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职的称谓.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称谓

古代官职称谓

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职称谓⼈靠⾐裳马靠鞍,⾏⾛在外,官职和称号往往能给他⼈很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在众多各⾊各异的称呼中,总有⼀些是听起来如雷贯⽿,实际上却徒有其表,其中很多官职的权限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弱,但字⾯上却依然看起来很霸⽓。

那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很虚弱的官职吧。

⾼官低配如果在南北朝时期,⼀个⼈拥有着“使持节、柱国⼤将军、录尚书事、⼤司徒、太傅、⼴陵王”组合起来的显赫官职爵位,在⼤多数⼈看来,这⼈即便不是位⾼权重,那也应该煊赫⼀时。

然⽽在历史上,有⼀个⼈就拥有着上述头衔——西魏宗室元欣,我们可以看看,他在孝武帝西奔长安以后都⼲了些什么?《北史》中,对于元欣⽣平的概括也与政治毫不相关:“欣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名果皆出其园。

所汲引及寮佐咸⾮长者,为世所鄙。

”《周书》关于元欣的记载也是⼤同⼩异:“魏⼴陵王欣,元⽒懿戚,从容禁闱⽽已。

” 翻译过来,就是元欣是个宗室,除了喜欢种果树以外没⼲什么事,在民间名声和⼝碑还不太好。

⾄于为何元欣的政治⽣涯会如此⽆所作为,⾸先要剥开他的种种官职头衔来看:使持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使持节是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使地⽅军政权⼒的官职。

权⼒次之的⼜有持节、假节。

使持节属“节以专杀”之权,然⽽使持节在南北朝后期通常与刺史、都督等掌地⽅军政者同授,元欣的使持节显然是个荣誉称号。

⽽在隋唐之后,使持节、持节也逐渐沦为了例授的虚职;柱国⼤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北魏太武帝时罢,后于北魏末年为尔朱荣重置,为权⾂⾃居,但⽆实际职权,通常会兼任多个其他职位;录尚书事:虽然地位显赫,也⼀度作为权⾂标配,但因其拜授⽆策书(相当于委任状或任命书)、且⽆品秩,在北朝末期录尚书事这⼀官职已然式微,相当于皇帝的⾼级顾问,⽽在之后不久的北周,就通过⾏《周官》之制,将录尚书事罢除;⼴陵王:献⽂六王爵,宗室,但不统兵也不治政。

⾄于太傅、⼤司徒等官职,随着北朝末年以三省六部为雏形的分权政治正在慢慢孕育,也逐渐演化为位尊⽽⽆实权的虚职。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地一、表任职、授官的词语。

任(担当,担当)《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 拜(授予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 守:任……太守知:①管理(州、府、县). ②担当(知州、知府、知县)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 留意:以上词用于原本已经担当官职的官员的任用提拔、赏赐。

●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作“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 辟(音b ì,征召,由中心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时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举,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涉及到国家文书、契约、公文等重要文件的审查和确认。

从古至今,这一职位在官制中的地位和名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文将对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并探讨这些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在古代中国的官制中,掌管印章官是一个具有重要职能的官职。

尽管其名称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其职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掌管印章官的主要任务包括印章的保管、使用和审核,确保国家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由于其职责的特殊性,历代掌管印章官承担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文书制度正常运转的重要使命。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掌管印章官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这一职位多称为“尚书”、“判书”等。

尚书一词源自于先秦时期,意为掌管书籍之官,尤其是对皇帝的奏章和将军的谏献文章进行审核和抄录的职责。

而判书一词则较为晚出,常见于隋唐时期,表示负责判定文书真伪和契约的官员。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传统官职与掌管印章的职责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称谓。

在明清两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逐渐统一为“印信”或“印务”,以示其责任和权威。

此时的掌管印章官具有更加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他们要负责管理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并进行相关文件的审查和确认。

不同于古代的尚书和判书,明清时期的掌管印章官承担着更加细致和系统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国家文件和契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官制的演变,更彰显了中国古代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些变迁也体现了掌管印章官职位的重要性和责任的日益加重。

通过对历代掌管印章官职称谓的研究和探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官制的变迁和制度的演化,进一步认识这一职位对国家政权和文书制度的维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今天的印章管理和国家文书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障重要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清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清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清朝官职品级的等级体系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些主要清朝官职的品级表和相应职能:
1. 一品
-内阁大学士:负责内阁的议政和决策。

-内阁学士:辅助内阁大学士处理政务。

2. 二品
-都察院左都御史:监察官员、处理政务。

-都察院右都御史:监察官员、处理政务。

3. 三品
-侍郎:辅助尚书处理各项政务。

-刑部尚书:管理刑部政务。

4. 四品
-中书舍人:辅助内阁大学士处理文书。

-太常寺卿:管理宗教事务。

5. 五品
-织造总裁:管理织造业务。

-兵部郎中:管理军事事务。

6. 六品
-河道总督:管理河道。

-府县学教正:管理地方学校教务。

7. 七品
-知府:管理州或县。

-筵官:管理宴席。

8. 八品
-绍兴知府:管理绍兴州。

-廉访使:负责廉政监察。

9. 九品
-郡县令:管理县区事务。

-乡试考官:负责乡试考核。

以上仅是部分官职等级及职能,清朝的官职体系非常庞大,还有许多其他官职等级及其职能。

由于清代政治体制复杂,官职等级体系也相对较为复杂。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古代官职繁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官职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职简介简介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

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

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

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

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

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

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

清朝官阶

清朝官阶

清朝官阶篇一: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篇二: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

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

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

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

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

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

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

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

官名。

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

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

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

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

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

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

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

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

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

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

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

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

官名。

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

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

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

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

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

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

官名。

清代设按察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

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

官名。

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

提学使:官名。

17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者选派,三年一任。

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台”之称。

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

3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

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台”,又称宗师)。

道员:官名。

道员别称道台。

俗称“道台”。

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

由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称谓之初。

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

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渐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

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

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

官名。

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

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

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

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太守。

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官名。

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

自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

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

唐代沿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管理一州行政事务。

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通守:官名。

清代为通判的别称。

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

通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4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

明清于各府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知府:官名。

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

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知有主持之意。

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的官僚机关。

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

宋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府事。

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

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

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

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

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辖州、县。

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

”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

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

”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

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

清代指知府。

梁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

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一年矣。

”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

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

官名。

西周始置。

春秋战国时沿置。

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

从隋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

5大令:“令”、“大令”即县令。

①古代对县官的尊称。

秦、汉县制大县长官称“令”,由大县之令而有“大令”之名。

龚自珍《定庵集》续集三《识某大令集尾》:“大令为儒非能躬行实践平易质直也。

”②东晋中书令的俗称。

据《晋书·王珉传》所载,王珉代王献之为中书令时,称其为小令,而王献之为大令。

晋之中书令实为宰相之任。

《文献通考·职官三》:“(晋)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

”《册府元龟·宰辅总序》:“晋司徒丞相两不并置中书之署实总机要是为宰相以毗大政。

”中书令职任重大尊为大令。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明以后,泛称父辈,不问是否同年,都称年伯。

《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

”农部:户部的别称,户部官员有户部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

参军:官名。

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总揽朝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之名义办事。

此为简称“参军”之始。

后直至南北朝时代始正式官名化,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