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六章 土壤卫生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
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
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第六章 土壤卫生

经过医学和地质工作者的考察研究发现,原 来这里的土壤里富含铬、铅、铊、锌等元素。
土壤卫生
第一节 土壤环境特征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第五节 土壤卫生防护 第六节 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第一节
土壤环境特征
一 土壤的组成
(三)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
化学性质不活泼,迁移能力低 有机、无机组分吸附、鳌合 水溶性农药渗透地下水 脂溶性农药被土壤吸附 植物吸收
半减期 残留期 重金属残留
农药残留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铊、铬)
农药污染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一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铊
(二)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1995)》是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 该标准根据土壤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
类,规定不同土壤功能执行不同标准值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 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 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 牧场等土壤。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 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 除外)。
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
(1)
气型污染
主要是大气中的污染物自然沉降或随降水而降
落进入土壤。其特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
状分布,长轴沿主风方向伸长,其污染半径可达5~
10km,甚至更远,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
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
(2)
水型污染
环境卫生 土壤卫生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自净
一、污染来源 1、生活污染 垃圾、粪便、污水 2、工业污染 “三废” 3、农业污染 农药、化肥等 4、交通运输
ppt课件
11
土壤污染来源
ppt课件
12
土壤污染的特点
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土壤污染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常需要较 长时间,使人不易察觉。 2、累积性与地域性: 3、不可逆转性: 4、治理长期性:
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填埋法: 焚烧法:
三、工业废渣的处理和利用 四、污水灌溉的防护措施 五、发展生态农业
ppt课件
39
第六节 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一、预防性卫生监督 二、经常性卫生监督 三、土壤卫生监测
(一)污染源的调查 (二)污染现状调查和监测
1、土壤环境背景调查 2、化学污染的调查 大肠菌值 3、生物污染的调查 产气荚膜杆菌值
ppt课件
36
POPs的基本特性:
1、持久性: 2、迁移性: 3、累积性: 4、高毒性:
ppt课件
37
第四节 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
一、土壤卫生标准 砷(GB8915-1988)、铜(GB11728-1989)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规定了10项:镉、铬、汞、铜、铅、锌、镍、 六六六和滴滴涕。
ppt课件
24
患者先是劳累时腰背疼痛,继而发展至肩、 脚、膝髋关节等部位疼痛,休息后消失。
随病情加重,可发展至全身关节疼痛、活动 受限,重者四肢弯曲变形,脊柱受压也缩短变形, 全身多发性骨折等。严重的患者全身疼痛,日夜 呼叫,故名痛痛病。此病多在营养不良的条件下 发病,最后患者多因全身极度衰弱和并发其他疾 病而死亡。
环境卫生学 第六章 土壤卫生

2.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 ⑴ 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方法 ⑵ 土壤天然本底调查与监测 主要内容: 是各种化学元素的本底值和放射 性物质本底值的监测。
⑶ 化学污染的调查监测
监测对象: 包括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及当
地各种农作物中的含量,化学物质渗入土壤的
深度,地下水中浓度等。
⑷ 生物性污染的调查监测
二、 经常性卫生监督
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②③
三、土壤卫生监测 任务:查明土壤的卫生状况,阐明对环境污染 和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保证生 态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提出卫生要求和防 护措施的依据。 内容: 1.污染源的调查 调查污染源的性质、数量、生产过程、净 化设施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影响因素;污 染方式、范围;生产规模等
光化学降解 挥发 物 理 扩散 转 化 吸 附 解 生物降解 迁移 降 化学降解
(一)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扩散和迁移
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
①光化学降解 :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能量的作用
②化学降解:水解和氧化作用
③生物降解:微生物对农药的生物化学作用
(一)土壤质地 各种矿物质颗粒按大小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划成若干等 级,称为土壤的粒级。 土壤质地是按土壤粒级及其组合比例而定的土壤名称,反映 了土壤固相颗粒系列分布情况。 根据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二)土壤的孔隙度
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称
为土壤孔隙度。
⑴ 土壤容水量
常用的监测指标: ①大肠菌值: 为人畜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 粪便污染指标,可判定土壤 ②产气荚膜杆菌值: ③蛔虫卵数:
受粪便污染的时间长短
环境卫生学:土壤卫生

27
重金属含量高 营养成分低 pH低 结构差 持水能力差 微生物多样性低 植被无法定植
矿山废水污灌的农田
28
(3) 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 对土壤的污染。
其特点是污染范围比较局限和
固定,但也可通过扩散,淋滤
作用造成污染的扩散和转移, 持续时间长。
7
1.2 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1)土壤的粒级分组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砂粒 粉粒 粘粒 粗砾 细砾 粗砂粒
颗粒粒径(mm)
>10 10~3 3~ l l~0.25
细砂粒
粗粉粒 细粉粒 粗粘粒 细粘粒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8
(2)土壤机械组成(质地分类)
意义
1)是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 2)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3)是评价水土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
4) 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12
土壤的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指一定环
境单元、一定时间内、不使生态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
4.当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超出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对健康产生
影响,甚至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详见第7章生物地球化学性 疾病) 各地区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背景值及 其环境容量与居民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
三个基本概念
土壤元素的背景值:指该地区未受人类活动影
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掌握)
对促进土壤自净及净化粪便、污水、垃圾等具
6第六章土壤卫生

第六章土壤卫生第一节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及特征一、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土壤和空气、水一样,是人类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重要环节;是结合环境各要素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又是许多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和容纳的场所。
由于土壤与空气、水和农作物息息相关,所以,没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土壤,就不可能有符合卫生要求的空气、水和食物。
土壤是由于岩石风化和生物的作用而发展形成的。
由于各地的成土母岩性质、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土壤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蓄积、迁移和转化规律不同,从而使各地土壤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
土壤中与人类生命和健康关系密切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居民健康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土壤的结构特征和物理性状,对人类居住生活条件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和土壤的自净能力,也有很大的卫生学意义。
二、土壤的特征从卫生学角度研究土壤的各种特征,是研究土壤对健康的影响、土壤卫生标准和土壤卫生防护的基础。
土壤是由固相(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等固体物质)、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物质组成。
土壤中矿物质约占固相物质总重量的90%。
土壤有机质中,绝大部分是腐殖质。
三相物质所占土壤容积比例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因此,土壤是由多相组成的能够容纳各种污染物质的多孔疏松系统,是一个具有吸附和交换作用的胶体系统,是一个有络合作用、螯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化学反应系统,还是一个充满各种微生物活动的陆地生态系统。
所以,从卫生学角度研究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的物理学特征1.土壤颗粒土壤的颗粒(soil particle)是组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状态决定着土壤的孔隙率、透气性、渗水性、容水性和土壤的毛细管现象等许多物理特性,影响土壤的卫生状态。
环境卫生学 土壤卫生

二、土壤的净化作用
概念: 概念: – 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 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 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 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 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物理净化 化学净化: 化学净化: – 对于性质稳定的化合物、重金属难以或不能净化,只是 对于性质稳定的化合物、重金属难以或不能净化, 迁移方向发生改变。 迁移方向发生改变。
又称褐腐酸。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又称褐腐酸。土壤中只溶于稀碱而不 。 土壤腐殖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有机质 : 颜色较浅,多呈黄色。 溶于稀酸的棕至暗褐色的腐殖酸。 主要由 颜色较浅,多呈黄色。 溶于稀酸的棕至暗褐色的腐殖酸。胡 碳、氢 氧和氮等元素构成, 敏酸分子量平均为17000-7700,溶 敏酸分子量平均为 、氧和氮等元素构成, - , – 动植物残体 于碱,不溶于酸和酒精, 。分子结构方面 碳氢比值较低。 碳氢比值较低 于碱,不溶于酸和酒精,具有胶体特 芳香核的聚合度较小, 芳香核是胡敏酸的结构基础, 官能团 芳香核的聚合度较小, – 腐殖质(humus): 性。芳香核是胡敏酸的结构基础,使 腐殖质( ): 其分子核具疏水性。 中酚羟基和甲氧基的数目比较 其分子核具疏水性。而其侧链具亲水 • 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成简单有机化 溶解能力强,移动性大, 性,其量决定整个胡敏酸的亲水性或 多。 溶解能力强,移动性大, 疏水性。一般胡敏酸微溶于水。 疏水性。一般胡敏酸微溶于水。 对某些土壤的淋溶和淀积起很 合物, 合物,又重新合成的复杂而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 大的作用。 大的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转归 土壤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ginring 工程学
一、土壤的卫生学意义
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 与空气、水、食物息息相关。 从生产的角度看,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 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 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从保护 环境的角度看,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进入土 壤中的污染物的能力,因而是人类不可缺少 的自然资源。
2013-8-2
6
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是研究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土壤是环境要素之一,它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 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 右。 •土壤污染表面上离百姓生活较远,实际上却与每个 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蔬 菜中的农药残留、饮用水源的安全情况,都会受到 土壤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
(二)土壤的化学特征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组分: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物。
它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
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μ m 、具有胶
体性质的微粒。一般土壤中的黏土矿物质和腐殖 质都具有胶体性质。
2013-8-2
34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胶体不仅表面积很大,而且带有大量电荷, 因而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表6-1 我国土粒分级标准
2013-8-2
19
土壤质地
按质地分别命名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质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矿物组成和 化学组成,同时土壤颗粒大小与土壤的物理性 质有密切关系,并且影响土壤孔隙状况,因此 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的运动和养分转化均 有很大的影响,质地不同的土壤表现出不同的 性状。
2013-8-2
38
(三)土壤的生物学特征
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养分转化、物质迁移、污染物降解、 转化和固定的重要参与着。 土壤中的生物体系包括微生物和动物。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 土壤中的动物主要包括多为节肢动物,也有非节肢土壤动物。 节肢动物主要有螨类、蜈蚣、马陆、跳虫、白蚁、甲虫、蚂 蚁等。非节肢土壤动物主要有线虫和蚯蚓。
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越高,卫生上越安全。
30
2013-8-2
腐殖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外界的有机物由复杂化合
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与此同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又重新 合成为有机高分子物质。
•腐殖质是一种疏松的暗褐色物质,它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腐殖酸(即胡敏酸、乌明酸、克连酸等), 另外尚有木质素,纤维素、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等 多种物质。
2013-8-2
22
3.土壤水分(液相、孔隙度)
孔隙也越小,孔隙总容积就越大,容水量越大。腐殖质越 多,容水量越大。土壤容水量大,渗水性和透气性不良, 不利于建筑防潮和有机物的无机化。
土壤渗水性:水分渗透过土壤的能力。颗粒越大,渗水越
土壤容水量:一定容积的土壤中含有水分的量。颗粒越小,
快,土壤容易保持干燥。但过快不利于地下水的防护,因 为地面污染物容易渗入地下水中。
4. 粪便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的卫生学意义。固体废弃 物的处理措施;污水灌田的卫生防护措施。
3
2013-8-2
第六章 土壤卫生
第一节 土壤环境特征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第五节 土壤卫生防护 第六节 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37
土壤是一个粘土—矿物—有机质的复杂胶体体系
土壤的吸附性--离子交换作用
酸碱性(土壤的缓冲性 ) 氧化还原性--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绝大多数是在土壤 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 例如在需氧条件下含氮、磷、硫的有机物被氧化并形 成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在厌氧性条件下进行的反硝 化作用、反硫化作用等,影响污染物转归。
Physics 物理
Geology 地质学
Zoology 动物学
Relation of Soil Science to Other Sciences Geography 地理
Microbiology 微生物 2013-8-2
Forestry 林学 Archaeology 考古学 9
Agronomy 农学
20
2013-8-2
砂土、壤土和粘土物理学特征
o 砂土:透气性好,排水能力强,有机
物分解快,卫生学上优点较多。
o 黏土:透气性差,容水性强,有机物
分解缓慢。
o 壤土:既能透气,又能蓄水。
2013-8-2
21
2、土壤空气(soil air)气相
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气体。 土壤空气成分变化主要受污染程度、土壤生 物化学作用、大气交换等的影响。 土壤通气性: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 气量。与大气压力、土壤深度和湿度有关。
土壤藻类(soil alga)是含有叶绿素的低等植物。藻类能够进 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质。土壤藻类主要分布在土 壤表面及其以下几厘米的表层土壤中。土壤中的藻类主要是 2013-8-2 39 绿藻和硅藻,其次是黄藻。
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重要环节
2013-8-2 12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
2013-8-2 13
光和作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
2013-8-2
14
二、土壤环境特征
(一)土壤的组成 (二)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三)土壤的化学特征
(四)土壤的生物学特征
2013-8-2
15
二、土壤的特征
重点、难点内容
1. 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方式、土壤污 染的自净。 2.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重点介绍重金属污染危害。包括 以镉污染引起的公害病-痛痛病为代表性实例;铊污染危害 和铬渣的污染危害。以农药污染土壤对人体的慢性危害为主, 重点介绍环境中高残留农药-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危害性。 3. 制定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介绍土壤卫生标准的研究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
2013-8-2 7
纵向分为7层
落叶层:
覆盖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腐叶层:
腐殖层:
上土层:
下土层:
2013-8-2
风化母岩层:
岩石层:
风化层
8
Relation of Soil Science to Other Sciences
Chemistry 化学
Climatology 气候
固相(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组成
液相(土壤水分)
气相(土壤空气)
2013-8-2 16
(一)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1、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固相 粒级:根据土壤颗粒大小将土壤分成若干 组。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 或重量百分数。 土壤按颗粒大小分为石块、石砾、砂粒、粉 粒和粘粒。
2013-8-2
25
(二)土壤的化学特征
——化学组成与成土母岩成分有密切关系
沉积岩 ——含必需元素
火成岩 ——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不利)
人体内
化学元素
土壤中
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超出人体的调节适应范围 — —不利健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013-8-2
26
土壤的化学特征
本底值(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本底值的意义:
10
2013-8-2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有机、无机相互转化 的场所。
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食物链的首端。
许多有害废弃物(废气沉降、污水、固体废弃物)的 处理场所和容纳场所。
污染物中的理、化、生物污染产生相应危害。
土壤元素分布不均,产生地球化学性疾病。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土壤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土壤环 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 2013-8-2 11 的基础。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土壤中的水沿着孔隙上升的作用。孔
隙越小其毛细管作用越大。
2013-8-2
23
地下水位
指地下水层表面到地面的距离。
地下水位高,容易引起地面潮湿,形成沼泽,不利
于土壤中有机物的无机化。
2013-8-2
24
3、土壤水分(soil water)
(与其物理性质相联系) 若渗水性过大,地面污染物容易渗入地下水中, 不利于水源保护;土壤容水量大,其渗水性和透气 性不良,不利于建筑防潮和有机物的无机化;建筑 物地面、墙壁的潮湿与基地土壤毛细管作用有关
29
2013-8-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系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 体及土壤生物。它与土壤矿物质一起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 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仅占百分之几,最高也不过10%左 右。 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 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 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腐殖质通常带有电荷并 具有较强的吸收、缓冲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 质有重要影响。
按照吸附的离子种类可分为阳离子吸附和阴离子 吸附。
土壤胶体还具有离子交换作用,即由于土壤胶体 微粒具有电荷性质,在其外层所带的离子可以和 土壤溶液中相同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 换的作用。
35
2013-8-2
(二)土壤的化学特征
土壤的酸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