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治法

合集下载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

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

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

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 治疗2.1辨证论治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探讨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病;胃炎1四诊寻因,湿热为主在诊治CSG过程中,首先为了减少误诊、漏诊,通常进行简单必要的现代检查,如超声、心电图,除外肝胆及心脏等相关器官疾病,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该病,然后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查。

望诊,患者往往以手捂住胃脘部前来就诊,此时切不可以“喜温喜按”断为虚证,定要结合胃脘部切诊,若按之疼痛,应以“拒按”待之。

望舌多见舌红或黯红,甚至舌有瘀斑,苔腻色黄或白,提示湿、热、瘀三者阻于胃脘部。

闻诊,患者口臭,甚至恶心、呃逆、嗳气,显示湿热瘀阻,胃气上逆。

问诊时,患者往往自述胃脘部疼痛胀满,进食生冷则加剧,此时亦不可因“喜温恶寒”而认为胃寒证,胃本为阳土,其性喜温恶寒,一旦为邪所累,则生冷刺激必然加重临床表现,故应四诊合参,痛则不通,胃络瘀阻,乃实在之因。

切诊,脉象多见沉涩,更不可因沉而当虚证,《素问?病能论》有明确告诫“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古语不欺人也,沉细确为胃气热甚上逆的脉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重在按腹察舌切脉,湿热为该病的主要病因。

2审病察机,瘀逆突出胃为阳土,六腑之一,其性主降,传化物而不藏。

主受纳腐熟水谷,下传于肠。

一旦被湿热之邪所困,传化受阻,水谷瘀滞于其间,不能受纳,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差厌食。

此其一瘀也。

湿热困胃,日久入络,气血不畅,瘀血积于胃络,不通则痛,故胃脘部疼痛,此其二瘀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胃痛、饱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是其中一种病理类型,主要特点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常常采用抗生素和抗酸药物,但由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易产生耐药性,以及长期使用抗酸药物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治疗方案来寻求更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身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复发的几率。

本文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原则是“清热燥湿、理气健脾、和胃止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燥湿:采用中药治疗,清热祛湿,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等药物,以净化胃肠内环境,清除湿热之邪。

2. 理气健脾: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物理疗法,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加强脾胃的功能。

3. 和胃止痛:采用中药治疗,和胃止痛的减轻症状。

如苍术、山楂等具有和胃止痛功效的中药。

4.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二、疗效观察设计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疗效,在临床上选择30例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缓解情况,采用自身感觉评分法进行评估。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

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1.1 传统的辨证施治: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体征,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

据各地报导所示,CSG临床上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实证有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郁热蕴胃型、胃络血瘀型、湿滞胃脘型、饮食积滞型;虚证有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尚有寒热错杂一型。

影响证型确定的因素除有主观人为的,如各个临床医生中医学术观点分歧所带来的证型判别标准的差别等因素外,尚有些客观的由CSG本身内在病理改变的差别、病程长短等所决定的,如Hp感染的活动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中焦湿热证。

纵观各地报导数据,CSG以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而实证中的胃络血瘀型和虚证中的胃阴不足型较少。

这似乎提示CSG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气机阻滞为病机核心,病变在气分为多,较少深入血分、阴分,较少形成瘀阻、阴伤的病理变化。

治疗上肝胃气滞型首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气虚型选香砂六君汤加减,脾胃虚寒型以建中汤类方剂或理中汤化裁,湿热型选温胆汤、黄连平胃散、半夏泻心汤等,而郁热型、瘀血型、食积型、阴虚型可分别以化肝煎合金铃子散、丹参饮合失笑散、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一贯煎或沙参麦冬汤等方药化裁。

1.2 结合现代医学胃镜征象辨证: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征象,把CSG分为3型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肝胃气滞型胃镜象呈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以香苏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呈胃窦黏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湿浊中阻型呈胃底黏液膜有大量液体潴留,胃壁上分布着较多白色黏液,难以冲净,胃窦部可见黏膜水肿,以平胃散加减治疗[1]。

慢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分享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估

慢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分享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估

慢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分享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享一些慢性胃炎的治疗经验,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

以下是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1. 中药调理:中草药有调理脾胃、舒缓胃黏膜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陈皮、山楂、薏苡仁等。

可通过中药煎剂、中药包等方式服用,起到缓解胃部不适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胃部健康的重要性。

慢性胃炎患者宜少食生冷、辛辣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清淡的蔬菜等。

合理的饮食可有效缓解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部不适。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脾胃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腹部揉按、胃部轻拍等。

按摩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可在空腹时进行。

二、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目的是减少胃酸分泌、抑制幽门螺杆菌等。

1. 抗酸药物:常用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达到缓解慢性胃炎症状的目的。

2. 抗生素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可以有效地消灭幽门螺杆菌,改善胃部炎症状况。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调理等措施,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脾胃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西医治疗则注重症状缓解和病因治疗,通过抗酸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可以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和消灭幽门螺杆菌,从而改善慢性胃炎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可以综合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减轻胃部炎症,并有效缓解慢性胃炎的相关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病程 0 . 一 5年 6年 , 平均 36 。 . 5年 根据治疗方案不 同将 10例患 1 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 各 5 5例 , 2组患者在 年龄、性别 、 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00 )具有可 比性 。 . , 5 1 治疗方法 . 2 对照组给予 甲氧氯 普胺 ( 由上海 华氏制
治疗慢 性浅表性 胃炎 的一种 常用 药物 , 但单一 药物治疗疗效欠
[ 龚兰生. 1 1 内科手册[ J 5版. : M. 第 上海 上海科 技出版社 , 0 : 9 20 2 52 — 9 . 0 8 【1 潘科 , 2 于敬达 , 正安 . 李 复方阿嗪米特联合 艽龙胶囊 治疗功能性 消 化不 良疗效观察 『. J 包头医学院学 报,0 0 2 ( )4 — 7 1 2 1 ,6 4 : 4 . 6 [ 薛堂语. 3 3 ] 柴胡疏肝散合金铃 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 胃炎 6 重。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 +有效 ) ( / 总例数 X10 0 %。
1 统计 学方法 . 4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用。 笔者近年来在应用甲氧氯普胺 的基础上采用 自拟 中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 胃炎 , 临床 上取得 了较佳效果 , 方中柴胡 、 白芍具 有
疗慢性 浅表性 胃炎具有疗效好 、 效快 、 良反 应 少等诸 多优 见 不 点, 可作 为 目前治疗慢 性浅表 性 胃炎的一种 可行性 方案 。
【 关键 词 】I 浅表 性 胃炎 甲氧 氯普胺 中西 医结合 陧性
疗 效
药 有 限 公 司 天 平 制 药 厂 生 产 , 品 批 号 :0 8 19 治 疗 , 产 2 0 10 ) 口服
■ 嘧回国爨鼹
由于人类 免疫缺 陷病 毒感染使 得机体 免疫功能 发生严重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反复发作、进展缓慢的胃黏膜炎症。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综合分析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消化不良、胃纳差、脘腹胀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胃虚损等因素有关;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细菌感染、自身免疫、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也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 西药治疗西药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胃酸抑制剂、粘附剂等药物的使用。

抗生素用于消除细菌感染,胃酸抑制剂可减少胃酸分泌,粘附剂则有利于形成保护性黏膜屏障。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黏膜炎症,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2. 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护胃等。

具体的中药处方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病程来进行配伍调配,常用药物包括人参、黄连、白术、茯苓等。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3.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酸性食物和冷热食物的摄入,逐渐过渡到消化道易吸收的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汤等。

此外,还应加强对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4. 心理疏导心理因素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疗效评估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疗效上较单一疗法更好,可以综合调理机体,改善症状,避免复发。

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四、注意事项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遵医嘱用药:西药治疗时应遵医嘱用药,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中药治疗时应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数量。

浅表性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浅表性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浅表性胃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病例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也可有胃脘痛、恶心等。

此病在中国传统医学当属”胃痛”、”胃痞”、”腹胀”、”反酸”等病证范畴,病程缠绵难愈,具体治疗视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

标签:浅表性胃炎;症状;用药;健康教育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致使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与生活作息的紧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日渐升高;对现代人而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统计学调查发现,它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域与城乡差异,而与饮食卫生与生活习惯有关,且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

临床上,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及病理检查将大部分的慢性胃炎区分为两大类,即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我们常见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此病易复发。

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反应等与罹病密切相关。

慢性浅表性胃炎通常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且以青年人为主,约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0%~80%左右,又可以依胃黏膜所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三种。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的发生,中医认为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久病虚劳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荣则痛;或者脾胃失养,不通则痛。

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若日久不愈可导致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发生瘀血胃痛或者进一步发展为胃痞(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变证。

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已有浅表性胃炎的病征,就须抓紧时机,尽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2]。

1 诊断标准、体征表现与治疗目的以上腹部疼痛最为多见,约占85%左右,多为隐痛,进食后尤甚;再则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恶心呕吐、乏力等。

体格检查时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见到消瘦、贫血。

多数患者舌苔黄、白厚腻,此外,无特殊体征,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治法
发表时间:2015-10-14T14:59:08.5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作者:李秀莲
[导读] 凉城县医院内科 013750 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

常常因为吃了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胜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

凉城县医院内科 01375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星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

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一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

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

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的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临床治疗一般采用中药理肠调胃安神剂得以治愈,避免长朝服用西药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浅表性胃炎的首选。

症状:
(1)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

常常因为吃了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胜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

(2)腹胀,常常因为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因此很多患者感觉胃里面有气,打隔后舒服一些。

(4)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

出血是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检查时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攫及贫血。

祖国医学并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名,但类似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的描述塞邓散在历代文献“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呕吐”等诸多篇章中,如《灵枢?雅气肮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允以理肠调胃视之,得以缓解。

”《灵枢?经脉篇》曰:“食则呕,胃皖痛,腹胀,善噫”,“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理肠,调胃,安神则症状消除”等。

消除病因:应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戒烟酒,减少食盐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农烈的香减轻对胃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食物;以及停服某些刺激胃粘膜的药物,特别是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应予以清除、慢性支气管炎者应避免将痰液咽下。

药物治疗
①保护胃粘幅药常用的药枕有胶体次枸橼酸秘(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

②调整胃肠运动能药物,上腹腹痛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

打隔、腹胀或有返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

③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实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等,都有消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台应用。

④制酸剂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氮氧化镁、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盖胃平等。

⑤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25—100mg),以减少胃酸分泌和缓解腹痛症状。

由于此类药物具有口干、心悸、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前列肥大、青光眼、心血管疾病〈/a〉等患者应慎用或忌用。

还可用助消化药如酵母片、乳酶生、消胀片等。

如有返酸现象也可用抑酸药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只用一种即可。

防止胆汁反流可服消胆胺以吸附胆汁;有呕血便血者,甲氰米胍口服;萎缩性胃炎腹胀较著者,乳酸菌素片口服或肝胃气痛片口服,并注意不要服制酸剂如胃舒平、小苏打等。

中医治疗方面:中医治疗时从胃痛,痞满,呕逆等证型论治常归纳为以下六种证型:
1.风寒袭胃证治宜祛风散寒,和中养胃。

霉香正气散理中汤加减。

2.痰湿阻胃证治宜祛痰化湿和胃。

二陈汤平胃散加减。

3.湿热壅胃证治宜清热湿养胃。

黄连温胆汤加减。

4.饮食伤胃证治宜消积导滞,调和脾胃。

保和丸加减。

5.肝气乘胃证治宜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四逆散逍遥散加减。

6.中脏虚寒证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补中益气汤健脾汤加减。

根据我的经理,还可加入乌楞散茯神合欢花香橼等。

总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必须中医结合,标本兼顾才能彻底根治,而且一定要做到食饮有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