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梁济运河景观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

目录第一章导言 (1)1.1编制背景 (1)1.2规划依据和规划期限 (2)1.3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1.4工作重点和技术路线 (3)1.5规划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3)第二章历次总规评价和上位规划指导 (3)2.1历次总规实施评价 (3)2.2相关规划指导 (4)第三章县城概况 (5)3.1区位条件 (5)3.2历史沿革 (6)3.3自然资源 (6)3.4社会经济 (7)3.5交通条件 (7)第四章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7)4.1区域发展条件 (7)4.2村镇发展条件 (7)4.3社会经济条件 (8)4.4生态环境条件 (9)4.5分析结论 (9)第五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10)5.1总体发展目标 (10)5.2经济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10)5.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策略 (10)5.4社会文化发展目标与策略 (10)第六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0)6.1人口现状分析与规模预测 (10)6.2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13)6.3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15)6.4县域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16)6.5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6)6.6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18)6.7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9)6.8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29)第七章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31)7.1规划区范围 (31)7.2规划区现状 (31)7.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31)7.4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规划 (32)7.5规划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33)第八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35)8.1城市性质 (35)8.2城市职能 (35)8.3城市规模 (36)第九章城市总体用地规划 (37)9.1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37)9.2中心城区用地条件分析 (38)9.3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39)9.4城市空间布局设想 (40)9.5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40)9.6城市用地构成调整说明 (40)第十章城市专项用地规划 (42)10.1居住用地规划 (42)10.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42)10.3工业用地规划 (44)10.4仓储用地规划 (45)第十一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5)11.1综合交通现状 (45)11.2发展策略 (46)11.3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46)第十二章城市绿地水系规划 (48)12.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8)12.2水系规划 (49)第十三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9)13.1给水工程规划 (49)13.2排水工程规划 (51)13.3电力工程规划 (51)13.4通信工程规划 (52)13.5邮政工程规划 (54)13.6燃气工程规划 (54)13.7供热工程规划 (55)13.8环卫工程规划 (56)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57)14.1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57)14.2防洪规划 (57)14.3消防规划 (58)14.4人防规划 (59)14.5抗震规划 (59)第十五章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0)15.1规划目标与原则 (60)15.2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1)第十六章城市发展控制规划 (62)16.1旧城保护与更新 (62)16.2开发建设控制 (64)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65)17.1规划依据与规划目标 (65)17.2人口与用地规模 (66)17.3近期规划用地布局 (66)17.4近期道路交通设施 (66)17.5近期市政基础设施 (66)17.6近期重大项目建设 (66)第十八章规划实施管理策略与措施 (67)18.1规划管理建议 (67)18.2规划实施建议 (67)第一章导言1.1编制背景1.1.1宏观背景1.我国实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我国正处于一个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九十年代初济宁就提出“开发鲁国文化、振兴运河文化旅游”,但,几年下来愣是没热起来。

这期间我们自己还不断感叹“东热西凉”。

其实“东热”未必如实,“西凉”倒是真的,“西”就是指济宁。

济宁有一定的经济潜力,又是几百年的运河之都。

一提这,心里都美滋滋的,但它在旅游思维定势上被圣人遮蔽了,济宁自己设置了一把“灯下黑”,所以至今观照“运河文化”,仍然有些寂寥、无奈和艰难。

济宁到底缺什么?我们的确十分热诚于旅游收益,但却又迟迟没有下决心投“本钱”。

随着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的运行,运河文化裹挟着旅游经济的巨大潜能,在沿河各地显得生机盎然,紧锣密鼓了。

研究运河文化的航船济宁早在1991年第一个扬帆,尴尬的是济宁的后续动作比兄弟市出奇地慢,我们的北邻聊城,人称“聊城猴,慢牵牛”,运河早已干涸颓废,但在1997年5月“山东省第一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后,就迅速启动了运河文化旅游程序,世纪末就张罗出一个赫赫“江北水城”来。

济宁一百里湖水二百里河,而且“南京到北京,没有济宁精”,做水文章那是天、地、人三利齐备,但“运河文化旅游”一直滞留在会议上切磋,在纸面上传递。

1998年8月《济宁市旅游业发展九五后三年计划和二零零一年规划》中还没有“运河文化”的影子,直到1999年的《济宁市旅游业规划》才出现“运河文化旅游区”的字样——济宁缺乏自信。

前几年一位政协委员道破了玄机,“你吆喝地怪紧,人家来了看什么?”是啊!我们四十年代拆了太白楼、五十年代扒了孔庙、六十年代平了西大寺、七八十年代“财神阁”“枣店阁”“小南门”“顺河门”“吕公堂”、“清华洞”“育华舞台”就统统不见了、九十年代就轮到竹竿巷、大闸口头上——济宁的老本差不多快拆光了,于是,济宁比任何时候都缺乏张罗旅游的本钱。

比如,我们在硬件上已没有原生态魅力且具相当规模的景区了;运河水系、水质、水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古运河的标本性河道、村落、建筑还没有修复;世界著名的运河分水工程还没有一个直观的现场。

济宁运河省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济宁运河省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济宁运河省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简介济宁运河入湖口湿地是京杭大运河流入南四湖交汇处组成的复合湿地,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地,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该湿地系天然形成,于2010年7月被山东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

运河入湖口湿地公园,南接南四湖,北连小北湖,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系统多样,有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景观独特,野生芦苇、蒲草、荷花等湿地植物群落是该园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该公园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生态观光价值。

项目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由香港贝尔高林杭州分公司设计,方案以“净•脉”为主线,以“双水共导、缔造品牌、休闲养生、旅居济宁”为理念,突出了这一湿地的特色,符合中区的实际;定位比较高。

方案确立了项目的五大目标定位,打造5A级旅游景区、打造国家级湿地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修复、湿地旅游、湿地利用三种功能的有机体、打造中国东部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范、打造中国北方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突出运河文化。

围绕运河之都城市品牌,注入了大量的运河文化符号,实现了生态、人文、自然与运河文化的有机融合;内容非常丰富。

方案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精心设计了六大功能区域,包括岛居人家养生中心、运河文化风情街、千年鱼塘科普区、飞鸟乐园观赏区、湿地趣味探索区、百里荷风景观区。

溯源楼、观鸟亭、望湖亭、民俗文化雕塑、生态停车场、生态游船码头等一系列景点布局其中;突出人的参与性。

方案从人的“六觉”体验入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精心设计了体现自然生态的水道和木栈道,亲水功能、体验功能、教育功能氛围浓厚。

项目意义湿地公园是济宁市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济宁市各级林业部门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管理,制定出台了《济宁市湿地保护规划》,加大了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已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6.2万公顷,市级以上湿地公园13处,其中省级12处,总面积2万公顷。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

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2008-2030)文本1 个附件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 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济宁市已批复的其他相关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济宁市南部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性指导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兖矿二号井、三号井塌陷范围,南起南四湖北岸,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规划用地面积97.1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一致。

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该组团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济宁市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

本规划已经济宁市规划主管部门审议通过,由济宁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规划目标与原则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本区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第八条规划原则在生态与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坚持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生态优先,文化突出和可实施性的原则。

(1)整体协调的原则规划编制应与在编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相协调,在整体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济宁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的编制。

(2)突出地域特色原则突出特色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之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

规划要突出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北方水乡。

(3)旅游与城市协同原则旅游功能应该与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它功能协同发展。

风景区发展建议

风景区发展建议

关于梁山风景名胜区发展建议规划• •前言 2011年9月末,考察了这座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故事发生地 2011年9月末 考察了这座四大名著之 的《水浒传》故事发生地——梁山风 景名胜区。

虽时间不长,但所见所感给考察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时 与当地领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回沪后整理成文,并呈与关注水浒故 地—梁山风景名胜区和地区发展建设的领导和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希冀会有 梁山风景名胜区和地区发展建设的领导和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希冀会有 些许的帮助。

下文为初步考察后思考的文字简介。

根据翻阅《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和 文为初步考察后 考的文字简介 阅 梁 城市总体 《梁山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介绍, 撰写出偏重于资源利用和发展战略方面的意见,由于时间较短难免疏漏之处, 敬请谅解 本建议仅供地方领导参考使用 敬请谅解。

本建议仅供地方领导参考使用。

•寻找水浒故里 体验梁山生活规划构架 第一部分 开发模式选择 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与结论 第三部分 规划设计 第四部分 主要概念策划 第五部分 实施保障规划构架 第一部分 开发模式选择1.项目背景2.竞争对手概况3.竞争策略1.项目背景1.1 1 1宏观背景分析 1.2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宏观背景• 1.历史文脉基础深厚 梁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耕种稼穑和烧制陶器的人类活 动。

梁山县1949年建县,1990年,归济宁市所辖。

具有博大精深的水浒文化、 包容开放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丰富曲折的草莽文化、追求光 明的红色文化。

•2.社会经济基础雄厚 梁山县城区居民收入略高于济宁市城区居民收入。

经济年均增幅达19.7%, 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基础 梁山县已初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 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基础。

梁山县已初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 络,基本上线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z 梁山风景区内文物 梁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 级景区 梁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4A级景区,包括多处文物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 括多处文物古迹 优美的自然风光 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是个以“水浒”为主题的成熟景区。

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

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
维普资讯
18 0
杨志恒 :景观设计 与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 与场所精神
以中国运河之都 ( 济宁 )广场设计为例
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志 恒
( 芜湖市园林管理处, 安徽 芜湖,2 10 ) 40 0
0 弓 言 . I 具有的辨识空间的能力 ,知道 自己所在 的位置 ,J者 是指 对 舌 景 观设计是对—处场地有 目的的重新构建 , 设计过 程便 这样场所 的认 同感与安全感 , 所有 的文化系统都发展出 自身 是设计 师与场地 间反复对话交 流的过 程。场地 中存 在的已有 的空 间方位意义系统 。 设计 中也是要对两种感觉精神进行辨 因素对设计 师发挥 的方 向、方式 、深度有着先天的约束。这 别感知 。 于当前城市建设 中大面积盲 目 办照抄成风的现 对 照 些因素不仅是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基础, 也是设计的尺度和限 实 , 设计师必须较好地领悟场所精神 , 充分尊重所在场地 的 制。 这些 已有 因素往往不是直 白地显露在场地之上 ,而是蕴 内含特质 , 能设计 出富有艺术 张力 和生命力 的作品 。 才 涵在场地之中。这就需要设 计师与场地之间积极进行互动式 在 景观设 计 的过程 中 ,场 所精神 可 以分为三个层 面体 交流— .. ‘ 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 , 人必 须是个中性 的倾 听者 , 现 : 场地本身的 自然特征 ; 场地在时 间维度上历史文化特性 ; 以保证对话 的充分平等 ,如此才能充分体会场地特征 。 场地在空间维度上的区位解析特性等。 对 于场地特征的体会 和把握 ,日 本一些景观规划设计可 1. . 场地本 身的 自 1 然特性 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对场所 的细心认识在 日本景观设计 中起 设计 中场地本身的 自然特性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 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构筑 物似乎都是场地 中的 自 然生 长物 , 生态物种及地质水文条件进行 。充分尊重 现有的地形 、地貌 保 留和强 化了场地 的优势 特征。一位 日本建筑师这样 解释他 是设计师 的基本素质 。若原地形可以利用 , 对设计本身大有 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 ……我每 天都 到计划动 工的地块去 , 帮助 ,很可能成为设计 中的一个亮点 。许 多设计忽视原有地 有时在疏影横斜 、夜深人静 的晚上 ; 有时在 阳光灿烂 、喧嚣 形 , 大面积地推平重建 ,或是不合理地挖湖堆山 , 不仅破坏 热 闹的白天 …… , 通过 观察雨水 冲刷过地 面 , 降水沿着 自然 了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 同时抹煞了设计本身的很 多地域性 形 成 的水 道 汇成 一 条 条小 溪 ,可 以 了解 到 场地 的 很 多情 特质 。 场地现有的生物群落 是维持场地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 况 ……” ……了解 了业 主和他 的家人 ,以及他们 的喜好 , ;“ 因素 , 必须保 护和恢复这些生物群落 , 避免受到人为过 度干 我要为他们在这儿寻找一处居住环境 , 让他们 与周 围景观形 扰 。场地 的地 质水 文资料 ,自 然也是景观设计 的重要制约因 成最和谐的关 系……, ……于是我开始理 解这块 土地 ,它 素。不同的地质条件 ,决定 了不同的 自然景观 特色 ,例如地 I t / ;“ 的情绪 , 的缺 陷,它 的潜力 。直到这时 ,我才拿出笔和纸 下水 位的高低 、水质 的酸碱度 、天然 泉眼 的有无和位置等 。 它 开始画我的规划图。不过在我的脑中 ,建筑物 已经看到 了。 1 .. 场地的历史文化特性 .1 1 它的外形和特征来 自于这片场地 ,来 自于穿过的道路 ,来 自 在设 计中体现历史 和文化内涵 ,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 建 于只石 片砾 ,来 自于这片场地。来 自于阵阵的清 风,如拱 的 筑大师 贝聿铭曾说过 : 每一个城市都有 自己的历史 与文化 ! “ 太阳轨迹 、瀑布 的水声 ,还有远方 的景色 ……” 因而也有 自己的个性与特 色。” 现代 主义建筑风格正是 因为 1 场地特征与场所精神 . 与割裂了历史联系而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评。虽然在 2 0世 概括地说 ,场地的性格构建于场地特征之上 ,表现出来 纪 7 0年代 一 0 8 年代 出尽风头 的后现代 主义潮流影响力 已经 即为场地 的场所精 神。场所作为环境术语 ,意味着由 自然环 逐渐减小 ,但是却引起 了设计师对历史 、文化 的重新考虑 。 境和人造环境 组成 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 以一定的方式 富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作 品才有生命 力并能够 引起使用 者共 聚集 了人们生活世 界所需要的事物 , 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 鸣的。设计 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场地 的灵魂 , 场地 的文 使 式又 反过来决 定 了场 所 的特 征 。场 所精神 ( ei oi f 脉得以延续 。 G n sl u cO S itf l e 的概念来源于古罗马。 pi P c) r a o 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 11 . 场地 的区位解析特性 .. 2 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有 自己的灵魂, 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 景观设计需 要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 相呼应 ,考虑到周 以生命 ,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特征与本质 。 场地特征 可以理 边环境 的特点和使用要求 , 将场地放在周边 的区域关 系内进 解为场地 中外露 的、容 易被人感 知的 自然特性 ,是具体的。 行场地的定性分析。首先, 分析场地与周边交通关系——列 场所精神则是立足于这些 自然特性之上的 的历史 、文化 的总 出详尽的各 种交通形式 的走 向。通过细致 的分析 , 到制 约 得 和 ,是抽象的 。 下一步设 计的一些要 素 , 如人行车行 出入口、停车场 、 避让 对于设计师而言 , 具体 的场地特 征比较容易把握 , 而抽 要素( 、高速路 的噪音避让等) 轻轨 ;其次 ,确定项 目 整体 在 象 的场所精神 的感知则需要对场地深层次 的观察 和理解 。 挪 区域 中的定位 。分析周边 的用地性 质 , 列出其他建设项 目的 威学 者诺伯格・ 尔茨作 为现代 场所精 神研 究的先驱 , 出两 分布及服务半径 , 定本项 目的服务对象 与服务规模 , 舒 提 确 更重 种场所精神——定 向感 或导 向感 以及认 同感 。 前者 是指人所 要 的是为进一步 的项 目规划找到依据。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

关于开发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构想近年来,济宁市加大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其中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济宁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其中济宁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运河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开发价值。

为了充分挖掘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景观的潜力,我们提出以下构想。

一、打造济宁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博物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它既可以作为展示济宁运河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基地,也可以作为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济宁运河文化博物馆应当精心设计,在展示、教育和互动方面做到精细化、个性化。

同时,可以引入高科技手段,打造虚实结合的场景体验区,让游客在感悟运河文化的同时获得美妙的视听乐趣。

二、修建济宁运河文化公园在济宁市政府的重视下,运河文化公园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当官河、清水河、内环河和孔府运河四大运河景区是运河文化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作为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场所。

在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我们建议在运河两岸加设极具济宁市特色的游乐设施和互动体验项目,如仿古游船、民俗表演、传统美食等,让游客在感受运河文化的同时,享受到一段美好的休闲时光。

三、推进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在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内开设文化旅游商品店,打造运河文化主题纪念品是文化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当地传统手工艺人加工制作运河文化特色手工艺品和手工时尚饰品,推动济宁运河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

四、举办济宁运河文化旅游节运河文化旅游节是展示运河文化的盛会,我们建议充分发掘济宁运河文化的内涵,组织文化旅游节,形成济宁运河文化主题旅游路线,通过展览、音乐会、拍卖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五、加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推广在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建立信息中心和导游带队服务中心,布置游客留言墙、景点介绍牌、方便设施等,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定期推送济宁运河文化旅游的特色内容,引导游客积极参与。

济宁市古运河整治工程国光村安置片区设计说明

济宁市古运河整治工程国光村安置片区设计说明
七、环保设计
1 地下汽车库尾气经排尾气机房由竖向井道向室外空地排放; 2 住宅厨房油烟气均由排烟道自屋顶排放; 3 水泵房置于地下室(不在住宅下),各类机械设备均选用低噪声型号产品; 4 排水雨、污分流。
八、智能化设计
1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住宅的智能化已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本小区中考虑设 置住处共用网络系统,管线入户预留接口,住户内相关信息以总线方式通过环网, 传输至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2 煤气泄漏报警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 1.3《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4-037-2012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4-036-2006 1.5 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应法规、规范
2 建筑间距 2.1 高层居住建筑日照时间 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有效时数不少于三小时。 2.2 夏季防热设计 2.2.1 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2.2.2 单体平、剖面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 2.2.3 东、西向窗户采取遮阳设计; 2.2.4 建筑外维护结构均采用隔热构造措施。 2.3 冬季保温设计 2.3.1 建筑布置在避风和向阳的地段; 2.3.2 控制合适的体型系数 0.35; 2.3.3 采用双层玻璃窗减少传热系统 K 值; 2.4 加强屋顶、外墙壁和热桥处的保温处理。
通过分析现代建筑与传统中式建筑的优缺点,综合本案情况,设计充分考虑济宁本地特色与运河 情怀,在现代风格的建筑中融入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本土建筑特色,将该地块建筑群整体确立为具有 时尚、典雅韵味的现代中式建筑。
二、建筑设计手法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以下几种设计手法: 1 尺度比例 无论是高大雄伟的太和殿,还是温婉雅致的江南园林都令我们沉醉入迷,尺度与比例便是隐藏在 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中的神奇密码。 我们参考传统建筑以三段式控制高层住宅比例,并以此做立面分段,采用“顶部标志、中部简约、 底部坚实”的原则处理建筑外观,力求与传统建筑求得神似。 在大尺度方面,顶部用双层钢管交错排列演绎传统的“瓦屋面”,立面上通过建筑构件的变化将 中国传统花格窗抽象表现出来,而在低层部位、公共空间、阳台等近人尺度方面,才会做一些细部处 理。 2 建筑色彩 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分析,灰白搭配是我们认为最能表现中式建筑风格的组合,我们意图通过 清素淡雅的色彩创造一种轻松闲适的居家环境。灰白配简洁干净,但总体给人阴冷之感较重,因此我 们特意在建筑细部上加强暖色调的应用,通过底层局部暗红色的外墙、原木色的空调格栅等来调和大 面积的冷色,而这又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隔断等装饰物的色彩不谋而合。 3 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 相对于简单写实的仿古建筑,我们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截取了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片段,有机地 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建筑中重新表达出来,以唤醒每个人记忆深处对于运河建筑的认知,加强认同 感。最明显的例子是把中式的坡屋顶抽象成方管,在顶部配以花格装饰构成建筑的构图中心;其次,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建筑立面、空调栏板等处随处可见。 4 与运河在建筑上的互动 为加强运河与本小区建筑之间的沟通,利用转角窗的设置将室外沿河景观引入室内,达到借景的 目的。同时,注重建筑沿河立面的设计,建筑山墙面被作为重点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济宁梁济运河景观规划设计【摘要】随着京杭大运河工程的临近,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加入南水北调工程的功能日益紧迫,河道两岸的绿色风光也成为一项更加有意义的惠民工程。

整体规划中将景观与城市文化,产业,水利功能结合在一起,为梁济运河寻求未来的生态之路。

【关键词】梁济运河南水北调传统文化生态规划背景及其现状济宁区位优越,是淮海经济的区龙头城市,是著名的“运河之都”。

规划设计范围南起滨河路,北至日东高速,沿线约26公里,运河两岸约200米至300米,面积共约18平方公里的范围。

梁济运河为京杭运河济宁段的一部分,济宁恰置全河的中段,承担着京杭运河航运事业大量的货物运输、中转以及仓储的功能。

现状涉及整段的南北跨越以及若干重要点的考察。

如古运河对口闸,太白西路运河大桥以及日东高速入口。

在对现状作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明确本设计区域的特点,北段远离未来中心西城区,多为农田,承载着生产功能,南段为未来城市居住生活商业重点区域。

整段都承载着延续发扬梁济运河文化底蕴,展示现代运河风光的目标。

在详细分析本区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外案例如下。

英国的伦敦泰晤士通道景观公园,集中展示大生态区打造的风采。

美国巴尔的摩港口,以振兴商业和发展旅游为目标的开发。

通州运河城市设计,以展示历史文化底蕴为重心。

本次规划设计也将从生态视角,空间组织,功能定位,文化角度全方位构筑打造梁济运河。

本次规划设计兼顾了济宁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城市风貌现状,充分挖掘(1)济宁在航运、建筑、民俗等方面的深厚运河文化,(2)保障南水北调的水利要求与运河交通的航运要求,(3)对运河城市段的土地使用功能、城市空间形态、交通组织、防洪需求、航运河道设计、南水北调、滨水游憩活动组织、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完整规划方案。

在梁济运河两岸形成集港口与航运、商业与旅游、文化与娱乐、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城市滨水景观带,为济宁城市西扩、城市形象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次规划设计也将响应这个号召,传达低碳生态、文化共荣的理念。

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引导出本次的设计生态为主,景观为辅的大方向。

生态为主就是以绿色植物为大地背景的生态基质,完成河道生态修复、防洪除涝、涵养水源,净水固土的基本要求,形成大面积绿色基底。

景观为辅是在重要节点、道路交叉位置等,设置人工性景观片段,注重文化性的表达与视觉冲击力的营造,成为具有相当活力的城市游憩场所。

(二)明确的定位,服务于功能的目标,景观概念以及景观手法由此演绎。

从功能复合的角度出发,兼顾考虑景观塑造、未来发展等多方面需求,对梁济运河的景观规划设计作出以下定位,南水北调及水系安全保障,港口航运,运河物流品牌,低碳经济的环保实践,绿树成荫的景观形象,运河历史文化的展示平台,充满活力的旅游休闲中心,联系新老城区的绿色纽带,这六点一直围绕两岸抱绿运河水,千帆共舞济宁风的主题在景观手法上发挥主动性。

本次规划的结构为一心,两翼,四带一心:以未来的西城中心作为整个景观核心区域进行打造,通过景观核心区域树立整个运河的地标,强化运河的文化功能,本区域作为运河古今交汇的区,也是将运河文化体现到淋漓精致的核心地带。

两翼:以核心区为导向,向两个方向发展延续。

向北以生态郊野游为主要方向,向南以城市生活休闲为主。

四带:最北部的运河田园风光游憩带——保留原有农田的机理,生产功能,郊野展示以该区段的空间变化,通游径的导引,使游客体验生态自然之美;与大运河生态经济区相重合的运河生态经济体验带——主要特征是抓住生态经济的目标中心,以生态体验为核心组织活动;西外环路与车站西路之间的古今运河商贸展示带——本区融合商务办公,商业,文化休闲,居住功能为一体,是城市依托的西拓重点区域也是港口体验重点区域;最南部的运河生态居住休闲带——景观塑造围绕景观的参与性,舒适性,以特色树种种植,生态背景打造,社区居住创造市民活动空间与大自然的接触空间融合在一起。

道路游线规划中,堤内外游线规划不仅自成一体,而且保证相对的连续。

运河的通达性为水上游览开辟了可能性,水上游船码头各个区域都有分布,打造运河水上文化游线。

为开发运河旅游底蕴提供条件。

(三)规划分期区段26公里的长度需要在可实施性重点考虑,在规划分期中尤其需强调体现。

规划一期:首先是运河景观带中沿道路两侧行道树及苗木绿化。

重点发展的古今运河商贸带及周边水街的开发,能够体现济宁的运河之都的特色,为运河申遗增加亮点。

西外环路两侧及车站西路和健康路之间,种植密林景观树种,不仅为以后中、远期开发提供足够的景观树种,而且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

规划二期:运河生态居住休闲带中的居住区公园的建设,吸引广大市民向该生态居住区迁移,注重生态区生活质量和环境的提升。

规划三期:运河生态经济带的开发。

以及康疗度假会所的建设,运河田园游憩带中对大地农田景观机理的梳理以及特色采摘果园旅游项目的打造。

(四)分区景观特色核心区融合商务办公,商业,文化休闲,居住功能为一体,是城市依托的西拓的重点区域,本区域作为运河古今交汇的区,也是将运河文化体现到淋漓精致的核心地带。

设计手法写意,笔触从核心圈开端,从西岸环至东岸,在运动生态码头处落笔,自然滑落,带下七彩的风光带,引出无限遐想。

本区囊括的景点包括时光之门,古运河文化长廊,孔孟千秋,生态运动公园等等。

古今文化广场设计采用三点互相呼应的设计手法,东岸的亲水广场与西岸的时光之门平台互绕相扣的构图手法,有中国太极的风韵,船舫与之相对,古运河在此南北相通。

运河剧场,博物馆,舰船地标,水街等建筑使河畔地区成为城市最具有活力的文化区域。

创造滨水自然与现代结合,标志性雕塑突出了与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统一。

在保障航道的前提下,景观设计展现灵活性质,西岸引入水域提供活动空间,创造自由水面,进退有秩,将水活动引入而不影响航道提供市民接触水面的界面。

同时为喷泉,水幕电影等高科技寻求水上空间。

东岸岸线较窄,采用水上码头以及水上平台建造亲水空间。

本区设计与太白路斜拉锁大桥遥相呼应,构筑夜空中完美的画卷。

这是桥上俯瞰的效果,一桥飞跨南北,两岸边绿意盎然,远处的广场雕塑船舫提示着核心区的繁华。

东岸的亲水码头采用诸多手法解决道路与滨水的高差,多层次景观平面的塑造,较高的绿化平台,二级观水平台以及三级码头。

一二级之间的浮雕墙以古运河文化为主题,跌水在晚上配上灯光增加景观的动态。

西岸的时光之门作为点景之处,框出了具有古运河象征意义的船舫,时光之门雕塑材质为镜面不锈钢高度: 12米,雕塑中的时间元素------钟表的刻度,表达时光意向鲜明。

材质上选用现代感十足的镜面不锈钢作为反光媒介,可以反射周围的景色,使之与雕塑融为一体,同时可以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夜景灯光效果。

底座的海浪形式以及侧面形体上的扭曲,使雕塑呈现“s”形,用具有张力的弯曲线条来表现运河的蜿蜒曲折连绵不绝,暗喻了济宁因水而兴,运河兴则济宁兴(打出来)。

耐人寻味,蕴含深意。

方案一采用了简洁大气的圆形作为雕塑的基点,更增一份灵动之气,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在雕塑表面增加了异面棱镜效果,整个雕塑看起来如同钻石般绚丽夺目。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雕塑的框景日新月异,如影随形。

水街在古今运河交汇处,直面古运河,依附水道创造出灵活变化的内部水面空间,采用建筑维合,曲桥维系,保证内部的游线的连贯而且富有变化的趣味。

古运河的风情洋溢于夜色。

运河文化长廊紧邻运河文化广场,借用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将沿岸的若干节点强调出来,放大,济宁——地处李白杜甫,诗仙诗圣成为此处的代表,李白持杯雕塑旁的题字墙伴有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北京古运河的起始处,扬州,受运河影响名扬天下的城市,都在此运用景观,展示了运河.城市这一亘古延续的谈资。

隔离生态码头濒临郭庄码头,绿带很大程度上起着生态维护的作用,将运动融入生态维护带,塑造各种场地,将绿化生态隔离功能与休闲活动功能融为一体。

趣味运动景观,跑步道,延绵的绿化,群植乔木,绿色将是这里的主题。

港口附近集中设计为游客集散中心,将生态湿地,展示引入活动空间。

最北段是运河田园风光游憩带。

本段延续生产功能,引入葡萄采摘园,水果种植园等现代体验型空间,阡陌寻趣,垄上花开尽可以体验别样的乡村野趣。

日东高速节点作为高速的出入口,设计形式在现状竖向的基础上通过树阵,自然花带,微地的起伏变化,以及标志运河形态的城市雕塑,营造一种运河之城欢迎您的热烈。

同时船帆鲜亮形象更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强有力提示。

北二段是运河生态经济体验带本段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基础上加入生态立体农业区,具有经济创收意义的采菱渡,采撷园、葡萄农庄、丰登果蔬园等农业体验景观,以休闲旅游带动农业相关经济,减少了现代休闲方式带来的大量碳排放。

在原有农田肌理的背景上,有效利用了本土材料与当地资源,达到休闲与生态双赢的目的。

麦田体验园,麦田体验公园借鉴麦田圈,诠释在农业生长中渗透的活动。

户外研究基地,可以进行户外游览,自行车道游览,生态种植体验,开展农业知识创新课程等等。

生态湿地公园,结合湿地创造别样的游憩空间,提供在不同岛屿穿行的湿地景观体验。

结合水生植物创造美好的风景。

鸟类教育体验园以低碳休闲体验为理念,为儿童和众多爱鸟人士提供了解梁济运河区域鸟类生存环境、鸟的种类等知识的场所。

南一段是运河生态居住休闲带本段以运河生活为主题,纵贯南北以运河之颂,运河之赋,运河之韵,运河之舞,运河之乐(yue),运河之魂。

各个景点展示都紧扣运河文化。

运河之韵,充分运用了“竹”这一元素与滨水休憩相结合,以此来表现“韵”的主题。

竹作为本土材料,既体现了低炭的原则,又是济宁闻名的“竹竿巷”体会运河南北运输的独特写照。

苍劲而清新的丛生竹类与竹制墙相映成趣,塑造滨水雅致清淡的风格。

滨水台地景观利用彩色花卉的塑造,结合活动平台将此滨水台地营造得生动而有韵律感。

随着水面的变化塑造不同的生态平台,台地的推进方式在空间多样性展示的同时,也丰富了市民亲水的活动空间。

“运河之乐”以音乐之名生。

“行云流水”和“渔歌唱晚”两个滨河景观节点是附近居住区居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连接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的小径好似乐器上的弦,拨弄着跌宕起伏的山丘地形。

“映景栈道”节点,四字点题,是水上游览的视线焦点,随着视线的延伸,引入岸边绿地,碧池浮香作为视线的收尾也是绿化空间的小高潮,可以享受到大树的繁阴下面的繁花似锦。

(五)专题研究本规划依据设计的特点分别进行了文化专题,水利专题,低炭专题的研究。

文化体现在古今运河核心区的古今交汇,南北景观的引导。

时光之门,水街,运河文化长廊以及古运河文化公园成为核心区碰撞的高潮。

甚至凤台夕照,西苇渔歌都是文化景点的散布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