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2、东汉前期王充:《论衡》
唯物思想。
他认为:
1、万物皆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 元气是客观物质 2、三反对: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 反对厚葬 “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秦汉思想 特点: 儒学神秘化、官方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原因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哲学与宗教
四、史学
五、文学
六、雕塑与绘画
一、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一)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4、气势恢弘
(二)原因
1、政治上: 形成统一的帝国,大一统局面形成,政治安定。 2、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 3、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各民族之间 联系加强。 4、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交通发达,交流频繁。 5、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如汉武帝兴办太学,推广儒学。 6、与欧洲相比:中国封建制度早于西方千年,制度先进。 7、先秦文化的基础。
(二)哲学
1.董仲舒
⑴主张:皇帝要依天意办事;儒学独尊;建立太 学,进行儒学教育。 ⑵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⑶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⑷特点: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倾向。
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他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这两者联系密切。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 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君 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 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 大乱”,天降灾祸。君权神授的观点认 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 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 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 深远的影响。
浅议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特点

浅议先秦时期文学的特点与精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 2009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袁建锋学号:2009010500)摘要:先秦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时期的第一段,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了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在文化政策上做了较大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从而使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不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先秦文学特点精神一、先秦文学特点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的“文学”观念模糊,还与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
我们都知道,不论研究什么事物,历时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常说的必须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连续性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大体上奠定了,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与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诸子文化。
具体到文学理论批评上来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1.上古神话的产生中国古代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世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由此人们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

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游侠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文化达到了巅峰。
游侠是指那些无视官府的束缚,独立行动,为正义与道义而战的英雄人物。
他们以忠诚、勇敢和仁义为信条,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为中心,深入探讨其特点、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游侠的特点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具备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们是独立的个人英雄。
游侠们通常不与官府或组织有太多的关联,他们独自行动,凭借个人的力量与智慧解决问题。
这使得他们既成为抵抗现实压迫的象征,又展现了个体价值的追求。
其次,游侠们信奉忠诚和义气。
他们以忠心耿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同伴,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会背叛。
这种义气精神成为了游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游侠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
他们尊重道德规范,以正义与仁义为准则行事。
游侠们常常代表着社会弱势群体,并通过与不公正现象抗争来维护社会正义。
这种行为准则塑造了他们崇高的形象,使人们为之敬仰。
二、游侠文化的影响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游侠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游侠们以自己的行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正面榜样,鼓励了其他人追随他们的脚步,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游侠文化激励了人民对于正义的追求。
游侠们代表了正义与道义,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了这些价值观的力量。
他们以身作则,鼓舞了人们的勇气和信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再次,游侠文化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游侠形象的塑造、游侠精神的弘扬,在诸多文学作品和传说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为后代人传递了崇高的道德理念。
三、游侠文化的中国化特色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不仅在特点和影响方面独具特色,还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兼容并蓄。
游侠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促进了汉朝与海外国家的政治联系
03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也加强了汉朝与海外国家的政治
联系,为汉朝的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
汉朝使者出使西域,增进相互了解
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文化
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文化,为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播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
汉朝使者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也向西域各国传播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促进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了解和认同。
艺术成就
画像石、画像砖等独特艺术形式展现汉代审 美观念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1
借鉴两汉时期科技创新精神,关注现代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尝 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
02
传承和弘扬两汉时期优秀文化传统,如尊师重道、仁爱诚信等思想,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06
CATALOGUE
科技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
丝绸之路开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意义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商品、技术、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汉朝与西域、中亚、印度等地的交流更加频繁,东西方文明之间的 交流得以加强。
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如冶铁技术、纺织技术、天文学、医学等 ,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农业技术
铁制农具普及,牛耕技术成熟,水利设施完善
医学成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外科手术与麻沸散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数学与天文学:九章算术,浑天仪与地动仪的发明 两汉时期文化特色
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并存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文学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等几个阶段,简要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时期。
此时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诗歌和经典哲学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们的情感。
经典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等则展示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和智慧。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文学作品延续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韦编三绝的散文《陶渊明集》以及《赤壁赋》等作品在此时期得以出现,展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兴盛时期。
此时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以各种诗歌、散文作品活跃于文坛,代表作品有《九辩》、《世说新语》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和题材上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此时的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诗歌以杜甫、李白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为代表,宋代的诗词则以苏轼、辛弃疾等名家的作品为代表。
此时期的作品多以各种艳丽的描写和含蓄的感情表达著称。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阶段。
此时的文学作品受到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内容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明代的戏曲以《西华山》、《平凡寻梦》等为代表,清代的小说则以《红楼梦》、《水浒传》等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情节构思和细腻描写上有独特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每个阶段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俗和文化。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2.两汉时期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2.《楚辞》3.史传散文4.诸子散文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中,史传文学是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文论进行探讨。
二、先秦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谣、谚等形式,其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两汉时期,史传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史记》、《汉书》等一批重要的史传文学作品。
三、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先秦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楚国诗人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对后世楚辞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史传散文史传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散文主要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作品。
这些作品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子散文主要包括儒、道、墨、法等诸子的著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念,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主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秦汉文化论文

秦汉文化论文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2姓名:***学号:*************关于秦汉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秦汉时期文化特点: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2.所焚烧的书籍多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
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
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
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并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
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中国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灿烂的文化中,文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经历了三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的洗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感染力的
内容之一,同时也以其丰硕的文学成果、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这时期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以汉赋乐府诗及长篇巨著《史记》等成就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
一页。
关键字: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期。
先秦文学的成就包括神话、诗歌、散文三大部分。
、神话。
神话是原始居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
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战争神话等等。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
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
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
这中间,《山海经》保
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它最具有神话学价值。
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作为原始居民意识形态的体现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中默默传承着,它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后世的创作。
它对于后世文学不仅有素材的意义,更具有原型的意义。
古代神话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创造,使文学作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
《诗经》与《楚辞》是先秦诗
歌的代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
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
《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
《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大部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
败的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
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氓》等诗表现了妇女爱情婚
姻方面的不幸遭遇;《七月》等诗反映了初
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谐和的意识;《静女》、《蒹葭》等诗颂扬了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诗经》格式以四
言为主,是四言诗的高峰。
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为特点的新体诗。
楚辞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名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运用楚辞的诗歌形式创作了大量杰出作品,《九歌》是根据楚国祭神乐歌创作的,
其中,《湘君》、《湘夫人》是取材神话传说
的爱情诗篇,《国殇》是颂扬为国捐躯的战
士们的英雄颂歌;《九章》大多抒写流放后
的悲愤,其中,《哀郢》写于郢都沦陷之时,《怀沙》是自投汩罗江之前的绝笔;《天问》就自然、历史、神话等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几个问题,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
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构成先秦散文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大变革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里,各诸侯国当政者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于是大量历史著作应运而生。
先秦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著名作品有编年体史书《左传》、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策》等,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
现了纺织阶层家庭内部的相互残杀,揭露了统治者残忍而虚伪的面目,叙事写人生动传神;《秦晋肴之战》生动记述了战争的史实。
《国语》名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设喻引事,独具匠心。
《战国策》中人物形象个性更为突出,
描写了技巧更加高超,在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更高,如名篇《燕昭王求士》生动描写了燕昭王招贤复国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的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大多为哲理散文,它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精神特征,并在形式和观念上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文学传统。
《论语》警策,《孟子》雄辩,《墨子》谨严,《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庄子》汪洋恣肆。
诸子散文中,《庄子》
的文学性最强,《逍遥游》、《秋水》等名篇,想象奇幻,文笔夸张,成就很高。
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