青,量多呈深蓝。
在这以前的青瓷,不是真正青蓝,从知道用钻以后才是真正深蓝色。
明代精制白釉烧制成功。
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成分特别高,同时逐步采用了石灰碱釉,并适量地增加氧化钾的含量,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
白釉质量的提高,为单色釉和彩釉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明代烧瓷技术的另一成就是彩瓷的出现。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人窑烧炼的彩瓷叫做釉下彩。
在上釉后人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燃烧而成的彩釉,叫釉上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烧制瓷器的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出现了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等高级的彩釉技术。
瓷器是一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的发明最早。
远在唐代,我国的瓷器和茶叶、丝绸就大量地经过海上和‚丝绸之路‛远销国外。
此后历代都有瓷器向国外销售。
公元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了波斯,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
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此后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中国虽然最早发明了陶瓷,可制造玻璃的技术却是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发明的。
人们曾在埃及公元前千余年的墓葬中和干尸上发现了许多玻璃器皿。
古代的玻璃几乎全都带色,也不很透明。
在埃及的一些湖岸上,存在着天然碱(碳酸钠),在制陶的实践中,可能开始时人们无意识地将天然碱与砂石混合高温加热,结果发现它们熔融冷却后,得到一种美丽透明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很有用。
由此启示诱导,埃及人就最早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
最初用玻璃制造珍贵的装饰品、酒杯、花瓶、香水瓶等,后来玻璃器皿逐渐成为日用品。
制造玻璃的技术也慢慢由埃及传到邻近西亚各国,在公元前又传至希腊、罗马。
罗马人对制造玻璃技术进行了改进,以玻璃熔炉代替了烧锅,提高了熔炼温度,使其熔化成清稀的液态,进而又发明了吹管技术,生产出美丽明亮的各种用具。
后来,他们还逐步掌握了向玻璃添加铁、铜、铅等金属的方法,制成了彩色玻璃。
玻璃制品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对欧洲炼金术、制药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玻璃仪器及其器皿也是近代化学实验所必须的,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有力工具。
2、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
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
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
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
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
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和铅(qiān)两种金属。
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
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
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
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
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