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_7
湖南岳麓书院景点介绍

湖南岳麓书院景点介绍
湖南岳麓书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
以下是关于岳麓书院的景点介绍:
1. 书院历史: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立。
书院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毁坏和修复,现存的建筑大部分是清朝乾隆年间重建的。
书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地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文化遗产。
2. 建筑风格:岳麓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明清时期为主,融合了湖湘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多种元素。
书院内的建筑主要有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诗礼堂、文昌阁、毓秀亭等,布局合理,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3. 文化内涵: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院内的文化景点主要有御书楼、诗礼堂、文昌阁等,其中御书楼是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诗礼堂则是书院的教学场所,传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文昌阁则是古代学子们求学的地方,也是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4. 文化活动:岳麓书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岳麓书院论坛、传统文化讲座、诗歌朗诵会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总之,湖南岳麓书院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地方,是一个值得游客前来探访和领略的地方。
品读中国古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长沙岳麓书院为例

读 口
口口
中
国
古
建
筑
中
的
传 统 文 化 内涵
以长 沙岳 麓书 院为例
■ 姜 猛
建筑 是 人 类 文 明 和 民族 智 慧 的结 晶 ,是 历 史 沧 桑 的 见 证 ,更 是 文化 和 思 想 的 外 现 。 中 国古 建筑 在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演 变 之 中 ,诞 生 出 独 特 的形 式 语 言 。 无论 是 宏 伟 的 宫 殿 、 庄 严 的寺 庙 、 幽 静 的 园 林 ,抑 或 是 千 姿百 态 的 民宅 ,都 表 现 出 丰 富 而 深 刻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观 念 。 建 筑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 文化 铸 就 建筑 的灵 魂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促 进 之 下 , 中国古 建筑 也有 别于他 ,成 为世 界上 独一 无二 的建筑 体 系。 本 文 以 多 元 化 的视 角 对 中 国 古 建筑 中 的传 统 文 化 内涵 进行 了解读 ,并分析 了有 “千年学府 ”之称 的长沙岳麓书 院 建 筑 群 中 有 关 于 传 统 文 化 的表 达 ,以期 为 中 国 古 建 筑 的 传 统 文化 思 考 抛砖 引 玉 。
3.民俗 文化 民俗 文 化 是 民间 民 众 的 风 俗 生 活 文 化 的统 称 ,其 对 于 中 国 古 建筑 的 影 响 集 中体 现 在 建 筑 装 饰 上 。 最 早 见 于 商 周 青 铜 时 代 ,彼 时 以 纳 祥 、 生 财 、 长 寿 、成 仙 等 为主 题 的吉 祥 图案盛行 于各类建筑之中。比如神兽龙 ,即为皇权 的象 征 ,仅 为 皇 室 所 用 ;森 林 之 王 狮 子 ,则 代 表 力 量 , 常立 在 宅 邸大门前用于辟邪镇宅。此外 ,古建筑 的屋顶 、门窗、 铺 地 等 不 同 部件 都 分 别 绘 制 着 不 同 寓 意 的 图 案 ,人 们 充 分 运 用 象 征 手 法 在 建筑 装 饰 中 表 达 美 好 的生 活 愿 景 , 图案 和 建 筑 融 为 一体 ,相 映 生辉 。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
岳麓书院建于明朝开国年间,创建者是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曾孙朱高炽。
最初建成的岳麓书院规模很小,仅三间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扩大,成为了一所集儒学、中医、武术为一体的大型学府。
到了明代中后期,岳麓书院的规模更加庞大,建筑群不断扩展,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时候,岳麓书院已经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大学。
在历史上,岳麓书院曾被誉为“湘中第一学府”,因其独特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教育,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区别于县学、府学,岳麓书院以“读书节、讲学津”的特色教育模式著称,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尤其在清、明时期,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重要的儒学研究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这对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岳麓书院已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它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思考。
岳麓书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各种特征和原则,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关注和热爱。
此外,岳麓书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广开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这里接受教育、接触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湖湘文化、广泛的学术知识、优秀的师资力量,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路,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湖湘文化的圣地。
历经沧桑,岳麓书院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发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热爱和关注,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沙岳麓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史

长沙岳麓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史长沙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长沙岳麓书院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关系。
一、长沙岳麓书院的历史背景长沙岳麓书院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的一所古代书院。
它最早成立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是湖南省最高学府,集教学、科研和文化交流于一体。
明代万历年间,长沙岳麓书院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而倍受推崇。
清代时期,它成为了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为知名的学府之一。
二、长沙岳麓书院的课程设置长沙岳麓书院的课程设置非常严谨,课程范围包括《礼记》、《春秋》、《周易》、《史记》、《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另外还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骑射、礼仪等课程。
长沙岳麓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刻苦钻研,脚踏实地,注重实践能力和学术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长沙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长沙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是以儒学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它提倡“厚德载物,勤勉为学”的精神,并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灵培育。
其教育特点是以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自我完善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四、长沙岳麓书院的作用长沙岳麓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所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文化博物馆,保存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资料。
在明清时期,长沙岳麓书院为中国的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五、长沙岳麓书院的现状长沙岳麓书院现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见证之一。
如今,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新时代中,长沙岳麓书院也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创新。
总之,长沙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的存在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史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

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岳麓书院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还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岳麓书院与红色文化的渊源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是一座集教育、研究、收藏为一体的学术研究机构。
它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承经典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热点。
近代以来,岳麓书院成为了湖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许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筹划抗日斗争,并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红色文化在书院的壮丽山河中孕育,为抗日战争胜利和现代中国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文物珍品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拥有丰富多样的文物珍品。
这些文物中涵盖了红色文化的重要遗迹,彰显了岳麓书院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岳麓书院内的红色文化文物包括手抄本、演讲稿、书信、战地日记等。
其中,一份保存完好的《湖南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盟会章程》成为了红色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份章程记录了湖南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联合斗争的宗旨和战斗计划,对于研究湖南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重大。
此外,岳麓书院还收藏了许多革命文献和照片,如《毛泽东选集》、《刘少奇选集》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岳麓书院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岳麓书院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
它们记录了中国人民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和信念。
这些珍贵的文物激发着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其次,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为学界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它们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湖南地区抗战历史的重要依据,为学者们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
最后,岳麓书院红色文化的瑰宝也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第07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练习)(解析版)

第7课继承进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辽宁·校联考二模)近年来,国人体质和心理承受力量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我们更应当“进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
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可以利用一些器械更为直观的将困难艰险摆在同学面前,使同学身体与心理得到熬炼与提高。
重视体育课的缘由在于( )①身体与心理相互作用打算国民的整体素养②体育课以其独特性发挥着教育的一般功能③直观教育同学克服困难艰险就能取得成功④现实的需要召唤全体国人身心素养的提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身体与心理相互作用会影响国民的整体素养,①错误。
②④:体育课可以让同学利用一些器械,使同学身体与心理得到熬炼与提高,这表明重视体育课的缘由在于体育课以其独特性发挥着教育的一般功能,现实的需要召唤全体国人身心素养的提高,②④符合题意。
③:直观教育同学克服困难艰险就能取得成功,夸大了直观器械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3·浙江温州·统考三模)茶道器具,素来可大可小。
大到炭炉、银壶,小到方巾、盖置,都在一方茶席之上,真真实切地映照每一个茶人的美学日常。
才华横溢的茶人,为追求品茶中的极致美感,还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茶道器具。
这表明( )①茶文化支配着茶人的文化实践②茶道器具能呈现茶人的日常美学③茶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茶文化④茶道器具丰富着茶人的精神世界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②③:才华横溢的茶人,为追求品茶中的极致美感,亲自制作茶道器具,表明茶道器具能呈现茶人的日常美学,茶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茶文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茶文化会影响茶人的文化实践,而不是支配,①错误。
④:茶道器具所蕴含的优秀茶文化会丰富茶人的精神世界,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3·安徽蚌埠·二模)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觉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理解为“迟到了就扫地”的惩处。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
岳麓书院建于976年,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岳麓书院的建筑群布局宏大而庄重,占地面积广达43000平方米。
书院的大门两侧是高大的门楼,上书“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气势磅礴。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成殿。
大成殿的前殿供奉着儒家经典的像,神圣而庄重。
大成殿的后殿是湘军文武学会堂,这里是湘军的军事神殿,湘军的将士们在这里汲取知识,讨论军事策略。
大成殿的两侧是东西两庑,内设图书馆、教室、宿舍等,为学子们提供学习和居住的环境。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湖南方志馆所在地。
书院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湖南风流的文人墨客。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包括陆游、陶渊明等。
他们在书院内研讨学问,交流经验,使岳麓书院成为了湖湘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如今,岳麓书院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研究中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岳麓书院不仅是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书院内,游客可以一窥古代文化的瑰宝,感受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麓书院还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岳麓书院也积极开展湖湘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活动,组织举办各类中国传统文化的展览和讲座,培养了大批的湖湘文化研究人才。
书院还开设了湖湘文化相关的课程,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学习。
通过这些活动,岳麓书院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传承的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和瑰宝。
它不仅是湖南省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的保护和发展,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长沙的传统文化

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以下是长沙的一些传统文化:
1. 岳麓文化:岳麓山是长沙的标志性山峰,岳麓文化是长沙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涵盖了岳麓书院、岳麓寺等重要文化遗产。
2. 楚文化:长沙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之一,涵盖了楚辞、楚歌、楚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3. 湘菜文化:长沙是中国著名的美食城市之一,湘菜文化是长沙的代表性文化之一,以辣味和麻味为主要特色。
4. 湘绣文化: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长沙是湘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湘绣文化是长沙的代表性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技艺和艺术价值而闻名。
5. 湖湘文化:湖湘是长沙和周边地区的文化概念,涵盖了长沙的文化、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是长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长沙窑文化:长沙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陶瓷窑之一,长沙窑文化是长沙的代表性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陶瓷艺术和制作技艺而闻名。
以上是长沙的一些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代表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反映了长沙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事本末体存在一些明显缺陷。 首先是有顾此失彼之嫌。 其次是彼此孤立,割断联系。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史学家袁枢的代表 作。全书材料取自《资治通鉴》,共239个标题。 每个标题自成一个单元,各依时间为序叙述一件 大事的始末经过。在中国史学史上,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发明创造。 《通鉴纪事本末》的价值就在于叙事方法可取。
2、 编年体 、 (1) 《春秋》 春秋》 《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 基础上编定的一部编年体史籍。 《春秋》以时间为纲,分年纪事, 所记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用十二公序 列排比史事。
《春秋》的成就是辉煌的。 第一,开创了编年体。 第二,确立了“ 第三,笔法严谨。 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当然,《春秋》也存在问题。 首先是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其次,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其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4、 典志体 、 典志体又称政书体,专详文物典章制度。 典志体也有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典志体大致有以下两类: 第一,通代史。历述各代典制。 第二,断代史。专详一代典章制度。
唐代宰相杜佑的《通典》,专详历代典制,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典制史。 《通典》问世后,在史界和社会上的影 响广泛而深远。 第一,引起了史家的高度重视。 第二,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日益关注。 第三,《通典》的出现为繁荣整个典志 体史书带来了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四章 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文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七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八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九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篇 第一章 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 第三章 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从史学角度衡量,先秦时期的比较成熟的 历史文献要数《春秋》和《左传》。 先秦史籍尚属萌芽阶段,在体裁、体例、 内容、范围以及语言、文字诸方面还存在许多 问题。但是,先秦史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 不仅编纂出一批史籍,而且为后世积累了一些 宝贵的经验教训。
2、 成熟时期 、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文献的 成熟时期。 汉代以降,我国史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编纂水平有所提高,史学理论 有所发展,史籍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这一 切都显示着中国史籍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随着统治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事与记言 互相结合,于是产生出新的史籍体裁——编年 体。编年体史籍以时间为中心。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随着这 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文 化事业得到发展,史籍及其名称也日益增多。 如《夏书》、《商书》、《周书》;《周语》、 《齐语》、《楚语》;《周志》、《军志》等。
一、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历史文献至晚在商代已经开始出现 了。那些有文字的商代甲骨就是弥足珍贵的 历史文献。
所谓甲骨文,是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270 多年之间,殷王室奴隶主贵族进行占卜的遗 物。凡卜问的事情和事后应验的情况,殷人 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 至今,已有百余年,出土甲骨文有十多万片。 据统计,甲骨文使用的单字约在4500个左右, 目前已认识的约1700个字。
从规模上看,纪传体有两种类型:通 史和断代史。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则以 一代为限。纪传体通史首创于司马迁《史 记》,断代史则发端于班固《汉书》。 (1) 《史记》 史记》 《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130篇(卷)52万言。
《史记》的成就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是进步的历史观。 三是开创纪传体。 四是语言洗练。 《史记》得到历代名人的好评。不仅在 史坛上名噪天下,在文学领域也享有崇高地 位。鲁迅热情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2) 《左传》 左传》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体例与《春秋》基本一样,亦以时 间先后为顺序。 与《春秋》相比,《左传》内容有一定特点。 与《春秋》相比,《左传》的成就主要有两点: 第一,珍贵的史料价值。 第二,进步的思想倾向。
(3)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史籍的发展具有划 时代意义,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之所以编出了皇皇历史巨著《资 治通鉴》,首先是史料充分。其次是助手得力。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记16朝,凡 1362年历史。其成就和特点,为历代学者所赞赏。 其一,科学的编纂方法。 其二,珍贵的史料价值。
(2) 《汉书》 汉书》 《 汉 书 》 记 西 汉 一 朝 ( 包 括 王 莽 15 年)229年历史,全书100卷80万言,计帝纪 12卷,表8卷,志10卷,列传70卷。 《汉书》问世以来,久传不衰。
为什么《汉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首先,《汉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次,《汉书》在史学方法上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第三,《汉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国传统史学如此繁荣,原因很多,除 以上论及者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建立史官制度。 第二,朝野普遍重视。 从“ 五四”前后起,西方史学理论和 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传入,使 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史学终 结,中国史学进入现代新时代。
二、中国传统史籍的主要体裁及名著解析 1、 纪传体 、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世本》是迄今可见的唯一的先秦传本。但 真正称得上纪传体鼻祖的当推《史记》。司 马迁是纪传体的真正创始人。纪传体的基本 体例是本纪、史表、书志、世家、列传及论 赞等。
3、 繁荣时期 、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史学的 繁荣时期。 (1) 史籍数量增长 由隋至宋,史籍激增至两倍半。“凡 史类二一四七部,四三一○九卷”(《宋 史·艺文志》)。
(2) 史籍规模扩大 这一时期无论编年、纪传,还是政书、 类书,编纂规模都明显大于上一时期。 (3) 编纂水平提高 其一是创立史评体、政书体和纪事本末体。 其二是改进编年体。 其三是总结前人经验。
由隋唐至宋元,史籍之所以兴盛繁荣, 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其次是由于科 举制的确立和发展。其三是由于官修史书制 的健全和巩固。最后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
4、 总结时期 、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籍的总结研究时期。 (1) 整理旧籍 整理旧籍。简单说来,整理旧籍可概 括为增、辑、考、改。增是增补。辑是辑佚。 考是考证。改是改编。 (2) 纂修专史 纂修专史。以专史领域而论,明清学者 用力较勤、影响较大者首推学案、方志和历史 地理。学案是学术史的别称。方志是地方史的 总称。历史地理是古代专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 编纂水平提高 首先是发明纪传体。 其次是详今略古。 其三是融汇古今典籍。 其四是综合学术。
(2) 史学理论发展 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史学理论有显 著的进步。例如,为什么要编纂历史文献? 先秦史家们并未直接答复。西汉以来,围 绕这一问题的探讨日趋明朗。
(3) 历史文献增多 西汉以后史家辈出,竞相著述,史籍 猛增,至隋代已达874部,16558卷之多。 (《隋史·艺文志》)例如这一时期修东汉 史者12家,修三国史者16家,修晋史者23 家,修十六国史者30家,修南北史者22家。 这些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没有的。
起居注、实录也属于编年体文献。起居注是 在位皇帝的言行录,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大事 记。 起居注和实录都有久远的历史。 与传统的纪传、编年体史籍相比,起居注和实 录不免有粗糙原始之嫌,但其史料价值则不容忽视。 第一,它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缺漏。 第二,它可以订正正史等传统史籍记载的讹误。
3、 纪事本末体 、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纲,分类编排,每事 自立一个标题,并且每事有首有尾。 纪传本末体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纪事本末体有若干特点。最主要的是一切以 事件为主线,大大简化了复杂的历史现象,使之 眉目清晰,一览了然,有助于克服纪传体彼此错 陈,编年体前后隔越之患。
5、 其他常用体裁 、 (1) 舆地书与方志 (2) 类书与丛书 (3) 史考与史评
殷的应用文字除甲骨文以外,就是铜器铭 文,亦称金文。有关殷商铜器铭文,也是商史 的重要资料。但是,铜器铭文数量毕竟很少, 涉及的范围也有限,史料价值远不如甲骨文。 周代是中国开始有完整文献史料传下来的 历史朝代。当时设置有各种史官,随时记录统 治者的“ 言”和“ 事”,书写在竹简上。
周代史官写成的史料不少,但传下来的不 多。其中“ 记言”的有《尚书》和《逸周书》, “ 记事”的有《春秋》。后来在晋代还出土了 《竹书纪年》,都是编年记事史籍。 以记事和记言两种形式为基础,逐渐发展 出各种新的古籍。如《世》《令》《语》《志》 《典》,都是从记事和记言两种形式发展而来 的。《世》记载统治者的世次,《令》《语》 《志》《典》都是记言。《语》即今传《国 语》,《典》即今传《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