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通货膨胀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货膨胀比较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第一:房地产在内的投资性行业发展过热,主要体现在需求和价格上;

第二:由于资本市场和地产在吸纳大量货币资金的情况下,加之调控政策,使得容纳资金量降低,导致农副产品成为新的资金逐力的平台,导致该产业价格急剧上升。

第三: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通胀压力后,加之人民币升值,制造业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打击,从而会继续或扩大通胀预期。

所以,评论2010年中国经济可以用不平凡和艰难的一年,而对于2011年可谓是预期在坚持和不屑的努力。

目前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2007年07月05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近年来,中国一般物价水平出现缓慢持续上涨的迹象,造成通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外汇储备增加与投资膨胀。

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货膨胀

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立刻引起总需求的扩张,货币超量供应只形成潜在的通胀压力。只有当利率降低致使微观行为主体的支出增加,总需求才进入扩张期,经济活动转向复苏,这时先前潜在的通胀压力才释放出来,表现为通胀率的升高。

外资的流入造成货币供应的增加,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要看其它政策的配合使用。例如:1995年和1996年我国央行分别购入220亿美元和314亿美元,对此放出基础货币2247亿人民币和2818亿人民币。这两年央行采取了“对冲”政策,对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进行抵消操作,对通货膨胀率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外资流入不一定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由外资流入所造成的通胀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两次较为严重的与引进外资相关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在1985-1989年期间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1985年出现第一次外资涌入高潮,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6.4亿美元,是前两年利用外资总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从1983年的1.5%猛升到1985年的8.8%,而1988年和1989年通货膨胀率更是超过15%。第二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93年和1994年。1993年是我国吸引外资又一高峰年,实际利

用外资高达389.6亿美元,比1992年的192.02亿美元翻了一番多,同期通货膨胀率也由1992年的5.4%猛升到13.2%,1994年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创记录的433.5亿美元,而同年通货膨胀也达到创记录的21.7%。

2002年至今,国际投机性资本较大规模流入我国。2002年至2005年许多一线城市房产价格飙升,2006年至2007年初中国股市的繁荣,都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

我国需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试图通过加快资本流出自由化来减少金融账户的顺差,恐怕难以收效,因为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消失,资本流入的动力将会远远超过资本流出。2006年7月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了成功。为了减缓当前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态势,适当减少中央银行的干预,允许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将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过,对于汇率政策的效果可能不应给予过高估计,因为名义汇率的调整并不一定会导致实际汇率的同步变化,真正能够影响贸易竞争力的是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国外贷款和直接投资。外资无论是以资金的形式注入,或者直接以技术设备形式注入,都会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引进外资之所以会引发较高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两者的内在运行机制紧密相联。

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效应

外资流入,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1985-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地位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通胀也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可以一手抓外汇,一手抓本币,来调控国内基础货

币。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外汇储备增加能否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压力,关键在于中央银行实行的国内信贷政策。外汇储备的增加之所以成为引发通货膨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乏力,没有有效利用外汇政策和国内信贷政策。一方面,在传统汇率制下,央行对外汇储备无实际控制权,企业只要有外汇,央行必须无条件结汇。1994年的汇制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储备能力,但由于银行结售汇制本身的缺陷,造成央行对外汇储备调控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近几年央行利

用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的力度有限,贷款限额仍是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而国内信贷具有较大刚性,难以在不影响国内经济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扩张或紧缩国内信贷来相应增加或缓解外汇储备对国内基础货币存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常性外汇收入须按官方牌价提供相应本币资金;另一方面,尽管直接投资多以进口机器设备形式出现,但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外资兑换成本币,用以购买国内原材料和消费品。因此,央行必须保持相应比例人民币外汇占款,这两方面构成的外汇储备,就使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1995年以后,我国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虽然,1997这两年间,我国外汇储备从670亿美元增加到1050亿美元,再到1399亿美元,但通胀率却从1994年7月的21.6%降到1996年底的6.1%, 1997年的0.8%,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这显然是政府通过强制压缩国内信贷,实行“对冲”政策的结果。这一政策的代价同样是沉重的,它加剧国内经济衰退,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

外资流入对通货膨胀的间接效应

引进外资被普遍作为一种缓解国内资金紧缺的方式,但无论是对外贷款还是直接投资,并非有了外资即可生成生产力,还需要相应的国内资金相配套。比如,世界银行对我国投资项目所提供的外资只占全部资金的30%,而我国的配套资金要占70%。国内有关学者根据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计算得出,每吸收1美元外资,国内必须配套人民币18.1元,其中需从国内银行贷款8.5元。

根据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计算得出,每吸收1美元外资,国内必须配套人民币10.35元,其中从国内银行贷款5.26元。这种配套的内资一般来源于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从上面数据足以说明1995年和1996年国内信贷紧缩的效果明显,但是,如果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外资诱发供给不足型通货膨胀

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如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首先,一些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