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7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蒹葭》。

(2)理解《诗经·蒹葭》的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经·蒹葭》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爱情观念等。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经·蒹葭》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经·蒹葭》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经·蒹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诗经·蒹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经》的历史、文学价值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引出本课《蒹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其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蒹葭》所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情观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艺术鉴赏:(1)分析《蒹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2)欣赏《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蒹葭》。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蒹葭》与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如《关雎》、《桃夭》等,探讨其异同。

语文教案:《蒹葭》

语文教案:《蒹葭》

语文教案:《蒹葭》语文教案:《蒹葭》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蒹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蒹葭》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蒹葭》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蒹葭》教学设计最新10篇

《蒹葭》教学设计最新10篇《蒹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

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 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有关《蒹葭》教案

有关《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有关《蒹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蒹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蒹葭》教案1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播放幻灯片3)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认识《蒹葭》在《诗经》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

3. 解读《蒹葭》的意境,体会诗中的哲理。

4.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2. 《蒹葭》原文及译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3. 诗歌手法分析:比兴、赋、比、兴等。

4. 诗的意境与哲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2. 难点: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文学特色及《蒹葭》的诗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蒹葭》的文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诗经》及《蒹葭》的背景。

2. 朗读《蒹葭》,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3. 讲解《蒹葭》的文学特色,分析比兴、赋、比、兴等手法。

4. 解读《蒹葭》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哲理。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诗经》其他著名篇章,如《关雎》、《桃夭》等,加深学生对《诗经》的了解。

2. 对比阅读:介绍相同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离骚》、《庐山谣》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诗经》选本或相关教学用书。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增强教学效果。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2)理解课文《蒹葭》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3)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蒹葭》;(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蒹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蒹葭》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2)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分析课文《蒹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蒹葭》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蒹葭》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课文《蒹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课文《蒹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蒹葭》原文;2. 课文《蒹葭》注释;3. 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背景资料;4. 诗歌朗诵音频、视频资料;5. 课后作业练习题。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作者伊尹(商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背景(商朝时期的社会环境)。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审美部分,出处是《诗经·国风·秦风》中诗,本课强调人的审美很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前几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古诗的出处作者
3.通过学习佳句赏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它的美。

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听歌曲《在水一方》,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来源那里么?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处】
了解句子的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古语今说】
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意思是芦苇十分茂盛,露水晶莹如霜一样,那个女孩子,宛如在水中央。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佳句赏析
2.出示问题:
关于诗中的伊人,有人认为指的是高洁的隐士,有人认为指的是当时被废弃了的周朝的礼法制度,现在也有人用来比喻理想中的人或者事。

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么?
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四、知行合一
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读整首诗,感受一下它的美好吧!
2.组织学生读给同桌听,会唱的同学,也可以唱给大家听。

作业:
拓展阅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