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800范文5篇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800范文5篇茶花女出自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之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中的情节是那样的曲折离奇,引人深思,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茶花女观后感,欢迎阅读。
茶花女观后感1“她从来只带茶花。
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
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
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
这名字就叫开了。
”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着玛格丽特的悲剧,期间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冲动,竟没有流出一滴眼泪。
这也许就是玛格丽特在我心中的定格。
读完小仲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
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
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__徒”。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又一无所有。
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阳光。
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
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
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
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
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
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
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
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
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茶花女》读后感(15篇)

《茶花女》读后感(15篇)《茶花女》读后感1《茶花女》是一篇讲述妓女爱情的故事,读完后,使我深深震撼了。
快乐,忧郁,纯真,奢淫于一身的玛格丽特对往昔深自谴责时才觉察到自己产生了深沉的,真诚的,不能遏止的爱情。
激起这种赎罪爱情的阿尔芒有一颗宽恕的心,也蕴掺了些许忌疑,显得纯洁无邪,却也来势汹汹。
在冲动,豪爽,毫无保留,妒忌还略带软弱的阿尔芒的几经周折下,他们的爱情终于也坚固了一段时间。
正沉浸在“想象能给他们感官以诗意,肉体欲望能向心灵的幻想让步”的甜蜜美满中时,老迪瓦尔的驾临犹如一支镇静剂,使他们预感到灾难的即将来临。
爱情与亲情的碰撞却没能激荡绚烂爱河的涟漪。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
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玛格丽特曾经希望天主留给她美貌和健康,以换取她的忏悔和舨仪!可是,她已夭折,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被毁坏了。
大家知道吗?《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
《茶花女》读后感2今天,我真正领略到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令人发指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歌剧《茶花女》观后感我有幸观赏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歌剧《茶花女》,这是一部由亨利·梅杰尔创作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次观剧,我深深被其感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演唱和引人入胜的音乐所打动。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法国巴黎。
茶花女玛格丽特是一个受人喜爱的舞女,她美丽动人,并且富有灵性。
但她的职业使她被社会所唾弃,被限制在一个被贫困和放荡包围的环境里。
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凑而引人入胜。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相遇,两人迅速陷入了一段热烈的爱情。
然而,由于社会的偏见和玛格丽特的舞女身份,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最终,玛格丽特为了爱情选择牺牲自己,让开了与阿尔芒的婚姻并悄悄离世。
在整部歌剧中,演唱者们的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以深情款款的唱词和精湛的演技展示了每个角色的心境和情感变化。
尤其是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扮演者,她将人物的内心和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的歌声哀婉动人,让人不禁为玛格丽特的遭遇感到悲伤与同情。
音乐是这部歌剧的灵魂所在。
旋律优美动人,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感情流动。
高亢的音乐伴随着热情奔放的舞台和剧情发展,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深处。
尤其是那首令人动容的《茶花女之歌》,在剧中多次出现,带给观众倍感温暖和共鸣。
此外,舞台设计和服装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华丽的舞台布景和精心设计的服装再现了19世纪末巴黎的奢华和细腻。
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充满悲欢离合的时代。
通过观看歌剧《茶花女》,我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在我内心深处引起了一连串的思考。
对爱情、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为那些被社会局限和压迫的人们深感痛惜。
总结来说,歌剧《茶花女》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它通过精湛的演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音乐,向观众展现了爱情的伟大、社会的偏见以及个人的牺牲。
希望能够有机会再次欣赏到这样的经典之作,重新体验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和人生哲理。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前言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令人陶醉的歌剧表演——茶花女。
这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以其深情的旋律、感人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场茶花女歌剧的观后感。
歌剧简介茶花女是一部根据亚历山大·杜玛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巴黎,以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的一生为主线,描述了她的爱情悲剧和社会命运的不幸。
歌剧将浪漫主义的情感揭示得淋漓尽致,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观剧感受精湛的音乐表演这场茶花女歌剧表演中的音乐表演让我沉醉其中。
威尔第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
无论是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柔美唱腔,还是男主角阿尔弗雷德的高亢音域,都展现了演员们卓越的演唱技巧和感情传达能力。
在一曲曲优美旋律的伴奏下,观众仿佛穿越到19世纪的巴黎,和角色们一起感受爱情的喜悦和痛苦。
感人至深的剧情茶花女歌剧以其感人至深的剧情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故事中玛格丽特与阿尔弗雷德相爱,但因为玛格丽特的身份和阿尔弗雷德的贫穷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力。
最终,为了阿尔弗雷德的前途和幸福,玛格丽特选择离开阿尔弗雷德,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这个悲剧结局让观众深深地感到人类命运的悲哀和社会的冷漠。
出色的舞美设计茶花女歌剧的舞台设计优秀,为观众创造了浓厚的视觉享受。
精美的服装和华丽的布景,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相得益彰。
我特别喜欢剧中的场景描绘:巴黎富豪的豪华舞会、街头咖啡馆的热闹景象、玛格丽特宫殿的华丽宴会等,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19世纪巴黎社交场合的繁华与卑微。
对爱情与社会的思考茶花女歌剧通过玛格丽特的遭遇,对爱情与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玛格丽特深爱着阿尔弗雷德,但由于社会对她的压迫和贫穷,最终她选择了离开阿尔弗雷德。
这种牺牲与抉择使观众思考起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歌剧通过对玛格丽特命运的描绘,启示观众要珍惜爱情,并思考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
结语茶花女歌剧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它以娴熟的音乐表演、感人至深的剧情和出色的舞美设计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茶花女读后感10篇

茶花女读后感10篇茶花女读后感(1):《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
作品名称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电影《茶花女》,最早由林纾译作汉语。
作品主要讲的是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感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回到巴黎重操旧业。
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悲壮凄惨、让人同情的完美的感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联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简单,为他们的杯具而沉重。
断了线的风筝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
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情妇,同时与朋友一齐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感情的分量重得多。
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生的感情。
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持续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持续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坚信我对你的无私的感情,不坚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能够一齐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500字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500字茶花女歌剧观后感500字(通用10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茶花女歌剧观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500字篇1在这个学期的歌剧课上,我有机会得以重温《茶花女》这部经典。
其实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茶花女》的小说,可能那时候还比较小,没能真正读懂,一直觉得扼杀了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之间那段美丽的爱情的是阿尔芒的父亲。
在歌剧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新的理解。
歌剧的情节跟小说的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别。
只是男女主人公都改了名字,男主人公叫阿尔弗莱德,女主人公叫薇奥列塔。
薇奥列塔的扮演着是安琪拉·乔治乌,茶花女也是使她一夜成名的一部歌剧。
当乔治乌出场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她那称得上倾国倾城的容貌和不俗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我是个行外人,对于的歌剧的了解不多,一来不懂意大利语,对于语言之中传达的那种微妙的情感无法把握,二来我不懂声乐,似乎所的演员的演唱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高水平。
因此得很大程度上一些外在的东西便成了我对一部歌剧的判断标准,演员长得好不好看,衣服漂不漂亮,布景华不华丽,虽然这样的判断标准说得上肤浅,可是对于我们这种抱着看热闹的行外人心态的观众来说,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表演者的演唱水平。
所以当我看到茶花女的开场,演员,服装,布景,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时,我便觉得这是一部很高质的歌剧。
当然,我想事实上它也是一部好歌剧。
因为尽管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通过他们声音的高低起伏,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所要传达的喜怒哀乐。
尽管我是女性,在一开场时我就已经抵挡不止乔治乌所扮演的薇奥列塔的魅力,更别说是像阿尔弗莱德这样的热血青年。
尽管我本身也是因为乔治乌的美貌与气质才被薇奥列塔这个角色所吸引。
不过我还是觉得阿尔弗莱德对薇奥列塔的爱情是肤浅的,脆弱的。
薇奥列塔是以一个名妓的身份出现在阿尔弗莱德的生活中,阿尔弗莱德对她并没有太多的了解,除了她那绝世的容颜,难道阿尔弗莱德在对薇奥列塔表明心迹的时候,他是为她内心的某些高尚的品质所吸引的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他仅仅只是被薇奥列塔的美貌的名妓的身份所吸引罢了。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歌剧《茶花女》观后感茶花女,这部让人肝肠寸断的歌剧作品,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爱与牺牲的深刻思考。
在看完这部作品后,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感慨。
整个歌剧以19世纪巴黎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主人公茉莉,在贫穷和孤独的困境中艰难生存着,她是一个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茉莉命运的描写,歌剧《茶花女》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
第一幕中,茉莉与亨利相识,两人的相遇让整个故事的悲剧性质开始出现。
亨利是一个富有的年轻贵族,他对茉莉抱有深深的爱慕之情。
茉莉被他的真诚和温柔所吸引,但是她内心却深知贫穷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
在无法逃避现实的情况下,茉莉毅然决定离开亨利,为了让他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二幕中,茉莉从一个放荡不羁的舞会女主人转变为一个真心爱着亨利的女人。
她追求着自由和真爱,在亲人的压力和社会的敷衍中,她选择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将自己的身体出卖给更富有的男人,换取生活的保障和对亨利的深爱。
第三幕中,茉莉重病垂危,亨利终于明白了她的真心和付出。
但是,时机已经晚了,茉莉已无法得到幸福和健康,她注定要走向死亡。
亨利的内疚和痛苦让人感同身受,而观众也被这个悲惨的结局所触动。
这部歌剧将观众置于剧情的漩涡中,通过对爱情、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让人不禁思考,茉莉是否真的没有选择?她为了生存和追求爱情所做的牺牲是否值得?茶花女的故事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相映成趣,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着。
茶花女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勇敢地面对着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谱写着一曲关于爱和牺牲的乐章。
虽然茉莉最终没有得到幸福,但她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对爱情和社会的思考,让人们不断反思自己对待感情和生活的态度。
总结起来,歌剧《茶花女》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感人至深的音乐,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次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思考。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精选7篇

《茶花女》读后感300字精选7篇茶花女每晚都要到花店里订购一束茶花,因此而得名。
茶花女身世悲惨,叫人又羡慕又怜惜。
茶花女从小父母就双亡,她是被拐骗到城市里来的。
因为茶花女的美貌,使得她受万人瞩目,很快成了交际花。
她经常陪子爵,伯爵这些人喝酒,抽烟,聊天到半夜,不久,茶花女得了无药可治的肺病,常常咳嗽,甚至吐血。
正是整个一个不甘于沦落风尘的女子,谱写了一首爱的悲歌。
然而,正是一朵被践踏过的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
她叫玛格丽特,他呢,叫阿尔芒。
在这么一个放荡,虚伪,残忍的社会里,一张美丽的脸足以让一个女子饭食无忧。
但玛格丽特,要的并不是苟且的生活,她希望一份纯真的,不会互相背叛的爱,这又和其他女子有什么不同呢在冲动,豪爽,毫无保留,妒忌还略带软弱的阿尔芒的几经周折下,他们的爱情终于也坚固了一段时间。
正沉浸在“想象能给他们感官以诗意,肉欲能向心灵的幻想让步”的甜蜜美满中时,老迪瓦尔的驾临犹如一支镇静剂,使他们预感到灾难的即将来临。
靠奢侈的生活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信念,而他却不知牺牲了自己的玛格丽特再他的打击下已痛不欲生。
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摧残。
《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
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
作品名称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电影《茶花女》,最早由林纾译作汉语。
作品主要讲的是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朵永不凋零的白色山茶花
——欣赏歌剧《茶花女》有感在这个学期的歌剧课上,我有机会得以重温《茶花女》这部经典。
其实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茶花女》的小说,可能那时候还比较小,没能真正读懂,一直觉得扼杀了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之间那段美丽的爱情的是阿尔芒的父亲。
在歌剧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新的理解。
歌剧的情节跟小说的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别。
只是男女主人公都改了名字,男主人公叫阿尔弗莱德,女主人公叫薇奥列塔。
薇奥列塔的扮演着是安琪拉·乔治乌,茶花女也是使她一夜成名的一部歌剧。
当乔治乌出场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她那称得上倾国倾城的容貌和不俗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我是个行外人,对于的歌剧的了解不多,一来不懂意大利语,对于语言之中传达的那种微妙的情感无法把握,二来我不懂声乐,似乎所的演员的演唱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高水平。
因此得很大程度上一些外在的东西便成了我对一部歌剧的判断标准,演员长得好不好看,衣服漂不漂亮,布景华不华丽,虽然这样的判断标准说得上肤浅,可是对于我们这种抱着看热闹的行外人心态的观众来说,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表演者的演唱水平。
所以当我看到茶花女的开场,演员,服装,布景,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时,我便觉得这是一部很高质的歌剧。
当然,我想事实上它也是一部好歌剧。
因为尽管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通过他们声音的高低起伏,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所要传达的喜怒哀乐。
尽管我是女性,在一开场时我就已经抵挡不止乔治乌所扮演的薇奥列塔的魅力,更别说是像阿尔弗莱德这样的热血青年。
尽管我本身也是因为乔治乌的美貌与气质才被薇奥列塔这个角色所吸引。
不过我还是觉得阿尔弗莱德对薇奥列塔的爱情是肤浅的,脆弱的。
薇奥列塔是以一个名妓的身份出现在阿尔弗莱德的生活中,阿尔弗莱德对她并没有太多的了解,除了她那绝世的容颜,难道阿尔弗莱德在对薇奥列塔表明心迹的时候,他是为她内心的某些高尚
的品质所吸引的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他仅仅只是被薇奥列塔的美貌的名妓的身份所吸引罢了。
他是虚荣的,他仅仅只是想占有一个为大家所惊叹,所追求的光鲜亮丽的女人罢了。
他也并不真正认为薇奥列塔会真正地抛弃过去,和他生活。
如果真的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也不会在和薇奥列塔离开巴黎后,并没有想过和薇奥列塔结婚,仅仅只是满足于共处同一屋檐下的一时欢愉而已。
当他因误会薇奥列塔要重返过去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而勃然大怒时,我不知道应该理解为他是很爱薇奥列塔的,还是根本就很爱得很浅薄。
他是因为深爱着薇奥列塔,所以才因为她的“背叛”而勃然大怒吗?但如果他是深爱着薇奥列塔的,他怎么可以不问清楚便对薇奥列塔如此大发脾气。
爱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朝夕相对几个月,难道之他对薇奥列塔的信任仅仅只是有一页信纸就可以击毁的吗?相比之下,薇奥列塔就高尚得多。
她面对阿尔弗莱德热切的告白不轻易动心,但一旦决定和他相爱,她又是如此的不顾一切。
她爱的是阿尔弗莱德的灵魂,她也交出了自己的真心。
所以当阿尔弗莱德的父亲请求她离开阿尔弗莱德的时候,尽管很痛苦,但为了爱人以及他家人的前途,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承受最心爱的人的误解。
整部歌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出了开头唱祝酒歌的那一段,就是薇奥列塔病重,在奄奄一息中和阿尔弗莱德重聚的那一段。
在病痛和爱人的误会的双重折磨下,她容颜是那么憔悴,身躯是那么消瘦,身着一袭白色长衣的薇奥列塔就宛如在风中摇摇欲坠的一朵白色山茶花,让人无不心生怜惜,潸然泪下。
我不知道《茶花女》之所以叫茶花女是什么原因,但我觉得薇奥列塔的形象跟山茶花很相像,洁白温润,高雅不俗。
而乔治乌更是将这个角色觉得诠释得淋漓尽致,楚楚可怜,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薇奥列塔最后还是香消玉殒了,可是她却犹如一朵永不凋零的山茶花,摇曳在歌剧的舞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