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音乐剧的优劣势
剖析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舞台魅力

剖析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舞台魅力《歌剧魅影》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音乐剧,于1986年在伦敦上演。
这部音乐剧以法国巴黎歌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魅影对歌剧院女主角克里斯廷的爱与控制。
这部音乐剧不仅在剧情和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也有着令人惊叹的魅力。
本文将剖析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舞台魅力,并探讨其对观众的吸引力。
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舞台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舞台布景到灯光效果,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华丽而神秘的舞台世界。
在音乐剧中,巴黎歌剧院被还原得栩栩如生,壮丽的建筑和华丽的内部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巴黎歌剧院之中。
灯光效果的运用也为整个舞台增添了神秘色彩,尤其是在表现魅影的出现和神秘消失等场景中,灯光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歌剧魅影的诡异和神秘。
歌剧《歌剧魅影》还因其精湛的舞台表演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从演员的演技到舞蹈和歌唱,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音乐剧的精湛之处。
尤其是主演们对角色的完美演绎,无论是魅影的神秘与痛苦,还是克里斯廷的美丽与纯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剧中的舞蹈设计也十分精彩,舞者们优美的舞姿和配合默契的动作,为音乐剧增添了不少视觉享受。
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和歌曲也为其舞台魅力增光添彩。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天赋得以充分展现,在这部音乐剧中,他创作了多首耳熟能详的金曲,如《音乐之声》、《魅影的传说》等。
这些歌曲既有着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又能与剧情相得益彰,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添了深度。
配乐和音效的运用也为音乐剧的氛围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观众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
音乐剧《歌剧魅影》的成功离不开其对观众情感的触动。
这部音乐剧在塑造角色和表现情感上做得十分到位,观众在观赏这部音乐剧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与角色产生共鸣,体验到他们身上的痛苦和快乐。
法国音乐剧及百老汇音乐剧的特点及分别

法国音乐剧及百老汇音乐剧的特点及分别第一篇:法国音乐剧及百老汇音乐剧的特点及分别音乐剧欣赏姓名尹剑锋学号 2010010306007系别地理信息系统法国音乐剧和百老汇音乐剧的区别音乐剧有五大特征:一是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是现代性,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并采用多种现代舞蹈语汇以及先进的舞台技术。
三是多元性,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
四是灵活性,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
五是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法国音乐剧特点威尔第——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
26部歌剧中,两部喜歌剧,其余为正歌剧。
他不进行改革,而是通过创造来发展意大利歌剧。
早期创作代表作有《伦巴第人》、《欧那尼》、《麦克白》。
威尔第所采用的歌剧素材,寄寓了人民要求拜托奥地利统治的愿望。
他的歌剧包涵4幕,采用分曲歌剧的形式。
中期代表作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题材转向现实生活,对於人物性格内心描绘更加细致,大歌剧《阿伊达》是他顶峰之作,华丽壮观,气势宏伟,创作以”场“为主,插进”分曲“结构。
晚期代表作有《奥塞罗》、《法尔斯塔夫》,前者每幕音乐连续发展,剧中人声与管弦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后者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也为这一体裁划上了句号。
法语音乐剧的特点舞台方面:先从舞台整体风格来说吧,法国音乐剧很现代了,融合多种现代风格,比如钟楼怪人中提取巴黎圣母院部分元素就开始舞台设计的创作是很大的创新,相比百老汇闪烁的霓虹灯舞台来说,法国音乐剧的舞台更让现代人所接受。
服装而言更加现代。
音乐:法国音乐剧的音乐很现代,也有融合摇滚风格的音乐剧产生。
而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还有康康舞XD 百老汇音乐剧特点以前初中時候看過《貓》,高中時候看過《悲慘世界》。
到了大三選修課上我選了“走進音樂劇”,開學幾次課上老師給我們看的是《奧克拉荷馬》,我覺得也很不錯,就向大家簡單推薦一下音樂劇好了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的独特艺术形式,简言之,即以音乐唱腔和形体表演来演绎故事,推动情节。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第一次看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高中的音乐选修课上,老师断断续续为我们播放了其中的经典段落。
那还是没有字幕的片段,但绚丽的场景,咏叹调似的唱腔却深深震撼了我,当那个已非常熟悉的故事在小小的舞台上用音乐剧演绎时,还是会不禁被它所吸引。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古老而沉闷的主题。
但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法国人可以把这个古老沉闷而又美丽的主题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完美。
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
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音乐剧的主角是两位新人而非名角,他们的年龄也更接近人物本身,所以在演绎的时候更加有贴切感。
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朱丽叶那种甜美、纯洁和对真爱的渴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男主角所有的那种柔情也是经过锤炼才达到炉火纯青的。
剧中两人的默契和看对方时眼中流露的温情都会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也是情侣。
虽然年龄小,但两位主角的音域都十分广,看过有评论说有大海的感觉,但我每次听到都有一种在草原上的感觉,天很高,地很远,让人非常舒服。
剧中的人物除了两位主角外,还有很多出彩的角色,比如BENVOLIO ,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贯穿全剧,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流浪诗人一般;还有蒙太古、卡布莱特夫人,以及朱丽叶的奶妈等我都非常喜欢。
他们都各有自己经典的唱段。
剧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死神,她不同与我们想象中的死神,是一位年轻美艳的女子,身着白纱,漆黑的发髻,漆黑的眼线,冷峻而狡猾的神情,赤足而行,虽然她未曾开口演唱,却是全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游走于各位主人公之间,被她“青睐”的人也往往逃不开死亡的命运。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台词,没有任何歌曲的角色,有的只是舞蹈,但她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一种宿命的象征。
一开场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她,当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冲突的时候,当墨古修被提伯尔特刺死,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的时候她便在其跟前不停地跳着死亡之舞。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下面是关于电影电视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
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
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最佳导演年度奖”、“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
《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
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 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
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
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比较研究虽然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都从法国文豪雨果的文坛名著改编而来,但因前者诞生于巴黎且由法国公司包装、制作与推销,而同样源于法国的后者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包装运作,所以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作一比较。
一、演绎风格: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由52首歌曲串联起来,每首曲子都具有流行音乐的风格。
歌曲没用现场伴奏形式来呈现,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电声乐器伴奏录音。
分析一下原因,可能现场演奏电声与现场播放演奏录音的效果没太大区别,并且考虑到多场次演出的成本问题而最终选择了录音。
每个歌唱演员都配有一个耳挂式麦克风,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观众是看不见麦克风的,麦克风被隐藏起来为的是更贴近戏剧表演形式,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却偏偏要营造出现场巨星演唱会的感觉,这种方法无疑是别出心裁的。
歌唱演员的唱腔似乎属于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没有美声唱法。
而音乐剧《悲惨世界》就与《巴黎圣母院》不同了,它更接近歌剧,其中有不少咏叹调,歌唱者既似说又似唱,且采用了现场交响乐团伴奏。
《巴》的另一特色是舞蹈演员与歌唱演员各司其职,我们可以看到歌唱演员在唱歌的同时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出现。
一首曲子出现,舞蹈演员在歌唱演员身后或是激情热舞,或是翩翩慢舞,他们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我觉得这比单纯通过歌词的演唱更能同观众产生共鸣。
而演唱者则专注于很好地控制气息来把歌曲唱得更动听,更好地展现人物的音色。
这又和通常的音乐剧有所不同,但演出效果还是不错的。
《悲惨世界》中演员的舞蹈性动作不多,但演员在演唱的同时,他们的肢体语言很丰富,加强了观赏性。
比如德纳第的扮演者在客栈迎接客人入住时做的动作比较多,使人物更生动活泼。
《巴》中演员独唱较多,而在大多数音乐剧中,独唱、重唱和合唱的交相穿插演绎可以更好地表现跌宕的剧情,丰富的声音层次以及产生一种非比寻常的气势,《巴》剧相对来说合唱不多,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少了些音乐层次的丰富性。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浅析作为一部现代歌剧,钟楼怪人无疑在艺术史上画下了重重的一笔,无论从歌曲的编写还是舞蹈的编排还有舞台的设计来看,这部传奇般的歌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选材《巴黎圣母院》的剧本改编自法国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众所周知,要在经典之上创造新的经典着实不易。
然而音乐剧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它延续了原作定下的悲凉基调,借用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或自由,或压抑,或痛苦,或释然。
而小说与歌剧主要表现了在强权压榨欺凌的社会中仍有不屈自由的灵魂与之抗争,赞美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歌剧则以不同的方式再现了雨果先生对自由的赞颂。
二)舞台设计《巴黎圣母院》的舞台设计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设计,移动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绝对堪称舞台设计的经典。
设计是抛弃了沿用百年的歌剧布景规则,运用了与京剧布景技巧如出一辙的简化布景,用少量象征性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如用怪兽雕像表示巨大的巴黎圣母院,不仅充满了现代感,又渲染了整部歌剧的基调:强权下的压制,黑夜中的抗争。
三)作词谱曲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
词作家忠实于原作,以诗一样的语言来演绎古老的故事,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作家的作品更加令人拍案叫绝。
电声乐器的运用更是令人震撼,交响与电吉他,看似很不搭调的组合却为整部歌剧锦上添花。
电吉他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表现力,摇滚与古典的结合创造了歌剧的又一神话!流行化的曲调重新演绎了《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之作。
此剧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盛况空前,同时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

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第一篇: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1浅析法语音乐剧的特点摘要:法语音乐剧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与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它无论是在音乐,剧本,还是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极具有创造力,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进步都给观众带来惊喜,每一次的创新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重写意的法语音乐剧给之前重写实的音乐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掀起了一股法语音乐剧热潮,更是为喜爱音乐剧的观众开启了另一扇全新的大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音乐剧不再专属于美国,开始走向世界。
在众多不同语言的音乐剧中,发展仅几十年的法语音乐剧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虏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尽管法语音乐剧是在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启发下发展的,但少受其影响,并且用“青出于蓝而不逊于蓝”来形容法语音乐剧是再贴切不过。
法语音乐剧之魅力所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法语音乐剧独树一帜的总体风格。
浪漫大于写实是法语音乐剧的一大艺术特点,观看法语音乐剧带给观众的不是那种仅限于花前月下式的简简单单的小浪漫,过目即忘,稍纵即逝,而是将感情的表现置于一切之上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把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因子散播至观众心中,切切实实,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式浪漫。
在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剧一开始就表现了写意大于写实的风格。
在空间有限的舞台上,几根高大的柱形物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而压抑,即使是从未接触过《巴黎圣母院》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在教会无形的权威控制下的人们内心的惊惧和压抑。
这种写意大于写实的手法,与中国国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让观看者的思绪适当地发散,有助于增强观看者的感官享受。
其次是音乐风格。
法语音乐剧的音乐类型主要采用的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风格多样,音色多样,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喜好,较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法语音乐剧能够很快地打响知名度,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取向是以动听为第一追求,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无法消化音乐剧中庞大的音乐容量,因此只能努力去打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浅谈百老汇音乐剧与法国音乐剧之不同

浅谈百老汇音乐剧与法国音乐剧之不同百老汇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百老汇大道是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鼎盛时期时,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而法国歌剧则是借鉴意大利的歌剧形式,根据法国的政治与文化的需要,在法国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发展的。
法国音乐剧的特点是音乐形式舞台布景以及服装都更加现代更加流行。
在本学期的课堂上,我们欣赏了多部音乐剧,其中包括百老汇音乐剧和法国音乐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将以《歌剧魅影》以及《钟楼怪人》为例,浅谈百老汇音乐剧与法国音乐剧的不同之处。
《歌剧魅影》故事发生在传言中闹鬼的巴黎歌剧院。
歌剧院的“魅影”住在地下室里,用面具遮掩自己的伤疤脸,他爱上了美丽的歌剧演员克莉斯汀,并开始教她唱歌。
然而有一天,克莉斯汀青梅竹马的恋人劳尔出现了,“魅影”心生嫉妒,于是在一天晚上歌剧演出时绑架了克莉斯汀,劳尔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地下室解救克莉斯汀。
艾瑞克最终意识到自己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放走了克莉斯汀和劳尔,歌剧院的幽灵也从此消失了。
而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中,天生畸形担任敲钟人的加西莫多,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与侍卫队的队长腓比斯,同时爱上了美丽的艾斯梅拉达。
艾斯梅拉达爱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着艾斯梅拉达与腓比斯幽会时,刺伤了腓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达,腓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达处死。
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去解救艾斯梅拉达,只可惜为为时已晚。
这两部音乐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们扣人心弦的剧情更因为其中令人难忘的音乐,这些都是音乐剧的魅力,而在这两部音乐剧中分别有各自的特点,代表了两种音乐剧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剧情发展上,法国音乐剧《钟楼怪人》安排了一位游唱诗人葛林果,这一角色不仅是艾斯米拉达的丈夫,更担任了全剧的“主述”,剧目一开始,就由葛林果独唱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背景环境,在全剧中,他并不参加剧情发展,只是为我们介绍背景,其他演员进行演唱推动剧情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鉴赏》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宋月琪王玟琦
成绩
任课老师
提交日期2013年12月11日
浅析法国音乐剧在市场中的优势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内容摘要:音乐剧以其视觉享受与听觉享受的完美结合,风靡了整个世界。
其中以英美法的音乐剧最为出名,英美音乐剧历史久远,而法国音乐剧作为音乐剧中的后起之秀,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剧法国英美优势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音乐剧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其中以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最为典型。
以下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法国音乐剧的优势进行分析。
从创作题材来说,法语音乐剧多取材于古典文学、传说或者其他深入民心的艺术作品。
因此,法国的音乐剧也被称为“传奇的音乐剧”,这些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混合着浓浓的法式柔情,不流于浮夸而追求经典,让法国音乐剧品质得到了极大的保证,。
由於故事内容早已家喻户晓,就算听不懂法语,欣赏起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障碍。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四大悲剧之一,表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以及恋人之间生死相依的感情,让人心醉而又心动。
而这一故事也被人们熟知,这样弥补了语言不同带来的障碍,有利于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与表演之中。
而英美音乐剧的题材相对宏大深沉,反映社会现实,显得更加先锋。
如音乐剧《西区故事》,讲述了在五十年代的纽约贫民区,美国白人青年托尼与波多黎各姑娘玛丽亚在纽约西区相爱,两人分属不同帮派,拥有不同信仰,最终玛丽亚
只能看着托尼在帮派武斗中丧生,沦为纽约街道帮派斗争的爱情牺牲品。
作品反映了生活充满暴力、憎恨以及偏见,展现出人性挣扎,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成为经典。
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商业化运作的影响,现在的英美音乐剧在题材的表现上越来越流于浮躁。
从音乐风格来说,法国音乐剧“淡化”叙事,以音乐的动听为第一追求。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音乐更富有动感,节奏感更强烈。
它有很多柔情的段落,例如主题曲《Aimer》(爱)的柔美温情。
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得更紧,一层层音乐的波浪推进得更快。
它的方式是很直接的,甚至是暴力的。
《Les Rois Du Monde》(世界之王)充满了青春的不羁与张狂,每每听到都会让人热血澎湃,《费加罗报》曾经如是评价:“(此曲)前奏一响,整座巴黎国会大厅的气氛即刻便趋于沸腾。
整曲音乐结构紧密,曲风浪漫活泼。
管弦与电子合成的遥相呼应,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男声的娓娓切入让我们感觉到这很像首斑斓的舞曲。
”而开场曲《Vérone》(维罗纳)则显现出既磅礴又忧伤的旋律,时尚现代感很抓人心。
剧中两个家族决斗的场面,从家族对峙,到罗密欧一怒之下将提伯尔蒂杀死。
整个过程,音乐铺垫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达到高潮时近乎失控。
电吉他犀利地尖叫,强烈的鼓点层层推进,真让人听得血脉贲张。
不像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居多,法语音乐剧融合更多摇滚风格,电声乐器和流行歌曲成为了首选。
这部剧的音乐采用古典兼现代的风格,不仅有优雅的管弦乐,还有电子合成音乐的danse d'industrie(工业舞曲)元素。
它非常讲究舞蹈,那些danseurs和danseuses不但个个有着深厚的芭蕾根基,而且也有些特技的,跟音乐搭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甚至还不时出现凌空翻越的高难度动作。
当他们舞蹈时,音乐是用相当现代化的电子舞曲,也不会让人感到任何的协调。
在
电子舞曲结束之后,接着出现的又往往是非常典雅的古典音乐,就这样来回穿梭于古今间的音乐似乎是一体的,所以说这部音乐剧一开始就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而且普莱斯居尔维科在这部音乐剧中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将现代电子先锋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旋律结合起来,并引入了在法国颇为风靡的现代芭蕾(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罗兰·佩蒂Roland Petit的芭蕾舞剧《卡门》和《阿莱城的姑娘》看看)的元素。
音乐家擅用提琴弦乐及多声部重唱的方式来营造出一种英气勃勃的骑士风骨氛围,极具感染力。
音乐在营造悲剧冲突的过程中发挥了第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普莱斯居尔维科超越了他的前辈勋伯格。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先锋音乐家的普莱斯居尔维科竟然把比才(Bizet)的音乐遗产非常完好地继承了下来,这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毫无世界主义的气息,而仍是一部纯粹的法国音乐剧。
相对而言,英美音乐剧则显得朴实得多。
《西区故事》在表现上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说唱唱,衔接自如,唱法并不以意大利美声求得统一,而是以演员的综合实力、全面技能、塑造角色性格为前提。
人物对话生活化,歌词口语化,演唱大都像说话一样平易、亲切。
没有法国音乐剧那么撼动人心。
从表现形式来说,浪漫大于写实是法语音乐剧的另一艺术特点。
法国音乐剧在舞台上放弃写实繁冗的布景,取而代之的是整体气氛性的营造,让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因子得到极致体现。
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
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演员们个个唱腔宽广,旋律优美,感
情丰富,有点咏叹调的感觉。
虽然舞台设计都是现代的,但是却非常唯美,有种法国深层里的浪漫气质。
这部剧灯光和服装都用了两种主色——蓝色和红色,代表着两个家族。
舞台设计、灯光变化和无边无尽的音乐会把人慢慢带进那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世界。
这部剧还有一个为人所乐道的地方: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一样,剧中没有小人物,每个人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可以说是重要人物,每个歌者都有一首歌。
从罗密欧到朱丽叶,从蒙太古夫人到卡布莱特家奶妈,从王子到子爵,没有一个落单。
所以也有人评价“法国的音乐剧舞台是一个展示传奇人物的舞台”。
综而观之,法国音乐剧与英美音乐剧各有各的特点。
法国音乐剧的优势在于题材多源于名著,内容为大众所熟知,便于欣赏;表现更为细腻,更加前卫和现代。
凸显了法国一以贯之的创作特质――重音乐,轻戏剧;重情感,轻理性;重氛围,轻逻辑。
这些特质,如同德彪西、拉威尔写下了《大海》《牧神的午后》《达芙妮与克罗埃》一样,也如同莫奈画出了《睡莲》和《向日葵》,是法国艺术独特于欧洲艺术之林的基因。
这样感性的气息,这样注重音乐的表达,和英、美音乐剧细腻精致、强调戏剧节奏和视觉真实的叙事方式全然不同,也因此法国以其独特的优势占领了音乐剧相当一部分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