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

(4)苡仁30g,制附子15g。研末贮存,每服 1 5g。治胃寒痛,是很不错的慢性浅表性胃 炎偏方之一。 (细末,热汤调下。治慢性胃炎之胃寒气滞 疼痛。 (6)香附6g,高良姜3g,水煎服。适用于胃 脘痛之泛酸明显者。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
综上所述,慢 性 浅 表 性 胃炎偏 方很多, 大家切勿 盲目 治疗,要根 据自 身病 情选 择合 适 的 方法。建议广大患 者在发现病 情后用专业的方法调 理,有兴趣的可以试 试 ,纯草本精华,能理气和 胃,健身宁心,每天两杯哦!
三、饮食要有规律 患者的饮食应该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负担。三 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定时加餐。注意 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品 也有少量主食。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很多,大家要根据自 己的病情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千万 不要病急乱投医,盲目治疗,这样只会让 病情更加严重,在平时更注意调节饮食结 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
常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如下: (1)鸡内金10g,香橼皮10g。共研细末,每服 1~2g。治慢性胃炎之食积胃脘疼痛。 (2)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 5g。治 慢性胃炎之食积胃痛。 (3)金香消胀散:郁金6g,广木香6g,香附6g, 干姜6g。共为细末,日服1~2次,每次3~6 g, 米汤送下。可治慢性胃炎之两胁攻撑作痛、胀满、 食欲不振、嗳气者。
慢性浅表性胃炎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要 配合饮食调养 一、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 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 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 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分粗糙的食物。可 选用易于消化食品并注意少用油炸、油煎 等烹调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偏方
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秘方有哪些浅表性胃炎有什么饮食禁忌

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秘方有哪些浅表性胃炎有什么饮食禁忌一、哪些中药秘方可以治疗浅表性胃炎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1)保和丸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成药大全(2)越鞠丸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二、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浅表性胃炎。
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浅表性胃炎。
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2、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
《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医治中的效果。
方法:以本院近两年内接受诊疗的70例患有此病的病人当做探究对象,把他们分为基础组和经方组。
前者使用一般西医治疗,经方组选用《伤寒论》经方纯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胃胀、嗳气、反酸中医症状积分对比没有差别;治疗后两组内医治积分对比有差别,经方组更好;经过时长4周的治疗,两组病人单核细胞浸润评分和中性细胞浸润评分有所减少,并且经方组降低情况更好。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时期,选用本文提及的医治方法,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降低胃黏膜组织病理分数和中医诊断分值,值得推行。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伤寒论》;经方合用;应用效果近年来伴随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的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就诊的病人持续增多,发病呈现出青年化表象。
西医药品诊疗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用,但是还有些许复发的病例,这一情况让多数病人感到不满,而中医医治消化系统胃肠病症的确有极好的效果且有多种药方自古流传至今。
给研究《伤寒论》经方诊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十分有效,笔者归纳多年临床累积经验,选取70例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在把疗效回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7到2019.6本院接受的70例患有浅表性胃炎疾病的病人当做实验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抽样法把所有加入实验的病人根据基础组和经方组,各35例。
基础组病人男女各有22、13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7.82±3.82)岁;经方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3.71±3.16)年;70名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胀/嗳气/反酸/饥饿感不明显或食欲可但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加入标准:(1)达到《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此病的判断标准;(2)通过了胃镜、胃黏膜病理检查确诊;(3)病人知道这次研究的基本状况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浅表性胃炎:胃隐痛3年,中医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可治愈

浅表性胃炎:胃隐痛3年,中医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可治愈李某,女,36岁。
患者无规律性胃脘胀满,隐痛3年。
曾在多家医院诊治,疗效不满意,3个月前在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近日因情志不畅而致胃脘胀满,疼痛加重,甚则两胁胀痛,伴嗳气,善太息,心烦,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左关脉弦,右脉细而浮。
脘腹部软,中脘穴压痛明显,且局部有条状结节。
四诊合参,证属肝郁脾虚,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化裁:党参18g,白术、茯苓、白芍、救必应各15g,柴胡、鸡内金、陈皮各10g,延胡索12g,炙甘草6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15日复诊,脘腹胀痛已明显减轻,纳食增多。
上方去救必应,加香附10g,服7剂,自觉症状消失。
嘱注意饮食和保持心情舒畅,并服用逍遥散调理1个月。
复查胃镜胃黏膜光滑呈橘红色,未见溃疡和糜烂,HP(-),病愈。
慢性胃炎胃脘部胀满痞等症,是由于胃病日久,脾胃受损,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失常是病变的关键所在,处方时在健脾益胃基础上选用一二味理气药即可。
此时见胃脘部胀满痞等症,则完全用辛燥理气破气药物治疗,多数是愈消愈胀,况且其有耗散中气、化燥伤阴致变证丛生之弊,此种现象在临床中很常见,应引起重视。
其实如果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的问题,首先不必紧张,紧张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更加不易治愈,首先不妨先问问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好好爱护自己的胃。
从生活上注意养胃,减少胃黏膜的刺激,胃黏膜本身也会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
很多时候,对于轻症的浅表性胃炎,不用服药,慢慢的都可以通过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痊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浅表性胃炎多是“脾虚气滞”,仲景名方:健脾消胀,巧治胃炎

浅表性胃炎多是“脾虚气滞”,仲景名方:健脾消胀,巧治胃炎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中医经方”的研讨会,讲的一个方子和医案非常值得深思,是关于“慢性胃炎”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老前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脾虚气滞所致,简单来说,就是脾虚的基础上,形成了气滞,两者交互所引起的。
有这么一位女性,年纪43岁,经常反复发胃痛,时间差不多3年,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广泛性的浅表性胃炎”。
大多在心情不好,饮食不注意的时候犯病,轻则胃部胀满,重则疼痛加剧,就连后背、肋间也会出现疼痛,且伴有呕吐,嗳气的现象。
平时为了防止胃痛的出现,所以基本上遇到事都不会说太多,也懒得计较,可是,就在某天,因为家里的事,跟丈夫生了一场气。
当天晚上,该女子胃痛的情况就出现了,紧接着就是发胀,反酸,肋痛,打嗝儿,反胃想吐。
吃了药效果也不太好,大概过了一周,还是不行,就决定转投中医。
刻诊,脉弦细,舌苔白腻,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稀不成型。
前辈在了解情况后,就开了一张方子,但见——厚朴,生姜、白芍、柴胡、枳实、红参、法半夏、甘草。
水煎服,每日1剂,共3剂。
患者服用结束后,疼痛呕吐的现象基本消失,胃胀,反酸的情况也大大地得到了改善。
二诊,原方稍作加减,去掉枳实,柴胡,白芍,继续投用5剂,症状平,没有什么不适。
三诊,将上方药材研制成细末,早晚各服用开水冲服,连服用3个月之后。
此后,患者基本停药了,一年后的随访,病情未曾复发。
其实,该女子主要的问题是胃痛,胀气,一生气就犯病,根源就在于“脾”,从辨证来看,尤其是舌脉,舌苔白腻,便溏,胃不佳。
脾虚有湿,所以舌苔白腻,便溏,脾虚胃纳受损,所以食欲不振。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脾土虚弱,肝木就会使劲欺负你,形成了“肝木乘脾土” 的现象。
此时,患者就会出现疼痛的感觉,痛的部位在后背以及肋间,患者脉弦,就是肝气失和的表现。
当肝不再去梳理脾气的时候,中焦之气就不会畅通,从而出现升降失常的现象,患者就会胃胀,嗳气,反酸。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07-07-14关键词:慢性胃炎柴胡疏肝散化裁方中医疗法验方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在历代文献中有类似病症的描述,如“ 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呕吐”等,治疗方法亦有多种。
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取得良好疗效。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组成: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0g,木香6g,元胡12g,川楝子12g,佛手6g,青陈皮各6g,枳壳10g,郁金6g,苏梗6g,川芎10g,丹参15g,蒲公英15g,炙甘草6g。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连续用药2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临床应用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胃脘部疼痛,常伴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嘈杂、恶心等症状,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排除消化性溃疡和胆汁返流等并发症。
一般资料:门诊病人21例,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6个月9例,6~18个月7例,18个月以上5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
随症加减:夜寐不安加枣仁、夜交藤;胃痛痞满酌加甘松、九香虫、降香;泛吐酸水加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胃镜下粘膜水肿加茯苓、泽泻;糜烂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食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苔腻加藿香、砂仁;呕逆加竹茹、生姜;脾胃虚寒加吴茱萸、桂枝;肝胃郁热加黄连,蒲公英加量至20g。
若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则治以降气镇逆和胃法,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同时还可配合使用苏子、杏仁、枇杷叶等肃降肺气之品,以助胃气下降。
疗效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慢性胃炎验方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慢性胃炎验方滋胃饮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效滋养胃阴,疏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致胃液枯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解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
按语本方为国医大师周仲瑛经验效方,其寓理颇多。
本方为胃阴亏虚而设,但组方用药并不是只用甘寒养阴之品,而是酸甘配伍,冀酸得甘助而化阴,正如吴瑭所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此乃本方妙处之一也。
其二,肝胃同治。
肝为风木,胃阴燥土,胃阴亏虚,肝易乘虚而入,克伐胃土,胃陰愈伤。
乌梅、白芍柔肝敛肝,玫瑰花、生麦芽疏肝理气,安抚风木,不敢犯土。
其三,阴虚者络易滞,故于滋阴药中伍入玫瑰花、丹参和血畅血,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
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2周。
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
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
老中医祖传14个特效秘方,专治疑难杂症!

老中医祖传14个特效秘方,专治疑难杂症!一、慢性胃炎方:竹茹清胃汤加减(胃热)症:【组方】:石斛10克、麦冬15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公英15克、芦根30克、竹茹3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用法】: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溃疡偏热者。
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如服清胃散太过。
二、砂半理中汤(胃寒)症:【组方】:清半夏10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炒只壳(只实)10克、砂仁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效】: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症,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肤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暖气或吐涎沫,腹胀满,痛引起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浸泡药材,砂仁后下。
三、溃疡止血方:【组方1】:黄芪30克、太子参2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阿胶珠20克、地榆炭20克、侧柏炭20克、乌贼骨25克、炒龙牡各30克。
【用法】: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组方2】:乌贼骨30克、白莲米20克、人参10克、三七粉10克。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卫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四、老人便秘方:【组方】:黄芪30克、银花20克、威灵仙20克、白芍20克、火麻仁20克、肉从蓉20克、厚朴10克、当归20克、制大黄10克。
【用法】: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五、特效感冒方:【组方】:紫苏30克、薄荷10克、藿香3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双花12克、苍术12克、黄芪15克、甘草5克。
【用法】: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六、解毒清热方:【组方】:银花30克、连召30克、菊花30克、桑叶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黄苓15克、虫退15克、芦根20克、石膏3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经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9-05-07T10:28:34.55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孙雯婷张家美
[导读] 探究分析运用经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
甘肃中医药大学孙雯婷甘州区人民医院张家美【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运用经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并实施经方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1)与对比组(n=31),分别予以经方中医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经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
结论将中医经方应用于胃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经方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在慢性胃炎中占比高达50%[1]。
该病症由患者胃黏膜反复性受损所致,以嗳气、胃胀、腹部疼痛等为主要疾病特征。
针对该疾病临床常予以西医治疗,为寻求更多治疗方式,故本研究主要探讨运用经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并实施经方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1)与对比组(n=31),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7.35±16.65)岁;对比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34±16.66)岁;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
1.2方法
对比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予以经方中药治疗,(1)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治疗。
基础方:大黄15g、黄连12g、黄芪15g、炙甘草10g。
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者:加用赤芍15g、柴胡10g;肝胃气滞者:加用枳壳6g、柴胡10g;胃阴不足者:加用麦冬15g、沙参8g;脾胃虚弱者:加用黄芪加至30g、党参10g;胃络瘀阻者:加用檀香5g、丹参15g。
1剂/d,1剂分两次服用。
(2)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基础方:大枣12g、炙甘草6g、黄连8g、党参12g、半夏10g、黄芪10g、干姜10g。
加减治疗,情绪郁结者:加用合欢花8g、郁金12g;腹胀者:加用厚朴8g、枳实10g;便秘者:加用郁李仁8g、火麻仁10g、大黄8g;舌苔厚腻者:加用白术10g、砂仁12g;腹痛者:加用醋元胡12g、炒白芍15g。
1剂/d,300mL/次。
(3)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
基础方:代赭石5g、旋覆花15g、生姜9g、炙甘草10g、大枣6g、半夏10g、生晒参15g。
加减治疗,胃虚气逆者:加用白芍20g、桂枝10g、黄芪15g;胃虚兼肝胃郁热者:加用焦栀子10g、当归20g、白术10g、白芍15g、丹皮10g、柴胡10g、薄荷6g、茯苓10g、黄连18g、吴茱萸3g;胃虚兼胃阴不足者:加用麦冬35g;胃虚兼寒热错杂者:加用黄连10g、干姜10g、黄芩10g;胃虚兼痰淤交阻者:加用浙贝母20g、郁金10g、北沙参10g、荷梗10g、砂仁10g、丹参20g、茯苓10g。
2次/d,150mL/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效果评定指标:显效、好转、无效。
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n=31),显效16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30例,占比96.77%;对比组(n=31),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总有效23例,占比74.19%;(x2=6.369,P=0.012)经两组比较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比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属于病发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类疾病,以胃胀、呃逆、腹部疼痛、嗳气、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患者均不完全具备上述特征,甚至无显著症状出现,因而需要运用胃镜予以检查、确诊。
且该疾病易复发,对患者身体、生活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若在发病后未予以及时治疗,可能出现癌性病变,危及生命。
以往慢性浅表性胃炎常应用西医治疗,但此方式治疗方法具有单一性,变通性较小。
一般只针对幽梦螺旋杆菌进行抗感染治疗,临床疗效并不确切。
而中医认为该疾病病变部位涉及肝、脾、胆、胃等器官,以肝郁、湿热、脾虚、血淤、气滞等为疾病实质,因此临床治疗应该以理气、健脾、和胃为主[2]。
并依照患者不同疾病类型,对使用方剂进行调整,做到对症用药,保障治疗效果。
如治疗热痞证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要以大黄与黄连构成,具备泻热、和胃、消痞的作用。
同时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该方同时具备抗菌、消炎、抗凝血、降血压、抗缺氧等作用,还可避免人体红细胞、之血色素及白细胞下将,且具有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多种疗效。
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相较于对比组实施西医治疗而言更具优势,且最终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经方中医治疗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进行对症治疗,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因此可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毅之, 冯伟勋, 刘丽君, et al. 辨证运用经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 2016, 32(11):13-15.
[2].张祥瑞.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11):1987-1988.。