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陋室铭全文解释及译文

陋室铭全文解释及译文

陋室铭全文解释及译文《陋室铭》全文解读1.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龙立马守横台。

甲光:明亮的阳光。

金鳞:古代用黄金制成的鳞片,形容光亮。

角龙:传说中的神话蛇,又称角蛇。

守横:横梁上坐,横梁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多用来比喻高位。

此句言唱自己的生活虽然简陋,但心境高远,志存高远。

2. 花雨蒋丝污后妆,凤辇五云横战场。

花雨:下着花瓣,指美丽的风景。

蒋丝:美人的名字。

污:人们翩翩起舞之后脏得已经无法保持美丽。

后妆:化妆之后。

凤辇:古代帝王出行所坐的车辇,这里为比喻美丽的景象。

五云:五色云彩。

战场:五彩缤纷的景象。

此句意为外表的美丽和繁华,都不可靠,自己宁愿清贫朴实。

3. 幽冥新下是橙香,冷更新作白牙长。

幽冥:寂静。

此指自己的居所。

橙香:佛教用橙子来熏香。

新下:初生。

白牙:象征着纯洁。

长:生长。

此句意为自己的生活虽然简陋,但纯洁无暇。

4. 瓦冷轻穿五绝皂,树深坏护四台王。

瓦冷:古居屋顶。

轻穿:系着。

五绝皂:带着五彩丝绳。

树深:树林深处。

坏护:天然的保护。

四台王:房屋四角的梁柱。

此句意为生活虽然清贫,却有自然的保护。

5. 疏烟或染或冬阳,一明将尽几荒忙。

疏烟:微薄的云烟。

或染:也或者被。

冬阳:寒冷的阳光。

一明:太阳一出。

几荒:多次溃荒,经济困境。

忙:快速变化。

此句意为光阴如梭,时间如流水般匆忙。

6. 知音无著一丝线,回首天涯孤桧傍。

知音:知己。

著:系着。

丝线:一丝的纽带。

孤桧:孤独的树。

傍:倚靠。

此句意为知音难觅,孤独是常态。

7. 宴羽旆可悲风颤,阿武爽为豪看狂。

宴:观看。

羽旆:古代车旗。

悲风颤:羽旆在风中颤动。

阿武爽:众多有好风采的人。

豪看狂:慷慨激昂地观看,挥舞相似狂人。

此句意为有志气的人看起来猛烈,行动大胆。

《陋室铭》译文光芒照耀着高悬的太阳,金色的鳞片映照出华丽的景象,神龙昂首挺立,守卫在宽广的梁柱上。

由于繁花捣满了地面,美人忙不迭地一边梳妆一边绽放笑颜,仙鸟战车在五彩云霞中翩翩起舞。

在幽静的住所中,橙香飘然而来,清晨的露珠洗刷着自然的面庞,使之更加神清气爽。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

水不在于有多么的深,有了龙才会有灵气。

这个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碧绿的苔痕已经长到了台上,看着青色匆匆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与人谈笑的多事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也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去弹不加任何装饰的素琴,也可以阅读经文。

没有什么奏乐杂乱的声音来搅乱我的耳朵,也没有什么官府的公文让我感觉到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这首<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运用了多种技巧,像是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是非常强的。

而既然为<陋室铭>,其中的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来歌颂自己活着是警戒自己的。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所描写,但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品质所赞誉,更多的是表现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一种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实也是为下半段的歌颂所进行铺垫,一方面是对于势利小人的鞭挞,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因此,这一篇更像是对于现实不屈的一种宣言。

海棠苏轼〔宋代〕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讲述了他住在一间简陋且破旧的房子里,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追求。

首先,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简陋的居所,其中用词朴素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和洞察力。

其次,诗人在表现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不是拥有富贵和华丽的家居物品,而是拥有一颗感悟美好生活的心灵。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自然,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在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的意境以“陋室”表现出来,贯穿了“宅心”与“天地之性”这一主题。

诗歌中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丰富与高尚。

诗人的“宅心”表现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探寻生命的真谛,在简陋的居所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天地之性”则体现在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中,他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命美好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妆饰的华丽,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而这种认识和感悟是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获得的。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讲述了他所居住的陋室的破旧和简陋,但是他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欣赏和领悟的东西。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陋室铭》告诉人们,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陋室铭》告诉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素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
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
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七下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七下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七下陋室铭原文及注释《七下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诗文,描写了作者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面对逆境仍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下面是《七下陋室铭》的原文及注释: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 陋室:指一间简陋的房间,比喻环境简单朴素。

2. 仙:指具有仙人般高尚品德的人。

3. 龙: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灵气。

4. 德馨:指品德高尚的人散发着美好的气息。

5. 苔痕:指长在石阶上的青苔。

6. 草色入帘青:指从窗帘缝隙间透进来的绿草的颜色。

7. 鸿儒:指具有高尚学问的人。

8. 白丁:指没有学问的平民百姓。

9. 调素琴:指弹奏简单的古琴曲调,表示安逸闲散的生活。

10. 阅金经:指阅读经书,增长学问。

11. 丝竹之乱耳:指不受琴声和笛声的干扰,心境宁静。

12. 案牍之劳形:指不受书写文书的劳累,身心得到解放。

1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分别指三国时期著名智者诸葛亮的住所和云定的亭子,说明即便是陋室也能容纳伟人的智慧。

14.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曾说过:“有什么是陋室所不能有的呢?”来表达陋室中仍然可以追求高尚品德和学问的意思。

《七下陋室铭》通过描写陋室中一些简单的自然景物和与之相对应的优秀人物,表达了作者在陋室中仍然能够心怀豁达、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学问的情感。

这篇诗文以陋室为背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赞美,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学为荣的思想理念。

同时,借用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进一步强调了无论环境多么陋室,只要心怀高尚,仍然可以追求美好的品德和学识。

整篇文章以简短、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给人以勉励和启示。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原文及注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 在(zài):在于,动词。

3. 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 灵(líng):神奇;灵异。

5.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长到;入:映入。

8.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 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7.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 诸葛庐:诸葛亮的草庐。

19. 西蜀:现在的四川。

20. 子云亭:扬雄的亭子。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陋室铭课文全解

陋室铭课文全解

陋室铭课文全解《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作品原文播陋室1铭2山不在3高,有仙则名4。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

斯是陋室6,惟吾德馨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8。

谈笑有鸿儒9,往来无白丁10。

可以调素琴11,阅金经12。

无丝竹13之14乱耳15,无案牍16之劳形1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18孔子云19:何陋之有20?注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3.在:在于。

4.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5.灵:神奇;灵异。

6.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7.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9.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10.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1.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2.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

金:珍贵的。

13.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4.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乱耳:扰乱双耳。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陋室铭文言现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陋室铭文言现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躁的批判。

这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清贫生活和超然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从语言和结构上来看,这篇文章展现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一、文章内容分析《陋室铭》的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居住的简陋住宅展开。

文章开头便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就立意深远,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平凡的环境中,只要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也可以成就非凡的人生。

作者接着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了虽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心灵既纯净又香郁。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超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文章中还提到“蔬菜衣食,木落水涵”,表现了作者对于朴素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过度的奢华和浮华只能使人迷失自己,而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是来自内心的追求和平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将我们引导到对于内心追求的思考,并对当代社会的流俗之风有所冲击和反思。

文中还有“遗孤汲瓦,邻里攀枝”等诸多的了以及借喻,构成了整个文章的美好的画面。

二、文章语言分析《陋室铭》采用了典型的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表现出古典的韵味和文雅的气息。

在词汇的使用上,作者选用了许多古文学的词汇,如“斯”、“惟”、“汲”等,使文章显得古朴而优美。

在语法结构上,文言文常常使用的是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深奥而富有韵味。

文章还使用了许多比喻和典故,为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和智慧。

三、文章结构分析《陋室铭》的结构非常清晰,分为序言、叙事和结尾三个部分。

序言部分,通过对山水之间的比喻,引出了陋室的主题。

叙事部分,主要描述了陋室的环境和作者的感悟。

结尾部分,则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这样的结构设计使整篇文章既有立意深远,又有层次清晰,既有思想内涵,又有感情表达,使人印象深刻、广泛而持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

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

室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

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

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不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
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注释】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斯: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馨香。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蔓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7. 鸿儒(hóng rú):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大。

8. 白丁: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这里指佛经。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
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经典诗句】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题思想】
这篇铭文融文之长,简短而又精粹,情丰而又理胜。

写的是“陋室”,赞美的是“德馨”。

因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生光,无陋可言,读起来气象雄浑,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

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为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陋室而不陋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本身的品德高尚。

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的身高志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后,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各路名人的陋室再一次来突出自己的品德高尚。

最后借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又一次的写出自己的品德高尚,突出了主题“陋室不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