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介于显微鉴别 、 性状鉴别之间的方法称 为半显微性状 鉴定 法, 所用设备包括 扫描仪 、 放 大镜 、 体视 显微镜 等 。研究 表 明 , 半显微性状鉴定法 是利用相 应设 备对某 些 中药药 材细微 外观 性状进行准确观察 , 从而达到鉴别药材真伪 的 目的 。各 类半 显微性状鉴定仪器 特点如下 : ①放大镜 : 是一种 携带方便 、 操作 简单 、 价格低廉的半显微性状鉴定工具 , 使用时 不受场地 限制 , 有利 于外 出采 购药 品时使 用 , 但 由于其 自身放 大倍数 有 限, 无
确掌握各类半显微性状鉴定方法及特点 ,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 合
适的仪器完成鉴定工作 , 有 利于 准确鉴别 中药 药材真 伪 , 从 而
保障临床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 。
劣问题也 日益突 出, 应 引起 相关 医务 工作 者注意 。若患 者使 用假 冒药材进行相应 疾病 治疗 , 不仅 影 响其 实 际临床疗 效 , 同 时可能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伤害 , 提示如何使 用正确有效 的鉴 别方式准确判断 中药药 材真 伪是保 障疾 病疗效 及 预后 的关 键
南 医学 研 究 2 0 1 6年 1 1 月第 2 5卷 第 1 1 期
HE NA N ME DI C A L R E s E A Rc H N o v . 2 0 1 6, V0 1 . 2 5 ,N o . 1 1
・
1 98 7・
定准确率高于放大镜 , 放大镜鉴别准 确率则最低 , 组 间 比较 , 差
因素 。
综上 , 利用 体视 显微 镜实施 中药药 材半显微性状鉴 定准确 性较高 , 可有效保 障中药 药材 治疗疾病效果及预后 , 值得推广 。
参 考文 献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而浅表性胃炎是原发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该菌所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胃粘膜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或加重病变程度。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胃脘疼痛,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
凡外感寒湿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大病、久病之后伤及脾胃,均可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呕恶、嗳气等症状。
关于外感邪气,早在《内经》中已有较全面记载,如“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
同时《内经》提出饮食所伤、情志失畅也是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原因,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饮食不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此外,寒邪伏胃,日久化热亦致胃脘痛,如刘完素在《病原式六气为病》中载有“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寒也”;《杂病源流犀浊》亦云:“经云寒气客于胃者,必先有火郁于胃中,又为寒邪所遏,清无所归而不得升,浊无所归而不得降”。
瘀血阻络亦致胃脘痛诸证,即所谓“病初在经,久痛入络”(叶天士)。
在治疗方面,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入手,如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提出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朱丹溪则从寒、热、气、血、痰、湿入手,提倡清降、开郁、化痰、祛瘀、导滞诸法;张景岳认为“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早、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主张“气虚者必大加人参,阳衰者必佐以桂附干姜”;而叶天士主张以通为主,“通则不痛,通当须究阴阳气血”等。
临床治疗要点如下:1.健中土,化湿助运该法常用于湿阻脾胃之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而粘,口渴不欲饮,眩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赤,纳食不香,舌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缓或细。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病;胃炎1四诊寻因,湿热为主在诊治CSG过程中,首先为了减少误诊、漏诊,通常进行简单必要的现代检查,如超声、心电图,除外肝胆及心脏等相关器官疾病,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该病,然后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查。
望诊,患者往往以手捂住胃脘部前来就诊,此时切不可以“喜温喜按”断为虚证,定要结合胃脘部切诊,若按之疼痛,应以“拒按”待之。
望舌多见舌红或黯红,甚至舌有瘀斑,苔腻色黄或白,提示湿、热、瘀三者阻于胃脘部。
闻诊,患者口臭,甚至恶心、呃逆、嗳气,显示湿热瘀阻,胃气上逆。
问诊时,患者往往自述胃脘部疼痛胀满,进食生冷则加剧,此时亦不可因“喜温恶寒”而认为胃寒证,胃本为阳土,其性喜温恶寒,一旦为邪所累,则生冷刺激必然加重临床表现,故应四诊合参,痛则不通,胃络瘀阻,乃实在之因。
切诊,脉象多见沉涩,更不可因沉而当虚证,《素问?病能论》有明确告诫“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古语不欺人也,沉细确为胃气热甚上逆的脉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重在按腹察舌切脉,湿热为该病的主要病因。
2审病察机,瘀逆突出胃为阳土,六腑之一,其性主降,传化物而不藏。
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于肠。
一旦被湿热之邪所困,传化受阻,水谷瘀滞于其间,不能受纳,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
此其一瘀也。
湿热困胃,日久入络,气血不畅,瘀血积于胃络,不通则痛,故胃脘部疼痛,此其二瘀也。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i 中 西 医
中医对 慢性浅表性 胃炎 的研 究进展
徐旺男
( 安徽 中医药大 学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0 )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3 2 — 5 2 8 1 ( 2 0 1 5 ) 7
为 9 7 . 5 0 % 。
而 王奎 平 Ⅲ 认 为 慢 性浅 表性 胃炎 的 治疗 应该 从气 论 治 ,主要 是 治气 为主 。 由此我 们 可 以看 出对 于该 病不 管 是虚还 是 实, 都应 该将 脾 胃气 机 失调作 为 最主 要 的病机 。另 外 ,该学者 还 认为 常生 气会 伤 肝 ,导致 肝 失疏 泄 ,肝气 犯 胃或 者肝 气郁 结 , 日久化 热 , 这些 都 能够 引起脾 胃升 降出现 。 3 . 结语 综 上所述 ,最近 几 年我 国中医 对慢 性 浅表 性 胃炎 的研 究 不管 是在 病 因机 制还 是在 辩证 论 治等 方 面都 取得 显著 的成 效 。纵观 我 国中 医在治 疗该 病 的临 床疗 效 来看 ,效果 显著 并且 不 良反应 低 ,
常气 血运化 和 生理功 能 ,能够 有效 发挥 推 迟并 进一 步截 断病 情 发 展 的 目的。当前 , 中医辩 证治 疗慢 性浅 表 性 胃炎主 要是 根据 《 中 药新 药临床 研 究指导 原则 》的 规定 ,可 以将 该 并大 致分 为 五种类 型: ( 1 )脾 胃虚 弱型 :针对 这个 类 型的 治疗 以健脾 和 中为主 ,可 以使用 四君 子 汤治 疗 。付远 忠 等学 者 指 出四君 子 汤方 为 :人 参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中 医对慢 性 浅表性 胃炎的研 究进 展 ;方法 通过 电子检 索近 1 O年 来 中 医治疗慢 性 浅表性 胃炎的相 关文 献 ,通 过 总 结整理出中医对浅表性 胃炎病因病机 以及 临床 治疗等,并分析 治疗效果 ;结果 中医将慢性浅表性 胃炎划分为:脾 胃虚弱型、肝 胃不合 型、 胃阴不足 型、脾 胃湿 热型 、 胃络 血瘀 型五 种类 型 ,分别使 用 四君子 汤、 柴胡疏肝 散 、 沙参麦 冬加 减 汤 、半夏 泻心 汤、失 笑散 合 丹参 饮 予以对应 治疗 ,效 果显 著 ; 讨 论 中医对慢 性 浅表 性 胃炎的诊 断和 治疗上 具有 显著 效果 ,能 够为今 后 的慢 性浅表 性 胃炎 的治疗提 供 了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
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1.1 传统的辨证施治: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体征,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
据各地报导所示,CSG临床上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实证有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郁热蕴胃型、胃络血瘀型、湿滞胃脘型、饮食积滞型;虚证有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尚有寒热错杂一型。
影响证型确定的因素除有主观人为的,如各个临床医生中医学术观点分歧所带来的证型判别标准的差别等因素外,尚有些客观的由CSG本身内在病理改变的差别、病程长短等所决定的,如Hp感染的活动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中焦湿热证。
纵观各地报导数据,CSG以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而实证中的胃络血瘀型和虚证中的胃阴不足型较少。
这似乎提示CSG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气机阻滞为病机核心,病变在气分为多,较少深入血分、阴分,较少形成瘀阻、阴伤的病理变化。
治疗上肝胃气滞型首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气虚型选香砂六君汤加减,脾胃虚寒型以建中汤类方剂或理中汤化裁,湿热型选温胆汤、黄连平胃散、半夏泻心汤等,而郁热型、瘀血型、食积型、阴虚型可分别以化肝煎合金铃子散、丹参饮合失笑散、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一贯煎或沙参麦冬汤等方药化裁。
1.2 结合现代医学胃镜征象辨证: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征象,把CSG分为3型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肝胃气滞型胃镜象呈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以香苏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呈胃窦黏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湿浊中阻型呈胃底黏液膜有大量液体潴留,胃壁上分布着较多白色黏液,难以冲净,胃窦部可见黏膜水肿,以平胃散加减治疗[1]。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临泽县中医院(734200) 白雪芳李春佐【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病,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病情迁延,久治不愈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有的还有癌变的可能。
因此,早期防治此病是防癌的关键。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
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
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1 辨证施治1.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
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
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川芎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20g白芍麦芽各18g),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有淤血停滞者加蒲黄、五灵脂。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

其病 因不一 ,可因嗜酒 、喝浓 咖啡 ,胆 汁反流 ,或幽
门螺杆 菌感染等 引起 。患者可有 不 同程度 的消化 不 良 2 治 疗 21辨 证论 治 .
白芍药 、麦 芽各 1g 8 );脾 胃湿 热型 2 ,治宜清热 8例 除湿 , 开苦 降 , 辛 顺气 和 中 ( 半夏 、 芩 、 黄 茯苓各 1g 2, 苍 术 、干 姜 、藿 香 、陈皮 、郁 金各 1g 0 ,厚朴 、茵 陈
各 1g 5 ,黄连 6 )。总有 效率 9 . g 69 %。 22单 方加减 .
概况 综述如下 。
1 辨 证分型 林良 分为 3型 :① 肝 胃气滞 型 ,胃脘 胀痛 ,
痛 无定 时、定处 ,食 欲减 ,腹胀或 嗳气 、吞 酸 ,舌苔 薄 白,舌质 淡红 。② 脾 胃虚 寒型 ,胃脘 隐痛 ,痛有定
时,进食痛 减 ,喜暖 喜按 ,体弱神倦 ,面色 少华 ,舌
质淡 嫩 ,脉沉细 。③ 胃热 阴虚型 ,胃脘 饱胀 ,食欲减 ,
嗳气 有声 ,隐痛 无时 ,心烦 易怒 ,周 身乏力 , 口干 口
苦 ,舌质红或 少苔或无 苔 。 钟 跃青等 I分 5型 :① 脾 胃虚 弱型 ,主证 :胃脘 2 】
胀 闷 ,隐痛 ,纳差 ,喜温 喜按 ,嗳气反酸 ,疲乏 ,大
薛堂语 用柴 胡疏 肝散 合金铃 子散 ( 白芍 药 、川楝 子 、延 胡索 、柴 胡、枳壳 、川 芎 、甘草 )加减 治疗 6 1 0 例 ,总有效 率 8 . %。康 存战用 加味丹参 饮 ( 参 33 3 丹 3g 0 ,檀 香 1 g 0 ,砂 仁 1 g 0 ,白术 1g 2 ,莪 术 1 g 5 ,佛手 1g 2 ,香附 1 g 5 )为基础 方加减 治疗 ,总有效率 8 .%。 57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检查 、 肝 功能 、 ’ 肾功 能均 无 明显异 常 , 药物 安全性 较 高 。
表2 两组 药物 副作 用对 比( n , %)
1 . 1 研究 对 象 : 将2 0 l 1 年9 月~ 2 O l 6 年9 月期 间 , 来 我 院诊 治 的 1 4 4 例 慢性 浅 表性 胃炎患 者 , 随机划 分 成 观察 组 及对 照组 各 7 2 例 。其 中
随访 6 个月 , 比较 两组 疾病 复 发率 。同 时 , 两组 患 者均 给 予糖 尿 病 的 表3 两组 复发 率对 比( n , %)
健 康 知 识教 育 , 嘱咐 患 者按 时 按 量服 用 药 物 , 禁 烟禁 酒 , 坚 导 体 育运
动, 控 制食 用刺 激性 的食 物 , 不适 、 食 欲不振 、 恶 心呕 吐 、 便 秘腹 泻等 , 如诊疗 不 组 的 1 6 . 7 %, 实 验数 据 有 显 著性 差异 ( P < 0 . 0 5 ) , 如表2 所 示 。但 患 者 及时, 可导致 萎 缩性 胃炎 、 胃溃疡 甚 至 胃癌 , 导致 患者 生命 危 险 】 。本 均能 忍受 , 停 药 后症 状可 自行 消 逝 。同时 , 两 组 患者 服药 期 问 的血 液 院运 用 中医治疗慢 性浅 表性 胃炎 , 取得 较好 的临床疗效 , 详述 如下 。
1 . 2 . 1 西 医治 疗 : 给予 奥美拉 唑 口服 , 每 日2 次, 每次2 0 m g 。 1 . 2 . 2中 医治疗 : 给予 本 院 自拟方 治疗 , 本 方 由参 苓 白术 散加 减 而成 。 3
党参 1 5 g 、 茯苓 2 0 g 、 怀 山药 2 0 g 、 白术 2 0 g 、 白扁 豆 2 0 g 、 陈皮 1 5 g 、 莲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9T11:25:02.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高国举
[导读]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4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
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及分析。
结果: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以及脾胃湿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证候类型;辩证的证素主要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病位以胃为主,病性以气滞为主。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53-02
慢性浅表性胃炎即为胃慢黏膜呈性浅表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上方疼痛,并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2-3]。
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包括胆汁反流、过度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4-5]。
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及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主要症候等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中医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规律”等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包括2008年—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所收入的全部文献。
1.2 文献标准
1.2.1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文献均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辩证用药规律研究、证候研究等相关内容的临床相关研究文献。
1.2.2排除标准(1)排除内容雷同的文献、(2)排除个案分析、个案报道、综述等文献。
(3)排除无辩证及用药记录的文献。
1.3 统计内容
通过对中医药疗法以及中西医药结合疗法内容的相关文献中证型、证素以及用药进行统计并将药物进行分类。
并通过频数分析的方法对药物的使用次数及种类进行计算[6-7]。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在检索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90篇。
其中文献内容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共84篇,文献内容关于中医专方及基本方论治的共106篇。
2.2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频次
在中医证型中出现的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频次最多的为肝胃气滞,频次为42次,频率为21.6%,其他证型分别为:胃阴不足,29次,14.8%;脾胃虚寒,23次,12.2%;脾胃气虚,22次,11.6%;脾胃湿热,21次,10.6%;胃热内蕴,5次,2.6%;肝郁脾虚,5次,
2.6%;气滞血瘀,4次,2.1%。
以上所有证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最常见证型。
2.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分布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可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
其中,病位因素共4个,分别为胃(152次,53.0%)、脾(82次,29.1%)、肝(49次,18.0%)、胆(3次,1.1%);病性因素共9个,分别为气滞,62次,21.2%;阳虚,53次,18.5%;阴虚,53次,18.5%;热,40次,14.0%;湿,30次,11.4%;寒,25次,9.5%;淤血,19次,6.8%;气虚,6次,2.2%;痰浊,2次,0.6%。
由此可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部为主要病位,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性。
2.4 常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型中的临床症状
肝胃气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26次,10.2%;嗳气频作22次,8.4%;舌苔过薄或过少及脉弦均为20次,7.5%;舌苔过白、胸胁窜痛、泛酸均为17次,6.3%;情绪易怒10次,4.0%;胸闷不适、缺乏食欲、口苦、呃逆均5次,2.3%。
胃阴不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口干舌燥、胃脘胀痛均为20次,11.2%;舌苔过红、脉细均为19次,10.2%;舌苔过少或无舌苔17次,9.1%;缺乏食欲、大便干燥均有16次,8.6%;脉弦、心烦意乱、裂纹舌均有5次,2.3%。
脾胃虚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喜按、喜温、胃脘胀痛均为18次,9.4%;脉细、舌质淡、大便溏薄均为17次,8.6%;舌苔过薄或过白、神疲乏力均为15次,7.4%;纳差、四肢不温、得食痛减均为10次,5.2%;泛吐清水、齿痕舌、胖大舌、畏食生冷均为6次,3.1%。
脾胃气虚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神疲乏力、舌苔过白、舌质淡、缺乏食欲均为10次,9.8%;脉沉细、食则胀满均为8次,7.4%;喜按6次,5.3%。
脾胃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频次与频率主要分为:胃脘胀痛、舌质红、舌苔黄腻均为14次,9.7%;缺乏食欲、渴不欲饮均为8次,5.6%;大便黏滞及便秘均为7次,4.9%;口臭、口苦、食后加重、痞闷、恶心、呕吐均为6次,4.2%;小便量少且深黄5次,3.6%。
2.5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治疗肝胃气滞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柴胡25次,8.5%;白芍24次,8.9%;枳壳21次,7.0%;甘草21次,6.9%;香附17次,
6.2%;陈皮16次,5.5%;川芎、延胡索、佛手同为13次,4.6%;川楝子12次,4.0%;郁金11次,3.8%;厚朴5次,1.5%。
治疗胃阴不足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沙参、麦冬均为18次,9.4%;石斛15次,7.8%;生地、甘草、玉竹同为12次,6.2%;白芍11次,5.5%;乌梅7次,3.8%;天花粉、太子参、山楂均4次,2.1%。
治疗脾胃虚寒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党参、白术、甘草均8次,7.5%;黄芪、茯苓、陈皮均7次,6.5%;砂仁6次,5.6%;干姜5次,4.7%;半夏、桂枝、白芍均4次,3.7%;山药、木香均3次,2.8%。
治疗脾胃气虚药物的使用频次及频率:白术12次,7.1%;黄芪、干姜均10次,5.9%;甘草9次,5.3%;陈皮、木香、茯苓、白芍均8
次,4.7%;半夏7次,3.9%;党参、砂仁、人参均6次,3.5%。
治疗脾胃湿热药物使用频次及频率:黄连11次,7.0%;半夏10次,6.3%;黄芩9次,5.7%;陈皮7次,4.4%;甘草6次,3.8%;蒲公英、茯苓、茵陈、栀子均5次,3.1%;竹茹4次,2.5%。
3.讨论
在观察所有纳入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相关文献内容中可以发现,即使不同文献中的方药组成不同,但仍然可以从所有文献总结出相关的辨证规律[8]。
在本文上述的观察总结中可知,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等是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的证候类型,其中,又以肝胃气滞最为常见,在治疗中通常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证候类型作为根据来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治疗肝胃气滞的方法中,通常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达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在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中,通过使用益胃汤加减以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在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中,以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温中健脾、益气和胃的效果;在治疗脾胃气虚的方法中,以指导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益气健脾,和胃助运;在治疗脾胃湿热的方法中,以清利湿热、理气和胃为治疗法则,主要以服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从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证素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部为主要病位,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性。
由于中医证候具有较高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探究分析中需使用到多种数理统计的方法[9],因此如何有效的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并使用是分析中医症状之间以及症状与证候之间复杂联系的关键[10]。
因此只有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才能更符合临床上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理论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孟红艳,马宏博,张光波,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84-86.
[2]刘艳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6):653-653.
[3]张兴桥,封丽华,宋立明,等.因时制宜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环球中医药,2017,11):1272-1274.
[4]刘启泉,李博林,王天家,等.基于浊毒类证分型论治慢性胃炎[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3):104-106.
[5]罗琰.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34-4435.
[6]武剑,张立仁.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6):26-27.
[7]刘海涛,施家希,罗丹,等.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6,57,16):1421-1425.
[8]徐双,张艳.186例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回顾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7-8.
[9]孙熙爱.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45-146.
[10]贺梅娟,陈宇征,杨晋翔,等.基于关联规则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7,10,4):4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