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职大概怎么分
清朝的官位等级

清朝的官位等级清朝官位等级:官员的辉煌身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
在这个王朝中,官员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以清朝的官位等级为题,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辉煌的官员身份。
一、一品官一品官是清朝官员中最高的等级,也是最为令人向往的官位。
一品官分为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
他们是朝廷的重要决策者,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威望。
二、二品官二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高级官员,包括内阁学士、各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
他们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品官三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中级官员,包括六部郎中、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
他们是各部门的主管,负责部门的运转和管理。
四、四品官四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一般官员,包括六部主事、吏部郎中、礼部郎中等。
他们是部门中的普通官员,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
五、五品官五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低级官员,包括六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
他们是部门中的助理官员,协助上级官员处理事务。
六、六品官六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初级官员,包括六部主事、吏部郎中、礼部郎中等。
他们是各部门中的新进官员,负责一些简单的事务。
七、七品官七品官是清朝官员中的最低级官员,包括六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等。
他们是各部门中的实习官员,负责一些基础的工作。
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严格而有序,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与官位等级密切相关。
这个等级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差异,也展示了清朝官员的辉煌身份。
无论是一品官还是七品官,他们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官员的人来说,这些等级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清朝的官位等级,见证了一个个官员的荣耀与辉煌,他们的身份地位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成就,更是国家繁荣的象征。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人们不断努力,以期跻身于更高的官位,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朝官员名称及品级

清朝官员名称及品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两百多年。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官员的名称和品级非常重要,它们代表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下面将介绍一些清朝官员的名称及品级。
一、太尉太尉是清朝官员中最高的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太尉是朝廷的重要职位,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
太尉一职由皇帝任命,通常由皇族或重要大臣担任。
二、太保太保是太尉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
太保主要负责朝廷的内政事务,包括监察官员的廉政和处理政务。
三、太傅太傅是太保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
太傅主要负责皇帝的教育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四、太师太师是太傅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国务委员。
太师主要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管理朝廷。
五、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太师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太子太保主要负责皇子的教育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六、太子太傅太子太傅是太子太保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太子太傅主要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管理朝廷。
七、太子太师太子太师是太子太傅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太子太师主要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管理朝廷。
八、大学士大学士是清朝官员中的高级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大学士主要负责处理朝廷的政务和制定政策。
九、尚书尚书是清朝官员中的高级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尚书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包括财政、军事、司法等。
十、中书中书是尚书之下的官员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中书主要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和管理部门。
十一、侍郎侍郎是清朝官员中的中级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副局长。
侍郎主要负责协助尚书和中书处理政务和管理部门。
十二、郎中郎中是清朝官员中的低级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局长。
郎中主要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
以上是清朝官员的一些常见名称及品级。
这些官员在清朝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制定政策,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清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太全面了,值得收藏

清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太全面了,值得收藏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康熙皇帝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康熙南巡图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清朝官员等级

清朝官员等级
清代官员等级包括府、县级官员和朝廷官员,清朝朝廷官员分为九品以及拔封文职。
九品官员主要指除了帝王以外,负责统治政务的官员。
它们从高到底依次是:太尉、
御史大夫、尚书令、御史中丞、司空、大理寺卿、大学士、郎中、少卿、太常、太傅;其
中太尉尊属太常,御史大夫尊属太傅。
拔封文职是九品官员特有的勋衔,由清天子以金贱书而赏赐;根据等级,拔封文职可
分为三等,分别是曹公、帝爵和公爵,分别对应于西洋的公爵、侯爵和子爵。
拔封文职以外,清朝官员还有帝王会见官、大臣参军官、驸马及太师等职务,清朝朝
廷一共有18个大臣位,包括太师、司徒、司空、大理寺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
书等,其余都是太保、都统、太尉、度支、御史及六部。
府级官员是清代以上层官员包括各省总督、镇国将军、太守、行省,县令、参知护府、掌柜等;县级官员主要包括县尹、守寨司马、参军正内士、司空、护知府、掌柜及知府等。
清代故宫的官员由九品官主持,分为太监、九卿、左右仪仗官、左右帘帏官、侍从官
员和校色官;其中,九卿的等级分为上九卿、下九卿,每卿有责任配备百官庶子、乐器演
奏保障宫中一切正常使。
此外,县衙门内官员,多为吏治、领令、史曹令、尚书令、租人令、礼部令以及审判
长等;还有分布各地的官府上任,他们主管拖拉、采缴税收、处理冤案和公事代办工作,官府的上任从一级到十一级,其等级也由低到高依次为:监察、地官、节度司、校尉、知府、长史、中丞、主事、太守、都统和统领等。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清朝的官职

清朝的官职清朝建立于1644年,结束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朝的官制中,官职分为文职和武职两大类,分别由士人和武将担任。
清朝的官职体系精细繁复,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以下是清朝官职的简要介绍。
一、文职:1.宰相:最高行政官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负责监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和军机处。
2.内阁大学士:宰相的助手,掌管内阁和文官机构。
3.侍郎:分为中书侍郎、常侍侍郎。
中书侍郎为皇帝的直接助手,负责处理机密文件等重要事务;常侍侍郎负责处理皇帝的私人事务。
中书侍郎和常侍侍郎一般都是武进士出身,也可以说是武职中的文官。
4.一品顶戴大臣:官阶最高的文官,专门处理重大事务,如礼制、兵事等。
5.二品尚书:六部的最高长官,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尚书。
6.三品侍郎:担任吏、户、礼、兵、刑、工部的副长官。
7.四品郎中:负责六部的具体事务。
8.五品员外郎:辅佐郎中处理一些次要事务。
9.六品主事:一般由九品左右的官员晋升。
10.七品科道员外郎:负责协助主事。
11.八品主事内郎:负责处置公文,颁布政令。
12.九品郎中:高级官员的助手。
13.十品县丞、县尉: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14.江南水师提督:负责管理江南地区的水师。
15.广东水师提督:负责管理广东地区的水师。
二、武职:1.武英殿大学士:掌管朝廷军事事务。
2.八旗总管:负责管理满洲八旗军队。
3.马步军统帅大臣:是清朝最高军事将领。
4.兵部尚书:掌管军政事务。
5.长官:分别为提督、将军、提辖等,负责指挥军队。
6.把总、管军:负责某一地区军队的指挥。
7.佐领:负责辅助将军或提辖。
8.统领、游击:负责地方军队的指挥。
9.校尉:负责培训和管理士兵。
10.藏库、经略使:负责地方军事和经济事务。
除了上述官职外,清朝还设立了许多专职官员,如六部、按察使、道台等,分别负责各自的职能领域。
总体来说,清朝的官职体系非常庞大,基本上囊括了各个方面的政府和军队职务,为清朝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清朝官员品级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大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清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顺序

清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顺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官职体系完备,官员的职位和品级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下面将按照官职的高低顺序,为大家介绍清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一、九品官人清朝的官员按照品级的高低分为九品官人,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九品官人依次为:品、正、从、举、卿、使、佐、从、员。
品级越高,权力和地位越大。
二、品级划分1. 品级:品级是官员的最高级别,代表着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品级官员通常是朝廷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制定。
他们的职位通常是内阁大臣、尚书等。
2. 正、从:正、从是品级的第二和第三级别。
正、从官员负责具体的政务工作,如各部门的官员、巡抚、总督等。
3. 举、卿:举、卿是品级的第四和第五级别。
举、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如知府、知州、将军等。
4. 使、佐:使、佐是品级的第六和第七级别。
使、佐官员通常是辅助高级官员工作的,如副巡抚、副总督等。
5. 从、员:从、员是品级的第八和第九级别。
从、员官员通常是基层官员,负责具体的行政和管理工作,如县令、县长等。
三、官职名称除了九品官人的品级划分外,清朝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名称,代表着特定的职责和地位。
1. 内阁大臣:内阁大臣是朝廷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
2. 尚书:尚书是朝廷各部门的负责人,负责管理和领导各部门的工作。
3. 巡抚、总督:巡抚、总督是地方行政的最高官员,负责管理和领导一个省或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4. 知府、知州:知府、知州是地方行政的中级官员,负责管理和领导一个县或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5. 将军:将军是负责指挥军队的高级军事官员,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的防卫。
6. 副巡抚、副总督:副巡抚、副总督是巡抚、总督的副手,负责辅助巡抚、总督处理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7. 县令、县长:县令、县长是基层行政的官员,负责管理和领导一个县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以上是清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顺序的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官职大概怎么分?文官,武官,太监怎么分的?而且还有什么爵爷之内的又是怎么回事?
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官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
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
正二品——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大致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
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部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
他们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设在府邸后面但按规定在当值值班时只能住在军营里不能随便外出。
不过晚清军备废弛也就没人管了。
这些武官都随下属的部队驻扎在各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如果发生战事他们当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领所属军队参战但一般不迁私宅。
因为打完仗大多数还是要回原驻地的。
如果要长期换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
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
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
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
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
但后期官
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册封嫡子共二级,分别为世子(亲王嫡子)、与长子(郡王嫡子)。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
太监的品阶
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
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
但是康熙末年规定太监最高官位为5品,最低为8品,乾隆七年规定太监官位最高为4品而且永为定制!慈禧太后因为宠爱李连英,打破了祖宗的定制,封李连英为2品。
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太监最高的品位!
清朝统治者开国后,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
例如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
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3000人,比明朝少得多),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
所以,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也是“违反祖制”。
总管太监:四品,也有以七品执守侍充者,官衔为宫殿监督领侍,宫殿监正侍,计14人。
副统管太监:六品,官衔为宫殿监副侍,也有执守侍衔者,计8人。
首领太监:八品使监,也有无品级者,计43人。
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此品级太监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从事扫除、守护之役者,无品级,人数不定。
不同品级的太监,穿着也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父。
在清末,督领侍张德安,长春宫的大总管张谦和,二总管阮进寿就是二品顶戴--“红顶子”。
大总管、二总管依次往下排分为带班太监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另外,是众多的小太监和从事劳作的下层扫殿太监,登记森严,一级压一级。
此外,在各宫殿太监中,还设有总管、首领、掌案的、回事的,以及小太监。
其他宫内各个处所,又分为首领、大师父、二师父、带班、陈人,最末一等就是徒弟了。
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用具、拿扇、持麝尾,都有徒弟侍侯。
到了晚清,随着各种需要,分管什么
职责,就有什么名目的太监,如驮妃太监、侍膳太监等,连外国进贡来的自鸣钟,也有专门太监负责,称其为“自鸣钟太监”,可谓是名目繁多,令人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