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解读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创 作 充 实 而广 阔 的天 地 。 在威 尔 第 的 歌 剧创 作 中 即 使 是 小 小 的 动机 都 不 会 使 人感 到呆 板 和 乏味 .也 就 是 说 最抒 情 完 美 的咏 叹调 中随 剧 情 发 展 而 出现 的 任 何 音符 都 是 恰 当 和 必要 的 。它 是 用 来体 现 人 物 内 心 活 动 、思 想 痛 苦 挣 扎 、情 绪 混 沌 不 清 的 十分 重 要 的
向 贵族 ,对 受屈 辱 的人 寄 予 了 深 切 的 同情 ,它 不仅 饱 含感 情 地 写 出 了薇 奥 列 塔 的 遭 遇 .为她 的 悲 剧结
花 给 她 ,并 探 问 她 的病 情 . 这 使 薇 奥 列 塔 十 分 感 动 。在 宴会 上 ,薇 奥 列 塔才 知道 :那 个送 花 的人 就 是 阿尔 弗 莱 德 。她 非 常 高兴 。席 间 ,朋友 们 邀 请 阿 尔 弗 莱德 唱一 首 歌 。 他便 借 歌 声 向薇 奥列 塔 表 达 了
她 .只有 一 个 和 她 素 不 相识 的青 年 每 天 暗 地里 送 鲜
莱 德追 悔 莫 及 ,赶 紧来 到 爱 人 的 身边 .但 是 她 已经
奄 奄一 息 ,最 后 死在 了爱 人 的 怀 里 ,作 品表 现 了 真
挚 相爱 与 世 俗偏 见 的对 立 。威 尔第 将 抨 击 的 目标指
解读威尔第的歌剧
■ 宋 丽娟
欧洲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诗 歌,音乐与戏剧的艺
术 体 裁 ,于 1 、1 纪在 意 大 利诞 生 。 6 7世 文 艺 复兴 时代 ,歌 剧 的创 作 成 了从 人 文 主义 出
发 的 一 种 艺术 理 想 。要 求 用各 种 不 同的 艺术 手段 真 实 、有 力 地 表 达人 的感 情 。 到 1 纪 末 ,佛 罗 伦 6世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它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其中一首著名的唱段,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重要唱段,通常由主要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演唱。
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维奥莱塔在第一幕的咏叹调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咏叹调的旋律首先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开始,随后维奥莱塔的歌声悠扬而哀怨地响起。
她唱到,“我是如此年轻,我是如此美丽,我是如此幸福”,表达了她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她唱到,“命运对我如此残酷,我注定要孤独一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
在咏叹调的高潮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更加激昂,她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唱到,“我不想被束缚,我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勇敢。
然而,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唱到,“我知道我是注定要孤独一生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咏叹调的结尾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维奥莱塔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除了旋律动人外,咏叹调的歌词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这些歌词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观众的情感,使人们对剧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是歌剧中的一首经典唱段,也是威尔第创作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咏叹调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歌剧《茶花女》的精髓和内涵,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简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塑造

42张加珍:简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摘 要】声乐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需要对歌曲有所了解,因此以《茶花女》为例,分析剧中的巴黎名妓薇奥列塔人物形象塑造,了解歌剧中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变化,通过对歌剧的欣赏、了解,感知审美,体验情感,更好地融入歌曲的演唱以及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威尔第;《茶花女》;悲剧;对比;审美体验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042-02作者简介:张加珍(1976-),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东海县石榴街道文体中心,馆员中级,研究方向:群文管理工作。
简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人物形象的塑造张加珍(东海县石榴街道文体中心 江苏 连云港 222300)一、威尔第简介1813年10月10日,朱塞佩·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帕尔马隆高勒的一个小旅馆之家,作为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由于威尔第自小接触音乐,因此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
他从1824年开始学习并创作歌剧,八年后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歌剧乐师拉维尼亚学习。
直到十年后的1842年,威尔第的第二部作品《那布科王》演出成功,在他逐渐成为意大利一流作曲家的过程中,社会动荡和改革浪潮进一步促进了他作品的“音乐革命”,《伦巴底人》《阿尔及拉》等革命音乐创作鼓舞了意大利人民,其主要歌剧作品有:《弄臣》《奥赛罗》《阿依达》《假面舞会》等26部。
其中《茶花女》是其创作成熟期的歌曲作品,是意大利歌剧戏剧张力和悲剧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二、《茶花女》中薇奥列塔悲剧形象的塑造《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悲剧巨著,威尔第在观赏完这部长篇小说的戏剧后,备受感动和启发,在邀请法兰切斯科·皮亚威修改剧本后,在一个月内完成了曲谱,将其改编为意大利三幕歌剧。
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教学研究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市特色沈阳音乐学院/张玲玲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威尔第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茶花女》也成为威尔第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
本文首先是威尔第的生平筒介,其次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背景,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茶花女》经过岁月的更迭,依旧是当今经典的歌剧曲目之_。
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尽管当时首演时候不尽理想,但是经过改编之后,《茶花女》获得轰动,其歌剧价值流传至今,犹如久蒙尘埃的珍珠,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威尔第也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代名词。
悲剧之美往往会带给人最为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感动。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也影响着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涌现出大批的剧作家、音乐家,并用精湛的创作技巧与曲折的故事题材,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场面宏大,歌声迷人,也因此长盛不衰。
威尔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充分运用声乐技巧,创作出曲折动人、戏剧性强的作品,也因此是他成为意大利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令人钦佩至今。
一、威尔第的生平简介居塞比•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为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引领全世界认识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独特魅力,成为歌剧的代名词®。
回顾他的一生,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之中,家境的凄苦未能掩盖他的音乐才能,从7岁开始在镇上的教堂里面学习风琴,12岁参与乐队活动并开始自己独立作曲,18岁那年报考米兰的音乐学院,然而不幸落选,后来专门学习配器、作曲。
“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1842年《纳布科》一举成功,也让更多人注意到威尔第,也奠定了他成为世界著名歌剧勇于斗争,是意大利人民心目中的革命大师®。
1901年威尔第逝世与米兰,在他的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 27部伟大作品,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称他为“意大利歌剧之王”也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的指引下全世界人民都牢牢记住了意大利歌剧,他的名字也名垂不朽。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_茶花女_音乐赏析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是19世纪下半叶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
歌剧《茶花女》这部三幕歌剧是剧作家皮亚韦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的。
威尔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歌剧全部作曲工作,并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凤凰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
虽然首次演出没有成功,但他的艺术创作及音乐风格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歌剧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一(一)第一幕地点茶花女维奥莱塔富丽堂皇的客厅中。
演出人物有维奥莱塔、芙罗拉、加斯顿、阿弗列德等等。
这些人都是维奥莱塔请来参加晚会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他们在富丽堂皇的客厅里欢快地跳着舞曲,加斯顿提议让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共同高唱《饮酒歌》来调动大家热情,就是在这场舞会上,维奥莱塔为阿弗列德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生活,与阿弗列德去了乡间共同生活,而阿弗列德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无奈之下他们两个忍痛断绝了关系,维奥莱塔回到了巴黎过起了从前的生活。
(二)第二幕地点巴黎郊外的一个农庄、巴黎芙罗拉家的庭院。
演出人物有芙罗拉和侯爵、医生、阿弗列德等等。
由于阿弗列德的父亲的坚决反对,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不得不分手,维奥莱塔重新回到了巴黎又过起来了以前的生活。
阿弗列德不甘心爱情的失败,来到巴黎寻找维奥莱塔。
夜幕低垂,芙罗拉家热闹的化妆舞会即将开始,宾客们正在一旁大桌上玩牌赌博。
此时,一群打扮成吉普赛算命女郎的女士们蜂拥进入,随后则是男士们装扮成西班牙斗牛士,把场面气氛带到最高潮。
在热闹的歌曲之后,阿弗列德登门拜访,并加入赌局。
未久,维奥莱塔在老恩客多佛男爵的陪伴之下进场;维奥莱塔一眼就看见赌桌旁的阿弗列德,心想: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
赌局中的阿弗列德运气颇佳,连盘皆赢,但他不断地冷嘲热讽赌运甚差的多佛男爵、以及大厅一旁的维奥莱塔。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 La Dame aux Camelias)而写成。
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
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茶花女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ias)而写成。
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
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
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茶花女》点评

《茶花女》点评
《茶花女》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根据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名著改编的三幕歌剧,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
它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之后成为世界各大歌剧院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至今盛演不衰。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它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玛格丽特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剧中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威尔第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将观众的情感引向高潮。
此外,《茶花女》的演员阵容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总的来说,《茶花女》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优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阵容。
它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和爱情的真谛。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影中,《茶花女》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真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1839--1850)、中期创作(1851—1871)和后期创作(1871—1893)。
他的早期创作大多是对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模仿,但在题材上大都反映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容。
其重要作品有《纳布克》《伦巴弟人》《欧那尼》《阿蒂拉》等。
中期创作,在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现实主义因素,人物性格也有深入的刻画,以《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为代表,标志着他的歌剧走向成熟。
后期创作只有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此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魂弥撒曲》等。
下面主要来介绍他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la traviata)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部作品,全歌剧有三幕,剧本是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成的,由威尔第作曲。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首演。
音乐体现着威尔第的中晚期创作风格,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为重,最终以悲剧而告终。
但由于歌剧的主角是一位“堕落的女人”等原因,演出反响不佳,随即威尔第对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修改,于1854年5月再次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与《弄臣》《游吟诗人》被誉为威尔第50年代的“三大杰作”。
这部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位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个受迫害
的妇女“微奥列塔”,因她喜欢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整天沉迷在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荒谬生活之中。
虽然显得高贵,但患了重病,在一次酒会上,他无意中认识了英俊潇洒的阿尔弗雷德,凑巧此时微奥列塔突发重病,倒在沙发上,阿尔弗雷德见状立马上前深切的照顾她,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心,微奥列塔很是感动,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微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改掉了所有的不良陋习,同时也摆脱了之前花天酒地、奢华荒谬的环境,带着所有积蓄和阿尔弗雷德回到了乡下,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个消息不知如何传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耳朵里,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赶来乡间兴师请罪,父亲严厉的面孔使他们感到恐慌,两人的分离已在预料之中。
当其父亲得知他们的真心真情之后,虽然有所感动,但考虑到自己儿子的未来,仍然要求两人断绝关系,微奥列塔只好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忍痛答应了其父亲的要求,并给阿尔弗雷德写了封“绝情信”,很快她便又回到了之前令她厌恶的生活中。
当阿尔弗雷德看完信之后,颤抖欲绝,打算给微奥列塔以深深的打击报复。
在一次宴会上,满腔怒火的他,当着众多朋友的面羞辱了微奥列塔,说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微奥列塔遭此打击和满腔委屈,顿时晕倒在地,生命垂危。
当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得知此事后,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儿子,可是这一切都太晚了。
阿尔弗雷德带着无比的歉疚再次来到微奥列塔的身边时,她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带着无法实现的爱情离开了人间。
威尔第在整部作品中突出了两大主题:第一“爱情主题”;第二“告别主题”。
“爱情主题”主要出现在第一幕阿尔弗雷德向微奥列塔倾诉衷肠的情景,以及最后一幕阿尔弗雷德当知道事情真相后,再次来到微奥列塔的身边的场面。
虽然是以悲伤而告终,但亦是爱情主题的又一次上演。
“告别主题”则主要出现在开头的序曲中,它营造出了悲伤的气氛,预示着不幸的结局,还有当阿尔弗雷德父亲出面干涉两人的幸福生活时,已说明了“告别”的必然性。
以下,笔者将介绍歌剧《茶花女》中的几个精彩唱段。
1.《饮酒歌》(libiamo neliete calici)选自第一幕第二场,由阿尔弗雷德和微奥列塔共同演唱的一段二重唱,运用了轻松活泼的3/8拍曲调。
阿尔弗雷德举杯祝福,他为青春、为美好的爱情干杯,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心中的爱意,微奥列塔也与此同时奉劝大家能够和他一样的生活,因为快乐不会长久,青春会转眼即逝,人们都热烈的同声应和。
在歌剧的幻想梦境中,他们志同道合地谈了起来,爱神丘比特便刺中了微奥列塔的芳心。
这段曲调轻快优雅,旋律鲜明易记,整体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
2.《像天使一样美丽》(pura siccome unangelo)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是阿尔弗雷德父亲劝说两人分离时的一段著名男中音咏叹调。
描述的是当他知道微奥列塔深爱着他的儿子,并痛恨自己的过去后深受感动,但依然请求微奥列塔作出牺牲,因为他还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美丽的女儿,如果不能洗清家庭蒙受的耻辱,她就不能嫁给一个好的青年。
在这段咏叹调中,充分体现出其父亲是一个不屈
不挠的家庭道德捍卫者的角色。
3.《永别了,快乐的梦》(addio del passato)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三幕的第一场,是微奥列塔在遭到阿尔弗雷德打击当场晕倒,被送到医院后,她所发出的微弱呼声,她在向过去美好的梦想告别,死神正在向她走近。
即使没有人会为悼念她而悲伤流泪,会用鲜花布满她的坟墓,上帝也会怜悯她,宽恕她的此曲充满了极度的悲伤,同时与窗外喧嚣的巴黎狂欢节的合唱声造成强烈的对比。
这就造成了歌剧中“戏剧性”的产生,同时,这更有利于接下来阿尔弗雷德上场的效果。
4.《巴黎,我们将一起离去》(parigi o cara,non lasceremo)这支曲子出现在第三幕的第二场,当微奥列塔卧床不起时,阿尔弗雷德满怀愧疚再次回到她的身边,温柔地劝导她,要她永远离开这遭人唾弃的巴黎,和他一起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去养病,一起欢度幸福的生活。
这个念头使可怜的微奥列塔又恢复了对幸福的憧憬,可由于她身体太虚弱,于是向无情的死神提出了抗议——“我向往生活,我还年轻”。
歌声中充满了爱情和绝望,笼罩在悲凉的气息中,两人的歌声形成一首经典的二重唱。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
该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
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的灵活自由,使人物性格在音乐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对比发展中呈现出来。
他还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表现
力苍白的弱点,在绝不压倒声乐旋律的情况下,尽情发挥其表现力。
他还在该剧中对瓦格纳分场不分曲的结构乐队的巨大作用和主导
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使在该作品当中表现出了他始终坚守自己民族风格与传统的审美习惯。
他的包括《茶花女》在内的独树一帜的新型歌剧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意大利作曲家,而且得到了欧洲乐坛的真诚尊重。
参考文献:
1.廖天瑞.《音乐百科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世元.《艺术歌剧大师:威尔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茶花女》.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张重辉.《外国音乐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