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册《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精彩的对话和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作者、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如《垓下之战》,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标注出生字词、难句,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话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及课文主题。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难句。

(2)分析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物形象,深入挖掘课文主题。

(3)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古代宴会礼仪、战争背景等。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当堂批改,及时反馈。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成果是否丰富?3.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是否理解?4.课后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次数、讨论成果等。

3.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在本节课后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水平及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鸿门宴》2.相关资料:关于《鸿门宴》的背景资料、人物介绍、历史评论等。

3.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4.辅助材料:课后练习题、参考资料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鸿门宴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鸿门宴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梳理与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翻译和理解。

2.人物性格的深层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鸿门宴吗?它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主要涉及到哪些人物?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事件,如刘邦赴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

2.分析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续)1.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历史观点,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二、课后作业讲解1.讲解课后作业,如翻译重点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等。

2.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句、理解词义等。

三、拓展延伸1.介绍《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2.讨论司马迁的历史观和文学成就。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检测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情况。

2.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后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如翻译重点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等。

2.强调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刘邦、项羽等人物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如何?二、课堂讨论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2.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道德观念,如忠诚、背叛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词语。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文中人物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提升个人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词语。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3. 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标注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词语。

(2)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运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2)强调重点,提醒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如翻译课文和人物分析心得,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作业完成情况。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4篇)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三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三篇

【导语】我们⼤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当年刘邦是怎么赴宴的呢?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积累⽂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及个性化的⼈物语⾔。

(⼆)过程和⽅法⽬标 1、学习作者把⼈物放在激烈的⽭盾⽃争中,通过⼈物的语⾔、⾏动展⽰⼈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法。

2、了解课⽂中词类活⽤、成分省略等语⾔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规律,掌握“举”、“谢”、“为”、“⽃”、“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 1、了解项⽻、刘邦等⼈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这个主要的⼈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对揭⽰⼈物性格的作⽤。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中的句⼦。

【教学⽅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导语设计】 ⼤风歌刘邦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

提⽰:这⾸歌是刘邦打败项⽻,统⼀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得沾沾⾃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

第⼀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斑⽽知全貌。

⼆、【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司马谈之⼦。

少时随⽗在长安研习经史,⼆⼗岁后,游踪⼏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4.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项羽、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2.理解友谊、忠诚、勇敢、智谋等传统美德;3.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鸿门宴》全文的背诵;2.文中生僻字词的掌握;3.鸿门宴历史背景的了解;4.文章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含义;2.古代汉语语法特点;3.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对新课的期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边读边勾画出生僻字词,查找资料了解其含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讨1)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3)文章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方式有哪些?4.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鸿门宴》;2.完成练习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特点把握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让学生尝试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合作探讨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项羽的英勇与天真,刘邦的圆滑与机智等,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性格特点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

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

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

《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

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

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

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

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

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

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多媒体课件显示资料)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因
例句出处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
《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湖月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②如
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过秦论》好象胜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③意
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
《屈原》提出、举出其新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